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正式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这项总额高达2800亿美元的法案,表面上看是为了推动美国芯片产业发展,实则暗藏多重玄机,背后所折射出的是美国的霸权思维与短视战略。
巨额补贴背后的产业扭曲
该法案中约527亿美元将直接用于半导体芯片的生产、研发等环节,美国政府期望借此吸引全球芯片企业在美国本土加大投资、扩充产能,三星、台积电等国际芯片巨头都成为美国试图拉拢的对象。
这种巨额补贴的做法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依据成本、市场需求、技术资源等多方面因素来布局产能,但美国的补贴政策打破了这一平衡,以台积电计划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新厂为例,台积电在美国设厂的成本远高于其在台湾地区的本土设厂成本,据估算,在美国建设同样规模的芯片厂,成本可能是台湾地区的2 - 3倍,但由于美国政府的高额补贴诱惑,台积电不得不考虑美国市场,这就导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本基于市场最优的战略布局。
对于美国本土芯片企业而言,补贴看似是助力,实则可能滋生依赖,长期依赖政府补贴的企业,在研发创新上的内生动力可能会被削弱,比如一些美国芯片初创企业,原本应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通过不断创新来提升竞争力,但补贴使得它们有了“避风港”,可能会放缓创新步伐,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获取补贴上,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美国芯片产业真正的技术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地缘政治操弄下的供应链撕裂
美国“芯片法案”有着浓厚的地缘政治色彩,其核心目标之一是重塑全球芯片供应链,将其打造成符合美国利益的“小院高墙”式供应链体系。
美国试图通过该法案,减少对亚洲特别是中国芯片产业链的依赖,对向中国出口先进芯片制造设备和技术进行严格限制,荷兰阿斯麦尔(ASML)公司的极紫外光刻机(EUV)一直是中国芯片制造企业梦寐以求的关键设备,但在美国的施压下,ASML公司对中国的出口受到极大限制,拉拢盟友构建排他性的芯片供应链联盟,美国积极推动“芯片四方联盟”(Chip 4),试图联合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打造一个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芯片产业小圈子。
这种做法严重撕裂了全球芯片供应链,全球芯片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高度分工、相互依存的产业链格局,从芯片设计所需的软件工具,到制造过程中的硅片、光刻胶等原材料,再到封装测试环节,各个环节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区,每个地区都凭借自身的技术、成本或资源优势在产业链中占据独特位置,中国在芯片封装测试领域占据全球较大份额,同时也是芯片消费的重要市场,美国强行将中国排除在供应链之外,不仅会破坏中国芯片产业发展,也会对全球芯片产业链的稳定和效率造成严重冲击,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如果全球芯片供应链因美国的操弄而断裂,全球芯片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一些依赖芯片的下游产业,如汽车、消费电子等,将面临严重的供应短缺,进而引发全球性的经济波动。
“芯片法案”对美国自身的反噬
美国“芯片法案”看似为美国芯片产业“量身定制”的利好政策,但从长远看,却可能对美国自身造成反噬。
在技术创新层面,美国切断与中国的芯片技术交流合作,实际上是自断臂膀,中国拥有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和广阔的应用市场,中美之间的技术交流原本有助于双方取长补短,在5G通信芯片领域,中美企业在标准制定、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但美国的“芯片法案”使得这种交流戛然而止,美国企业失去了中国市场的应用反馈和技术合作机会,其技术创新的速度可能会放缓。
在经济层面,美国的芯片产业虽然在设计等环节处于领先,但在制造环节已经相对薄弱。“芯片法案”虽然投入巨额资金,但要重建完整的芯片制造产业链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芯片企业可能会面临产能不足、成本高昂等问题,导致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美国对全球芯片供应链的破坏,也会引发其他国家的反制,中国加大了对本土芯片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自主研发和国产替代的进程,一旦中国在芯片产业实现重大突破,美国芯片企业将失去庞大的中国市场,这对美国芯片产业乃至整体经济都将是沉重打击。
国际社会的反应与应对
美国“芯片法案”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欧盟明确表示,美国的做法可能会扭曲全球半导体市场竞争,损害欧洲芯片产业利益,欧盟已经宣布将推出自己的芯片战略,计划在2030年前投资超过430亿欧元,提升欧盟在全球芯片市场的份额,从目前的10%提高到20%,欧盟此举旨在减少对美国芯片产业政策的依赖,保障自身芯片供应链安全,同时也希望在全球芯片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韩国作为全球重要的芯片制造大国,对于美国“芯片法案”的态度较为复杂,韩国企业如三星、SK海力士等希望通过参与美国的芯片项目获取补贴,提升自身在美国市场的份额;韩国也担心美国的法案会对其与中国市场的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毕竟中国是韩国芯片的重要出口市场,韩国企业如果过度迎合美国,可能会失去中国市场份额,韩国政府在与美国的合作中,也在努力寻找平衡,试图维护自身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的多元利益。
中国则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大对芯片产业的投入,近年来,中国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各个环节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芯片设计领域,华为海思、紫光展锐等企业不断推出高性能芯片产品;在制造环节,中芯国际等企业持续提升技术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本土芯片人才,完善芯片产业链生态,中国深知,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才能在全球芯片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拜登政府正式签署的“芯片法案”,是美国基于霸权思维和短视战略的产物,它不仅扭曲了芯片产业的市场规律,撕裂了全球芯片供应链,还可能对美国自身造成反噬,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共赢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正确路径,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注定不得人心,也难以实现其所谓的“芯片霸权”目标,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维护全球芯片产业的稳定与发展,推动建立公平、开放、合作的全球芯片产业链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