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带宽是什么意思,GHz是什么意思?
1、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以符号“Hz”表示。常用的频率单位有千赫(KHz)、兆赫(MHz)、吉赫(GHz)等。赫兹(H·Hertz)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887年,他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后人为纪念他,将“赫兹”设为频率的单位。2、换算关系。GHz=1000MHzMHz=1000KHzKHz=1000Hz3、对计算机而言,GHz是CPU的处理频率,也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运算次数,换言之,即CPU的处理速度。
该数值愈大,则CPU的运行速度就愈快,性能便愈强。4、CPU的实际频率等于主频乘以核值再乘以0.8左右。譬如,4核2.0GHz的CPU的实际处理速度为:8X3.6X0.8=6.4GHz。5、内存多以“MHz”为单位。
服务器内存和普通PC内存的有什么不同?
内存目前常见类型有这几种:Non-ECC内存,Un-buffered-ECC内存和Register内存。
1,普通内存Non-ECC也就是一般上面就是4颗或者8颗和16颗内存芯片的。
2,Un-buffered-ECC内存,俗称纯ecc内存,用于一般小型服务器工作站,nas系统之类的,一般台式机主板也可以使用。这个很好区分一般就是比普通内存多一个内存颗粒,芯片都是奇数的。
3,Register内存则为带缓存,寄存器和ECC功能的内存,这种内存也分为RDIMM,LRDIMM两种,这两种内存都有用于优化时钟、命令和控制信号的寄存器,通常用于大型服务器上。内存芯片是奇数,还有个独立的管理芯片。
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固态硬盘和内存条有什么区别?
区别:固态硬盘存储数控,而内存条读取数据;外观、接口不同。
固态硬盘优点
1.读写速度快:采用闪存作为存储介质,读取速度相对机械硬盘更快。固态硬盘不用磁头,寻道时间几乎为0。持续写入的速度非常惊人,固态硬盘厂商大多会宣称自家的固态硬盘持续读写速度超过了500MB/s!固态硬盘的快绝不仅仅体现在持续读写上,随机读写速度快才是固态硬盘的终极奥义,这最直接体现在绝大部分的日常操作中。
3.防震抗摔性:传统硬盘都是磁碟型的,数据储存在磁碟扇区里。而固态硬盘是使用闪存颗粒(即mp3、U盘等存储介质)制作而成,所以SSD固态硬盘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部件,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发生碰撞和震荡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相较传统硬盘,固态硬盘占有绝对优势。
3.低功耗:固态硬盘的功耗上要低于传统硬盘。
4.无噪音:固态硬盘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在工作状态下能耗和发热量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产品能耗会较高)。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活动部件,不会发生机械故障,也不怕碰撞、冲击、振动。由于固态硬盘采用无机械部件的闪存芯片,所以具有了发热量小、散热快等特点。
5.工作温度范围大:典型的硬盘驱动器只能在5到55摄氏度范围内工作。而大多数固态硬盘可在-10~70摄氏度工作。固态硬盘比同容量机械硬盘体积小、重量轻。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与普通硬盘一致。其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很宽(-40~85摄氏度)。
6.轻便:固态硬盘在重量方面更轻,与常规1.8英寸硬盘相比,重量轻20-30克。
缺点
1.容量:固态硬盘最大容量仅为4TB,由闪迪(SanDisk)发布的Optimus MAX(擎天柱) [7]
2.寿命限制:固态硬盘闪存具有擦写次数限制的问题,这也是许多人诟病其寿命短的所在。闪存完全擦写一次叫做1次P/E,因此闪存的寿命就以P/E作单位。34nm的闪存芯片寿命约是5000次P/E,而25nm的寿命约是3000次P/E。随着SSD固件算法的提升,新款SSD都能提供更少的不必要写入量。
3.售价高:市场上的128GB 固态硬盘产品的价格大约在在550元人民币左右,而256GB的产品价格大约在950元人民币(2014年价格)左右。计算下来,每GB价格在4.2元人民币(2014年价格)左右,依然比传统机械硬盘每 GB 0.3元人民币(2014年价格)的价格高出了十几倍。
拓展资料:
内存条是CPU可通过总线寻址,并进行读写操作的电脑部件。内存条在个人电脑历史上曾经是主内存的扩展。随着电脑软、硬件技术不断更新的要求,内存条已成为读写内存的整体。我们通常所说电脑内存(RAM)的大小,即是指内存条的总容量。
内存条是电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CPU可通过数据总线对内存寻址。历史上的电脑主板上有主内存,内存条是主内存的扩展。以后的电脑主板上没有主内存,CPU完全依赖内存条。所有外存上的内容必须通过内存才能发挥作用。
内存的作用
内存是电脑(PC机、单片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可有可无的外存不同,内存是以总线方式进行读写操作的部件;内存决非仅仅是起数据仓库的作用。除少量操作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程序长驻内存外,我们平常使用的程序,如Windows、Linux等系统软件,包括打字软件、游戏软件等在内的应用软件,虽然把包括程序代码在内的大量数据都放在磁带、磁盘、光盘、移动盘等外存设备上,但外存中任何数据只有调入内存中才能真正使用。电脑上任何一种输入(来自外存、键盘、鼠标、麦克风、扫描仪,等等)和任何一种输出(显示、打印、音像、写入外存,等等)无一不是通过内存才可以进行。
内存的性能指标
评价内存条的性能指标一共有四个:
(1) 存储容量:即一根内存条可以容纳的二进制信息量,如常用的168线内存条的存储容量一般多为32兆、64兆和128兆。而DDRII3普遍为1GB到8GB。
(2) 存取速度(存储周期):即两次独立的存取操作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又称为存储周期,半导体存储器的存取周期一般为60纳秒至100纳秒。
(3) 存储器的可靠性:存储器的可靠性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来衡量,可以理解为两次故障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
(4)性能价格比:性能主要包括存储器容量、存储周期和可靠性三项内容,性能价格比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对于不同的存储器有不同的要求。
系统信息选项显示的内存数据速率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说的内存,其实严格来说应该叫显存,也就是给显卡的专用内存,和系统内存是不一样的。
系统内存现在主流是DDR4,往前还有DDR3、DDR2、DDR以及更早的SDRAM。
而显存主流是GDDR5,更高端还有HBM,低端还有GDDR3,以及早期的GDDR2、GDDR,当然也有直接拿DDR3、DDR2做显存的,因为成本更低,但性能也差。
显存全称显示内存,也叫帧缓存,是用来存储显示芯片处理过或者即将读取的渲染数据。
显示器上显示出的画面是由一个个像素点构成的,而每个像素点都以4-64位的数据来控制亮度和色彩,这些点构成一帧的图形画面。为了保持画面流畅,要输出和处理的帧画面像素数据必须通过显存来临时保存,达到缓冲效果,再交由GPU显示芯片和CPU处理器调配,最后把运算结果转化为图形,输出到显示器上。
决定显存规格的参数有好几个,NVIDIA控制面板里的“内存数据速率”,更通俗的说法叫“显存频率”,就像CPU频率、显卡频率一样,越快代表显存记录和读取的速度越快,性能越好。
目前高端显卡GDDR5显存的频率一般在8GHz,NVIDIA还搞了个进化版GDDR5X,可以跑到10GHz、11GHz。
但是显存频率对于显卡性能的影响并不是最决定性的,流处理器(核心计算单元)、核心频率的高低才最关键,7GHz、8GHz显存频率玩起游戏来,几乎完全感觉不到差别,即便3DMark跑分也不会差太多。
显存的其他参数:
- 容量:就是大小啦,2GB、4GB、8GB什么的,主流游戏4GB就够了,而且显存容量必须和显卡档次相匹配,入门显卡配个4GB、8GB显存纯粹浪费,市面上就有很多这种产品,比如当年的XX狂牛版。
- 位宽:NVIDIA称之为“内存接口”,就是紧挨着内存数据速率之下的那个,是指显存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所能传送数据的位数,位数越大则瞬间所能传输的数据量越大。目前市场上的显存位宽有64位、128位、256位、384位、448位、512位等。HBM显存可以做到2048位、4096位。
- 带宽:显示芯片与显存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计算公式为:显存带宽=显存频率×显存位宽/8-bit,也就是和显存频率、位宽同时成正比。
电脑里内存4G?
这个打比方比较容易理解。
首先要明白一个流程,用个例子来打比方:
如果你在电脑上打开一个qq,那么首先你点击了企鹅图标,在你点击之前,你的整个QQ是放在硬盘(磁盘)里的,这里面的东西,在电脑重启后,还是存在的。
当你点击qq图标后,你的硬盘里安装的qq,就被装进了【内存】。内存里的东西是一次性的,当你电脑重启后,你刚开打开的QQ就不在运行了,而要重新再从硬盘里把QQ应用程序的数据装进内存里运行。所以你电脑上只要是正在运行的软件,就会在内存里。像下面的图,都是正在运行的。
如果你的硬盘有500G,然后装了50个软件,试想一种情况:你打开了50个软件里面的5个软件,然而你的内存有4g,这5个软件所需要的内存大于4g(假设系统不占用内存,当然这个是不存在的,为了更好理解),此时你就会发现卡卡卡卡卡!
所以卡的瓶颈一般在于,(1)把应用程序从【硬盘】搬到【内存】这个过程中慢,所以有些软件启动就特别慢,启动个几分钟;(2)把应用程序搬运到内存中时,应用程序需要1g而内存只剩0.5g,不够装,系统直接就提示你内存不足;(3)搬到内存中后,你在软件上的操作,需要cpu来进行处理,如果你的cpu先天不足,处理能力比较弱,那也会卡。(4)当然还有其他,比如你打开浏览器,网速太慢,那半天加载不了网页。
另外,卡慢一般是上面几个因素综合起来才能分析的。
大概就这些吧。
欢迎关注哦,不定期发送app软件类及科技类相关文章!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