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腾网云科技有限公司,你们一个月用多少手机流量?
大概50G左右,因为我是无限流量卡,40G时会限速,基本每个月20号左右限速,大约后面十多天10G左右。
主要用在哪里?
因为我是一个生活领域的作者,并且还是新手,主要用在了学习写作的视频课程上和一些大学公开课上。
首先要想写出读者喜欢的文章,素材是不可缺少的,创新也更是不可少的,所以我要不断的学习,抓取素材。
其次就是看抖音了,了解最近热点,最近流行什么题材,等等,记录别人的观点,关注热点话题,分析话题。
最后就是今日头条了,每天必看,必写,感觉空闲之余能在这里回答问题,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得到别人的点赞,认可的时候,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同时还可以写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生活经验。
你身边有没有突然暴富的人?
有,而且人家暴富的过程咱还是全程参与者,与我这个失败者不同,他的成功不仅是因为赶上了好的机遇,还因为他能够清楚的判断形势,看清方向,始终跟随社会发展的大潮。
我是做煤炭业务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我的货场里是没有筛选机的。因为在货场的最北端有一家小公司专门的经营筛选业务,这家公司的老板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老楚。因为装一台简单点的筛选机当时就需要十几万块钱的花销,对于刚刚起步的我来讲也不算是小钱了。所以为了节约就雇佣老楚的机器和场地,每当自己进混煤的时候就直接拉到老楚的地方直接筛选。而老楚也吃透了这个货场的租户,并且和货场的管理层达成了垄断的协议,成了当时货场里唯一的一家筛选公司。
在07年之后,煤炭市场蒸蒸日上。火热的市场氛围不但让煤炭商有了煤老板的绰号,就连老楚这样做周边业务的也跟着喝了一碗肉汤。筛选机的轰鸣声每天响彻货场,租户们的车队24小时排在老楚公司的大门口。而老楚也不失时机地坐地涨价,从一开始的3.5元每吨的筛选费一路飙升至8元。对此虽然租户们有些哀怨,但相对于飞涨的煤炭价格来讲也能接受。为了能够最大化的占有市场,老楚利用人脉关系和货场签订了独占协议,而这一签就是3年。之后,老楚又组装了第二台筛选机,每天的筛选量直接从3500吨直接翻了一倍有余。
这就是老楚原始资本的积累,虽然他并不是一夜暴富。但他的起家过程用突然暴富来形容也绝不过分,因为老楚发家是以肉眼可见的那种速度起势的。在货场租户的闲聊中,老楚手里的两台筛选机堪比印钞机。
在筛选业务达到巅峰之后不到半年,手里有钱的老楚开始围绕着筛选业务做文章,泵房,车队,化验室逐渐上线。自己当初住的那间简易房也成了拔地而起的小二楼。并且精致的装修和醒目的公司招牌让他在整个货场里格外醒目,甚至连货场本家的办公楼都有些稍显逊色。但是老楚这个人很精明,也很有自知之明。他很清楚自己的主业是什么,所以他只做煤炭的周边服务项目,从来不碰煤炭这一行,有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说话,老楚总是说他就是为我们这些煤老板服务的服务员,有什么事随时吩咐就可以,和煤老板相比他连边也沾不上。虽然这话在那个时候看起来觉得他有些狭隘,但是时至今日再看老楚着实不简单。
这个业务老楚兢兢业业地干了3年,直到合同期满的前一天,他还念念不忘地想和货场在签订一个长期合同。但是货场的主家都看不下去了,并且因为老楚垄断筛选业务的事让货场损失了一笔巨额收入的缘故辞退了当时和老楚签订合同的经理。可见,这3年里老楚挣的钱可以用暴富来形容了。
后来,煤炭市场由盛转衰,老楚的业务量也随着煤炭市场萎靡而逐渐缩水。可这对于老楚来讲有什么影响吗?几乎没有,他手里的这些固定资产成本除了车队之外几乎没有多少。而车队也在老楚的操作之下过户给了公家。至于货场里的那些铁疙瘩,全部处理给了货场主家,还落得个仁义大方的下场。其实对于老楚那些年到底挣了多少钱,谁也不清楚。只知道现在人家带着两个儿子到处开发楼盘,江湖上能见到楚总真人的少之又少,而传他大媳妇、二媳妇争得死去活来的风流事却广为流传。
1GB流量能用几小时?
1GB流量,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放在几年前,4G刚刚开通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套餐都是包月流量包1GB。而到了现在,大家动不动都是10GB起包。随着短视频软件的爆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家越来越觉得流量不够用,流量太少。
1GB流量,从单位换算角度是1024MB,也就是所谓的1024兆流量,按照4G网络的正常下载速度5MB/S来计算的话,如果你的手机是一匹全速奔跑的野马,1GB流量大概200秒就跑没了,就是三分钟多一点,唰的一下流量就没了。
但是,我们的手机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是在满速下载资源的,所以具体1GB流量能用多少小时,就得落实到应用场景,比如你是看抖音呢、还是聊微信呢,是刷头条呢、还是逛B站呢。不同的场景,时长区别很大。
一般而言,文字<音乐<图片<视频或者应用软件下载。所以,流量消耗的大头都是看视频或者下载软件。
分场景说:
1、如果光微信聊天,不带图的聊天,一条消息也就几十个字节,1GB流量,大概可以聊到小孩从出生到结婚。
2、如果带图的微信聊天的话,一张GIF图片一般是40KB-100KB,我们折中计算50KB,那就是2万张带图的聊天记录,只要你不是个表情包刷图狂人,也可以一直聊过去。
3、语音聊天的话,一分钟也在100KB左右,算时间就是1万分钟,就是不吃不喝聊天聊1个星期。
4、视频聊天的话,一分钟的微信视频聊天,大概消耗在3MB,1GB流量可以支持333分钟,差不多可以视频5个半小时。
5、头条的话,由于头条是图文混合体,刷一小时头条(加上文章的阅读时间)的流量大概是20MB左右,算下来的时间就是50小时
6、看抖音,一部抖音以30S短视频计算,流量大概在10MB左右,1GB流量,纯刷抖音的话,大概1小时就用完了。
7、游戏,一局吃鸡的流量消耗大概是20MB,1GB流量可以打50多吧,按照一局20分钟计算,就是16小时。
综上所述:只要你是看小说或者聊天,随便玩吧。如果看视频的话,请掂量掂量你的流量余额。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网速有了极大的提升,其速度都是以千兆为单位的。就是满速情况下,1GB流量大概5秒左右就会用完。
相信随着5G商用的普及和提速降费的推进。之后我们的包月流量,可能是300G、1TB或者是无限量了。
一个做通讯设备的厂商到底具备怎么样的实力?
把华为架上神坛的不是中国,是美国。
华为的强横由来已久,并不是一个两个海军就能够吹出来的。要明白华为为什么这么强,你还要看华为一路打上神坛都遇到了哪些对手!
1、第一战:跟通信领域BOSS较量,打全球市值最高的:“思科”1987年,思科正式成立,思科一开始立足的产业,就是20世纪最赚钱的产业:通信产业。
20世纪,计算机刚发明不久,伴随着万维网以及个人电脑,缓慢的普及,通信成为最赚钱的产业。
2000年,思科年营收121.5亿美元,估值达到了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
在这之前思科都是所向无敌,瞭望全球,没有一个对手。
但是2002年,美国亚特兰大举行通讯产品展,华为公司携高、中、低端全线产品参加了展会。华为的产品是思科的20%-50%。这么低廉的价格一下子吸引到,当时思科的CEO的注意。
在亚特兰大通信展后,华为顺利进入美国,虽然市场份额很小,但是增长率非常快。
2002年,华为和思科首次PK在巴西数据招标会中,华为凭借优势的性能和价格,获得了400万美元的订单。思科被排除在外,当时的思科CEO钱伯斯,非常生气,第二天就将参与巴西的招标经理,非开除了。
随后钱伯斯不再淡定,他在思科内部成立了“BEAT华为”(打击华为)工作小组,并在内网上设立专门主页,供其全球员工讨论如何打击华为。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专利+舆论战,针对华为开启了。
2003年,1月24日(年二十九),思科在德克萨斯州联邦法院对华为提起专利诉讼,诉讼内容长达77页。思科全球的各个分部,新闻发言人,都一致对外说华为,产品不安全,侵犯专利,不要购买华为产品。
这是第一次华为迎来至暗时刻。一上来就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的打压。
2003年10月1日,双方律师对源代码的比对工作结束,结论是:华为的产品是“健康”的。
这一轮华为险胜,但是很明显,在全球市场斗争经验并不是非常充分的华为,第一次感觉到了压力巨大。
任正非在这一轮竞争中,并不是没有退缩,他当时找到了另外一条退路。将华为直接卖了,任正非找到了另外一个通信巨头:摩托罗拉。
2、2003年,至暗时刻,任正非想卖了华为,意向买家:摩托罗拉在面对着思科不断地打压,华为人都非常艰难。这种商业的竞争,同技术攻关有明显的不同。技术攻关可以按照理论来不断验证,技术发展是有轨迹,必然能迎来突破。
但是商业竞争,出其不意的招数太多。
2003年,华为找到摩托罗拉,最同摩托罗拉谈妥了75亿美元,整体卖给摩托罗拉。
要知道2002年,华为的营收已经有220亿人民币。
2002年,中国的BAT是什么情况?
马化腾在招人想买了QICO,也就是当时的QQ,报价是160万美元。阿里巴巴在互联网泡沫的时期,濒临倒闭。
2002年度百度,加上李彦宏才15人。刚起步的一个初创企业。
20年前的华为,这个体量,你觉得不强吗?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现实没有让任正非套现出局。摩托罗拉毁约不买华为了。任正非只能鼓起勇气,自己带着华为人,在此启程征战。
这一次将更加艰苦!
3、卖身不成,华为开始消费电子业务,从小灵通到智能机2003年,华为开始进军销售端业务,首先做的是小灵通。
2004年,华为成立了“海思半导体”开始做半导体芯片。当时的情况并不是什么高瞻远瞩的生意,只是生产小灵通以及路由器中的芯片设备。但是这种无心插柳的动作,为后来的第二场战争,带来了转机。
2005年,华为获得了手机生产资质,但这个时候华为生产的小灵通,并不是对个人使用的。而是给运营商提供定制机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各家业务都一片哀嚎。中国工信部紧急颁发了3G牌照。中国迎来了3G的大发展。
华为手机业务在这之前,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甚至一度想砍掉手机业务。但是金融危机来了之后,华为已经不能缺失任何一个商业机会。
2009年,随着iOS和安卓系统的争斗,华为也开始步入安卓阵营。
2010年,华为发布了新款安卓智能机C8500,首次尝到了百万台销售量的甜头。
2011年,华为意识到,必须要向消费者转型做手机,不能再做定制款手机。
2011年,任欧洲区总裁的余承东被召回,开始领导消费电子业务板块。
2011年,华为推出明星产品远见U8850。
2013年,开始华为开始了P系列,以及报端Mate系列,双旗舰战略。开始向高端发展。
这个时候,仍然还有“中华酷联”的山寨阵营,仍然无法同苹果和三星相抗衡。
但积累就在2017年得到质变的结果。
2017年华为超越三星成为中国手机第一大出货厂商。世界第三大生产商。
4、2018年,华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厂商。2013年,华为销售收入首次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第二大大通信设备厂商。排名第一的还是思科。
2014年华为研发投入约395-405亿人民币(65-66亿美元),比2013年的307亿人民币增长约28%,高于收入增长;2004-2014年,10年中,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达到1880亿元。这是靠硬实力打到第一通信厂商。
2014年,华为员工16万人。(2020年的今天,阿里巴巴的员工也仅有11万人)
5G标准制定中,华为贡献了不少努力,拥有大量专利在手的华为,在5G领域在此取得全球领先的地位。
图片来自:数说安全
到这里你还觉得华为是虚胖吗?
4、第二战:整个华为体系同美国的抗争,华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中兴最先被美国断供芯片,中兴直接被制裁,赔偿10亿美元,并且美国还要派督导组,督导中兴业务的合规性。
这就相当于,一个中国国企,要听美国的话。是不是很意外?
这个时期,华为并不是刺头,只是华为在商业市场中过于强势,直接被美国定点瞄准,狙击了。
基本上“实体清单”都是美国定点狙击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的名单。
华为不单单付出了,芯片断供,欧洲市场GMS停止服务,谷歌,facebook等30多家企业成立联盟,针对华为。
还面临着人身的攻击,任正非女儿,孟晚舟在加拿大机场“被非法扣押”,至今已经扣押了近2年了。
5、华为不止有手机,通信,还有光伏逆变器(IGBT功率半导体),安防业务,服务器,公有云业务等等华为所有的业务,其实都在围绕着通信业务发展。
在通信业务之外,华为开拓的消费业务,以及公有云业务,本质上属于企业类的增值服务。
例如:数据库,工业互联网等业务。
智慧城市,智能安防业务,属于通信+信息化的一种增值方案拓展。这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多的跨度。
华为还有一些例如光伏逆变器,这部分其实才真的是早年华为,在通信业务之外,完全独立的一些部门。
华为将电气自动化部门,卖给艾默生后,仍然保留了光伏相关业务。
6、华为系在中国工控自动化行业的天下华为出来的在中国自动化行业,混迹的大佬级别的企业,已经有很多了。尽管跟华为并没有太多的资金联系,但是向来人事上面的联系肯定是有的。
给你看看都有哪些企业。
1、汇川技术(300124)
2、麦格米特(002851)
3、蓝海华腾(300484)
4、英维克(002837)
5、英威腾(002334)
6、鼎汉技术、中恒电气、英飞特、禾望电气、盛弘股份、欣锐科技、上能电气等
总体来说,华为确实在神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