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由党,朴槿惠2020年支持率为多少?
朴槿惠在今年的支持率应该在回暖,支持率会有所上升,只可惜这种回暖已经没有任何政治意义。
朴槿惠已经不再是一位韩国政治家,她只是一位入狱三年的韩国老年妇女,早已没有民调机构统计她的民意支持率。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关于朴槿惠的民调统计已经失去了所有意义。朴槿惠已经不可能再次成为政治家了,统计她的支持率自然是浪费财力。
文在寅目前打击朴槿惠的方针非常明确,那就是反复审理朴槿惠,不给她任何出狱的机会,不给她任何翻盘的可能。朴槿惠案件审了多久?审理了整整三年,朴槿惠竟然在看守所中成为被监禁最久的韩国前总统(而不是监狱)。难以在审理上翻盘的朴槿惠,早已失去了统计民调的资格。
不过,虽然没有机构统计朴槿惠支持率,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大事对朴槿惠民调支持率进行一些合理推测:
老编合理推测后认为,朴槿惠的支持率应该会有所上升,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时间对于朴槿惠来说本就是助力。民众对朴槿惠的愤怒和不满是其民意支持率下跌的重要原因,而时间正是化解仇恨的利器。时间过去越久,人们对朴槿惠的恨意就越淡薄,就越能公平看待这个女人,越容易发现她的闪光点。
其次,朴槿惠的敌人在过去一年中犯了不少错误,这当然有助于朴槿惠支持率上升。朴槿惠和文在寅几乎是相互捆绑的政治对手,文在寅犯错误,朴槿惠的支持率自然就会有所上升。客观来说,文在寅政府在过去一年还真是犯了下不少错误。
第一,在军事上,文在寅政府接受了美国提出的高军费,这让韩国人非常不满;第二,在经济上文在寅政府遭遇了来自美日的经济制裁,极大地打击了韩国经济;第三,在政府形象方面,文在寅的心腹曹国给女儿走后门上大学以及之后的一系列丑闻,极大的打击了文在寅的政治形象。
曹国事件和崔顺实事件是大致相同,这极大的影响了文在寅支持率,也必然会提升朴槿惠支持率(可惜没有统计数据)。最后,朴槿惠在过去一年遇到了不少事情,有利于提升其支持率。
一方面,朴槿惠的身体越来越差,被韩国法务部安全住院手术并出狱修养。可在因病保释上,朴槿惠却屡屡失败,人们自然会可怜这个病重的女人。人们都有对弱者的同情心,朴槿惠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人们对这位老妇人的同情自然也会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正如朴槿惠所说,时间正在解开真相,文在寅政府调查出的岁月号录音极大的挽救了朴槿惠形象。海事厅录音曝光并引起轰动之后(录音截图在文末),人们对朴槿惠的指责有所减少,不再称其为残害人民的巫女,这无疑有助于提升其支持率。
基于以上事实,朴槿惠的支持率虽然没有统计,但对她有好感的人必然要比之前更多。
以下为录音截图:
青瓦台询问海事厅,海事厅确实表示船只没有危险,人员已经救出。
为什么说澳大利亚承认西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
澳大利亚承认西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同时得罪阿以世界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
2018年12月15日,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颠覆了该国奉行数十年的中东政策,突然承认西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他在悉尼一家私营智库对在场听众说:“澳大利亚现在承认,以色列议会及众多政府机构所在地西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
莫里森补充说,尽管澳洲承认西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但是只有在切实可行、有助于而且达成了最终其归属方案的情况下,他领导的政府才会把大使馆迁移到那里。他还承诺,未来在基于两个国家的解决方案达成后,将承认东耶路撒冷作为巴勒斯坦的首都。莫里森似乎相信,自己替解决持续数十年的巴以冲突找到了一种全新政治策略。
为争取国内右翼的支持,并响应来自美国基督教福音教派的压力,今年10月,莫里森就曾提到过这个想法。他说他将会考虑要不要跟随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决定。特朗普、彭斯在外交厅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美东时间2017年12月6日,特朗普在副总统彭斯陪同下来到白宫外交厅,代表美国向全世界正式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国的首都。特朗普说:“我决定,现在就是时候,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许多前任总统们将这当成竞选的重要承诺,但他们都没有实现。现在,我就让它实现。”
2018年5月14日,是以色列建国70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天,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
然而,令莫里森始料不及的是,他这一重大外交决定,不仅引发马来西亚等亚太穆斯林国家强烈抗议,更激起阿拉伯世界的公开谴责。16日,巴勒斯坦首席谈判代表赛义卜.埃雷卡特说:“澳大利亚政府为基于两个国家的解决方案的达成没有做出任何贡献,这一决定是内部政治小算账的结果。” 阿拉伯国家联盟也拒绝该决议。马来西亚外交声明指出:“马来西亚相信这一决定不合时机,是对巴勒斯坦人的一种侮辱。”耶路撒冷老城
本该是莫里斯政策示好对象的以色列政府,也对他的表态相当不领情,特拉维夫当局发出质疑:“耶路撒冷全城都是我们的,澳洲凭甚么「只承认西耶路撒冷?」”
澳洲国内在野党亦抨击莫里森政府无视国际现实的乱搞一气,“让澳洲看起来很白痴”。
上任不到半年的莫里森,是澳洲政坛最著名的基督教福音教派信徒。今年8月24日,同为自由党的前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因失败的“减碳政策”,而遭致党内反环保政策、力挺煤矿业开发的众多同僚逼宫下台,这才让素以保守著称的莫里森得以接过总理大位。
莫里森上台后,并未能有效拉抬属于右翼阵营的自由党声势。在澳洲人看来,为迎战即将于2019年年中到来的国会改选,如何“团结右翼联盟”和“催出教会保守派选票”,是其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莫里森上任之后,来自美国特朗普政权与基督教福音教派的不断施压,也一直让他在“以色列-巴勒斯坦问题”上备感压力。过去几个月来,堪培拉外交圈内就流传着说法,“澳洲势必将跟随美国脚步,承认以色列主张的耶路撒冷「首都」主权。”
不过在12月15日的外交声明中,莫里森却非常意外的留了一手。他虽然第一次声称“将把澳洲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搬迁至耶路撒冷”,但在正式公告中,却仅表明“即日起,澳洲承认以色列国会与政府机构所在地的「西耶路撒冷」,即是以色列的国家首都。”1967年6月7日,一群以军伞兵在攻占老城后在哭墙下席地休息。
自从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通过《第181号决议》(即巴勒斯坦分治方案)以来,耶路撒冷的主权问题,就一直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冲突的核心。
一开始,联合国本打算将耶路撒冷设成独立的国际中立城市。但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刚建国的以色列与代表阿拉伯联军的约旦,却将耶城分割成了东西两部分—以色列占领了西耶路撒冷;而圣殿山、哭墙等宗教圣地所在的东耶路撒冷老城,则由约旦占据。
接下来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大获全胜的以色列如愿从约旦手中夺取了东区老城、自此完整拿下耶路撒冷全境。但根据1967年的联合国安理会《第242号决议》,以色列理应撤出并交回其藉由六日战争所攻取的军事占领区。尽管以色列已在1980年单方面宣布建都耶路撒冷,但巴勒斯坦人仍视耶城为首都与抗争的象征之地。阿拉伯游客在耶路撒冷
在特朗普入主白宫前,为避免触怒伊斯兰世界、并促成以巴和平进程,以美国为首的以国盟邦大多不承认特拉维夫对于耶路撒冷的首都主权主张。
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是巴以双方和平谈判的主要障碍,尤其是关于如何划分领土以及圣地。巴勒斯坦把东耶路撒冷视作未来国家的首都。国际社会主流意见认为,耶路撒冷的归属应该通过巴以双边和平谈判来解决。
但在特朗普当上总统后,全面抬头的美国保守派和基督教福音教派游说团体,极力向华府说明“以巴和平早已落入了十几年无进展的谈判死胡同。”加上叙利亚战争等中东乱象引起的地缘格局大变动,最终,美国政府以“大破大立、为以巴和平进程重塑谈判现实”为名,由特朗普总统亲自出面承认“耶路撒冷就是不可分割的以色列首都。”
“在这项议题上,我的考量是美国人民的利益,以及以色列跟巴勒斯坦之间的和平。这一步早就该走了,它能够推进和平进程,并且迈向一个长久的协议。以色列是一个主权国家,跟其他主权国家一样拥有决定其首都的权力。要达成和平,就必须要了解这一项事实。”特朗普在去年12月6日讲道。以色列军警在加沙地带镇压巴勒斯坦民众骚乱
特朗普的以巴外交战略大转变,虽有少数国家跟进(危地马拉在耶城开设使馆;巴拉圭、巴西、捷克都有意开设,不过并未有实际政策);但对促进以巴和解进程却没起到任何帮助。因此在时隔一年后,澳洲此时的政策跟进,才格外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澳洲分析人士指出,在政策正式出台前,堪培拉内阁与政坛的风声,都是莫里森总理有意“承认整个耶路撒冷都是以色列的”。但或许是考虑到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的反弹—特别是来自澳洲在亚太地区的两大重要盟友,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警告,莫里森在最后关头,才“选择了莫名其妙的折衷。”
莫里森称,“只承认西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并强调尊重并理解巴勒斯坦人民,有意将未来国都设在东耶路撒冷的意向。因而此项对策是对各方的折衷,也是最符合当前联合国以巴解决方案的作法。”
在澳洲政府的承认声明发出以后,包括巴勒斯坦政府、马来西亚、阿拉伯国家联盟等都严词指责,质疑堪培拉的决策“损及了巴勒斯坦人的主权利益,除了侵蚀以巴和解的谈判基础与筹码之外,对于中东和平进程根本毫无帮助。”
以色列政府虽然在第一时间发出简短声明,称“对澳洲走向正确的决定乐观其成”,但此后再无反应。就算是面对记者们一再发问,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也仅不耐烦的回应:“对于澳洲,我没话要补充了。”耶路撒冷老城远景
12月16日晚,内塔尼亚胡的亲信、以国区域合作部长沙驰.哈内格比被记者们又堵在议会大堂门口,并遭到媒体“不怀好意”的追问,情急之下,他终于讲出为啥“以色列对于莫里森的「好意」不仅无动于衷,反而更感恼怒?”
“澳洲一直是以色列的好朋友没错啦。但是圣城东、圣城西都是神圣不可分割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就是一个统一的城市,以色列对耶路撒冷的主权控制,就是永恒不变!我们对耶路撒冷的首都主权是不可分割与不可被侵犯……所以我们希望澳洲能尽早「纠正」这份声明所犯下的严重错误!” 哈内格比说。
澳洲媒体称,莫里森政府的所谓“圣城攻略”,目前已招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穆罕默德的强力反击;但堪培拉的另一个重要亚太盟友、亦是世界第一大穆斯林国家的印度尼西亚则一反常态默不吭声,其官方公告只字未提澳洲准备搬迁大使馆的问题,反而表达了“对澳洲支持巴勒斯坦建都东耶路撒冷”的肯定。《悉尼先锋报》认为,这或是总统佐科.维多多为避免损及对澳贸易关系,进而影响印尼2019年总统大选和国内经济的“刻意沉默”。
但是作为澳洲在野党的工党,肯定不会放过这次攻击莫里森的大好机会了。“我们不知道总理究竟在想什么!莫里森对于耶路撒冷问题的草率承认,并不符合澳洲的外交利益,反而严重损及澳洲在国际舆论与亚太外交圈内的官方形象。”工党领袖比尔.索顿毫不客气的说:“我很难不认为这是菜鸟总理犯下的菜鸟错误。事实上,事情可能还可能更严重……我非常担忧莫里森先生的鲁莽作法,将让澳洲成为国际眼中的笨蛋。”
如果欧盟不改革也退出欧盟?
没有德国的欧盟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英国已经退欧,如果德国再退出,欧盟的力量将会彻底削弱。
1月5日,德国选择党表示,如果欧盟不能在2019-2024年间采取“根本性的改革”,就推动“德国脱欧”。德国选择党提出的改革计划涉及多个方面,1,缩减欧洲议会的人数,把现在的751名欧洲议会议员直接缩减到100人。2,取消欧元作为单一货币。3,放弃欧盟的气候变化目标。
德国选择党的改革计划对德国十分有利,有利于德国更大的发言权
欧盟为了民主起见,特意设立了欧洲议会,所有议员从各国直接选举。这样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确保每个欧盟成员国都有基本的发言权,但是带来的问题是欧洲议会非常臃肿。现在欧洲议会拥有751名议员,加上复杂的议会机构,其官员和工作人员超过5万人,每年花费超过600亿元人民币。
而很尴尬的是,德国作为欧洲最发达的经济体,负担了欧盟大部分的费用。换句话说,这些费用不是各国均摊,而是德国等经济强国拿大部分。现在德国选择党要求的,就是大规模削减欧洲议会议员,减少支出。但同时权力将会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那么德国将会有更大的发言权。
德国是欧盟的主体,法国一直内部问题不断
曾经的欧盟有英、法、德三驾马车。但是英国已经率先退欧,现在的欧盟是德国和法国共同主导。但实际上,法国这些年问题频出。法国的经济一直萎靡不振,国内民众热衷于上街搞游行,近年来,法国爆发过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游行。去年12月的“黄马甲”差点瘫痪法国。
而德国经济十分强劲,加上国内政局稳定,所以隐隐约约成了欧盟第一力量。像德国总理默克尔,已经连任四届,可以说她在德国内部,或者欧洲内部,都是最有权势的人物。如果不是默克尔在难民问题上引发争议,没人知道她还要干几届。
欧盟本身问题很多,德国选择党更像是要整合欧盟,而不是铁了心退欧
欧盟自建立以来,就有一些问题,比如说结构松散,效率低下。欧盟是各个国家都有发言权,但这样的结果就是吵吵闹闹,不能达成协议。所以欧盟这些年发展缓慢,在国际上影响力提升有限。
德国选择党此次就是要借巨额费用为借口,想削弱其它小国的发言权。照目前的趋势来看,欧盟恐怕不得不重视这个提议,因为德国发展党是德国第三大党,说话的分量很重。而如果按照选择党的计划,未来的欧盟恐怕要追随德国了。
其实这个世界上哪有免费的午餐?过去欧洲小国加入欧盟看似享受各种福利,但随着德国内部的不满,势必要增强德国的领导力。而到时候,德国恐怕再次成为欧洲真正的领导。
中值选民定理为何解释不了美国选举政治的极化?
谢邀!个人认为,中值选民定理适用于国家稳定、经济发展良好的正常情况下。美国如今经济在逐步衰落,工业空心化,国内矛盾渐起,并不适用中值选民定理。
美国两党相争,又被戏称为“驴象之争”
先来谈谈什么是中值选民定理以美国为例,共和党属于保守派,民主党属于自由派。假设保守派选民有40%,自由派同选民同样有40%,中间派有20%。在这种分配比例的前提下,哪个党的竞选政策接近20%中间派选民的诉求,谁就能够在大选中获胜,这就是中值选民定理。
个人认为,马英九成为台湾地区前领导人用中值选民定理解释最为合适
中值选民定理不适用今天的美国中值选民定理适用于国家稳定、经济发展良好正常情况下。一旦一个国家内部不稳或者遭受外部的威胁,中值选民定理并不适用。
在历史上,可以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治形式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在美国,中间派总统胡佛下台了,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左派罗斯福上台;在德国,极右分子希特勒也趁机上台,德国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强硬的丘吉尔同样取代了绥靖的张伯伦。
近年来,随着英国的退盟及经济的疲软,欧洲的极右政治势力也正在复苏。2017年,奥地利极右翼自由党成为议会第三大党;法国大选极右派中国民阵线候选人勒庞闯入决胜轮投票;德国右翼党派选择党历史性地首次进入联邦议院。
这些都可以说明,特定时期内,中值选民定理无法适用。美国近年来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矛盾重重,美国选民急需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总统出现,哪怕是口头上承诺解决。所以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激进的特朗普在保守的共和党内胜出,也同样战胜了趋向中间派的民主党人希拉里,成为美国总统。
特朗普的当选,表现出美国选民要求改变现状的心态
为什么200年的美国没有第三个党当政?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政坛似乎一直是由共和党与民主党这两个政党轮流执政,那么是不是由于美国宪法明文规定只能由这两个党执政呢?又或者这两个党利用自己的势力合力打压呢?事实上美国宪法从未明文规定美利坚合众国实行两党制。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大大小小的政党一共有一百多个,除了共和党与民主党之外还有茶叶党、宪法党、进步党、绿党、中间共和党、美国社会党、自由意志党等等。严格意义上说美国200多年没有第三个党当政是不准确的,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一直是两党制。这两种说法的区别何在呢?从需要从美国的政党制度产生及其演变历程说起。
在美利坚合众国刚成立之初是不存在党派轮流执政的情况的——当时美国的联邦政府是由华盛顿等开国元勋直接领导,这时美国联邦政府的制度尚处于完善过程中,当时美国的开国元勋们一致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和谐一致的、不存在党派纷争的国家。他们眼中的政党代表小宗派或小集团的利益,党派行为与腐败阴谋等直接挂钩,所以当时的美国政治并不是政党活动的天下。不过有人的地方总是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的,很快美国政坛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念:一种主张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国家,另一种则主张尽可能维护各州相对独立自主的权利。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分歧使当时的美国政坛实际上分化为两派政治势力,尽管一开始两派都不是以政党的名义进行活动。
1787年美国召开制宪会议,时任华盛顿政府财政部长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及其支持者拥护联邦宪法并自称“联邦党人”。严格意义上这时的联邦党还并不是一个真正组织架构严密的政党,而仅仅只是汉密尔顿拉拢了一群拥护联邦宪法的志同道合之士形成的一个小圈子。一开始联邦党着眼于经济问题——他们试图通过建立中央银行对全国经济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发展到后来他们开始主张削弱各州的自主权。这样的主张自然遭到了那些希望保留各州自治权限的人不满,于是后者组织了民主共和党与之分庭抗礼。
1797年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当选总统,当时的人们谁也没预料到约翰·亚当斯会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的联邦党总统:1801年联邦党在总统大选中败给了民主共和党的托马斯·杰斐逊,联邦党转而以在野党的身份批评杰斐逊的政策。1804年联邦党领袖汉密尔顿去世后该党日渐式微,直到1815年瓦解,就此退出了美国的政治舞台。主张加强联邦权力的联邦党的瓦解使主张保留各州自主权的民主共和党在美国形成了一党独大的局面,然而民主共和党内部的矛盾却已在悄然滋长:1825年民主共和党内部发生了分裂——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昆西·亚当斯新成立了国家共和党。1828年原民主共和党内部剩下的另一派在安德鲁.杰克逊的带领下出走并建立了民主党,这就是一直延续至今的美国民主党。同年安德鲁.杰克逊当选美利坚合众国第7任总统,民主党正式执政。
在安德鲁.杰克逊之前美国已经历了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詹姆斯·门罗、约翰·昆西·亚当斯6任总统,而这6任总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在成为总统前都出自弗吉尼亚政界。尽管这6任总统的上台都需要通过选举,但在那个年代玩选举是需要政治资源和经济基础的,所以这6任总统无一不是出自政治世家,以致于这6任总统执政时期被后来的美国人誉为“弗吉尼亚王朝”。安德鲁.杰克逊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打破政治世家垄断政坛的平民总统,他的上台标志着美国政治开始由精英政治向平民政治转型。杰克逊上台后立刻开始启动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为顺利推行改革就有必要巩固自己的权力,因此杰克逊在美国历史上也是一位以独断专行著称的总统。美国建国时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然而杰克逊任内成功控制了国会的人事变动,让内阁成为总统的听话班子。杰克逊在自己的整个任期内先后使用12次宪法赋予的总统否决权,从而使自己大部分意愿得以顺利落实。
美国的联邦制国家性质使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问题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在美国早期历史上由于尚未形成一套使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能协调运作的成熟机制,因此各州之间围绕央行、关税、蓄奴制等问题一直争议不断。杰克逊任内主张扩张联邦政府权力和主张限制联邦政府权力的两派政治势力之间的争议集中在央行问题上:美国最早的央行是汉密尔顿领导的联邦党人打造的产物,其目的就在于统合全国经济,这自然遭到反联邦党人的抵制。在两派在争执下第一合众国银行被获准试运行20年,结果20年期限届满后两派政治势力围绕央行的争议依然激烈,以致于央行停办了4年。1812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陷入混乱的状态,大家感觉还是需要有一个央行对全国经济进行约束和总揽,于是1816年第二合众国银行再次获得试运行20年的权限。这时美国国内围绕央行的争议依然是激烈的,反对派只是同意央行试运行20年,那么20年后呢?尽管第二合众国银行的20年试运行期要到1836年到期,然而杰克逊老早就公开表示:自己不会允许央行在合约期满后继续存在。问题在于:美国毕竟是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尽管杰克逊是一个强势总统,但合约期满后央行能否继续存在还是需要经由国会决定。
当时国会里有一个名叫亨利·克莱的议员四处活动,最终使国会通过了延长央行合约期的议案。美国宪法赋予总统一项特权:如果参众两院的议案不是超过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通过的,那么总统可以行使否决权。上文已提到杰克逊整个任期曾先后12次行使否决权,而这次央行事件就是其中之一。杰克逊通过行使否决权使亨利·克莱等人在国会通过的议案变成了废纸,而亨利·克莱也并未就此罢休。亨利·克莱早就对杰克逊的铁腕和专断不满,以致于他和他的班子早就称呼杰克逊为“国王安德鲁一世”。美国的独立建国本身就建立在反对专制王权的基础上,亨利·克莱等人这样称呼杰克逊显然是在表明一种反对态度。亨利·克莱认为他们有必要成立一个反对“国王”的政党:1833年国家共和党陷入困境,亨利·克莱等人趁机组建了新的名叫“辉格党”的政党,解散了国家共和党。1841年威廉·亨利·哈里森当选总统,辉格党正式执政。1841年4月4日威廉·亨利·哈里森病死于任内,政权重回民主党之手,1848年辉格党的扎卡里·泰勒当选美国总统。19世纪50年代辉格党因为在蓄奴主义与反蓄奴主义之间摇摆,最终陷入分裂,逐步被边缘化。辉格党的边缘化为一个新兴政党的异军突起创造了有利条件:1854年2月28日一个旨在反对奴隶制扩张和拥护自由土地的新政党——共和党在威斯康星州里彭的公理会教堂成立,其成员主要是辉格党和民主党内部的反蓄奴主义者。当时由反蓄奴主义者组成的共和党的核心宗旨就是两个字“自由”:自由的国民、自由的土地。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他们是蓄奴制的反对者,与此同时他们也是联邦的支持者——他们认为:州权不宜过大,所有州都该紧密团结在中央政府周围,保证联邦的统一,坚决反对分裂。
到1855年末美国北方各州都成立了共和党组织,共和党的阶级成分十分广泛:北方工商业资本家、中产阶级和工人、北部和西部的农场主、农民和废奴主义者都成为了共和党的支持者。异军突起的共和党一举打破了此前民主党和辉格党并立的局面。1856年大选后辉格党已彻底不复存在,这年6月原辉格党成员亚伯拉罕·林肯被共和党代表大会提名为联邦副总统的候选人。1858年6月16日林肯在同民主党提名的道格拉斯竞选总统时发表演说:“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这座房子倒塌——但我确实期望它结束分裂状态。它要么全部变成这一种东西,要么全部变成另一种东西。要么反对奴隶制的人将制止奴隶制的进一步扩大并使公众相信它正处于最终消灭的过程中;要么拥护奴隶制的人将把它向前推进,直到它在各个州里,无论是老州还是新州,北部还是南部,都同样变得合法“。在此后的8~10月期间林肯和道格拉斯就奴隶制问题展开了一场震惊全国的大辩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赶赴辩论现场。1860年11月林肯当选美国总统,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共和党总统,共和党第一次上台执政。
然而林肯就任总统恰恰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分裂:由于林肯坚决反对南方奴隶主将奴隶制扩张到北方自由州的企图,因此尽管林肯在整个美国获得了相对多数的选票,但在南方的10个州他连一张选举人票也没获得,由此可见南方各州对他的反感。作为共和党对手的民主党在面对联邦的分裂时其本身也发生了分裂:民主党内主张维护联邦统一和反对蓄奴制的派倒向了北方,民主党由此分化为南北两派。从1800年联邦党人在大选中落败到1860年民主党分裂美国的政党体制已经历了两轮重组:在这一过程中联邦党、民主党、辉格党、共和党先后粉墨登场,而在连续两轮重组中联邦党和辉格党逐渐瓦解,只剩下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并立。由于美国实行总统制——决定某党派是否上台执政的关键不在于在国会占有席位多少,而在于谁推举的总统候选人能当选,要么获胜,要么失败,没中间路线可走,因此极易出现两极化。除了制度因素的影响外,美国历史上导致政党分化重组的历史事件也是两极对立的:先是强化联邦权威的主张同维持各州自主权的主张对立,再是废奴主义和蓄奴主义的对立。
1847年美国著名画家汤姆斯·纳斯特就预言:未来的美国将会出现共和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政的局面并以此为题材绘制了一幅象与驴压跷跷板游戏的漫画——象是共和党的党徽,驴是民主党的党徽,此后共和党和民主党的选战又被称为驴象之争:两党的支持者常举着“象”、“驴”的标牌来进行竞选宣传。由于民主党在1860年发生了分裂,此后民主党的主体在政治立场上倾向于南方各州一边,由于美国的南北内战最终以北方的胜利和奴隶制的取消告终,这就使出现内部分裂又站错了队的民主党处于相对不利的状态:1861~1933年间美国一共产生了15位总统,其中只有克利夫兰和威尔逊两位是民主党人,其余时间均为共和党执政。在这一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第三党试图与共和、民主两党角逐的现象:其中第三党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是19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1909年卸任的共和党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宣布自己退出共和党并另立进步党参与竞选,在这次选战中西奥多·罗斯福领导的进步党成功击败了自己的老东家共和党,然而进步党入主白宫之梦最终被民主党的威尔逊粉碎。继进步党之后美国大选中仍不断涌现出各式各样的第三党。大多数第三党运动就像流星般在一次大选中明亮闪过,然后很快就消逝了,共和党与民主党长期轮流执政的状态并未被打破,不过第三党往往在竞选中扮演着独特的搅局角色:1992年亿万富翁佩罗组党参选并获得18.9%的选民票,但却无法在任何一个选区胜过两大党候选人,但他的搅局起到了分流政见与之相似的布什的选票,最终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得以入主白宫。在特朗普与希拉里的大选中仍有绿党、自由意志党等党派的候选人参选,这些第三党由于支持率不够甚至没能获得上电视参加辩论的资格,却依旧延续着第三党在美国大选中的存在。
应该说直到上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政党政治尽管被形容为共和党、民主党轮流执政的两党制,但实际上共和党的实力明显强于民主党。颇有戏剧性的是:民主党得以重振旗鼓的武器却是曾经的共和党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新政理念,而落实这一理念的正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子富兰克林·罗斯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然而与此同时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西奥多·罗斯福掀起了揭露社会黑暗面的“扒粪运动”,同时他试图通过加强联邦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力度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控。1929年10月下旬一场发源于纽约华尔街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开来,当时在职的共和党总统胡佛对此一筹莫展,人们开始对共和党日渐失望,与此同时主张实行新政的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受到选民的大力支持。由于在新政和二战中的贡献,富兰克林·罗斯福得以从1933年到1945年连任四届总统,由于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在任内病逝的,所以由时任副总统的民主党人杜鲁门接任,在1949年的大选中杜鲁门成功连任到1953年,民主党因此得以连续执政20年。正是在这20年间民主党得以发展壮大,真正开始和共和党分庭抗礼,共和党、民主党两大轮流交替执政的格局至此也基本稳定下来。
我们现在可以总结美国的政党制度演变历史了:在美国历史上先后有联邦党、民主党、辉格党、共和党四个党派曾经执政,所以题目中所说的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第三党当政其实是个错误概念。不过美国的两党制的确是一直延续至今的:早在建国之初就形成了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的对立;杰克逊总统当政时期形成了辉格党和民主党并立的第二党系;自1860年林肯领导共和党上台执政后共和党与民主党轮流执政的格局逐渐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尽管美国历次大选中总有第三党的身影,但他们更多只是起到搅局的作用,历次大选最终的得胜者仍是在两大主要政党中决出。那么第三党为什么难以上台执政呢?这首先是因为两大主要政党占据着更充分的政治资源:尽管两大主要政党需要和第三党同台参加竞选,在制度形式上的确是公平的,但两大主要政党所具有的政治资源是第三党所无法比拟的。试想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如何让都不认识的人投票给他呢?所以参与选举必然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人脉圈子作为支撑的。两大主要政党在长期执政的形势下早已培养了自己的固定选民,相比之下第三党没固定的选民和组织机构,没足够的竞选经费,没知名的候选人,甚至可能连成熟的竞选纲领都没有。每次大选期间候选人都会全国到处跑:到电视台、报纸、网站上打广告,到街头发宣传资料,租场馆办脱口秀,给粉丝画大饼等等。这样前前后后要折腾一次的开销至少要10亿美元的竞选,共和党和民主党这两个老牌政党财大气粗自然负担得起,可第三党既拿不出这么多钱打广告,也没几个让老百姓都认识的知名候选人,这就注定只能在大选中扮演搅局的角色。本来美国总统电视辩论大赛是一个露脸的好机会,但由于有候选人只有在各主要民调中的平均支持率达到或超过15%才有资格登台辩论的规定,所以第三党的竞选代表往往连上电视的资格都没有。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自由意志党的约翰逊和绿党的斯坦恩就是由于都没有超过这个标准,所以上电视露脸的机会都没有。第三党候选人本来就没什么知名度,而电视辩论这样的活动又上不去,实际上就失去在老百姓面前露脸的机会,那么竞选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第三党这种先天劣势之外美国的政治架构实际上也限制了第三党的发展。美国作为一个总统制国家的大选和议会制国家的大选有一个显著区别:议会制国家的选举是由选举中占据多数票的政党上台组阁执政;而美国这种总统制国家选举的关键在于哪个政党的候选人能成为总统。那么美国总统怎么产生的呢?也许有人会说是选出来的。那么怎么选的呢?事实上美国总统不是由全体选民一人一票选出来的。本来美国宪法在最开始制定总统选举办法时是打算采用全民直选的方式,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那些人口少的州无论如何投票也干不过人口大州,久而久之这些州就会与中央离心离德。美国总统的选举办法最终被确立为选举人团方案:全国分为若干选区,每一选区由有权选举国家立法机构下院议员的人们选出本选区若干行政长官的候选人,这些选举人将在某地会集后投票选出行政长官。选举人团的数量和两院议员的数量对应:美国50个州中每个州都在参议院有两个名额,而众议院的名额数量则根据各州人口比例计算。按照这个算法:最少的州只有3张选举人票,而最多的加利福尼亚州则有55张选举人票。美国的选举制度秉承的是“赢者通吃”的原则:在每个选区的选举中只有第一名是胜者,第二名以下都是失败者。当某个候选人的票数取得选区半数以上,即使在没过半数的情况下票数排名第一,那么这个选区内的所有选票就都归这个候选人获得。如果某个候选人在加州的55张选举人票中获得了28张,那么整个加州55张选票都算这个人的。选举人团制度本质上是为照顾人口小州的利益,但这样做也有一个负面效应:有时可能会出现取得更多普选票的候选人输在了选举人票上,也就是说更多选民支持的候选人无法入主白宫。所以选民为了不让自己反感的党获胜往往会把票投给势力较大的反对党,而不是投给获胜希望渺茫的小党。因为大家都觉得:靠我一个人改变不了大形势,如果投给获胜希望渺茫的小党,那么我这张票相当于最后会被赢家通吃掉,无形中就相当于浪费掉了。这样一来在客观上就固化美国两党制的政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