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是什么通俗解释,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
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
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当时只有四台主机联网运行,连局域网(LAN)的技术都还没有出现。而后随着TCP/IP等互联网通讯协议问世,有了90年代初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诞生,互联网也才慢慢变得普及。
不过“互联网的思维”、或者说这种意识形态的出现要比真正互联网的诞生早的多。如今回头看那些当时的观点,依然很惊叹这些人的前瞻性——日后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都在从技术层面解决很多设想,他们的那些理念相比如今各种复杂的互联网术语,兴许更接近「互联网的本质」一些。能放进口袋里的无线的世界。
尼古拉·特斯拉在1929年提出了「无线的世界」的概念,即人类可以不受限空间限制,不管身在何地,或者相隔多远,都可以通过这个「无线的世界」交流,如同两个人面对面对话一样。并且假设存在这样一个无线的世界,其工具也不会很大,而是能放进口袋的。
——这听起来已经很像如今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场景了。要知道,当时电话才发明不过半个世纪、“屏幕”的概念(电影的雏形)也才刚出现不过2、30年而已,而电视只是当年的最新技术产物。
面对屏幕去思考和工作
保罗·奥特雷认为如果存在“互联网”这样一个东西,所有人不管身在何地,都可以通过单独屏幕看到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文字、可能是图像、也可能是视频或者其它载体,而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屏幕面前,思考和工作。
——想必这样的描述已经是目前不少人当下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了,保罗·奥特雷提出这样一种设想的年代?1935年。
互联网是记忆的一种延伸
万尼瓦尔·布什认为信息是应该被存储的,比如书那样。但书本中信息的存储是非常缓慢的,提取又是相对低效的。理想状态信息能实现被高速且灵活的存储,另外也不需要像过去那样用很繁琐的检索或者全靠个人记忆。互联网的记忆是可以被大众所读取的。
——即,1945年,万尼瓦尔·布什认为,信息在互联网中会有「高速被存储/读取」的属性。他用了“记忆延伸”这样一个词形容这种信息存储的形态。
互联网是什么?
尼古拉·特斯拉、保罗·奥特雷、万尼瓦尔·布什提到的“互联网”的一些具体使用场景,放在当下依然毫不过时,并且事实上如今很多技术的发展依然在为实现这三种形态提供物理支持,基于这三类场景依然有非常大的可实现空间。
相比把互联网具象为「电脑相互连接并沟通而成的网络」,在7、80年前三位的解读似乎也更接近互联网的本质一些。
互联网是什么,这三位的解读实际上表现了人类信息的延伸。它通过无线的便携设备、通过当下或未来最新的设备、读取/存储和交换信息。
不过互联网实际上并没有定型,也一直在发展变化,所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定义都是当下的——这也是对特斯拉们来说,想法很美好,受限当时的技术他们无法切身体验。与此同时,互联网越来越多的被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应用出新的场景,比如如今的物联网概念,已经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家居、品牌、汽车,或者更大一层来说,人与生活关系也在发生改变。另外人文社会等角度也会不断对互联网有更新的理解。
学云计算有何意义?
在5G将要到来的今天,网络的高速发展以及各行各业汇集的大数据时代,云计算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客气地讲,未来的社会,企业或者商业的从业者,必须把数据提升到相当的战略高度,数据就是你的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数据就是最重要的资源,对数据的收集及管理是否高效,将决定了你的成功与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云计算就是对大数据管理的利器。
首先,云计算需要一个庞大的
技术体系作为支撑,随着云计算逐渐从IaaS向PaaS和SaaS转换,云计算的技术生态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云计算自身的功能边界也在不断得到拓展,相信在产业互联网阶段,云计算将进一步深入到产业领域。
从技术体系结构上来看,云计算涉及到虚拟化技术、存储技术、管控、安全、虚拟化网络等诸多环节,需要掌握操作系统(Linux)体系结构、数据库、编程语言、计算机网络和分布式网络等知识。目前云计算技术体系已经趋于成熟,所以目前学习云计算相关技术会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过程,网络上有更多的参考案例。对于大部分云计算的初学者来说,可以从Linux操作系统开始学起,然后学习编程语言(Java)和数据库,在掌握这些内容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学习虚拟化框架技术,比如Docker就是初学者比较常见的选择,目前不少云计算平台(包括私有云)都是基于Docker打造的。
学习云计算技术,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之外,还需要对云计算技术体系结构有一个整体上的认知能力,这一点甚至比技术本身更重要。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将具体行业应用需求和云计算体系结合,比如当前云计算与物联网平台的整合就有较多的发展机会。未来,云计算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支撑平台,必然会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云计算是做什么的?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在远程的数据中心里,成千上万台电脑和服务器连接成一片电脑云。因此,云计算甚至可以让你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通过电脑、笔记本、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IBM的创立者托马斯·沃森曾表示,全世界只需要5台电脑就足够了。比尔·盖茨则在一次演讲中称,个人用户的内存只需640K足矣。李开复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钱庄。最早人们只是把钱放在枕头底下,后来有了钱庄,很安全,不过兑现起来比较麻烦。现在发展到银行可以到任何一个网点取钱,甚至通过ATM,或者国外的渠道。就像用电不需要家家装备发电机,直接从电力公司购买一样。云计算就是这样一种变革——由谷歌、IBM这样的专业网络公司来搭建计算机存储、运算中心,用户通过一根网线借助浏览器就可以很方便的访问,把“云”做为资料存储以及应用服务的中心。
什么是云计算?狭义的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这种特性经常被称为像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广义的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
你认为云是什么?
云
形状象浓烟,变化万万千,雨雪是它造,能挡日和天。这就是云。
从科学定义讲,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所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云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
从气象学讲,云是众多气象要素之一,云分低层云,中层云,高层云。
低层云有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
中层云有层积云,高积云,乱层云。
高层云有,毛卷云,钩卷云等。
从农谚来讲, 早起浮云走,晚上晒死狗。有雨山戴云,无雨云没山腰。炮台云,雨淋淋。黑猪过河,大雨滂沱。有雨天边亮, 无雨顶上光。云自东北起,必定有风雨。云从东南来,下雨不过响。
从文学上讲,云是常有的,然而是轻松的,片段的,流动的彩云在空中时时作翩翩的摆舞,似乎是微笑,又似乎是微醉的神态。绝少有板起青铅色的面孔要向任何人示威的样儿。白云确有使人欣赏的价值,一团一团地如棉花,一卷一卷地如波涛,连山一般地拥在那儿,野兽一般地站在这边:万千状态,无奇不有……
从诗人来讲,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州震荡风雷激。长风破浪总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兰兰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多美啊,让我们用这首歌来结束对云的赞美吧!
政务服务工作究竟指的是什么?
助力互联网+政务 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提到政务办理
你会想到什么?
办事 5 分钟,排队 2 小时
开具各种奇葩证明,办事跑断腿
当前,“互联网+政务”正向基层延伸工作。为让百姓切实享受到“最多跑一次”的便利,各地方大数据局纷纷建设了“政务统一数据平台”,平台汇总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住建局、财政局、民政局等政府部门的数据。
为进一步加速实现数据融合,打通数据孤岛的各地方大数据局构建了“数据目录”平台,以 API 接口的方式提供给各政府部门,方便各政府部门快速注册、查询、申请使用数据。
保障“互联网+政务”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将大数据局的“数据目录”挂接到各政府部门内部系统?让这些部门的窗口工作人员能直接查看实时数据,让老百姓感受到“家门口”政务服务的速度和温度。这是各政府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东软数据通平台的使命。
大数据局“数据目录”在挂接的过程中,各政府部门面临两方面需求:
接口挂接业务系统需要业务系统开发商配合;业务系统为内网系统,无法访问互联网。东软“数据通”平台通过配置和映射的方式维护 API 接口,解决各政府部门跨行业查询数据困难,让基层业务工作人员可以直接使用大数据局开放的 API 接口数据,真正让政府各业务部门高效使用数据。
业务部门使用 API 示意图
跨行业数据查询
让老百姓的生活智慧起来
为了让各政府部门更方便、高效的使用政务数据资产,数据通平台面向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和各业务部门提供了统一的接口维护及发布、跨行业的数据查询能力。
信息中心:接口维护及发布
面向信息中心,提供了统一的接口维护及发布能力,随着大数据和其他政府部门提供更多的数据能力时,本地可以自行扩展平台能力。
业务部门:跨行业数据查询
各政府业务部门的办公人员,通过统一的数据通平台,进行高效数据查询,通过在浏览器中输入查询条件,实时的返回查询结果,并可根据业务需要下载或者打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说政务服务是“事”,当今时代的“大器”就是“互联网+”。打通各政府部门的数据,优化百姓服务,保障“互联网+”的最后一公里。
东软“数据通”只是东软数据中台产品线的一部分,作为一系列数据产品的集合,东软数据中台产品深耕政务信息资源领域多年,服务于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国家发改委等诸多客户。产品提供一整套数据管理解决方案,覆盖政府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标准建设、数据质量管理、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等业务场景,高效助力“互联网+政务”的每一个环节,让老百姓的生活智慧起来。
来源:东软平台产品 https://platform.neuso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