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一条钢铁巨龙正穿越漫漫黄沙,蜿蜒盘踞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2022年6月16日,和田至若羌铁路(和若铁路)开通运营,标志着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长达2712公里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全面建成,这条凝聚着无数人智慧与汗水的铁路,不仅是一项伟大的交通工程奇迹,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纽带,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奏响了激昂的奋进之歌。
筑路传奇:挑战沙漠极限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令人望而生畏,这里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 - 3400毫米,狂风肆虐,沙尘暴频繁,流动沙丘占比超80%,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国铁路建设者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开启了这场与沙漠的较量。
和若铁路作为环沙漠铁路线的“最后一公里”,全长825.476公里,其中有534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的65%,为了攻克风沙对铁路的威胁,建设者们可谓绞尽脑汁,他们采用了“外阻内固、外高内低”的防沙模式,在铁路两侧种植了1300万株梭梭、红柳、沙棘等耐旱植物,形成了一道宽约500米 - 1000米、长135公里的绿色长廊,沿线还设置了草方格、高立式沙障等工程防沙措施,有效降低了风沙对铁路的侵蚀。
在铁路建设过程中,缺水也是一大难题,建设者们通过打井取水、拉水等方式,解决了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问题,面对高温酷暑,他们调整施工时间,采取防暑降温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正是凭借着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建设者们历时三年,终于将和若铁路顺利建成,为环沙漠铁路线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经济引擎:带动区域繁荣
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的建成,犹如一条经济大动脉,为沿线地区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铁路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以往,沙漠周边地区交通不便,货物运输主要依靠公路,成本高、效率低,铁路的建成,使得运输能力大幅提升,运输成本显著降低,以和田的核桃、若羌的红枣等特色农产品为例,过去因运输困难,这些农产品难以大规模外销,如今通过铁路,能够迅速运往全国各地,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铁路带动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塔克拉玛干沙漠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楼兰古城、尼雅遗址等,环沙漠铁路线的开通,让更多游客能够便捷地抵达这些景点,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旅游业的发展又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铁路还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投资兴业,铁路沿线地区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借助便捷的交通条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产业,一些纺织企业在和田等地建厂,利用当地的棉花资源进行深加工,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民族团结:促进交流融合
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穿越了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它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民族团结线。
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与当地各族群众并肩作战,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建设者们向当地群众学习如何在沙漠中生存和种植耐旱植物,而当地群众则从建设者们身上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铁路开通后,人员往来更加频繁,沿线各族群众可以乘坐火车外出求学、务工、旅游,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外地的游客和投资者也纷纷涌入,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这种人员、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构建起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铁路沿线的站点和城镇,不同民族的群众共同经营着店铺、从事着各种服务业,他们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形成了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在若羌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餐馆,老板是汉族,厨师是维吾尔族,服务员是蒙古族,他们共同为过往的旅客提供美味的饭菜,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写照。
生态典范:守护绿色家园
在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了铁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铁路建设之初,就开展了大量的生态环境评估和保护规划工作,建设者们尽可能减少对原有地貌和植被的破坏,对于无法避开的生态敏感区,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在穿越野生动物迁徙通道时,设置了专门的动物通道,保障了野生动物的正常迁徙。
铁路两侧的防沙治沙工程,不仅保障了铁路的安全运行,还起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种植的大量耐旱植物,有效地固定了沙丘,减少了风沙危害,改善了局部气候,经过多年的努力,曾经的沙漠边缘逐渐出现了一片片绿洲,许多野生动物也重返家园。
铁路运营部门还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采用新型的电力机车,减少了燃油消耗和废气排放,对铁路沿线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确保了沿线环境的整洁。
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的建成,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条铁路线不仅为沙漠地区带来了发展的希望,也为世界沙漠铁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这条沙漠“巨龙”将继续腾飞,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生态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