“十二五”时间定位:2011 - 2015年
“十二五”规划的时间跨度为2011年至2015年,这五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如同一场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舞,在特定的时间舞台上,上演着转型升级、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一系列精彩剧目。
时代背景:“十二五”起航的浪潮
2011年,全球经济形势依旧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持续显现,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欧美等发达国家面临着债务危机的困扰,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外需市场的不稳定使得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
国内经济发展也到了关键的转折点,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弊端逐渐显现,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提高,在此背景下,“十二五”规划肩负起引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任,犹如一艘巨轮在复杂的经济海洋中找准新的航向,破浪前行。
“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蓝图
- 经济发展目标:规划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预期目标为7%,这一目标相较于以往有所降低,体现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导向,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这些目标旨在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拓展,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竞争力。
- 社会民生目标: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系列目标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
- 资源环境目标: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硬指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这些目标彰显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决心和担当,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期间的经济成就
- 经济结构优化:在这五年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服务业发展迅速,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上升,2015年达到50.5%,首次过半,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这标志着中国经济从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迈出重要步伐,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1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8368辆,到2015年已达到37.9万辆,年均增长率超过100%,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传统产业也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式,提升了产业竞争力,钢铁行业在“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7亿吨、炼钢产能8700万吨,企业通过研发高端产品,如高强度汽车板、高性能电工钢等,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 创新驱动发展:“十二五”时期,中国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0年的1.76%提高到2015年的2.1%,科技创新成果丰硕,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日益凸显,华为、中兴等通信企业在5G技术研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长,2015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110.2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十二五”期间的社会民生改善
- 就业与收入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预期目标,五年累计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966元,比2010年增长4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五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3.23:1缩小到2015年的2.73:1,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税收调节等措施,促进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十二五”期间,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参保人数达到8.5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城乡低保标准持续提高,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更加完善,为困难群众提供了有力的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力度加大,五年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4013万套,基本建成2874万套,帮助数千万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
“十二五”期间的生态环境建设
-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加强节能管理等措施,“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8.2%,超额完成16%的目标任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超过17%的目标要求,能源结构不断优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2%,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水电装机达到3.2亿千瓦,风电装机达到1.29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4318万千瓦,均位居世界第一。
- 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加大了对重点生态区域的保护和修复力度,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提前完成规划目标,加强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实施了“大气十条”“水十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空气质量有所改善,重点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有所下降;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到9.7%。
“十二五”的历史意义与启示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五年的发展成就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从“十二五”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获得了诸多启示,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市场活力;通过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四是要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十二五”虽已远去,但它所留下的发展印记和宝贵经验,将继续激励着中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行,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汲取“十二五”的智慧,书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