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血来潮,想搞点不一样的,就把老祖宗留下的诗词和药材给搅和到一块儿。听着挺玄乎,弄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第一步:翻箱倒柜找灵感
我先是把家里那几本落灰的诗词集给翻出来,什么《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之类的。然后又从网上扒拉一些跟药材有关的资料,什么《本草纲目》,中药大全,一股脑儿全堆电脑上。
第二步:瞎琢磨,乱配对
有这些“原料”,我就开始瞎琢磨。你看,诗词里头不是经常写些花花草草、风花雪月嘛我就想着能不能把这些跟药材给对上号。比如,看到“白头翁”,我就想,这不就是一味中药嘛还能跟“白发老人”联系起来,有点意思。
我还试着把药材名儿直接塞到诗句里头。比如,清朝那个朱望子写的,“祝愿儿曹添远志,白头翁更寿绵绵”,读着还挺顺溜。不过这里头的“远志”和“白头翁”就不是药材本身的意思,而是取字面上的“远大志向”和“白发老人”的意思,感觉还挺巧妙的。
第三步:动手写,边写边改
琢磨得差不多,我就开始动手写。写出来的东西那叫一个惨不忍睹,句子不通顺,意思也别扭。不过咱不怕,写改,改再写,反反复复折腾好几遍,总算有点儿模样。
我还发现,古人写诗词还挺喜欢用药材来打比方的。比如,战国时期的屈原,在《离骚》里头就写一堆香喷喷的药材,什么“朝饮木兰之坠露兮”,说是为表达自己高尚的品格。这古人还真会玩儿。
第四步:反复琢磨,自我陶醉
写完之后,我还得反复读,反复琢磨。看看哪儿写得不够哪儿还能再润色润色。有时候,读着读着,自己都觉得自己写得还挺有才的,忍不住嘿嘿傻乐。
我这也就是图个乐呵,跟那些专业的诗人、词人肯定是没法比的。不过通过这回实践,我倒是对诗词和药材有更深的解,也算是没白折腾。
我还得瑟一下,把我自己写的几句“得意之作”给贴出来,给大家伙儿瞧瞧:
- “独活空山中,当归何处寻?半夏时光过,不见白芷音。”
看看,这几句里头,我可是把“独活”、“当归”、“半夏”、“白芷”这四味药材都给嵌进去,而且意思还算通顺?嘿我自己是挺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