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来,多地遭受强降雨袭击,江河水位迅速上涨,城市内涝、山体滑坡等灾害频发,防汛救灾形势异常严峻,面对这场与自然的艰苦较量,我们必须坚定信念,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坚决打赢防汛救灾这场硬仗,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高度重视,压实责任,构建严密防线
防汛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防汛救灾工作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从中央到地方,要层层压实责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防汛救灾中的具体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他们就如同定海神针,在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出现在群众身边,给受灾群众吃下“定心丸”,在防汛救灾的前沿阵地,各级领导干部要实地查看水情、灾情,及时协调解决防汛救灾中的困难和问题,科学调度防汛力量和物资,确保防汛救灾工作有序开展。
要构建严密的责任体系,从监测预警、堤库巡查防守、抢险救援到受灾群众安置等各个环节,都要责任到人,只有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衔接,每一个责任人都认真履职,才能形成防汛救灾的强大合力,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精准监测,及时预警,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准确及时的监测预警是防汛救灾工作的第一道防线,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密切协作,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雨情、水情、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的实时监测,通过卫星遥感、气象雷达、自动监测站等多种设备,实现对天气变化和水情动态的全方位、全时段监测。
在精准监测的基础上,要提高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合预警发布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利用广播、电视、短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渠道,将预警信息快速传递到每一个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和群众手中,特别是对于山区、农村等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要采取上门通知、鸣锣吹哨等传统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确保预警信息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还要根据监测预警情况,提前做好应急响应准备,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群众提前转移避险,调运抢险救援物资,部署抢险救援力量,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只有把工作做在前面,才能在灾害来临时争取主动,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科学抢险,高效救援,全力以赴守护生命安全
当洪水、山体滑坡等灾害发生时,科学抢险和高效救援是减少损失、保护生命的关键,专业的抢险救援队伍要迅速行动,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这些队伍包括消防救援队伍、武警部队、专业水利工程抢险队等,他们具备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的经验,是防汛救灾的主力军。
在抢险救援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施救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型和现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抢险救援方案,在堤坝抢险中,要根据堤坝的险情,采取不同的加固和封堵措施,如打桩固堤、抛石护脚、沙袋封堵等;在人员救援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救援设备,如冲锋舟、橡皮艇、生命探测仪等,提高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要注重救援人员的安全保障,在危险的救援环境中,为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确保他们在执行任务时自身安全,加强对救援人员的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他们应对复杂危险情况的能力,只有保障好救援人员的安全,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抢险救援工作中,为受灾群众带来更多的希望。
社会力量也要积极参与到抢险救援中来,民间救援组织、志愿者等在防汛救灾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他们可以协助专业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如搬运物资、维护秩序、照顾受灾群众等,通过各方力量的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汛救灾的良好局面。
妥善安置,加强保障,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洪水退去后,受灾群众的安置和生活保障工作成为重中之重,要迅速搭建临时安置点,为受灾群众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临时安置点要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如帐篷、床铺、饮用水、食品、医疗设备等,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有病能及时医治。
加强临时安置点的管理和服务,安排专人负责安置点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好安置点的秩序,组织志愿者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等服务,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要做好安置点的卫生防疫工作,对安置点进行定期消毒,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要尽快开展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工作,农业部门要指导受灾群众开展农业生产自救,帮助他们抢种补种农作物,减少农业损失,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协助受灾企业尽快恢复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物资保障,要加强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确保道路、桥梁、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尽快恢复正常运行,为受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总结经验,加强建设,提升防汛救灾能力
每一次防汛救灾都是对我们应急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在防汛救灾工作结束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不断完善防汛救灾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
加强防汛救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水利工程、防洪堤、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维护力度,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应对内涝的能力,要加强对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通过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加强防汛救灾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防汛救灾人才,提高防汛救灾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加强对防汛救灾人员的培训和演练,定期组织开展防汛抢险技能培训、应急救援演练等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还要加强公众的防汛救灾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开展科普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的防汛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防汛救灾的参与者和守护者,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良好氛围。
防汛救灾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对我们责任担当、应急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重大考验,面对严峻的防汛救灾形势,我们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坚决打赢这场硬仗,通过高度重视、压实责任,精准监测、及时预警,科学抢险、高效救援,妥善安置、加强保障以及总结经验、加强建设等一系列有力措施,筑牢防汛救灾的坚实堤坝,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我们的家园在风雨过后更加美丽、更加安宁,在这场与自然的顽强抗争中,我们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展现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