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ddos攻击解决方案,苏州查某某杀害丈夫后放冰柜容易败露?
限平台邀请。
题主“苏州查某某杀害丈夫后,放冰柜容易暴露,为什么不选择抛尸”的问题,涉及犯罪心理学问题。犯罪嫌疑人为什么不选择抛尸,而选择冰柜冷藏,她的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我以为,只有犯罪嫌疑人查某某,自己内心清楚。
犯罪嫌疑人杀人后,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往往会抛尸,破坏现场证据, 妄图逍遥法外,逃避法律惩处。
杀人后,毁灭证据的方法很多,最常见的就是抛尸。没有尸体,就难以确认受害者的身份,增加了公安部门破案的难度。
利用冰箱、冰柜藏尸,查某丽不是第一个,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个。我想,查某丽将丈夫庞某伟的尸体藏于冷柜中,主观上可能受上海杀妻案将尸体藏于冰箱的影响,客观上可能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想想看,查某丽杀害丈夫后,如果选择抛尸,那就要分尸,既要有相应的工具,更要有相应的场地,当然还需要冷酷和胆量。
据了解,查某丽夫妇生有一个二岁多的幼女。丈夫死后,小女孩只能由母亲查某丽一人抚养,因此,家里並不具备肢解尸体的条件。而查某丽一人,也不可能把丈夫的尸体,单独从住宅楼运至野外抛尸。
利用冰箱冷藏尸体,以前有过。最近的典型案例,就是上海杀妻案,凶手将妻子的尸体,藏于冰箱一个多月后,才被发现。
有一句话叫灯下黑。越是常见的习一为常的地方,越安全。普通人想不到,凶手会在冰柜里藏尸体,或者想到了觉得有悖人伦,不可能。而犯罪嫌疑人查某丽,正是利用了好人的这一心理,钻了空子。受害人庞某伟的哥哥,看到冰柜上贴着封条,联想到查某丽搬家,觉得贴封条很正常,哪里能想到,冰柜里藏有弟弟的遗体。
综上,犯罪嫌疑人查某丽,受主客观二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杀害丈夫后,把丈夫的尸体放在冰柜里冷藏,而没有抛尸。具体的动机和心理活动,有待于公安部门的进一步侦察查证。以上问题你怎么看?欢迎关注,欢迎讨论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
家庭宽带被ddos会怎么样?
我们知道,只要电脑接入互联网后是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其它计算机发起的攻击的,在这些攻击中,DDoS流量攻击最为常见而且也难防患。特别像是站长及机房用户应该对于DDoS并不陌生,一旦你的服务器被DDoS攻击后那机房基本上会把你的IP给暂时禁掉(断网处理)。那对于家庭宽带用户是否存在DDoS风险呢?如果被DDoS,那公网IP会被运营商收回吗?
什么是DDoS流量攻击?其实DDoS流量攻击是指“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利用大量分布(分散)在各地的合法计算机对目标计算机发起请求,直至目标计算机的上行宽带被占满无法继续对外提供服务(迫使服务中断)。因为DDoS攻击带来的流量是正常的流量,所以决定了DDoS攻击很难防患。
家庭宽带用户受DDoS攻击的可能性很小在理论上,只要知道公网上某台计算机的IP就能对其发起DDoS攻击,但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宽带用户受到DDoS攻击的可能性很小。而企业带宽用户由于其IP分配的是静态IP,所以更容易受到DDoS攻击。
为什么说家庭宽带用户受到DDoS攻击的可能性很小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宽带用户使用的基本上都是下行带宽,而上行带宽是受到运营商限制的
如果一台电脑接入了互联网,当我们通过此电脑下载文件时用的是下行带宽;如果别人请求我们电脑,我们电脑就要发送数据给对方,这时用的就是上行带宽。
对于家庭用户而言,我们接入互联网基本上都是请求网络上的其它服务器以获取资源,所以99.99%的情况下都是使用下行宽带的,而上行带宽是受到运营商流量限制的。这种背景下别人想对家庭宽带用户进行DDoS攻击是不切实际的。
2、各大运营商都有自己的上层防火墙,流量异常时会自动清洗流量
各大运营商其实都有自己的几级防火墙,会把控整体的流量,一旦某个节点流量异常时也会有相应的处理机制(如流量清洗),可以有防防患DDoS攻击。所以对于家庭用户根本不用担心太多,运营商其实已经为你默默做了很多防护工作。
3、家庭宽带用户分配的IP是动态的,DDoS攻击不具价值
家庭宽带用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当你重新拨号上网后,你的IP就会发生变化,这样一来攻击者无法锁定到你。
家庭宽带用户所分配的公网IP是随时变化的家庭宽带用户所分配的IP是会变化的,你可以把整个IP想像成一个“池子”,每次有用户拨号时,会从这个IP“池子”里随机取得一个公网IP给你使用,当你的拨号中断时你使用的IP就会被回收等待下一次分配给其它用户。
所以不用担心,即使你真的受到DDoS攻击,你只要重新拨号更换一下公网IP就能解决问题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交流 ~ 我是科技领域创作者,十年互联网从业经验,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科技知识!uvo增值服务有哪些?
uvo增值服务的核心内容是指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的超出常规服务范围的服务。
为客户所属的托管设备以及网络提供的代用户实施的网络及设备的安全、维护服务、灾备服务等。主要有正向/反向域名解析、DDOS攻击防护及流量清洗、防火墙、CSOC 、防ARP攻击、KVM、域名注册、设备代理代维等。
我们还需要抗DDOS产品吗?
DDos攻击的目的是让你的服务器资源耗尽,从而无法再服务。
发动一次DDos攻击,依目前服务器普遍的性能来看,是需要很大的资源的。
内网一般都是服务于公司内部的服务器,对于攻击者来说,无利可图。
内网主要注重服务器的权限管控,网络上的访问控制,以及终端机的权限和防病毒。
安全是一个方方面面的事情。
说了这么多。如果都能做到,但是机房却是谁都可以进,那又能算安全吗
Discovery协议被滥用于发起DDoS攻击?
早在今年五月,外媒就已经报道过 WS-Discovery 协议被滥用于发起 DDoS 攻击。为了防止被更多别有用心者利用,研究人员只能相对克制地不披露更多细节。
然而最近一个月,滥用 WS-Discovery 协议发起的大规模 DDoS 攻击已经愈演愈烈,频度几乎达到了一周一次。
作为一种多播协议,该协议原本用于在本地网络上“发现”通过特定协议或接口进行通信的附近其它设备。
(题图 via ZDNet)
鉴于该协议通过 SOAP 消息传递格式来支持设备间的发现和通信,并且使用了 UDP 数据包,因此有时也被称作 SOAP-over-UDP 。
尽管普通人不太熟悉,但 WS-Discovery 已被 ONVIF 所采用。作为一个行业组织,ONVIF 致力于促进网络产品互操作性的标准化接口。
其成员包括 Axis、Sony、Bosch 等业内巨头,为 ONVIF 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作为即插即用互操作性的一部分,该组织从 2010 年中期开始,在标准中推荐用于设备发现的 WS-Discovery 协议。
作为标准持续化工作的一部分,WS-Discovery 协议已被用到一系列产品上,涵盖 IP 摄像头、打印机、家用电器、DVR 等各种类别。
根据互联网搜索引擎 BinaryEdge 检索结果,目前有近 63 万台基于 ONVIF WS-Discovery 发现协议的设备在线,这让它们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
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基于 UDP 的协议,意味着数据包目的地可被欺骗。攻击者能够伪造返回 IP 地址,将 UDP 数据包发送到设备的 WS-Discovery 服务端。
当设备传递回复时,就会将数据包发送到被篡改的 IP 地址,使得攻击者能够在 WS-Discovery 设备上反弹流量,将之瞄向所需的 DDoS 攻击目标。
其次,WS-Discovery 的响应,会比初始输入大许多倍。基于这项原理的 DDoS 攻击,会对受害者造成极大的伤害。研究人员称之为 DDoS 放大因子。
(2019 年 5 月数据,图自:Tucker Preston)
ZDNet 指出,该协议已在世界各地的 DDoS 攻击中被观察到,放大倍数高达 300~500 。相比之下,其它基于 UDP 协议的攻击,平均也只有 10 倍。
网络安全公司 ZeroBS GmbH 一直在追踪本月发生的一起事件,庆幸的是,其发现超大倍数的 WS-Discovery DDoS 攻击并非常态。
即便如此,2018 年末在 GitHub 上发布的用于启动 WS-Discovery DDoS 攻击的概念验证脚本,还是声称可实现 70~150 的放大倍数。
(图自:ZeroBS GmbH)
今年 5 月的时候,安全研究人员 Tucker Preston 首次公布了基于滥用 WS-Discovery 协议的大规模攻击事件。通过对 130 起事件的观察,可知其中一些攻击的规模超过了 350 Gbps 。
接下来几个月的攻击有所减少,但在 8 月份又再次升级。与第一波攻击不同的是,这次的攻击要小得多,很可能是不怎么了解该协议的普通攻击者所发起的。
放大系数不超过 10,最高只冲到 40 Gbps,且只有 5000 台设备(主要是 IP 摄像头和打印机)被纳入发起 WS-Discovery DDoS 攻击的僵尸网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