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宝在哪换,比特币总量是2100万吗?
有些人认为比特币就是庞氏骗局,但有些人却为比特币疯狂。
比特币总量为什么是2100万?中本聪没有给出答案,或许就是一个随意的数字,没有为什么。就像彩票开奖,没有为什么,随机。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顶级国宝?
论历史底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在世界上独占鳌头;论稀世珍宝,中国排第二,没有哪个国家能排第一!
无论是文明时代入口处的里程碑——九州鼎、历代帝王奉为天命的象征——传国玉玺,还是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奇书——《永乐大典》,都凝聚了我国独一无二的智慧。
这些顶级国宝目前都下落不明,遗留下来的都只是副本或者猜想,这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国宝的问世之日,就是各界沸腾之时。
那么,这些顶级国宝的身上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它们是如何下落不明的?这些顶级国宝还会再一次闪耀在华夏大地吗?
接下来,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顺着历史的长河,去瞧一瞧这些激起历史浪花的顶级国宝背后的传奇吧。
王权的象征——九州鼎1、九州鼎的由来
从我国夏、商、周时期开始,鼎就成为了各种重大活动的必备品,后来又被用来象征立邦和统治,代表着王权。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鼎当属夏禹所铸的九州鼎。
在夏代初年时期,大禹带领众人平治水土,然后把天下大地分为了九州。来自遥远部落的人贡献出了贵重的铜和稀世画作,这些在当时也被称为贡金。
大禹就汇集了来自九州的贡金,然后铸成了九只大鼎,在这些鼎上分别雕刻了九州的奇珍异兽、各种特产和画像,非常特别。其中,九州分别指的是雍州、梁州、豫州、荆州、扬州、徐州、青州、翼州、兖州。
在当时,谁执掌了九州鼎,那么就象征着拥有了统治天下的权利,并且是会受到百姓爱戴的。最终,九州鼎也被奉为传国重器,代代相传。
2、九州鼎的影响力
在关于九州鼎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国得九鼎,失国失九鼎”。没错,从夏代开始,一直经过了商、周、秦这几次变迁,九鼎也成为了国家权利的标志。
从西周开始,列鼎制度就是这样一个产物,也就是说,鼎数越多,权利越大。比如,九鼎象征天子,七鼎象征诸侯,五鼎象征卿大夫,这个制度把礼乐制度推到了白热化。
在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崩坏,就连一些王侯和卿大夫都开始大摇大摆地使用象征最高权利的九鼎。而且一些没落的贵族和百姓为了体面,都不再用铜鼎,取而代之的是陶鼎。
虽然后来九州鼎失传了,但是九鼎代表无上权利的这个思想还在影响着后面的统治者。比如在秦汉之后,许多统治者都开始重新铸造九鼎,延续“九鼎传国”的观念。
有史料记载,就连武则天也让人在洛阳铸造九鼎,在这个过程中一共损耗了56万斤铜。随着时代更迭,九鼎的权利象征已经不再受到重视,但是鼎依然可以作为祥瑞的象征,现身于各种场合。
3、九州鼎的下落
九州鼎的下落依然是难解之谜,一方面由于各种史书记录的九州鼎消息不一样,存在差别,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任何关于九州鼎下落的线索。
比如《史记》中就说九州鼎在秦朝灭亡后就消失不见了,而《封禅书》又说明九鼎在东周的末期就遗落了,和秦朝无半点关系,《汉书》又说九鼎淹没在了泗水彭城里面。所以说,关于九州鼎的下落说法有很多,但是都无从考究。
夏铸九鼎距今已有超过4000多年了,在这段时间内,关于九鼎遗失的说法层出不穷,说法不一,但是值得欣慰的一点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九鼎被毁坏的记录,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以及未来对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关于九鼎的线索可能就会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九州鼎终会重现神州大地!
历代帝王的争夺目标——传国玉玺1、传国玉玺的由来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了一块青石,而劈开这个石头后竟然发现了一块晶莹无暇的玉,后来文王把这块玉雕成了一块玉玺,也就是“和氏璧”。
几百年后,楚国的邵阳灭越败魏,立下了汗马功劳,然后楚威王就把这块和氏璧赏赐给了邵阳。后来,和氏璧在邵阳会见宾客的时候不翼而飞,杳无下落。
又过了50多年,这块和氏璧又出现在了赵国,被赵惠王占为己有,此后又发生了“完璧归赵”这个典故。然而,最终赵国还是被秦国歼灭,而和氏璧也落到了秦王嬴政的手中。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对和氏璧进行了再次加工,成为了象征皇帝的传国玺。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游湖南岳阳时,遇见了极端天气,在慌乱之中,这个传国玉玺就落入了洞庭湖。此后八年,和氏璧被一个使臣上交了给了秦始皇。
在公元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把传国玉玺进献给了刘邦。此后刘邦扫秦灭项,将传国玉玺更名为“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传国玉玺在孝元太皇太后手上保管。此后,又经过了东汉、西晋、隋朝,最终这个玉玺传到了唐末,在当时,这个传国玉玺已经传了1640多年。
在这个传国玉玺身上也发生了无数争斗,可是在五代时期,传国玉玺就失踪了。而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另一块玉玺。
从公元前卞和献璞开始,传国玉玺一直在传承,历经了两汉、魏晋、隋唐和五代,前前后后经历了上千年之久,传了上百位皇帝,谱写了无比壮烈的玉国壮歌。
2、传国玉玺的下落
原来,秦朝的传国玉玺并不是只有一块,而是有两个版本,一个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和氏璧版本,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而另一块就是蓝田玉版本,刻有“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在前面也说过,和氏璧版本的传国玉玺掉在了洞庭湖,一直持续了八年。可是,作为一个君王,不可能不用玉玺,正如国不可一日无君,而君也不可一日无玺。
而且,很有可能在洞庭湖丢失玉玺后的八年,那位使臣上传的玉玺也不一定是真的,很有可能是与和氏璧处于同一产地的复制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汉代首先出现的玉玺为蓝田玉版本。
在这里笔者作出大胆猜测,仅供讨论,秦王嬴政的和氏璧版本的传国玉玺有可能还深深地埋藏在洞庭湖的湖底。
包含万千内容的集大成之作——《永乐大典》1、《永乐大典》的由来
《永乐大典》是朱棣的要求下,让解缙主持编修的,这本书把历代的文献分门别类地搜集起来,通过147和编写人员的工作,形成了最初的版本。
可是明成祖看了过后觉得过于简单,资料也不全,不足以彰显大明的气派,于是又增派了人员进行编写。
此后,解缙募集了各有所长、涵盖各个领域的专家一共2000多人,投入到了《永乐大典》的编写工作。经过了三年多的艰苦努力,最终在1407年,也就是永乐五年,这部空前绝后的《永乐大典》稿件总算完成了。
而这还只是内容上的完成,在此以后,朝廷又面向全国召集了大量书法精良的文人,让他们把这些内容进行抄录。最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永乐大典》的正本才正式完成。最后朱棣也称赞这本书为“包括宇宙之大,统绘古今之异同”。
2、《永乐大典》的影响力
《永乐大典》放眼整个世界的文化史,也是属于编写最早、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百科全书,就连有名的《大英百科全书》也要落后300多年。
《永乐大典》一共有22877卷,、11095册,字数达到了3.7亿字,涉及的领域成千上万,可谓是森罗万象,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
世界上各地现存的《永乐大典》遗本,甚至是一些残页,其实都不是正本,而是当年重抄的副本,因为这些纸张都是嘉靖年间所特有的白棉纸。
在这本书完成后的一百多年,到了嘉靖时期,这本书也差一点惨遭烧毁。在1562年,皇宫内发生大火,嘉靖皇帝一连三次下旨抢阅《永乐大典》,足以见得这本书在嘉靖心中的地位。
为了以防万一,防止这本巨作失传,嘉靖皇帝在同年让109个人对这本书进行誊抄,而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六年,《永乐大典》的副本也就问世了。
3、《永乐大典》的下落
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说法之一就是毁于明万历年间的一场宫中大火,但是这种说法欠妥。因为烧毁《永乐大典》是一个大事,后续的历史记录不可能没有,而这也不会成为秘密,然而却没有这方面的消息。
说法之二就是这本书毁于明朝灭亡的时候,说的是《永乐大典》正本毁于李自成之手,在李自成撤退时,曾放火烧毁了宫楼。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因为这本书的正本一直藏在皇宫的深处,秘而不露,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这个正本被烧毁。
第三个说法是正本藏于皇史成夹墙中,这个墙的厚度也有近6米,所以才会有人作出这个猜测。但是,这种墙只是为了放火而设计的,而不是专门收藏正本的,这个说法缺乏证据。
第四个说法的讨论就比较热烈,说是正本随明世宗葬于永陵。无论是从此书的抄录时间和明世宗的葬期进行比较,还是从永陵的规模来看,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总之,《永乐大典》的流传本身也是一个历史,而它本身也是一部学术史,可以这样说:它既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也是一种历史的文化。
结语还是那句话,论历史、论国宝,中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当然,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历史的长河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的稀世珍宝。
王羲之的兰亭序、秦朝的十二金人、北京的头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文化的传承。
所以,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更有理由文化自信!
善良有什么用处?
01
有一次,我给小孩讲《水浒传》中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时,我说:“这个知识点最常考,一定要牢记。”
她听后摇摇头,懊恼地把卷纸扔在一边,问我:“老师,我基础太差了!你说我现在做好事,还来得及提高吗?”
“什么什么?”我不明白做好事和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
“我从前很淘气,经常惹我妈妈生气,有一次我打老师,我妈被气的当时就晕过去了。”我惊异地看着这个不到一米六的小姑娘说她打老师。我笑笑听下去。
“我往同学的书里放粉笔灰,还养幼蛇,吓唬同桌。我还,我还早恋。”
我下意识地往门口靠靠:“那个,梦菡,你现在没带着幼蛇哈。”
“没有没有,我早就不养了。我喜欢的那个男生,他害怕。”
“那,你们在一起了吗,他是什么样子的男生呢?”我想从那个男生入手,鼓励她好好学习。
“我们没有在一起,他去年考上重点高中,走了。老师,你说我现在做好事,我现在善良一点还来得及吗?不是说善有善报吗?我应该怎么做?”
我当时没有回答梦菡,说实话,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她。
但我知道,刻意的善良,并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02
前年的时候,我爸爸做的一个投资失败了。爸爸他从小就没念过什么书,不认识太多字。
签合同,靠的就是对对方信任。当时劝他投资的正是他最要好的朋友。投资失败后,我没听过爸爸再说那个朋友,好的不说,坏的也不说。
那个时候,还有个投资人,拿出了十几万,打了水漂。当我看见一个四十不惑的大男人到我家哭的鼻涕一把眼泪一把时。我知道,生活,并不容易。
我知道爸爸那时候要比哭鼻子的男人还不容易,因为他需要养我和妹妹,比那男人的负担要重许多。但是爸爸只是拉着那男人,说,现在需要想想办法,填补空缺才行。
上了大学以后,父母从来没和我抱怨过家庭的不易,而我自己,学会了带学生,兼职赚钱。
渐渐的,爸爸把家又撑起来了,每一次回家,我看到的都是和从前不一样的变化。有一次我在家又看到那个也曾投资失败的男人,他还是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像又遇到什么事。
“妈妈,那个人怎么又来找爸爸呀。他怎么了?”
“哎,你这一年没在家不知道,他经常来找你爸。今天借二百,明天借五百的。你爸说他不容易,我也就不能说什么了。”
晚上爸爸有时间了,我缠着他问不停:“爸爸,你这样帮一个人,不怕他永远学不会赚钱?不怕他永远走不出那十几万吗?我记得你跟他也不熟吧。”
爸爸说:“他也不容易,虽然孩子还小,压力不大,但是他妈妈身体不好,买药看病得花钱。十几万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也不是小数。他这两年一直在做挖掘机的生意。我觉得他能走出来。适当帮一把,总没错。”
那以后,我逐渐明白,善良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信条。
03
在这个大谈用处的时代,善良有什么用?
说句高尚点的话,我看见有人迷路了,我会指向正确的方向。我指方向的时候,并没有想,告诉他了,我会有什么好处。
我相信人性本善,特别是梦菡这样的小姑娘。当你在炎炎夏日拥挤的公车上,起身把阴凉处的座位让给老人,这就是你自己或许都不知道的善良。
我不能准确地告诉你,善良有什么用,因为从现代人追逐利益的角度来看,它似乎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用处。
或许善良,只是在角落里默默关注你,它没有声音,没有脚印,只是你心里的一种神往。
有了它,你或许不会善有善报,或许不会从此飞黄腾达,一马平川。
但是,很多事情,因为你的善,改变了,很多遇到困境的人,因为你的善,重新站了起来。
记得过年时,我遇到一个多年未见的高中同学,她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触动很深。
她说:“阿深,你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我一蹶不振时,你对我的鼓励。”
其实我早就忘了,但她还记在心里。后来我们再一次分开,但心情,都很好。
说实话,我现在还是没法直接告诉你善良的用处,我只知道,选择善良,我比以前,活得更快乐了。
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湘西巨匪姚大榜?
此人是个牛人!普通人当匪,当了一时但绝不会当一世,而湘西巨匪姚大榜却是当了三朝的土匪,一辈子除了在当土匪的路上就是在当土匪,若不是最后在解放军的围剿下溺水而死,估计他的土匪生涯还要继续,所以说姚大榜是个地地道道的职业土匪,其敬业程度,民国诸匪皆不如也。
狡猾、残忍、狠毒的土匪姚大榜,是个饱读诗书,上过讲武学堂的高级知识分子。民国年间的巨匪虽多,但真正说到有文化,有军事素养的,姚大榜算是其中一个。
姚大榜,字必印,号占魁,1882年生于湖南晃县,祖上世代都是农民,到了其父姚德清这辈,姚大榜的母亲杨氏力主让儿子姚大榜去读书,以期家中出个官人。
这姚大榜也够聪明伶俐,他在私塾时就对读书有天分,到了16岁时又一举考进了贵州讲武堂,在这里他学到了大量的军事知识和一身舞枪弄刀的本事,这为他后来成为职业土匪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年,有人偷了他家的牛,姚大榜将其打死,从此后他拉起了队伍占山为王,开始了他的土匪生涯,估计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五十多年。两年后,他将队伍拉到湘黔交界地区,并在此开办起了军工厂,制造枪支,声望日隆。
1926年是他土匪生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北伐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在贵州招兵买马,姚大榜前来投奔,王天培见状大喜,遂给他发了不少现代化的枪支弹药,结果姚大榜拿到东西,拍拍屁股就走人,又窝回山中做土匪去了,不过此后他凭借着这些先进武器装备,成为附近最大的军事势力,颇有些影响力。1934年,国民党为了围追堵截红军,再次对姚大榜进行招安,结果次年七月,姚大榜拿到大批武器装备之后有一次上山为匪,当时的蒋介石听闻此事后,称其为“养不熟的狼崽子。”
1936年初,贺龙元帅带红二、六军团长征路过晃县,特意给盘踞在本地的姚大榜去信,告诫他不要执迷不悟与人民为敌。但姚大榜不听劝阻,反而乘红军主力走后,对红军伤员和进步群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
此人既反国民党,又攻击红军,成为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反人民的土匪组织。1940年8月,蒋介石授意陆军独立一旅前去清剿“姚大榜土匪集团”,几经围剿还是被狡猾的姚大榜逃脱,但是他收罗的金银财宝和老婆、儿女皆被独立一旅带走,也算是损失惨重。
“黔东事变”,姚大榜连自己人都坑;对抗解放军,死路一条。1942年,黔东地区爆发了具有浓重封建色彩的农民起义,波及黔东地区二十多个县区,组织者吴宗尧利用“同善社”发动了一场反国民党、反蒋介石的抗暴斗争,这场斗争被史书称为“黔东事变”。
土匪姚大榜为了在此次斗争中取得一些好处,主动加入了同善社,并成为晃县同善社的“天恩”,他向社长秦宗秉索取了11万银元以做军费。待钱拿到手后,他却反手将同善社之人全部出卖,以至于最后事败,秦宗秉等人投河自尽。
事后,周围山头的土匪们皆知此人不能深交,以至于姚大榜活活过成一支独来独往的土匪队伍。
1949年,解放军的兵锋直达黔东地区,随着解放军的进驻,轰轰烈烈的湘西剿匪开始了。姚大榜深知自己罪孽深重,于是又勾结了芷江警备司令杨永清占据六龙山发展土匪势力,以阻止解放军解放湘西。
当时的解放军首长考虑到姚大榜为匪50余年,经历了清朝和民国,在晃县地区影响力巨大,所以主动欢迎他改邪归正,但经其老师和儿子的劝解,始终没有接纳解放军的好意,反而积极的联系国民党残部对我地方基层政权不断发动袭击。
解放军看到姚大榜如此执迷不悟,也就没有继续争取他,开始酝酿剿匪行动。
敬业土匪姚大榜的末路没等解放军的剿匪行动开始,姚大榜自己却主动发起了挑衅。
1950年8月30日,此时的姚大榜自称“湘黔边区游击司令部副司令”,纠结五千多名土匪妄图与解放军“决一死战”。
解放军联合会剿指挥部针对这伙土匪的行动轨迹、特征等,制定出著名的“雪凉会剿”方案:由419团主攻姚大榜匪帮;贵州部队合围雪洞、凉伞地区土匪;玉屏县驻军则负责切断北逃之土匪。
一张天罗地网徐徐拉开。
12月6日,解放军开始发动“雪凉合围”战役,结果让姚大榜心寒的是,自己这数千人比起解放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没开战多长时间居然投降了一多半,剩下的也做鸟兽散。姚大榜还是狡猾如狐,没等解放军打过来,他自己丢下儿子、老婆、舅舅等先逃之夭夭了,一直翻山越岭到了波洲的十字坪才停了下来。
12月25日,姚大榜纠结了一帮溃散下来的土匪们,妄图偷渡汽水河,继续迂回到六龙山和解放军展开“游击战”。但姚大榜没想到的是,解放军早已将他的逃命计划侦查得知。当时的晃县县委书记杨建培早就在河对岸埋伏好了天兵天将,就等打姚大榜一个半渡而击。
半夜十二点,一群残兵败将鬼鬼祟祟乘坐了几艘渔船下了汽水河,当两艘船到达河中央时,杨建培一声令下,伏击队伍瞬间打了土匪们一个措手不及,姚大榜乘坐那艘船在慌乱中被土匪们踩翻,其余匪徒们也是哭爹叫娘,投降的投降,跳水的跳水…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连夜寻找姚大榜,谁知竟然没有找到,杨建培气道:“这只老狐狸,又被他逃了!”第二天,民兵们也加入搜索队伍,他们在下游打捞到一具尸体,身上挂着一支驳壳枪。经过细细辨认,才发现此人正是久寻不到的姚大榜。看他的尸体并无伤痕,应该是在前天晚上翻船后掉进河中淹死的。
姚大榜死后,晃县百姓奔走相告,危害湘黔边界五十余年之久的土匪终于得到了彻底的根除。
结语:姚大榜此人,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时代的缩影。他有着非同一般的教育,本可以学孙殿英、韩复渠等从匪转军成为割据一方势力的军阀,但他偏偏以不投靠任何一方势力为宁可为匪,三朝为匪,一生为匪,殊为难得,从古至今,如此固执于当匪之人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所以他的确是个匪中异类。
传家宝弓用什么换?
肩膀----勇士赫洛德护肩 胸部----勇士的亡者胸甲 武器----2*平衡的寻心者 弓----上古骨弓胸肩饰品武器用正义点数换,具体部落在奥格瑞玛达拉然都有,LM不太清楚,达拉然肯定有 头部和披风 在公会商人买 需要声望买的时候是锁甲,邮寄给你的小号自动转换为皮甲了,放心使用,40级就变为锁甲了练级天赋用兽王练级即可,随便加加,反正满级了你得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