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台湾政府挂什么旗,满清八旗是哪八旗?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首创的满族“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兼有政治、军事、生产三种职能。旗有旗主,皆为世袭。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旗人男丁世代为兵。八旗兵以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八种旗帜为标志,以兵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为特点。
初定编制,以300丁为1牛录,由牛录额真(佐领)率领,下分4达旦,各置章京率领。又以5牛录为1甲喇,由甲喇额真(参领)率领;以5甲喇为1固山,由固山额真(都统)率领,约有兵7500人,是为1旗,共有八旗。至太宗时,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合为24旗。
顺治以后,沿用以旗统兵的制度,但八旗兵的生产职能已经消失,皇权对军权的控制加强,按战略意图分京营和驻防两个系统,由国家直接统领。京营八旗是禁卫军,又称禁旅八旗。以皇城为中心,按方位驻扎。
其中,领侍卫内大臣掌领的侍卫和亲军营,负责侍卫皇帝、皇宫,称郎卫,由皇帝直属的正黄、镶黄、正白上三旗的满族、蒙族人充任;都统、统领、总统掌领的骁骑营、护卫营、前锋营、健锐营、火器营、虎枪营、神机营、步兵营,负责拱卫京师,称兵卫。主管郎卫、兵卫的机构是侍卫处、八旗都统衙门。
驻防八旗,由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率领,分驻于全国战略要地,负责镇慑地方,监视绿营。京营之兵卫和驻防八旗,由满、蒙、汉八旗兵共同担任。此外,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边疆民族地区的军政和边防事务,由派驻的将军、都统、大臣等主管,中央由理藩院负责。
满蒙八旗以骑射为根本,在平川旷野冲锋陷阵是其特长,而汉军八旗善用火器,围城攻坚和水上作战屡立战功。八旗兵为清王朝的创建和巩固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民族歧视,养尊处优,生活腐败,制度落后,社会变化,自康熙平三藩之乱开始,逐渐走向衰落,至乾隆时,其原来的主力军地位已被绿营兵取代。
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也有禁旅与驻防之别,编制基本上与满洲八旗相同。但汉军八旗每佐领下置领催四人,马兵三十人,步军领催一人,步军十二人,共计四十七人,与满洲八旗略异。
编入汉军八旗的兵丁,不再是分属满洲八旗的奴隶,而是国家直属的军队。其地位当然低于满洲八旗,但因降清较早作战有功,军事、政治地位又都优于入关后的汉人降军绿旗。
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藩王,所率领的旧部虽按八旗制度编制,设统领,但各自成系统,并不隶属满洲八旗或汉军八旗。在历年作战中,收降的绿旗兵,也由藩王直接管辖。
“三藩”战后,康熙帝将吴三桂藩下人丁编入内务府三旗,分遣到辽东各地。尚之信藩下十五佐领兵丁,改属驻防广州的汉军旗。耿精忠藩下十五佐领兵丁,改属福州的汉军旗。原属孔有德藩下的兵丁,也编入汉军旗。
满洲八旗来源于满洲氏族部落组织。奴隶制时期的兵丁是自由民,作战掳掠奴隶即可上升为奴隶主阶级。因此,八旗兵勇猛善战,不同于汉族服役的士兵。
八旗分左右两翼。右翼是正黄旗、两红旗、镶蓝旗。左翼是镶黄旗、两白旗、正蓝旗。每旗设都统一人、副都统二人,统辖本旗军民,掌管兵马、钱粮以及户籍、田地等事项;所属参领五人(后增设副参领五人),承上启下,管辖若干佐领。
旗人户籍都在八旗各佐领中,登记户主氏族、官爵或闲散(无职者),备载父、兄、弟、子侄及户下人等。三年比丁(查验)一次,身高五尺以上或年满十八岁的人为壮丁(进关前后每佐领二百人,康熙十三年约为一百三、四十人),验看骑射,从中挑选兵匠。
每佐领选充亲军二人,上三旗隶属领侍卫内大臣,下五旗隶宗室王公;前锋二人,隶前锋统领;护军十七人,隶护军统领;步军领催二人,步军十八人,隶步军统领;鸟枪护军三人,鸟枪骁骑四人,炮骁骑一人,隶火器营;领催五人,骁骑二十人,弓匠一人,铁匠或鞍匠一人,各隶本旗都统。
清朝定都北京后,满洲八旗兵成为保卫国家,镇压人民的工具,并连年被派往各地作战。有“禁卫”(禁旅)、“驻防”之别。
禁旅八旗兵驻在北京。八旗兵丁分在京城各地,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成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
本旗都统率领骁骑按居止方位值班巡徼。八旗左右两翼,各设前锋统领一人,护军统领一人,分别率领护军参领、护军校以及护军营兵。前锋营、护军营平时警卫宫禁,皇帝外出巡幸则保卫行营。提督九门步军统领一人,率领左右翼步军总尉、步军尉步兵,守卫外禁门、巡警城内、防火捕盗。
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前锋、护军、骁骑,原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后归内务府总管大臣统率,守卫宫禁。火器营为特种兵,由王公大臣充任总统。满洲八旗兵被皇帝视为最可靠的军事力量,是国家根本所系。
禁旅八旗兵以满洲八旗为主,留守京城,保卫皇室,称为京旗。遇有战事,派出作战,战后仍回京城。驻防八旗兵,分驻全国各军事重镇,总数约数万人,后渐有增加。
来源于氏族成员的满洲八旗兵原来作战时自备马匹器械,掳掠财物奴隶归兵丁所有。得充兵丁作战是光荣而有利的职业。清朝占领北京后,禁止掳掠,八旗兵丁仍须承受负担。
早在一六五五年(顺治十二年)时,户部尚书陈之遴就指出,“远涉数千里,长征一二年。出兵之时,买马置械,措费甚难。凯旋之日,马倒器坏,又须买补。满兵月粮几何,堪此重费。”(《清朝经世文编》卷三十五)八旗兵成为国家军兵,马匹器械改由朝廷专设机构喂养和制作,兵丁靠朝廷发给粮饷生活。
康熙时定制:前锋、亲军、护军、领催、弓匠长月给饷银四两,骁骑、弓匠、鞍匠三两。此外,每年各给米四十八斛。步军领催月给银二两,步军一两五钱,铁匠一至四两,年各给米二十四斛。炮手二两,年给米三十六斛。
八旗骑兵粮饷,相当于当时七品官(年俸四十五两、米四十五斛)的俸禄,远比绿旗兵优厚。但八旗兵丁驻守京城,脱离农事,单靠粮饷和朝廷的赏赐过活。旗丁家口日繁,生计日蹙。聚集在京城,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战斗力也日渐削弱。康熙一朝,随着封建统治的确立,八旗兵由奴隶制军兵转化为封建国家的军队。
八旗兵丁的“生计问题”,越来越严重了。
还有哪些城市有市徽?
市徽如同国徽一般,代表着一座城市的面貌,与市花、市树、市旗等相共存。在中国大陆,不少城市曾经一度有自己的城市徽章,但是后来接国务院办公厅于1997年11月18日发表《关于禁止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徽的通知》,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禁止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及地方徽,广州、宁波、南京、苏州等城市相继废除地方旗及地方徽,全部废除不用,只有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保留了自己的旗徽(特区区徽)。而在台湾地区以及外国,很多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徽章。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禁止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徽的通知(1997年) 最近,个别城市自行设计制作市旗、市徽,并公开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规定,国旗和国徽是我们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我国的国旗、国徽代表着国家主权的统一和不可分割。自行制作和使用市旗、市徽,不符合我国国情,是不妥当的。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特作如下通知: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严肃认真地使用国旗、国徽,自觉维护国旗、国徽的尊严。要经常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国旗法》、《国徽法》教育,提倡有助于培养人们对国旗、国徽崇敬感的必要礼仪,增强人们的国家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感,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二、各地一律不得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深刻认识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徽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确保本地区不发生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徽的问题。今后,如发现自行制作和使用地方旗、徽,要对所在地的党政主要领导进行严肃处理。下图为部分曾使用过市徽的大陆城市。
省市代码表是什么?
中国省份代码表:
代码 名 称 代码 名 称
11 北京市 43 湖南省
12 天津市 44 广东省
13 河北省 45 广西壮族自治区
14 山西省 46 海南省
15 内蒙古自治区 50 重庆市
21 辽宁省 51 四川省
22 吉林省 52 贵州省
23 黑龙江省 53 云南省
31 上海市 54 西藏自治区
32 江苏省 61 陕西省
33 浙江省 62 甘肃省
34 安徽省 63 青海省
35 福建省 64 宁夏回族自治区
36 江西省 6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7 山东省 71 台湾省
41 河南省 81 香港特别行政区
42 湖北省 82 澳门特别行政区
怎么烟花三月电视剧的康熙这么大还沒亲政呢?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的、为数不多的伟大封建政治家,还是多才多艺的学者。钱宗范在《康熙》中说:“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这里就康熙的才能补充一些例子:康熙的汉文水平很高,中国历史知识丰富。“城高千仞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憩在当前。”他的这首《登高诗》被誉为帝王诗。康熙六巡江南题词很多,如为济南趵突泉题“激湍”、“源清流洁”,为珍珠泉题“清漪”、“润物”,为镇江金山龙禅寺题“江天一览”,为济南省城书院题“学宗洙泗”,为钱塘江龙王庙题“恬波利济”,为陆秀夫祠堂题“忠节不磨”,为米芾海狱庵题“宝晋遗踪”。题词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汉文水平和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题词的书法也很好。康熙善学。宣城梅觳成、泰州陈厚耀人值南书房,康熙教过他们算学。康熙善射。他晚年对近御侍卫说:“我自幼至老,用鸟枪弓箭射死老虎135只,熊20只,豹25只,猞狲10只,麋鹿14只,狼132只,吹哨引来而射死的鹿几百只。射获其余野兽不计其数。曾一天之内射兔318只。”康熙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六巡江南视察河工,对每项水利工程都能作出具体指示。他最后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亲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开河才去的。经过实地考察,他正确地予以否决。康熙的诗词孝懿仁皇后逝世后,康熙为悼念亡妻,作诗如下:《恭挽大行皇后诗四首并序》 大行皇后秀钟华阀,德备壶信,克孝克慈。顷者正位翟愉,甫承册命,遂婴笃疾,莫挽徽音。时属新秋,候当阑暑,惊璇霄之月坠,伤碧落之星沈。物在人亡,睹遗褂而雪涕;庭虚昼永,经垂幕以怆怀。悲从中来,不能自己,握管言情,聊抒痛悼。 月掩椒宫叹别离,伤怀始觉夜虫悲。 泪添雨点千行下,情割秋光百虑随。 雁断衡阳声已绝,鱼沉沧海信难期。 繁忧莫解衷肠梦,惆怅销魂忆昔时。 交颐泪洒夕阳红,徒把愁眉向镜中。 露冷瑶阶曾寂寞,烟塞碧树恨西东。 旧诗咏尽难回首,新月生来枉照空。 弯影天涯无信息,断弦声在未央宫。 淅沥动秋声,中心郁不平。 离愁逢叶落,别恨怨蛩鸣。 寂寂瑶斋隔,沉沉碧海横。 玉琴哀响辍,宵殿痛惨更。 音容悲渐远,涕泪为谁流。 女德光千禩,坤贞应九州。 凉风销夜烛,人影散琼楼。 叹此平生苦,频经无限愁。失题 雨过风来紧,山塞花落迟。 亭遥先得月,树密显高枝。 基督死 功成十字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恸八垓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康熙皇帝御选颂赞耶稣基督诗词三首 (一) 森森万象眼轮中,须识由来是化工。 体一无终而无始,位三非寂亦非空。 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凭圣子通。 除去异端无忌惮,真儒若个不钦崇。 (二) 功成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鸣。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动八垓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三) 妙道玄玄何处寻,在兹帝监意森森。 群生蒙昧迷歧径,世教衰微启福音。 自古昭昭临下土,由来赫赫显人心。 而今基督恩光照,我也潸潸泪满襟。 无题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天宁寺 小艇沿流画桨轻,鹿园钟磐有余清。 门前一带邗沟水,脉脉常含万古情。 澄海楼 危楼千尺压洪荒,聘目云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 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 登澄海楼观海 朱栏画栋最高楼,海色天容万象收。 海底鱼龙应变化,天中云雨每蒸浮。 无波不具全潮势,此日真成广汉游。 仙客钓鳌非我意,凭轩帷是羡安流。 无题 挽弓策马论英雄,漫卷黄沙破帝宫。 文治武功真大略,佩文新谱墨林崇 康熙28岁平定三藩时所作: 滇平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康熙闻收复台湾时所作: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所作: 瀚海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瀚海,指蒙古境内沙漠地带.此诗写与康熙35年即1696年.是他亲征葛尔丹时,自帅中路大军追敌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度尔汗一带,给叛军以毁灭性的打击. 命裕亲王福全、皇长子胤褆帅师征厄鲁特,锡之以诗 万国勤怀保,三阶愿治平。寰中皆赤子,域外尽苍生。 小蠢忘帲冒,天心解斗争。执迷思梗化,伐罪事专征。 武略期无敌,王师出有名。亲藩分鈇钺,长子拥麾旌。 貙虎资郎将,貔貅壮禁营。玉戈凝晓色,金甲耀秋晴。 获丑宁遗类,筹边重此行。据鞍军令肃,横槊凯书成。 烟火疆隅堠,牛羊塞上耕。遐荒安一体,归奏慰予情。 赐皇子胤祉 玉弩金戈壮此行,期门环卫在连营。 深居莫忘勤劳意,须识间关出塞情。 赐皇子胤禛 逆我颜行讨必加,六军严肃静无哗。 分营此日如棋步,奋武群看卷塞沙。 赐皇子胤禩 戎行亲莅制机宜,沐浴风霜总不辞。 随侍晨昏依帐殿,焦劳情事尔应知。 这三首诗是康熙三十五年三月康熙第一次亲征葛尔丹途中所写。这次亲征,康熙亲自统领中路主力,下辖把旗大营,其中有四旗命皇子分统。小三领镶红旗,小四领正红旗,小五领正黄旗,小七领镶黄旗。长子领八旗前锋、汉军火器营、四旗察哈尔及绿旗军先行。皇太子留京师代康熙处理朝政。 行殿示诸皇子 师行日已远,边马风萧萧。眷言靖疆宇,宁惮道路遥。 彼寇邻北藩,谲谋声动摇。除恶必拔本,稂莠隳良田。 外攘内斯安,务令金甲销。吾民息转输,丁男无弊调。 一劳方永逸,所戒怠与骄。天心鉴此诚,雨旸时以调。 班师拖陵,留皇长子胤褆殿后示之 伐经时铁马驰,自春徂夏历边陲。 炎风暑雨归来日,留待旋镳抚六师。示诸皇子 勤俭守家法,为仁勉四箴。读书须立体,学问便从心。 佻达愆非浅,浮华罪渐深。人皆知此道,何必论古今。 用皇三子秋日郊行应制诗韵 风高凤阁秋,万物变清幽。露冷凝仙掌,云寒聚岭头。 荷疏起一雁,蒲尽现群鸥。郊外西成好,应知禾黍收。康熙三十五年第二次亲征葛尔丹后,胜利回师时所作: 班师次拖陵 战马初闲甲士欢, 挥戈早已破楼兰。 弥天星斗销兵器, 照彻边山五月寒。 御赐施琅 岛屿全军入, 沧溟一战收。 降帆来蜃市, 露布彻龙楼。 上将能宣力, 奇功本伐谋。 伏波名共美, 南纪尽安流。 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清。 夜来雨过春涛生, 浪花叠锦绣谷明。 浮云耀日何晶晶? 乘流直下蛟龙惊, 连樯接舰屯江城。 媲貅健甲皆锐精, 旌旄映水翻朱缨, 我来问俗非观兵。 松花江,江水清。 浩浩瀚瀚冲波行, 云霞万里开澄泓。 去年藏里凯歌回,丹陛今朝宴赏陪 万里辛勤瞬息过,欢声载道似春雷 这就是送给十四阿哥的诗了,安藏后写的. 康熙8岁(1661年)即位,14岁时亲政,16岁时铲除了权臣鳌拜。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1681年),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东北边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从此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等,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满清初年残酷的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文化上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同时他对西学也有浓厚的造诣,在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药学(奎宁)、医学(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痘,以预防天花)等方面都进行了涉猎。康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数学修养最高的帝王,我们至今沿用的“根”、“次”、“方”等数学名词就是他亲自命名翻译的。
甘国宝和屏南的故事?
甘国宝(1709-1776年),字继赵,号和庵,祖籍屏南漈下,出生于古田县二十六都(今屏南县小梨洋村)。清代名将,一生戎马倥偬40余载,不但治军严谨、戍边尽责、守土有方,且体恤兵民、热心公益、多才多艺。 依据《甘国宝行状》记述:其母怀孕时曾经梦见老虎。而《福建通志》亦有:“相传国宝未达时,里有见猛虎当门伏卧者,迫视之乃国宝也”的记载。国宝自幼聪颖好学,读书颖悟尤过于他人,十四岁起参加文童县试,名列全县第一。邻村恶少因嫉妒而时常欺侮国宝,国宝愤而投拜武举人林殿魁门下学习武艺,由于他天生禀赋,又能勤学苦练,武艺很快精进,而且箭法超群。雍正七年(1729年)中武举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中武进士,会试第三名,殿试二甲八名,选授三等侍卫。乾隆三年(1738),领侍卫内大臣以甘国宝“才干优长,识见明澈”而举荐,授广东游击。乾隆五年至十六年(1740-1751年),历任广东南雄副将、肇庆水师参将、虎门香山副将、春江水师副将、洞庭水师副将。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755-1759年),相继出任贵州威宁、江南苏松、浙江温州、闽粤南澳、福建海坛等地总兵。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国宝任台湾总兵,皇帝御批:“此系第一要任,非他处可比”,此时清政府收抚台湾郑氏政权不久,西方殖民国家对台湾皆有觊觎之心,岛内情况复杂,非才干优良、识见明澈者不能任之,可见朝廷对国宝至为信任倚重。国宝就职后为提高官兵素质,于府城总镇署亲书“益求堂”,用以加强教练,惕励士卒;国宝把祖国大陆的先进文化和农耕技术传播到群众中去,教民“明礼义,务耕耘”,主动配合当地政府开办“义学”,提高台湾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国宝采取“严疆界、谨斥堠”的治理措施,加强巡查,严禁汉人侵入少数民族地区,促进迁台居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和睦团结,使“兵安其伍,民安其业”,并同时防范海盗入侵,巩固国防,绥靖地方,维护海岛安宁,巩固清朝对台湾的统治。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国宝擢升为福建水师提督。离台时,当地百姓送万民伞、万民旗,同舟送行到鹿耳门,不忍分手。国宝勤于防务,他告诫僚属:“防陆者不可处于家,防海者不可处于陆。”经常坐楼船率小艇沿海巡逻,使海疆日趋稳定。高宗嘉其功绩,诰授荣禄大夫。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甘父逝世,国宝回乡丁忧。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六月,黄士简参劾厦门陋规案:以厦门洋船出入,官署受陋规,总督每年受银一万两,巡抚八千两。甘国宝因任福建水师提督,驻节厦门,身任朝廷重寄,有知情不报之失,受到部议革职处分。高宗皇帝嘉许国宝忠贞不阿,谕以:“相沿已久,与婪贼败检不同”,特别予以召见,降调云南开化镇总兵。时有缅甸匪徒蠢动,总督刘藻以永顺接近缅甸,乃奏请调甘国宝镇守永顺,缅甸匪徒闻悉国宝威名,果然不敢轻举妄动。三十年(1765年),谕旨调国宝为广东雷琼镇(今属海南)总兵,国宝到任前即有黎人猖獗,杀掠崖州陵水与琼州定安二县。国宝就任后,亲自率领士卒轻骑直入黎区,擒获黎首,不损一兵,不折一卒,平息了事态。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国宝复调台湾任挂印总兵,台湾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时有一社民杀了一家九命,嫁祸到生番(少数民族)头上,国宝通过明察暗访,辨明案情,将真凶绳之以法,既维护了社会安定稳定,又保护了少数民族。其间有台湾六斗门盗匪董六为患,到处奸杀掳掠,危害乡民,国宝即调派中军游击一员及步战士兵两百名,亲自坐镇六斗门营汛,查知附匪中大多迫于生计,因而采用剿抚并施之策,通过攻心战术,瓦解匪帮,擒获匪首董六,很快就肃清了六斗门匪乱。为使地方不再有匪类为患,乃召集地方乡绅,建立总巡、分巡、轮巡、会哨等巡查自卫制度,防止匪盗侵害,使台湾“盗敛迹、民居无警,兵民安揖”,海岛一度安定。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升任广东提督。他到广东上任后,忠于职守,对绥靖地方贡献至多,令人仍在思恋。次年,乾隆帝再次召见,三次问对,并细询家事,御赐亲手书“福”字及其他珍贵物品。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补授福建陆路提督。时有王添送在漳泉交界覆鼎山竖旗为匪,国宝挑选忠勇士兵,连夜赶往覆鼎山围捕,王添送暨其党羽全数被捕,无一逃遁。乾隆闻悉,谕旨褒奖有嘉。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甘国宝自感受年老体衰,奏请陛见,要求准予解甲归里养志,乾隆帝召见并加封赐食,谕慰:“体尚虽健,正堪倚重。”可见其受到朝廷的倚重了。回福建后,国宝奉命出巡福建八府,途经泉州时,因病不治而逝,终年68岁,葬于福州北关外猫儿山。国宝卒后,六营十郡将士思慕其恩德,台湾百姓敬仰其政绩,均建祠设祀。福州府一带将其事迹遍成戏剧、小说,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国宝除操心军务之外,还关心民瘼,经常深入基层察访民情,关注民生。南澳歉收,他捐俸租赁船只到外地采购米谷,济助民众,充当兵粮。广东惠州大水,设厂给粥,水退米贵,劝导民众平粜。福建泉州干旱,虔诚祈祷,获降甘霖,地方绅士作诗歌记其事。在古田倡修汤寿桥、朝天桥。在厦门倡建天后宫。在泉州倡修元妙观。其余施棺舍药,埋葬无嗣兵士,将死亡在戍所的兵士骸骨,送回其家乡安葬。同时刊印劝善,传播秘方,所到之处,无不是尽心尽力。甘国宝治军严明,队伍所过之处,不惊动市井,不扰乱民众。领军尤能身先士卒、巡视边防、深入贼穴。所到之处也必能探访明智之士。暇时轻装素服,与地方人士唱歌、饮酒,谈论地方各事项。国宝居家时事亲至孝,亲缮问寝,父母未命退,不敢擅退,奉庶母如生母。兄弟友爱,情笃谊深。与人交往胸怀坦荡不设城府,平时乐善好施。他在京城担任侍卫时,常常将自己的俸禄济助同僚。国宝一生耿介,洁已奉公。弥留时,不留一钱。所谓“廪无余粟,库无余财”。真可说是无愧天地! 国宝虽为武将,却雅好文墨,擅绘山水画,尤工于指画。福建通志记载:“善画虎,能传威鸷神” ,所画“指虎”形态各异,有走虎、伏虎、卧虎、蹲虎、上山虎、下山虎,都能“传其威鸷之神”,栩栩如生。其画幅常署“指头生活”,其作品被人珍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