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荣与耻,自古以来便是衡量个人品德与社会风尚的重要标准,在当今社会,明荣知耻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荣,是对高尚行为和优秀品质的肯定与赞誉,它代表着正义、奉献、诚信、进取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当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就,为社会做出贡献,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敬仰时,便能感受到荣带来的喜悦与自豪,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荣的内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虽仕途坎坷,却始终心系天下,他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成为了后世敬仰的荣耀典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以死捍卫民族气节,其忠诚与坚贞让后人传颂不已,成为民族精神中荣耀的丰碑,在现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名字成为了科技报国、造福人类的荣耀象征;“铁榔头”郎平,带领中国女排多次在国际赛场上夺冠,以顽强拼搏的精神诠释着体育人的荣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向前。
耻,则是对不道德、不文明行为的批判与反思,它警示人们远离邪恶、虚伪、自私、懒惰等负面行为,知耻是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能够促使人们改正错误,提升自身修养。“耻”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人性的弱点与不足,那些违背公序良俗、损害他人利益、违法乱纪的行为,都应被视为可耻之举,古有秦桧,为了个人私利,卖国求荣,陷害忠良岳飞,落得个千古骂名,成为了耻辱的典型;今有一些官员,贪污受贿,滥用职权,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的行为也为社会所不齿,生活中诸如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诚实守信、冷漠对待他人等行为,虽看似小事,却也反映出个人的道德缺失,同样应感到羞耻。
在当今社会,明荣知耻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现象也逐渐滋生,部分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价值观出现扭曲,将荣耻观念抛诸脑后,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制假售假,欺骗消费者,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和社会诚信;一些人在网络上肆意传播谣言、恶意攻击他人,破坏了健康的网络环境;还有一些人在公共场合举止粗俗、不遵守公德,影响了社会的文明形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荣耻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当务之急。
明荣知耻,首先要从教育抓起,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将荣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通过课堂讲授、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耻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孩子树立榜样,社会各界也应积极营造明荣知耻的良好氛围,通过媒体宣传、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弘扬正能量,批判不良行为,让荣耻观念深入人心。
对于个人而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践行荣耻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遇到困难时,要勇于进取,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赢得属于自己的荣耀;当面对诱惑时,要坚守道德底线,不为利益所动,坚决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做到知耻而后勇,只有每个人都将明荣知耻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发展。
明荣知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明荣知耻,以荣为荣,以耻为耻,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荣耀之光普照大地,让耻辱之影无处遁形,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文明进步,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明荣知耻的道路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