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汹涌浪潮中,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被无情地卷入,最终消逝,他就是刘学州,刘学州曾称遭网暴,这短短几个字背后,是一段令人痛心疾首、发人深省的悲剧历程。
刘学州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坎坷,他出生后不久便被卖掉,养父母在他四岁时因烟花爆炸意外离世,此后他便在亲戚的接济与寄宿学校的辗转生活中成长,这样孤苦伶仃的童年,没有给予他应有的温暖与安稳,却磨炼出了他坚韧的性格,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校里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试图从生活的缝隙中寻找一丝光亮。
命运并未就此放过他,寻亲,这本该是无数像他这样身世坎坷之人心中的美好愿景,却成为了他噩梦的开端,通过不懈努力,刘学州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可现实却如同一把利刃,再次刺痛了他,亲生父母不仅没有给予他渴望已久的亲情,反而将他拒之门外,甚至恶语相向,生母拉黑他的联系方式,生父更是在网络上歪曲事实,对他进行污蔑。
如果说原生家庭的二次伤害是第一重打击,那么接踵而至的网络暴力则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在没有了解事情全貌的情况下,仅凭一面之词就对刘学州展开了恶意攻击,他们在网络平台上肆意发表诋毁、辱骂的言论,质疑他寻亲的动机不纯,说他是为了炒作、为了钱财,这些充满恶意的言论如洪水猛兽般向刘学州袭来,将他淹没在舆论的漩涡之中。
面对铺天盖地的网暴,刘学州曾试图反抗,他在网络上发声,努力澄清事实,希望大家能了解他真实的想法和悲惨的经历,他说自己只是想要一个家,一个能遮风挡雨、给予他关爱的地方,而不是大家所误解的那样别有用心,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相往往还来不及穿上鞋子,谣言就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他的解释在那些恶意的言论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网暴依旧愈演愈烈。
长期遭受网暴的刘学州,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开始失眠、焦虑,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他的身体也在精神的折磨下每况愈下,常常感到疲惫不堪,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渴望有一天这些恶意能够停止,自己能回归正常的生活。
最终刘学州还是没能战胜这一切,2022 年 1 月 24 日,他在三亚海边留下一封遗书后,结束了自己年仅 15 岁的生命,那封遗书,字字泣血,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控诉,也是对网络暴力的无声抗议,他在遗书中详细讲述了自己悲惨的身世、寻亲的艰难以及遭受网暴的痛苦,每一个字都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刘学州的离世,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开始反思网络暴力的危害,反思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言行,网络暴力,这看似无形的伤害,却有着摧毁一个人生命的巨大力量,它就像一把隐藏在黑暗中的匕首,随时可能刺向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在网络的匿名环境下,一些人仿佛失去了现实中的道德约束,肆意地宣泄着自己的情绪,对他人进行攻击,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评论,都可能成为压垮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不能让刘学州的悲剧仅仅成为一个新闻热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遗忘,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对于每一位网民来说,要学会在发表言论之前,保持理性和客观,不盲目跟风,不随意指责,在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时,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仅仅凭借片面之词就对他人进行攻击,网络平台也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加强对内容的审核与监管,对于那些恶意攻击、造谣生事的言论及时进行处理,从源头上遏制网络暴力的滋生。
社会也需要给予像刘学州这样身世坎坷的孩子更多的关注与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已经承受了太多的苦难,我们应该伸出援手,为他们提供温暖与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学校和社区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为这些孩子提供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健康成长。
刘学州,这个年轻的生命,用他的离去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愿他在天堂能找到那个他一直渴望的温暖的家,也愿我们能从他的悲剧中警醒,让网络暴力不再成为吞噬生命的恶魔,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善意的世界而奋斗,不要再让类似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