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州案今日开庭:法律能提供多少保护?
导言
9月25日,震惊全国的刘学州被网暴致死案终于迎来了开庭审理。本次庭审备受关注,因为这不仅是刘学州亲属寻求真相和正义的时刻,更是检验我国法律对抗网络暴力保护生命的力度的一次重要考验。
什么是网络暴力?它为何如此致命?
网络暴力,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蓄意侮辱、诽谤、威胁等侵害行为。这种暴力形式具有匿名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极易造成对受害者身心健康的严重损害。
在刘学州的案例中,被告网络大V利用其粉丝基数和话语权优势,捏造不实信息、肆意造谣诽谤,导致刘学州遭受铺天盖地的网络攻击。这些负面言论激化了刘学州内心的痛苦和绝望,最终酿成了悲惨的结局。
表 1:刘学州所遭受的网络暴力形式
网络暴力形式 | 危害后果 |
---|---|
人身攻击:侮辱、诽谤 | 损害个人名誉、造成精神痛苦 |
网络造谣:捏造、散布不实信息 | 影响个人社会评价、损害人际关系 |
网络威胁:恐吓、威胁 | 造成心理恐慌、威胁人身安全 |
网上传播个人隐私:泄露个人信息、照片等 | 侵犯个人隐私权、造成社会孤立 |
网络骚扰:持续发送恶意信息、图片 | 影响正常社交、造成心理压力 |
疑法律对网络暴力的惩处措施有哪些?
我国法律对网络暴力行为一直保持严厉打击的态度。在《民法典》、《刑法》等法律法规中,都有相关条款对网络暴力的侵权责任和刑事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
表 2:我国法律对网络暴力的惩处措施
法律法规 | 相关条文 | 惩处措施 |
---|---|---|
《民法典》 | 第1033条 | 禁止以侮辱、诽谤、造谣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 |
《刑法》 | 第246条、第253条 | 侮辱、诽谤罪和故意伤害罪 |
《治安管理处罚法》 | 第42条 | 寻衅滋事、散布谣言 |
疑法律对网络大V的行为承担什么责任?
网络大V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论和行为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法律对网络大V的责任标准也更加严格。
在刘学州案中,被告网络大V利用自己的身份优势对刘学州进行网络暴力,对刘学州的人格名誉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民法典》有关侵害名誉权的规定,同时也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寻衅滋事的行为规范。
网络平台在预防和制止网络暴力方面负有哪些义务?
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暴力传播的重要载体,在预防和制止网络暴力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网络平台有义务建立健全内容审查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暴力信息。
在刘学州案中,相关网络平台在刘学州生前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对他的网络攻击,导致悲剧的发生。这不仅暴露出这些网络平台的社会责任缺失,也凸显了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的困境。
我们如何共同预防和打击网络暴力?
预防和打击网络暴力是一项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除了法律的严厉制裁和网络平台的主动作为外,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提高网络素养,理性对待网络信息。
遇事不造谣、不传谣、不随意在网上发表偏激言论。
发现网络暴力现象及时举报,为法律机关提供线索和证据。
关注网络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减少被网络暴力侵害的风险。
亲爱的读者,您是否曾遭受过网络暴力?您是如何应对的?您认为法律和社会应该如何共同预防和打击网络暴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