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闻一多先生,便是这样一位以红烛自喻,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为追求真理和光明不惜奉献一切的伟大人物,他的《红烛》一诗,不仅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更是一种崇高精神的象征,激励着无数后人在困境中坚守,在黑暗中追寻希望。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这句诗描绘的蜡烛形象,在闻一多先生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意义,红烛,不再仅仅是照亮黑暗的工具,它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象征,闻一多先生在诗中写道:“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红烛的红,恰似诗人那颗炽热的心,燃烧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对正义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闻一多先生生活的时代,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面对黑暗的现实,他没有选择沉默或逃避,而是如红烛般挺身而出,以笔为剑,以诗为刃,向反动势力宣战,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死水》一诗,以冷峻的笔触描绘出旧中国如“一沟绝望的死水”般的腐朽与黑暗,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批判,在这看似绝望的描绘背后,却隐藏着他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殷切期望,他坚信,在黑暗的尽头,必将迎来光明;在腐朽的废墟上,必将诞生新生。
红烛精神,首先体现在闻一多先生对学术的严谨与执着,他早年留学美国,攻读美术和文学,回国后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他潜心钻研《诗经》《楚辞》《唐诗》等,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他的研究方法独特,将文学、历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为了深入研究古代文化,他常常废寝忘食,在故纸堆中探寻历史的真相,这种对学术的热爱和专注,就如同红烛燃烧时的坚定,不为外界干扰,只为照亮知识的殿堂。
更令人敬佩的是,闻一多先生将红烛精神贯穿于他的革命实践中,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以演讲、诗歌等形式鼓舞民众的抗日斗志,他不顾个人安危,在公开场合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和卖国行径,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1946 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闻一多先生不顾朋友和家人的劝阻,毅然参加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他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以慷慨激昂的言辞,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表达了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如同一把利剑,刺向敌人的心脏,同时也展现了他如红烛般燃烧自己、照亮真理之路的无畏勇气。
闻一多先生的红烛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红烛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育领域,无数教师以闻一多先生为榜样,像红烛一样默默奉献,燃烧自己的青春,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他们用爱心和耐心,培育着祖国的未来,为社会输送着优秀的人才,在科研战线,科研工作者们秉持着红烛精神,为了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了国家的科技进步,不畏艰难,刻苦钻研,他们如同红烛,在知识的海洋中燃烧,为人类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红烛精神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无论是个人在事业上遭遇挫折,还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困境,我们都应学习闻一多先生那种坚定信念、勇于牺牲的精神,我们要像红烛一样,在黑暗中坚守,在困境中发光发热,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闻一多先生的红烛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它又如同一面旗帜,激励着我们为了理想和信念而不懈奋斗,让我们传承和弘扬红烛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红烛的光芒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