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锐千夫长,如果韩信放到三国会是什么水平?
三国的人打仗都不行。魏国方面,曹操败仗超多,郭嘉只会分析利弊却不知道具体如何打,魏国没有单独一个能担大任。吴国,周瑜的赤壁之战,诈降火攻也是黄盖提出来的,陆逊次之。蜀国,诸葛亮具有战略思想,打仗比较稳,但难有大胜,刘备法正次之。司马懿完全投机,他倒是擅长密谋隐忍。韩信战略思想,战术指挥完虐他们。
时代不一样!秦始皇统一天下焚书坑儒,六国人才基本被灭绝,所剩聊聊无几!后来秦国人才又被赵高李斯灭绝殆尽!所以刘邦韩信这样的稍微突出一点的人才,靠着投机取巧才能统一天下!三国是大汉朝鼎盛了几百年,才刚刚分裂,人才济济!诸葛亮周瑜等人能在这么多人才的乱世中突显出来,都是真正的有真才实学绝世高人,能得三分天下,足以封神!带兵打仗毫无疑问的第一,能把普通老百姓组织起来稍加训练就干过正规军,历史上只有韩信一个,他的每一场战役都是教科书式的。三国人才辈出,但是很大程度都是有三国演义的文学渲染,初汉三杰可都是史书记载的,没有文学加工。韩信放到三国时期,妥妥的带兵打仗第一,毫无疑问。
纵观三国跟五代十国.战乱绵延上百年.会发现跟其他朝代末年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差别:就是军事将领的能力体现..韩信 李靖 等等...在属于他们的时代属于独一档的存在.可以藐视其他对手的存在.三国能人辈出.却没有一位的军事才华能凌驾于其他人之上.所以啊..打来打去..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把韩信放在三国里,他屁都不是。首先,曹操、刘备、孙权在大局方面都超过了项羽,其次如果项羽听了范增的计谋,刘帮一点儿赢的机率就没有,就更没有后来的什么兵仙、张良、萧何等了,曹、刘、孙都听得进谋事的话,项羽如果听得进谋士的话,一个范增就足矣对付韩信了。
中华军事谋略的巅峰在战国,但三国之所以更被人熟知,因为他贴近生活,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算计。 但战国不同,战国依旧有君子仁义之风,不滥杀,不伤无辜,之所以打了几百年各国还有实力打下去,就是因为杀人少,只要你投降,我就放了你,所以战国最著名的屠杀就是长平之战,投降了却尽数坑杀,导致后来邯郸之战赵国誓死不降,秦国败。 从此战国走向一统之路不可阻挡,君子道德逐渐消失,利益冲突成为主流,三国更是将利益至上演义的淋漓尽致,但依旧有古仁义之风,如同关羽,不为名利,追随刘备左右,一心忠于汉朝,所以将汉寿亭侯的名号引以为傲。
可以说三国处在一个交接点,君子之风与尔虞我诈并存,各有实践者,社会风气处于一个变革之时,所以这个时代精彩,谋士如雨,猛将如云,可谓精彩。 但三国的谋略水平却不如战国,所以古人列位名将时三国众将都较为靠后,因为战国名将用兵无需谋士,他们就是自己的谋士,战国名将集智谋与用兵于一体,有自己的兵法思想,而思想正是春秋战国之后人们所缺少的关键点,战国以后再无思想家,实际是整个民族的衰落。 而韩信的兵道出神入化,用兵也是用人心,韩信可以利用士兵心理以爆发斗志,发挥出超常战斗力,这才是古今名将!如同韩信背水一战,项羽破釜沉舟,而后人却不能重现。 而韩信在三国也是顶级名将,国士无双。
韩信的军事水平绝对排第一,但是问题放到三国里能发挥他几层的功力?谁有那么大的魄力在他籍籍无名的时候就给他最高统帅?曹操肯定不会吧!孙权可以?就算刘备同意韩信也指挥不了关羽 张飞,至于诸葛亮玩权谋韩信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综合以上观点,韩信放到三国里也改变不了多少,毕竟韩信时代只是楚汉两边争霸,只需要强大的军事技能就能统一,三国就不一样了,另外两国不会希望一家做大,玩的更多的是政治。韩信唯一能统一三国的机会是前期袁绍做大的时候,袁绍如果能重用韩信,韩信还是有机会带兵统一三国的。然而袁绍跟刘邦比起来就草包多了。
韩信所打的六国兵力均是乌合之众,最具战斗力的是楚军,而楚军最终惨败的原因是张良与陈平用计谋使楚军互不信任并且除去了唯一的谋士犯曾所至,韩信大败楚军是在楚军沒有谋士外无粮草和救兵的前题条件下打胜的,如果他生在三国时代也绝不能改变三国的格局,因为三国有很多兵和谋士。其实吧,我觉得我们还是太高估一个人能够起的作用了,我认为行军打仗,战略固然很重要,但是总的来说,打仗还是打国力,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代背景不同,很难做比较,只能说时势造英雄,就像一个五号电池,你放在7号电池的卡槽,你就是没用。
很多人极力抬高项羽军队战斗力认为无人能敌,同时也承认大汉军威天下无敌!有几个知道大汉军事体制事实上是韩信创建?即使卫青霍去病也是没有对这套军队理念和实践有任何本质的修改而只是实践它而已!认真思考后你就知道韩信和项羽如果对等PK,谁会是站到最后的人了!
时代不同,很多东西不是靠单纯的用兵作战就能达到的,汉末三国是士族崛起并成为社会主导的时代,士族直接决定了汉末军阀的命运。荀彧郭嘉戏志才等八人代表的颖川士族,而庞统诸葛是由荆襄士族推出来与之逐鹿天下的代表,再加上东吴四大姓,以及河北益州等各系错综纷繁的士族门阀关系。那个时代征伐天下不止是简简单的用兵入神就能达到的,兵仙韩信的确是美名,韩信为将的确是不错,有些人天生适合做将帅,但永远成不了一方诸侯,他始终没有那种兼济天下的胸怀大志。韩信只能说善于驭兵,而刘邦,刘备,曹操,曹丕,曹睿,孙权这些都是极其善于驭人的天生君主,可以驾驭千百个韩信之流,再善战的帅才亦不过是军阀和君主手里的棋子而已。
俗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若把韩信放在三国里面,三国鼎立的局面一样改变不了。三国人才辈出,一时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向最具代表性人物有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司马懿,吕蒙,郭嘉,庞统,陆逊……而朝初期根本就没有太多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论智谋李左车,范增,项羽,张良,韩信就这几个厉害点,所以把韩信放到三国里面,也不可能改变当时的局面,三国统一是在这些能人志士都已经去世了,司马懿才能平定的,韩信最大的对手就是项羽,但是项羽在失去军师范增以后他根本就不是韩信的对手!
首先,他打仗没有失败过,其次,他的对手也不是草包。在中国古代战争中一个从未失败过且对手都是能人的情况下在三国那样的场合中,应该是横扫天下的存在。人们都说吕布勇猛,但其勇猛跟项羽比如何?像曹操这样的人也在战场上失败不止一次,而且有时还败得很惨,刘备就不说了,孙权也是号称送人头第一名。诸葛亮带兵连关中都拿不下来,要知道韩信当时面对的可是三秦名将章邯,一仗就灭了对手。而诸葛亮面对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曹真。司马懿呢?很少听说他有什么著名战役,如果说灭几个叛乱就能算上名将的话这个也太水了。唯一有点难度的其实算是周瑜,但以韩信的打法,应该不会让周瑜有发挥其水战优势的时候。
都把韩信吹上天了,他也有弱点,在三国里面人才辈出,吴国水站厉害,他打得过吴国吗?曹操手下。曹仁守城厉害,也很强悍,意制力也很强。就算韩信功城,能功的下来吗?玩心计曹操厉害,韩信玩的赢吗?打仗不关打得是带兵的能力,还有一些国力,主帅的把握机会的能力,媒士的煤化能力,你让韩信跟着袁绍你看韩信还厉害吗?
战神白起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
在历史上,能称得起“战神”和“杀神”的,只有战国时期的秦国名将白起。
(白起)
白起出生于郿邑(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一贫困之家(属于“白丁”之家),穷小子白起又是怎样“封神”的呢?
讲真一个人穷不怕,怕的是没机会。
所幸白起生在战国纷乱年代,这给了他施展拳脚的空间;有幸生在胸才大略的秦昭襄王当政期间,(秦昭襄王就是历史上的嬴稷,他的母亲是芈月),这就给了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芈月就是历史上的第1位太后——秦宣太后,她是个了不起的女人。
(芈月和儿子)
嬴稷有个好母亲,好母亲造就了好儿子,好君王造就了白起这个“战神”和“杀神”,因此拓展了秦国的疆域,所有的一切又为以后的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历史就是这样一步步推进的。
赢稷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长达56年,他推行商鞅的军功办法:不管出身,只看战功,这就是著名的以“人头记功”。
这种办法给了平民出头的机会,白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崛起的。
(嬴稷)
当然了,白起的成名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是战功逐渐积累的结果,战功使白起获得了“战神”和“杀神”的称号。
“战神”是由战争砥砺出来的,白起封神经历了战役无数,主要有六大战役:伊阙之战、鄢郢(yan,ying)之战、长平之战、华阳之战、黔中之战、陉城之战。(具体过程不展开,自己去查阅)
有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白起因战功被秦昭襄王封为武安君。
白起的战功建立在杀人之上,最残忍的是长平之战,一次就坑杀了赵国士卒45万,加上其他的战役,白起杀了不下百万人。
有史学家考证,整个战国时期战死了两百万人,白起一个人就杀了一百万,占据了一半,白起因此被人称之为“人屠”或“铁血屠夫”。
俗语云:“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到后来军功反噬白起。
(长平之战)
常说“没有底线的杀人会折阳寿”,白起最终因坑杀40万赵国士兵得到了报应。白起因杀人而起,也因杀人而亡,最终他没落下一个好结果。
事情是这样的:白起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坑杀了四十万赵军,他乘胜追击打算灭了赵国。
赵王得的消息后惊慌失措,此时一谋士为赵王献了一条妙计,那就是用重金贿赂当时的秦国丞相范雎。
赵王派去的使者带着重金见到了范雎。特使对范雎说:“丞相,你是想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还是让一个人压在你的头顶呢?”。
显然范雎选择前者,谁愿意让别人骑在自己头上呢?
赵国特使接着说,如果白起灭了韩国和赵国,那么秦昭襄王就会称帝,白起有灭韩、赵之功,功劳比丞相大,官职势必在丞相你之上,到时候……
聪明人不用说透,范雎明白了,收下重金打发赵国特使走了。
范雎就向秦昭襄王上奏说:“现在秦国军队疲乏,有道是‘穷寇莫追’,兔子逼急了还能蹬死鹰!再说韩、赵两国愿意割地赔款,我们不如见好就收”。秦昭襄王一想也是这么个理儿,于是就着令白起收兵。
(范雎)
白起正打得兴头,接到收兵的指令,知道是丞相范雎在背后搞的鬼,从此就和范雎产生了矛盾。
这就是所谓的“将相失和”。
过了几年后,秦昭襄王和范雎觉得灭赵时间到了,于是想让白起率军灭赵。
白起心想:“前几年灭赵机会错过了,现在让我灭赵,我不去”。
当然白起不敢明说我不去,他就劝说秦昭王不要灭赵,说灭赵不是时候。
丞相范雎知道白起这是针对自己。范雎心想:“离了你白起我照样打仗”,于是范雎就向秦昭襄王说,“别派白起去灭赵了,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他要是率军去灭赵,赵军会奋起反抗,赵国最恨白起。秦昭襄王点头同意。
范雎改派了其他将领率军攻赵,结果这些将领都被赵军打败了。
“看来灭赵离了白起还真不行”,万般无奈之下,秦昭襄王和范雎再请白起,白起依然拒绝,说自己病了,不能带兵,你派别人去吧,白起拿起了架子。
此时秦昭襄王真急了,下旨白起带病出征,意思是不去也得去。
没办法,白起只好带兵出征,走到半路上,由于身体确实不舒服,部队行进很慢。秦昭襄王和范雎认为白起故意 拖延时间,秦王一怒之下派使者持上方宝剑让白起自尽。
白起被逼无奈,拿起剑来自刎前终于想起了“杀降不祥”这句话,突然幡然醒悟:自己坑杀40万赵军是不对的,是罪过,罪无可恕,想明白了,白起含笑挥剑自刎。
文/秉烛读春秋
历史上有哪些名字很普通?
中国历来有“贱名好养活”的说法,因此叫“臭蛋”、“狗剩”的大有人在,但很多人在登记户口或者求学后都会重新起个名字。当然也有不改的,例如我(不过我的名字还算正常)。
历史上也有很多人起个孬名陪伴自己一生的,而且不在少数。这里我想起谁来就说一说吧。
万(mo)俟(qi)丑奴万俟丑奴不是很有名,没有“万俟”本身和后世的万俟卨出名,但万俟姓里面,丑奴当属第一人,因为他曾经建国称帝。
万俟丑奴(?~530年),原州高平(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人,匈奴后裔。
丑奴早年跟随胡琛起义,响应北方六镇起义。胡琛战死之后,继承军队指挥权,节制各部起义军队,声势日益浩大。
建义元年(528年)七月,万俟丑奴自称天子,设置百官,国号大赵,年号神兽(这年号是不是也很奇葩),定都于高平。
次年九月,万俟丑奴攻克东秦州城(今甘肃天水市),杀刺史高之朗。雍州刺史萧宝寅(南齐宗室,投靠北魏)走投无路,不得不率部众向万俟丑奴投降。
永安三年(530年),万俟丑奴受到陇西王尔朱天光、武卫将军贺拔岳、大都督侯莫陈悦兄弟联合攻击,兵败被俘,传首于洛阳。
徐夫人初听徐夫人之名,绝大多数人认为是个女人,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叫“夫人”的男性。
徐夫人,是荆轲刺秦王事件中提供匕首的铸剑师,战国赵国人,以藏锋利匕首闻名。
《史记·刺客列传》:“于是太子(燕太子丹)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司马贞索隐:“徐,姓;夫人,名。谓男子也。”
史书上还有名“夫人”的男子。《汉书·郊祀志下》:“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颜师古注:“应劭曰:‘丁夫人,其先丁复,本越人,封阳都侯。夫人其后,以诅军为功。’韦昭曰:‘丁,姓;夫人,名也。”
完颜陈和尚完颜陈和尚(1192年-1232年),本名彝,字良佐,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人,出身武将世家,金国将军完颜乞哥之子,金末名将。
完颜陈和尚曾经被蒙古俘虏,一年后逃回。后来,蒙古攻金,他自请为前锋,率400骑于大昌原破蒙古军8000之众,名震天下,以功授定远大将军、平凉府判官、世袭谋克。后相继在卫州(今河南卫辉)、倒回谷(今陕西蓝田东南)等地击败蒙古军,以功迁御侮中郎将。
1232年(开兴元年)正月,金国和蒙古战略决战于三峰山(今河南禹州西南)。金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主帅完颜合达与完颜陈和尚率金军残部数百骑败入钧州(今河南禹县)。
在钧州,陈和尚率残部与蒙古军展开了残酷的巷战。蒙古军越来越多,陈和尚见无力回天,便对蒙军士兵们说:“我是金国大将,要见你们的主将谈事情。”蒙军士兵们用骑兵数人夹着他,来到大将行帐前。
蒙古大将问他姓名,陈和尚说:“我就是忠孝军总领陈和尚,大昌原战胜的是我,卫州战胜的也是我,倒回谷战胜的还是我。我如果死在乱军中,人们还以为我死在逃跑的路上。今天,我要死得光明正大,天下定有了解我的人。”这时,蒙古大将想要逼迫他投降,就对他用刑。陈和尚宁死不屈,先斫足折胫,又从口到耳割开他的脸部,陈和尚喷血呼叫,至死不绝。时年41岁。 蒙军主将佩服他的忠义,以酒洒地祝祷:“好男子,他日再生,当令我得之。”
同年六月,金哀宗为表彰完颜陈和尚的忠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 塑像立褒忠庙,刻石立碑纪其事迹。
郭虾蟆说到金末名将,我又想起郭虾蟆,虾蟆就是蛤蟆。
郭虾蟆(1192年—1236年),又名郭斌,会州(今甘肃会宁县)人,金朝名将。他家世代为保护家园的射手。
金宣宗时,郭虾蟆与兄郭禄大都以善射而应募从军。
金国灭亡后,西部州府无不归降蒙古,只有郭虾蟆坚守会州孤城近三年之久。
蒙古窝阔台汗八年(1236年)十月,蒙古大军并力攻城。
郭虾蟆感到城将不保,但仍决意死战到底。他烧毁自己的房子和积蓄,以示必死决心;命令集中州中所有金银铜铁,杂铸为炮,又杀牛马慰劳战士。
在郭虾蟆的抵抗下,蒙古军的攻击受挫,但独木难支,蒙古大军攻击越来越猛,会州城内死伤越来越多。
眼看城破在即,郭虾蟆命人堆积柴草在州官署,召集家人和城中将校的妻女,准备亲自焚之。
火越烧越大,郭虾蟆率领将士在大火前面做好战斗准备等待蒙古军。
蒙古兵蜂拥而至,郭虾蟆率领剩下的人战斗良久,弹矢尽绝,有些人就挺身跳入火中。郭虾蟆站到大草堆上,以门板掩护,射出二三百箭,百发百中,箭射完了,就把弓和箭扔到火中,自焚而死。
会州城破,城中无一人投降。
因为郭虾蟆在当地的深得人心,他死后,当地人立祠祭奠他。后来,在郭虾蟆祠的原址上,当地人建立起靖远城隍庙,庙中城隍便是郭虾蟆。死后成了当地保护神,郭虾蟆也算死得其所。
杨大眼说起郭虾蟆,联想到蛤蟆的大眼睛,我又想起南北朝时期的将领杨大眼。
杨大眼,生卒年不详,原名不详,氐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名将,武都(今甘肃武都东南)的仇池首领杨难当(他的名字也够奇葩)之孙,为侧室所生,以行走迅捷著称。
杨大眼的经历和历史上的将军并无大的差别,无非是打打杀杀。身为将帅,杨大眼经常身先士卒,冲突坚固阵地,出入英勇无畏,敌兵碰上他的刀刃者,无不立即身亡。南方敌人前后所派遣的督军将帅,听说对手是杨大眼,军队未渡长江,个个都害怕不已。甚至传闻,淮泗、荆沔一带民间有孩子啼哭的,父母一说“杨大眼来了”,全都吓得不敢哭泣了。
关于杨大眼是否是大眼睛,历史还真有记载。
王肃(东晋丞相王导后代,后投奔北魏)族弟王秉曾对杨大眼说:“在南边时听见您的名字,我以为你真的是眼睛如车轮大小。今天一见,原来与常人差不多。”杨大眼说:“两军旗鼓相对,我杨某怒目圆睁,足以使您目不敢视,何必要眼大如车轮。”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杨大眼的妻子。
杨大眼的妻子潘氏,长于骑射,自个儿来到军中看望大眼。等到攻阵游猎的时候,杨大眼让妻子潘氏披挂戎装,与他或是一起鏖战沙场,或是齐驱林壑之间。战完回营,一起坐于大帐之下,面对大眼众多幕僚牙将,谈笑自如。当时有人指着她对别人说:“这便是潘将军。”
你觉得豹子头林冲在战场上凭一己之力?
豹子头林冲在战场上,凭一己之力能杀多少士兵?
这要看怎么说,如果是说书,那几乎无边无沿,吹牛瞎扯没啥事,像李元霸把十八路诸侯几十万人马,都可以打得落花流水;如果是打仗,说句实话,所谓万夫不挡之勇,千万不能当真,那只是形象比喻;如用作谈事说理,扯淡的可能性很大,真实的杀五十人估计都费力,除非对手是老弱病残。因为正常情况下,能上战场的,都年轻力壮,多少能来几招冷兵器招数。这么说吧,可以举例三国演义中一些战绩:
第一,孙权的保镖周泰,类似许褚一类人物。在孙策早期创业阶段,孙权,周泰奉命守宣城,忽山贼窃发,四面杀至,当时正是半夜,来不及敌抵,周泰抱着孙权上马,数十賊众一拥而上,挥刀乱砍,周泰就像许褚裸衣斗马超,也赤体提刀,奋勇杀敌,立杀十数人,后有一骑马贼人杀到,周泰闪过枪锋,顺势夹住枪杆,把这贼首拖下马来,夺过枪马,救出孙权,杀敌也就十多人,最多二三十人,周泰本人也身受12处创伤,生命垂危。孙权对周泰也是大为赞赏;
第二,曹操猛将典韦,在著名的宛城之战中,为保护曹操,死守寨门,开始手操砍刀,杀死冲近寨门的张绣军二十余人,后又提起两军人尸体挥舞如风,打死冲进寨门士兵八,九人,前后共约三十多人,但典韦也被人从背后刺中,力尽而死。曹操闻知,伤心欲绝,厚葬典韦,策封典韦儿子典满为中郎将(准将级);
第三,在有名的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怀抱阿斗,枪刺剑劈,血染征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砍倒大旗两面,夺朔三条,这里的名将,实际就是有名有姓的意思,从武力角度,和士兵区别不大。俗话说,“宰相起于州府,猛将拔自卒伍“,如果真正比试,这五十名将领,不一定能干的过50名精锐士兵。这不是贬低赵云,只是说明,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连演义小说都不好过于渲染夸大。
从以上事例看出,林冲虽不在三国在宋代,可古时候的武将,其武艺只是相对于普通人稍强,但经过基本训练的兵士,也是具有战斗力的,这一点三国宋代相差不大。就拿水浒故事说,鲁智深不是也被两个恶道人,崔道成,邱小乙给打败了?虽说鲁智深当时腹中饥饿,但鲁智深是啥人?能够倒拔垂杨柳,使六十一斤镔铁禅杖,梁山上响当当的人物,且对手也只不过两人,最后还是史进帮忙,才把这两恶棍干掉了。所以,林冲如果上阵冲杀,估计最多也就能杀40-50人,不会有超过的奇迹发生。(1:29)
太平天国投降清朝的著名将领?
公元1863年12月,盛极一时的太平天国陷入了死地,“首都”天京(今南京)外围的要塞全部被清军攻陷,太平天国处于风雨飘零之中,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忠王李秀成对着洪秀全痛哭流涕,规劝天王能“让城别走”,放弃天京,保全主力,以图东山再起。
但是,洪秀全能答应么?不能!
洪秀全直接拒绝了李秀成的提议,还将李秀成给臭骂了一顿,表明自己与清军决战,誓死守卫天京的决心。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太平天国失去了最后生还的可能,覆灭成为定局。数月后,洪秀全于天京病逝(事实上,洪秀全是饿死的)。
在清军重兵的围困下,作为太平天国京师的天京城,早已没了粮食供应,城中的粮食在几乎消耗殆尽,上至各王、下至平民,全都被饿的不成人形,再加上洪秀全的离世,太平天国已再无与清军抗争的可能。
公元1864年7月19日,湘军在曾国藩的领导下,攻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随后这支由汉人组成的清军队城中的百姓举起了屠刀,屠城数日,血流成河,太平天国就这样在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中正式覆灭。
建立于1851年,覆灭于1864年,在这14年的时间里,太平天国也曾盛极一时,一度将清军打得怀疑人生,甚至连被后人称之为“曾剃头”的曾国藩也曾一度被太平军打得哭爹喊娘。但太平天国终究还是躲不过衰败的命运,无止境的内斗导致走向了覆灭。
清廷既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那么面对太平天国的将是暴风雨般的报复,1864年11月18日,江西南昌法场,人头攒动,监斩官一声令下,年仅16岁的“小天王”洪天贵福(洪秀全儿子)被清政府凌迟处死。
洪天贵福虽然只有16岁,却被处于这样的但从清朝的法律出发,似乎并没有任何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清政府来说属于谋逆,既然是谋逆大罪那么就应该处凌迟,何况,你还是抵抗到最后的一批人,最重要的是你是“天王”啊,就更应该被凌迟。
除了像洪天贵福这样的,事实上太平军将领无论是投降还是被俘的,大都没有好下场,如石达开、陈玉成他们最终都被处以凌迟之刑,至于那个不忠的“忠王”李秀成虽然没有被清政府处于凌迟之刑,但因为没有躲过一死,被曾国藩给“咔嚓”了。
但是,在太平军将领中有个例外,投降之后,不仅没有被杀,受到重用,继续带兵打太平天国,向昔日的同袍举起屠刀,这个人就是韦俊。不管韦俊有多少种理由,总之当叛徒是可耻的,是要被钉在耻辱柱上,留下千古骂名的!
那么,为何清廷没有像处置其它太平天国高级将领一样,将韦俊凌迟处死呢?我们要了解这件事,首先要了解韦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又为何选择投降清廷?
这件事要从1856年的秋天说起,当时武昌被清军围困,整个武昌摇摇欲坠,随时都有被清军吞并的可能。守将韦俊连忙向天京方面告急,天王下令韦俊严守待援,翼王石达开将率大军前来解围。
然而,就在这时,天京方面传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东王杨秀清一家被韦昌辉诛杀;紧接着又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洪秀全下令石达开将杀害东王的韦昌辉全家诛杀了。
作为韦昌辉弟弟的韦俊,自然是知道自己处境的,韦昌辉一死,自己还能活么?这让韦俊惶惶不可终日。
至于洪秀全这边,他知道对付韦俊压根没有必要亲自动刀子,只要对武昌方面不管不顾,韦俊就会被清军困死。这个时候,李秀成站了出来,并用自己的人格为韦俊做担保,这才让洪秀全打消了将韦俊除掉的念头。
然而,洪秀全也只是口头上的答应,对于被清军团团围困的韦俊不提供任何支援,不管不顾。无奈,韦俊我只好放弃武昌,转战湖北、安徽等地。
即便事情到了这一步,韦俊依旧高举着太平天国大旗,如果我是洪秀全,肯定会站出来对韦俊这样的大忠臣发个声,封个王什么的。
然而,洪秀全不仅没这么做,还要下令处罚韦俊,理由就是韦俊打了败仗,把武昌给丢了,要狠狠治他的渎职之罪。
而且,洪秀全还将杨辅清给调到的韦俊的防区附近。这个杨辅清便是杨秀清弟弟,韦俊的哥哥韦昌辉在天京事变中杀害了杨秀清,两人之间有血海深仇。洪秀全这么安排,说白了这不是借刀杀人么?
果不其然,杨辅清抵达韦俊防区附近,屡屡挑衅韦俊,誓要将韦俊置于死地。
洪秀全则站在杨辅清一边,还给韦俊头上扣上了挑起争端的罪名。
但是,这一切韦俊都忍了下来,没有说什么,当杨辅清被清军围攻时,还出兵为杨辅清解围,救了杨辅清一命。
然而,韦俊的好心却被杨辅清当成了“驴肝肺”,杨辅清在巩固基地后,继续挑衅韦俊,并在和州一带发生了冲突。
当时的韦俊拥兵四万,而杨辅清只有两万五千人。如果韦俊跟杨辅清开战,可以说是稳赢的局面。可是,韦俊为了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便打算渡过长江到对岸投靠了李秀成。
可是让韦俊怎么也没想到的是,长江被陈玉成给封锁了。当自己准备渡江之时,一队太平军朝着自己杀了过来。
这一队杀出的太平军声称自己奉了英王陈玉成的命令,在此拦截,不准放任何人渡过长江。
一时间,厮杀声响彻江边,长江边上的渡口,血流成河。
韦俊赶到后,连忙制止咳斗争,但无论他说破了嘴皮也都无济于事。
最终,韦俊只得下令部下后退。
会想往事,不禁流下了泪水,他知道自己的哥哥韦昌辉只是洪秀全与杨秀清内斗中的工具,自己也跟着不明不白的连累,这才有了如今的濒临绝境。
洪秀全的见死不救,老部下陈玉成的步步紧逼。
最终成了压垮韦俊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他投降了清军。
投降是耻辱的,虽说他的投降是被逼的。
因为,在韦昌辉被杀害的那一刻起,他已经被洪秀全所抛弃,被他为之奋斗的太平天国所抛弃。
摆在韦俊的面前没有退路,想单干,他没石达开那样的魄力和实力;想归隐,那就更不可能了,大把人等着取他的项上人头邀功。
自天京事变以来,韦俊隐忍了整整三年,可又能怎样呢?却前方的路越来越窄,即便目前的难关度了过去,自己也不可能继续在太平天国混下去。
摆在自己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带着自己的手足兄弟战死沙场,一是投降清廷。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韦俊作出了自己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投降清军。
投降是痛苦的,特别是向自己昔日在战场上杀得你死我活的对手投降,那是何等耻辱?
可是自己又能怎样?想想自己,曾经不屑一顾的对手,韦俊也只能傻笑。
就这样,韦俊调转枪口,向自己昔日同袍们举起了大刀。
然而,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已经在走向灭亡的路上越走越远,局势对清廷愈发的明朗,曾国藩并不看好这个投降过来的太平军高级将领,甚至对其抱有严重的怀疑。
但是,韦俊毕竟跟李秀成、石达开不一样,他们一个是在逃跑途中被俘,一个是为了保全部下向清军投降,而韦俊则破天荒的主动投降,且韦俊还有利用价值,所以清军并没有向对待其它投降者一样对待韦俊。
而韦俊也在接下来的安庆一战中,向清廷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战斗打响后,韦俊亲率大军进攻枞阳,将安庆的补给线给切断,狠狠的打击了太平军。
在收到韦俊递交的投名状后,韦俊在清军的地位也随之得到了巩固,晋升为二品副将,得到了清廷的接受。
太平天国覆灭后,韦俊决定解甲归田,返回金田,并打算给自己哥哥韦昌辉修建祠堂,并拿出一笔钱,要为家乡修路建桥。
可是家乡的乡亲们得知后,没有对韦俊表示感谢,而是坚决拒绝,甚至还有不少人向他吐唾沫,骂他“反骨韦十二”。
韦俊黯然神伤,跑到了安徽芜湖安度晚年。并于1884年病逝,享年57岁。
的确,韦俊主动投降清廷是可耻的,可是一切又是谁逼的呢?诺大的太平天国容不下他,到处是算计,他投降其实也是不得已的选择,若不是洪秀全,他又怎么会跑到敌人那边?可是,就算是如此,世人也只会记得他是一个叛徒,明着或暗地里骂他“反骨仔”,不免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