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主机,有哪些最黑的黑科技?
今天要说的是一群来自麻省理工的疯子天才,研究出了一款可以操控世界的现实编辑器。
Reality Editor
今天,就给黑友们扒扒,这个听起来就让人细思极恐的家伙。
简单描述下它。。。
就是一个能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完美结合,只要用这个编辑器就可以控制世界的一切。并且,控制方式也颠覆了我们原有的模式。
从最简单的说起,比如我们每天都要进行的操作:开灯。
以前,都是用手指按下灯上的实体开关,或者现在稍智能一点,用某个APP,点按钮“开灯”。
但是用Reality Editor,只要把手机对着灯拍照,屏幕上自动出现灯的虚拟开关,戳!
如果你想要隔空互联功能,只要连接到另一个放在桌上的圆盘二维码。
在你起身走开的时候,它即能感知到,并通知台灯自动熄灭。
不但能对灯随意控制,空调调温、设置路由器…
只要是你平时生活中用到的东西,它都可以控制,并且不再需要为每个硬件下载独立的APP。
开车门?So easy,只要摄像头对准车门扫一扫,然后在出现的密码界面,输入密码,就可以了。
进入车内后,它能自动连接空调,并且在启动汽车空调的同时,车窗就会自动关闭。
没错,它不但能帮你做事,还能读懂你心思。在做第一件事的时候,能够顺便帮你把第二件事也同时做了。
这些都是因为Reality Editor隶属于Fluid Interfaces(流体界面)这个大项目。
而这个项目就是设计和开发出一些科幻小说和电影中才有的使用场景。
所以说,Reality Editor不但能做到你想到的所有事情,还能让你的生活无限的向科幻电影靠拢。
有了它,你停车只要手机扫一扫路边的收费桩,就可以进入自动计费模式。
购物也不用再担心少买了什么,因为它可以帮你识别你要买的东西。
重点来了,结算刷卡时还能通过它,看到银行卡余额,有没有瞬间感觉自己曝光在阳光之下。
不但如此,你还可以用它把任何两个好不相干的东西关联起来,随即组合Freestyle。
把小木块和玩具车组合起来,用小木块控制个玩具车什么的,想怎么样怎么样都随你。
分分钟钢铁侠上身,有没有。
想必眼见的黑友,早就发现了一个贯穿始终的东西了吧。没错,就是这个像二维码和贪吃蛇亲儿子的家伙。
这就是Reality Editor实现连接的关键,它叫做HRQR。
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二维码,手机摄像头在识别到二维码后,利用 AR 技术将这些设备的性能指标参数可视化显示出来。
再结合物联网技术,我们就可以直接控制这些设备了。
不得佩服麻绳的脑洞,单用个手机+二维码就做出了这种操作,这一划一连的,把黑少的肾上腺素,都给激的撒出来了。
看来以后,黑少就可以放肆的对别人说:给我一个二维码,我可以控制全世界了,嗝~
航母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潜艇攻击舰战列舰都有什么区别?
舰艇分类:按排水量大小依次分为: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
航空母舰: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舰载机编队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军舰,是海军水面战斗舰种之一。按其所担负的任务和舰载机性能分,有攻击航空母舰、反潜航空母舰、护航航空母舰和多用途航空母舰,(现在已经基本不这么分了);按吨位分,有大型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6——9万吨以上)中型航空母舰(3-6万吨)和小型航空母舰(3 万吨以下);按动力分,有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和核动力航空母舰。
目前公认的第一艘航母是日本人建造的凤翔号。↑凤翔号
第一艘核动力航母是美国的“企业”号,目前最大的航母是美国尼米兹级。
↑美国尼米兹级
目前最小的一艘是泰国的“查克里”号。
战列舰: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较强的突击威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又称战斗舰。战列舰是一种主要在远洋活动、装备有强大的舰炮武器、装甲防护与防雷舱的大型战斗舰艇。战列舰在历史上曾作为舰队的主力舰,在海战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因而得名。大吨位、大活动半径、最大口径火炮、最强装甲防护是战列舰的四大特点。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林立的舰炮群,最大口径舰炮达460毫米,最大装甲厚度与主炮的口径相同或更大,,吨位达5万--6万吨,续航距离可为1万-1.5万海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核武器、导弹的出现,国际上出现了"大型军舰已经过时"的议论。在这种情况下,各战列舰拥有国从50年代纷纷使其退役,一部分报废,另一部分被封存。然而,美国曾在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中三次重新启用已封存的战列舰,且三次战争均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战列舰实际又可分为: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区别在于,战列巡洋舰航速较战列舰高,而装甲也较薄,主炮口径也较小。
人类建造的最大的战列舰是日本的大和级,其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3000吨,大口径主、副炮20余门,航速27节,装甲厚、防护能力强,同时命中2条鱼雷或数枚重磅航弹也不致影响战斗,故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其主炮为三座三联460毫米口径主炮。副炮有3联装155毫米炮4座,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面及舰的两舷。这些副炮本是巡洋舰的主炮,性能比200毫米炮还好。此外,还装有127毫米高炮24门,25毫米机关炮113门。整个军舰像个奋起自卫的刺猬,全身竖起了各种武器。
↑美国依阿华级
最晚退役的美国依阿华级,衣阿华级战列舰是二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该级舰首舰从1943年始建,到翌年共建造了4艘,舷号分别是衣阿华号(BB-61)、新泽西号(BB-62)、密苏里号(BB-63)和威斯康星号(BB-64)。衣阿华级战列舰长270.4米,宽33米,吃水l1.6米;标准排水量4.5万吨,满载排水量5.8万吨;舰体最厚装甲达430毫米。 这艘1944年6月l1日服役的战列舰最初装有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149门各种口径的副炮和高炮,还载有3架水上飞机。舰上动力装置由8座锅炉和4台汽轮机组成,采用四轴推进方式,总功率15.6万千瓦,最大航速33节,当航速12节时续航力为l—5万海里。全舰通体有装甲防护,一般部位厚150毫米,重要部位达400毫米,是战后世界上装甲最厚的水面战舰。它的装甲足以承受1吨半重穿甲炮弹的轰击,“飞鱼”导弹轰击到战列舰的装甲钢板上也会被弹射回来,爆炸冲击波只能划伤装甲。
巡洋舰:巡洋舰是一类与驱逐相比、其排水量更大、武备更强的大型军舰。主要用于远洋作战。它除能担负驱逐舰的各项任务外,并且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和指挥职能。具体说它可完成以下各项任务:
⑴与航空母舰一起组成航空母舰突击群。它可用于保证突击群的作战活动,在划定的方向上担负防空、反潜任务和攻击敌水面舰艇;也可由航空母舰上舰载机担负空中侦察,发现水面舰艇后,由巡洋舰实施导弹攻击,舰载机进行空中支援。
⑵以导弹巡洋舰为核心,导弹驱逐舰和护卫舰作为护卫兵力组成编队。此时,导弹巡洋舰作为编队的主力,平时可在重要海区和交通要道执行警戒巡逻任务;战则用于袭击敌方的战斗舰艇编队或运输船队,以保卫已方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区和海上交通线的安全。
⑶为已方主要突击兵力、运输船队或登陆部队担任护航任务,为被护卫的编队提供空中、水面和水下保护。
⑷掩护部队登陆。利用火炮、导弹压制和破坏敌方岸上的火力及工事,为登陆部队扫清滩头障碍,以保证顺利登陆。攻击敌沿岸的海军基地、港口和其他军事目标,或与陆上部队配合,对已方濒海部队突施火力支援。
巡洋舰根据其排水量大小和武备强弱而有重巡洋舰和轻巡洋舰之分;另外,以导弹为主要武器的称导弹巡洋舰。
巡洋舰的排水量通常在6,000-15,000吨之间,最大的高达32,000吨,航速为30-34节。动力装置一般采用全燃气轮机或燃气轮机与柴油机的联合装置;也有采用核动力装置,惟因造价昂贵,难于被广泛采用。
巡洋舰的武备过去以大口径火炮为主要武器,并辅以各类付炮和鱼雷。现代巡洋舰都装有导弹和各种先进的电子设备,在舰尾通常还带有1-2架直升飞机。由于巡洋舰存在目标大、造价高、航速受到限制等原因,因此有些国家海军对它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持怀疑态度,而苏联目前仍在建造新的巡洋舰。(在二战中,按主炮口径划分,口径大于6英寸即152毫米的称重巡洋舰,小于或等于6英寸大于或等于5英寸即127毫米的为轻巡洋舰)。
二战中最为著名的德国希佩尔级重巡洋舰。
驱逐舰: 现代海军舰艇中,用途最广泛、数量最多的舰艇是驱逐舰,这是一种装备有对空、对海、对潜等多种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水面舰艇。它的排水量在2000—8500吨之间,航速在30—38节左右。驱逐舰能执行防空、反潜、反舰、对地攻击、护航、侦察、巡逻、警戒、布雷、火力支援以及攻击岸上目标等作战任务,有“海上多面手”称号。
驱逐舰是伴随鱼雷艇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一个舰种。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种以鱼雷为武器的鱼雷艇,它艇小、速度快,能给敌方大型舰艇造成巨大威胁。为了对付鱼雷艇,人们建造了反鱼雷艇——鱼雷炮艇,它是驱逐舰的前身。随后,不断更新装备提高航速的鱼雷炮艇改名为鱼雷艇驱逐舰,简称驱逐舰。它不仅有火炮装置,还有鱼雷武器,可用来对付敌方的鱼雷艇和其它舰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驱逐舰已能随舰队远航。故那时的驱逐舰又称“舰队驱逐舰”。驱逐舰随着时间推移,排水量越来越大,从最初的400吨发展到现在的8000多吨;航速则提高到38节。多种新型的海军武器装备也大都装备到驱逐舰上了,甚至有的国家还建造了反潜用直升机驱逐舰。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30个国家拥有400艘驱逐舰。第一艘核动力驱逐舰是美国1962年建造的“班布里奇”号。(二战期间,按口径划分是主炮口径大于或等于3英寸76毫米小于或等于5英寸127毫米的)。
↑美国阿利伯克级。
目前最先进的驱逐舰,美国阿利伯克级。
6月28日,上海,海军新型驱逐舰首舰下水。
护卫舰:护卫舰是以导弹、舰炮、深水炸弹及反潜鱼雷为主要武器的轻型水面战斗舰艇。它的主要任务是为舰艇编队担负反潜、护航、巡逻、警戒、侦察及登陆支援作战等任务。
护卫舰是一种古老的舰种,早在16世纪时,人们就把一种三桅武装帆船称为护卫舰。到本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德国潜艇肆行海上,对协约国舰艇威胁极大,为了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安全,协约国一方开始大量建造护卫舰。当时最大的护卫舰的排水量已达1000吨,航速达16节,具有远洋作战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潜艇故技重演,采用“狼群”战术打击同盟国的舰船,损失很大。作为对应策略,同盟国又开始大量建造护卫舰,整个战争期间共建造了多达2000艘的护卫舰。排水量达1500多吨,航速提高到18—20节,护航中的防空、防潜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护卫舰除为大型舰艇护航外,主要用于近海警戒巡逻或护渔护航,舰上装备也逐渐现代化。70年代后,导弹和直升机开始装备上舰,出现了导弹护卫舰等新的概念。现代护卫舰已经是一种能够在远洋机动作战的中型舰艇,满载排水量一般为2000—4000吨,航速30—35节,续航力4000—7500海里。已成为吨位在600吨以上各类舰种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舰艇。
歼10与歼11哪个更先进?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用此一句老词来形容歼-10和歼-11,也许最为贴切不过,两型战机现在都是我国完全自主生产的第四代战斗机,他们的区别也许仅仅限于桌子与板凳,大舅与二舅的关系,非要论个长短,比个更先进,犹同左手与右手,重型的歼-11可以在更远的天际展开,而歼-10经过空中加油也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在各自的空域自有担当,歼-10飞不了那么远的距离,可以在周边空域大显身手,中型战斗机如之美F-16,欧洲双风和鹰狮一样,自有威力无限,有经济性优势,战力同样是不俗的。作为重型战斗机歼-11,有与没有完全不一样,腿长体积更大,可以安装大功率雷达,性能自然也是钢钢的。二者各有千秋,没有必要非要划出一个长短,同样先进,配合使用,赋予更多精彩。因是在回答问题之前,这一点是要特别说明的。
★国造歼-10。是可以出口的,不但满足自家使用,而且可以赚一点零钱贴补家用,非要说二者区别,这可能是唯一的区别。我们在歼-10开创的事业,是第一次向世上先进战斗机,实现完全自主建造的开始,其许多技术作用于歼-11系列型号,并为后续跨代战机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可以讲,“猛龙”所立下的功劳至伟。它是中国战斗机一个精典的范例,通过打造歼-10,实现了中国从二代真正向三代的跨越,并成功实现向四代的技术进步。当年艰难,我们开门迎客,虚心以人为师,基本闹清了三代机技术发展思路,有意思的是,有人至今还给歼-10戴上一顶仿以色列“鹰”式的帽子,是真正处于无知,还是别有用心,已经无从考证。就是西方现在也不得不承认,“猛龙”是第一款中国自主研制的三代战斗机,有力促进了中国战斗机的技术进步,拉动了航空产业的进步。
★歼-11最成功的进口。当年引进之时,正是最棒的,即便是现在,仍然是重型制空主力。当年采购的费用,超过了中国航空工业几十年的投入,可是如今再回望这些年,对我国航空工业的促进,以及应对现实军事需求,都产生了重大而积极影响,可以毫不保留地讲,没有苏-27的引进,我们的歼-15发展不了那么快,歼-16也不会如花一样鲜艳。20亿美元,现在只够购买24架苏-35的,而在当时就是整条战斗机生产线。由于我们的航空工业基础不差,引进不久,100架组装任务刚到一半,就开始使用自主技术建造,使用了歼-10B的编号。再以后形成了系列化,完全安照自家需求而设求,而打造,实现了从三代到四代的跨越。我们严格遵照当年合同,每一个改型,均不对外销售,不然的话,还是可以外销一部分产能的。
★四代机的事业。今年珠海,一推歼-10B技术验证机,飞得蔓妙无限,收割了三代战斗机发动机“太行”的成熟,可以说以歼-20为骨干的空军,正式把四代机故事开启。照现在的观察,两款四代机再用个三十年,没有问题。再用三十年,它的影响就长达半个世纪,再回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我们从奋起直追,到望其项背,再到等类比肩,让人感概唏嘘不已。2016年,歼-10总师宋文骢已去逝,2017年歼-20即入役,世事变迁真如过山车一样快,迅雷不及掩耳,有人一喻我们的航空事业蓬勃,正像雨后春笋一样,一时都冒了出来,而当年的奋斗,正像一颗最美的芽胚,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在今天结出了最美的硕果。这不正是我们实现技术自主以后,打开的局面吗?
战斗机主翼切尖和不切尖有什么区别?
机翼切尖可以削弱翼尖涡流,从而降低阻力和机翼结构强度要求
谢邀,关于机翼切尖这个话题,中国军迷最想要做的事情恐怕就是把歼-10主机翼被切的部分给补上,然后装一对翼尖导弹挂架。本身鸭翼三角翼飞机翼展小,挨了一刀少了一对翼尖挂架后有效挂点数量更少,这也是歼-10挂点设置有点“天残脚”的先天性不足。
但是这想法没那么简单,整个主机翼结构都要更改,因为机翼切尖主要目的在于削弱翼尖涡流。飞机的升力是通过机翼上下两端气流压力差形成,但流体本性是要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机翼部分因为有机翼挡住没事,但是在机翼远端遮挡不住的部分,下层的高压气流就要向上“造反”,最终卷起上层低压气流,形成翼尖涡流。
对于航空器来说,翼尖涡流是个很讨厌的东西,他增加了飞行阻力,并且在翼尖这个结构较脆弱的位置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臂,并形成负压区,也影响飞行安全。所以大家也是想着法子对付他,民航领域现在最普遍的方法就是翼尖稍小翼,推迟涡流的产生,这招对于战斗机来说不行,太影响机动性能了。
C-17运输机的稍小翼也是同理
所以就有了翼尖切尖的做法,挨了一刀后让破坏了翼下气流一起上洗的情况发生,让其依序上洗,就等同于削弱了翼尖涡流的强度,减少了不稳定力臂的强度。美国F-15就是翼尖切尖的成功典范,作为一款双发重型战斗机,F-15的空重非常之轻,F-15C的空重仅有12.5吨,比F-35和F/A-18E都还要轻,一大重要原因即使翼尖切尖后,机翼结构强度要求可以降低很多,重量可以减少很多。
而我们的歼-10设计之初恐怕就是被这点吸引,鸭翼三角翼飞机主翼面积相当大,增加点结构强度就要增加相当的结构重量,再加上我们当初材料技术水平并不咋地,发动机技术到现在还头疼,能剩就剩吧。虽然少了对挂架,牺牲了多用途性,但我们当初对歼-10要求就是防空机,能打赢F-16,阻止敌方到我们头上扔炸弹就行。
虽然机翼切尖方法简单,收益大,但很多飞机并不采取这种做法,原因在于自身机翼结构强度大,不需要切尖也可以满足。特别是强调对地攻击的对用途战斗机们来说,他们为了容纳更多机内燃油,普遍采取加厚主机翼容纳更多机翼油箱的做法。这就导致其主机翼本身有足够的结构刚性,可以硬扛翼尖涡流导致的下反力臂。虽然增加了飞行阻力,但不切尖可以增加有效机翼面积,并且可以多一对翼尖挂架,算下来还是值,这就是欧洲三鸭子们不采用翼尖切尖的道理。
而在不考虑对地攻击以及翼尖挂架的F-22身上,我们又看到久违的机翼切尖处理。
技嘉3080显卡等级划分?
技嘉3080ti显卡从入门到旗舰大致划分是这样的:
windforce风之力,这是入门丐版显卡,没什么好说的。
gaming oc:魔鹰系列,是中端显卡,做工质量用料都上了一个档次,还有白色的雪鹰,贵了100块。
aorus:小雕系列,是准旗舰版本,而且适合小机箱用户。
aorus Xtreme:大雕系列,旗舰显卡,顶级的存在,和其他品牌的旗舰不相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