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竟写出毁灭人类计划书,ChatGPT会通向何方?
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去讨论。
首先,从事物发展的角度看,都有成坏住空的过程,人类也不会幸免,没有CHATGTP,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挑战,亦或是天灾。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顺其自然即可。
其次,从人类本源的角度看,人类本身就是高等文明留下来的。文明的更高层次,肯定是脱离肉体存在的,肉体的存在,无非是让我们体验疾苦,早日顿悟。机器智能的出现是必然的。机器智能,实际上就是一种脱离肉体的文明,人类从高等文明来,还要回到高等文明去,机器智能的出现,未必就不是引路者。
最后,想借用流浪地球2中MOSS一句话来结尾,MOSS说过,拯救人类最好的办法就是毁灭人类。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懂了这句话,我个人的理解是,毁灭人类是要毁灭人类的肉体,拯救人类是要拯救人类的灵魂。有些时候,不破不立。
二阳来袭?
我认为注意个人防护。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地方,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喝水,如果发现类似的症状及时呆在家里,不要四处游荡,免得感染于他人。适当地健康身体运动,提高免疫力,健健康康身体最重要。
人工智能会毁灭人类文明吗?
也许会,但是20-30年内乃至有生之年还有点困难。
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时候,朋友就都问我这个问题,他觉得不会是“魔鬼终结者”要出现了吧。我说:“不会的,AI就是数据多,猜得准。”谁想6年后,chatGPT的确又将AI推向新的高度,不止会指定的任务,而是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任务,并且某些方面有不错的推理能力!我们假定这个推理能力可以随着更多数据和大量与人对话提高,几年内我们可能就会有一个不错的智能助手了,可以做绝大部分简易工作。
回到问题,想要毁灭人类,AI还差一个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主观意志,即“想去做一件事”!目前还看不到这个征兆,如何产生这种意志业界也没人知道。但是根据chatGPT和AlphaGo两次飞跃,我们发现只要用“神经网络”学习的数据量够大,网络结点够多,AI就是能用科学家解释不了的方法学会这些任务。所以也许某一天,随着算力升级和训练数据量提升,说不定他就能产生自主意志呢!
好了,再说多了都是吹牛了,几年内能把AI教会成大学生就不错了。10多年内能产生一定主观意志就很牛了。MOSS还得用很长时间也毁灭人类呢。所以担心就没必要了,走一步看一步吧。真要发生也不是你我能阻止的[灵光一闪]
关注我,了解美国硅谷[来看我]
是分区好还是不分区好?
固态硬盘到底要分区吗?大部分人的一致观点都是固态不需要分区,因为固态硬盘种种的工作原理,分两个以上分区只会导致性能损失。但是如果不分区,系统该怎么维护?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分区对固态硬盘的寿命是没有存在任何负面影响的 。硬盘分区实质上是对硬盘的一种高级格式化。 简单的说,分区就是高级格式化,建立主引导记录表。 创建分区时,就已经设置好了硬盘的各项物理参数,创建了硬盘主引导记录表(MBR/GPT)和指定了引导记录备份的存放位置。
有一种说法是:固态硬盘要小分区以及少分区。这里说的小分区不要把固态硬盘的容量都分得满满的,需要保留一部分的容空闲位置,用在固态硬盘内部的磨损平衡、垃圾回收和坏块映射等优化操作。
此外,要是固态硬盘存储的东西越来越多,这会让它的性能越慢,小容量固态硬盘分区之后,某个分区长期处于使用量超过90%的状态,会使得固态硬盘更容易崩溃,大家一定要及时清理垃圾文件,以及合理分配好虚拟内存大小,让固态硬盘分区有足够的剩余空间哦。
最后简单来说:如果固态硬盘容量大,建议分个区,要是系统出现问题,即使重装系统也不会丢失其它盘数据;如果固态硬盘容量小,不建议多个分区,因为划分成多个分区之后每个分区都需要留有一部分空余空间备用,这就导致必然有一些空间会被浪费了。
1、分区方法:小分区、少分区
SSD有一种技术叫做“垃圾回收机制”,Trim是系统用来告诉SSD主控哪些数据所占据的地址是“无效”的,而“垃圾回收机制”就是SSD内部对这些“无效”数据进行清理的过程。
SSD中的擦除只能是“将无效数据所在的整个区域摧毁”,不能像机械硬盘那样实现“点对点精确定位打击”,因此“垃圾回收机制”过程也显得很繁琐——先把区域内的有效数据集中起来,转移到空闲的位置,然后把“问题区域”整个清除,清除出来的地方可以作为下次垃圾回收时的转移地点。
所以“小分区”的概念就出来了。所谓“小分区”就是不要把SSD的容量都分满,保留一部分容量作为“空闲位置”,用于SSD内部的优化操作,如磨损平衡、垃圾回收和坏块映射。一般情况下这一步骤厂商已经帮我们设定好了,例如NAND容量128G的SSD,厂家会标称120G,剩下的部分就被设置成了预留空间。当然如果你十分注重SSD性能,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预留空间,如:128G的固态硬盘在分区的时候只分120G或者更少。
“少分区”则是另外一种概念,关系到4k对齐对SSD的影响。一方面现在主流SSD容量都不是很大,分区越多意味着浪费的空间越多(每个分区总有那么些空间是用不到的),另一方面分区太多容易导致分区错位,在分区边界的磁盘区域SSD性能可能受到影响。如:128G的固态硬盘建议不分区或2个分区,256G的分2-4个分区为宜。
2、保留足够的剩余空间
固态硬盘存储越多性能越慢。而如果某个分区长期处于使用量超过90%的状态,固态硬盘崩溃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所以及时清理无用的文件,设置合适的虚拟内存大小,将电影音乐等大文件存放到机械硬盘非常重要,必须让固态硬盘分区保留足够的剩余空间。
3、平时保养:不要使用碎片整理
4、刷新固件。
5、恢复指令:对付SSD降速的终极手段。
中国象棋真的起源于国际象棋吗?
先来说说西方人怎么看这件事。
《不列颠百科全书》很有权威性。
其在“国际象棋”条目下说——
国际象棋于6世纪或更早起源于印度或中国的古棋,……。象棋往西流传,通过波斯到阿拉伯,从那里很可能由穆斯林传给西班牙人,又由拜占庭人传给意大利人。在后来的的年代里,棋戏为守护女神凯萨所倡导,这位国际象棋女神第一次出现在1763年W.琼斯的诗中。国际象棋完全定型不会早于15—16世纪;18世纪才被西方记载;1851年伦敦举行了有规模的第一次国际象棋比赛。
而在11世纪的北宋末年,中国象棋已经定型与现代完全相同。
北宋末南宋初的李清照,著有《打马图经》,其中载有中国象棋棋盘。
南宋著名学者陈元靓所著《事林广记》中,记有两局完整象棋对局记录和目前所知最早的中国象棋排局“二龙出海势”。
考古发现,宋代古墓出土的铜铸一面楷书凸字、一面浮雕图像的圆形扁平象棋子,其兵种、名称、数量业已和现代完全一致。
(考古出土的宋代青铜象棋子)清楚了吧?还会有人说中国象棋起源于国际象棋么?
于是,只剩下一个问题——中国象棋是不是从印度传来的。
有一个叫方舟子的人,硬说“是”,他的理由是中国没有象而印度有象。
这真是数典忘祖、少见多怪了!
甲骨卜辞记载,殷商所在的黄河中游一带,曾象群遍地,一直扩展到现在的张家口一带。商王狩猎,一次可以猎到几十上百头大象。商廷还有专门的大象“驯养基地”,卜辞中多次记载商王前往巡视,叫“省象”。
直到公元200年前后,三国时期的孙权还送巨象给曹操,于是有了《三国志》关于“曹冲称象”的记载。此时的长江流域,仍然有象群活动。
说回到象棋。
现在国际上关于印度曾有象棋的最早证据,是公元六世纪,大约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而中国关于“象棋”这个名称,目前所知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3世纪宋玉的《楚辞·招魂》:“菎蔽象棊,有六博些。”
“ 棊”,是“棋”的异体字,还写作“碁”。这三个字,都是指棋子的质料——木质或石质。
但“象棋”或“象棊”,是因为战国时期或更早,棋子是用象牙制成的。
显然,“象棋”原本是一种只有贵族玩儿得起的所谓“高雅”游戏。
“六博”,是指对弈双方各有六种棋子。
这种博弈方法,延续到唐代。
唐朝名相牛僧孺著有《玄怪录》。其中说到古墓中掘出“宝应(唐年号)象棋”,有王(将)、上将(象)、军师(士)、辎车(车)、天马、六甲(卒)共六种棋子的着法。其载——
天马斜飞度三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入无回翔,六卒次第不乖行。
马走日,象走田,后来象棋的一些走法,是从那个时候继承来的。
唐《续藏经·佛祖历代通载》,在唐文宗开成己未年(839)之下,记有“制象棋”。《注》曰:“唐相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砲”。
可知,牛僧孺对于改进中国象棋,是做过重要贡献的。
印度虽然有六世纪关于象棋的记载,但始终未闻其详,也从没见过有出土的实物。
两汉时期,中土与西域的交往日渐频繁。如果西域传来和中国战国时期的“象棋”十分相似或更高明的游戏,汉代以来汗牛充栋的史籍早就有所记载了。
只能说,印度,是中国象棋传遍世界的中转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