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好防御系统,宙斯盾跟中华神盾战斗力防御能力谁更胜一筹?
宙斯盾作战系统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代表着世界海军舰船发展的最高水平,在舰载武器系统发展历程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我国的中华神盾充分借鉴了美国宙斯盾作战系统,但两者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中华神盾作为后起之秀,在雷达技术领域略占一些优势而已。
宙斯盾作战系统其全称是全自动作战指挥与武器控制系统,是基于前苏联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提出的打击航母打击群“饱和导弹攻击”战术之后,催生的一种舰载指挥控制、信息处理以及武器控制于一体的作战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SPY-1系列相控阵雷达、MK1指挥决策系统、MK1显示系统、MK1武器控制系统和MK1战备检测系统五大核心部件构成,具有反应速度快、高度自动化集成的特点,能够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雷达从搜索转为跟踪只需0.05秒,大幅强化了舰艇的态势感知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多种目标威胁,尤其是体现在抗饱和攻击上,比如单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一次可对空目标拦截数量达到18个,这是传统的舰艇所不具备的能力。
中华神盾主要指的是国产052C和052D型防空型驱逐舰,其系统构成上主要由三大核心组件,即海之星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和海红旗-9远程舰空导弹系统。我国的中华神盾强调的是单舰的区域防空作战能力和远程预警感知能力,和宙斯盾相比,在舰载信息化处理以及指挥控制系统模块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通常我们在拿中华神盾与宙斯盾舰进行对比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单舰的防空火力和舰载雷达的工作体制。比如在垂发单元方面,美国宙斯盾系统使用的MK-41垂直发射单元,能够兼容发射标准-2、海麻雀舰空导弹、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以及战斧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尤其是实现了海麻雀导弹一坑四弹装填模式,极大的丰富了舰载对空火力打击网,强化了对空拦截的有效性。
我国的第一代中华神盾052C型,搭载的是国产第一代转筒式垂直发射装置,只能发射海红旗-9远程舰空导弹,垂发单元数量也只有美军阿利伯克级的一半;到了第二代052D换装新型垂发单元后,数量进一步提升至64单元,能够共架发射海红旗-9、新型反潜导弹以及鹰击-18反舰导弹,虽然发射井的尺寸达到了世界之最的810mm,但是尚未能实现一坑四弹装填,为了填补对空拦截火力体系,在直升机库上增加了一座海红旗-10近程导弹发射装置。
无论从单舰的火力基数,还是单舰的火力体系配置上,美军的宙斯盾系统都相对比较完善一些。但同时需要强调的就是,中华神盾发展到第二代,我们在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和导弹垂发单元领域取得了一些技术上的赶超。
052D使用的改进型海之星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系统,采用了数字化工作体制,强化了舰艇的多目标处理能力,在技术体制上相对美国海军当前的SPY-1D型实现了技术赶超。同时辅助以米波远程警戒雷达,052D型舰艇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且在作战使用中也更加灵活,毕竟相控阵雷达对于舰艇的供电系统提出很高的技术要求。
至于垂发装置优势体现在哪里,首先口径更大,达到810mm,远比美军现役的MK-41要大得多,同时有7米和9米两种井深,这就意味着能够装填尺寸更大的导弹;除此之外,国产新一代模块化导弹垂发系统还能同时实现冷热共架发射,比如我国的主力舰空导弹海红旗-9就采用的是冷发射,而鹰击-18反舰导弹采用的是热发射,这在国际上为数不多。
因此,我国中华神盾在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和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上实现了技术赶超,成为中华神盾最大的特色优势。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在舰艇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领域还有一段路要走,直至最新的第四代驱逐舰055万吨大驱出现,才算是从整体上实现了技术赶超和作战能力赶超。
什么是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它通过收集和分析网络行为、安全日志、审计数据、其它网络上可以获得的信息以及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地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因此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入侵检测通过执行以下任务来实现: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计;识别反映已知进攻的活动模式并向相关人士报警;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用户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 入侵检测是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看看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便是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技术的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可分为特征检测与异常检测两种。 1 .特征检测: 特征检测 (Signature-based detection) 又称 Misuse detection ,这一检测假设入侵者活动可以用一种模式来表示,系统的目标是检测主体活动是否符合这些模式。它可以将已有的入侵方法检查出来,但对新的入侵方法无能为力。其难点在于如何设计模式既能够表达“入侵”现象又不会将正常的活动包含进来。 2 .异常检测: 异常检测 (Anomaly detection) 的假设是入侵者活动异常于正常主体的活动。根据这一理念建立主体正常活动的“活动简档”,将当前主体的活动状况与“活动简档”相比较,当违反其统计规律时,认为该活动可能是“入侵”行为。异常检测的难题在于如何建立“活动简档”以及如何设计统计算法,从而不把正常的操作作为“入侵”或忽略真正的“入侵”行为。 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步骤 对一个成功的入侵检测系统来讲,它不但可使系统管理员时刻了解网络系统(包括程序、文件和硬件设备等)的任何变更,还能给网络安全策略的制订提供指南。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应该管理、配置简单,从而使非专业人员非常容易地获得网络安全。而且,入侵检测的规模还应根据网络威胁、系统构造和安全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入侵检测系统在发现入侵后,会及时作出响应,包括切断网络连接、记录事件和报警等。 信息收集 入侵检测的第一步是信息收集,内容包括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而且,需要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不同关键点(不同网段和不同主机)收集信息,这除了尽可能扩大检测范围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从一个源来的信息有可能看不出疑点,但从几个源来的信息的不一致性却是可疑行为或入侵的最好标识。 当然,入侵检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收集信息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因此,很有必要只利用所知道的真正的和精确的软件来报告这些信息。因为黑客经常替换软件以搞混和移走这些信息,例如替换被程序调用的子程序、库和其它工具。黑客对系统的修改可能使系统功能失常并看起来跟正常的一样,而实际上不是。例如,unix系统的PS指令可以被替换为一个不显示侵入过程的指令,或者是编辑器被替换成一个读取不同于指定文件的文件(黑客隐藏了初试文件并用另一版本代替)。这需要保证用来检测网络系统的软件的完整性,特别是入侵检测系统软件本身应具有相当强的坚固性,防止被篡改而收集到错误的信息。 1.系统和网络日志文件 黑客经常在系统日志文件中留下他们的踪迹,因此,充分利用系统和网络日志文件信息是检测入侵的必要条件。日志中包含发生在系统和网络上的不寻常和不期望活动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指出有人正在入侵或已成功入侵了系统。通过查看日志文件,能够发现成功的入侵或入侵企图,并很快地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日志文件中记录了各种行为类型,每种类型又包含不同的信息,例如记录“用户活动”类型的日志,就包含登录、用户ID改变、用户对文件的访问、授权和认证信息等内容。很显然地,对用户活动来讲,不正常的或不期望的行为就是重复登录失败、登录到不期望的位置以及非授权的企图访问重要文件等等。 2.目录和文件中的不期望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文件系统包含很多软件和数据文件,包含重要信息的文件和私有数据文件经常是黑客修改或破坏的目标。目录和文件中的不期望的改变(包括修改、创建和删除),特别是那些正常情况下限制访问的,很可能就是一种入侵产生的指示和信号。黑客经常替换、修改和破坏他们获得访问权的系统上的文件,同时为了隐藏系统中他们的表现及活动痕迹,都会尽力去替换系统程序或修改系统日志文件。 3.程序执行中的不期望行为 网络系统上的程序执行一般包括操作系统、网络服务、用户起动的程序和特定目的的应用,例如数据库服务器。每个在系统上执行的程序由一到多个进程来实现。每个进程执行在具有不同权限的环境中,这种环境控制着进程可访问的系统资源、程序和数据文件等。一个进程的执行行为由它运行时执行的操作来表现,操作执行的方式不同,它利用的系统资源也就不同。操作包括计算、文件传输、设备和其它进程,以及与网络间其它进程的通讯。 一个进程出现了不期望的行为可能表明黑客正在入侵你的系统。黑客可能会将程序或服务的运行分解,从而导致它失败,或者是以非用户或管理员意图的方式操作。 4. 物理形式的入侵信息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未授权的对网络硬件连接;二是对物理资源的未授权访问。黑客会想方设法去突破网络的周边防卫,如果他们能够在物理上访问内部网,就能安装他们自己的设备和软件。依此,黑客就可以知道网上的由用户加上去的不安全(未授权)设备,然后利用这些设备访问网络。例如,用户在家里可能安装Modem以访问远程办公室,与此同时黑客正在利用自动工具来识别在公共电话线上的Modem,如果一拨号访问流量经过了这些自动工具,那么这一拨号访问就成为了威胁网络安全的后门。黑客就会利用这个后门来访问内部网,从而越过了内部网络原有的防护措施,然后捕获网络流量,进而攻击其它系统,并偷取敏感的私有信息等等。 信号分析 对上述四类收集到的有关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等信息,一般通过三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和完整性分析。其中前两种方法用于实时的入侵检测,而完整性分析则用于事后分析。 1. 模式匹配 模式匹配就是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已知的网络入侵和系统误用模式数据库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违背安全策略的行为。该过程可以很简单(如通过字符串匹配以寻找一个简单的条目或指令),也可以很复杂(如利用正规的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安全状态的变化)。一般来讲,一种进攻模式可以用一个过程(如执行一条指令)或一个输出(如获得权限)来表示。该方法的一大优点是只需收集相关的数据集合,显著减少系统负担,且技术已相当成熟。它与病毒防火墙采用的方法一样,检测准确率和效率都相当高。但是,该方法存在的弱点是需要不断的升级以对付不断出现的黑客攻击手法,不能检测到从未出现过的黑客攻击手段。 2.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方法首先给系统对象(如用户、文件、目录和设备等)创建一个统计描述,统计正常使用时的一些测量属性(如访问次数、操作失败次数和延时等)。测量属性的平均值将被用来与网络、系统的行为进行比较,任何观察值在正常值范围之外时,就认为有入侵发生。例如,统计分析可能标识一个不正常行为,因为它发现一个在晚八点至早六点不登录的帐户却在凌晨两点试图登录。其优点是可检测到未知的入侵和更为复杂的入侵,缺点是误报、漏报率高,且不适应用户正常行为的突然改变。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基于专家系统的、基于模型推理的和基于神经网络的分析方法,目前正处于研究热点和迅速发展之中。 3.完整性分析 完整性分析主要关注某个文件或对象是否被更改,这经常包括文件和目录的内容及属性,它在发现被更改的、被特络伊化的应用程序方面特别有效。完整性分析利用强有力的加密机制,称为消息摘要函数(例如MD5),它能识别哪怕是微小的变化。其优点是不管模式匹配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能否发现入侵,只要是成功的攻击导致了文件或其它对象的任何改变,它都能够发现。缺点是一般以批处理方式实现,不用于实时响应。尽管如此,完整性检测方法还应该是网络安全产品的必要手段之一。例如,可以在每一天的某个特定时间内开启完整性分析模块,对网络系统进行全面地扫描检查。 入侵检测系统典型代表 入侵检测系统的典型代表是ISS公司(国际互联网安全系统公司)的RealSecure。它是计算机网络上自动实时的入侵检测和响应系统。它无妨碍地监控网络传输并自动检测和响应可疑的行为,在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截取和响应安全漏洞和内部误用,从而最大程度地为企业网络提供安全。 入侵检测功能 ·监督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检查系统配置和漏洞 ·检查关键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识别代表已知攻击的活动模式 ·对反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 ·对操作系统的校验管理,判断是否有破坏安全的用户活动。 ·入侵检测系统和漏洞评估工具的优点在于: ·提高了信息安全体系其它部分的完整性 ·提高了系统的监察能力 ·跟踪用户从进入到退出的所有活动或影响 ·识别并报告数据文件的改动 ·发现系统配置的错误,必要时予以更正 ·识别特定类型的攻击,并向相应人员报警,以作出防御反应 ·可使系统管理人员最新的版本升级添加到程序中 ·允许非专家人员从事系统安全工作 ·为信息安全策略的创建提供指导 ·必须修正对入侵检测系统和漏洞评估工具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些产品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它们无法弥补力量薄弱的识别和确认机制 ·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无法执行对攻击的检查 ·无法感知公司安全策略的内容 ·不能弥补网络协议的漏洞 ·不能弥补由于系统提供信息的质量或完整性的问题 ·它们不能分析网络繁忙时所有事务 ·它们不能总是对数据包级的攻击进行处理 ·它们不能应付现代网络的硬件及特性 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地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从网络安全立体纵深、多层次防御的角度出发,入侵检测理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从国外入侵检测产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就可以看出。在国内,随着上网的关键部门、关键业务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具有自主版权的入侵检测产品。但现状是入侵检测仅仅停留在研究和实验样品(缺乏升级和服务)阶段,或者是防火墙中集成较为初级的入侵检测模块。可见,入侵检测产品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技术途径来讲,我们认为,除了完善常规的、传统的技术(模式识别和完整性检测)外,应重点加强统计分析的相关技术研究
美国日本俄罗斯的导弹防御系统简称是什么?
战区防御系统TMD 国家防御系统 NMD
完全熄火到重新启动要多久?
航母方向盘还没有汽车方向盘大,一个人就能驾驶?很多人不知道,有一种航母从第一次启动直到服役结束永远不熄火。
航母,这个展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舰艇,自1921年11月13日,世界上第一艘公认的航母“凤翔号”(日本)成功下水后,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投入了航母的研发之中。当年,美国鼓吹航母无用论,称导弹的打击范围已经可以覆盖全球,没必要再研发航母,但是背后偷偷的再研究更大吨位的核动力航母,时至今日,美国已经拥有包括核动力航母在内的20多艘航母。
先来看看航母的系统组成。首先,航母是一艘船,所以应该包括动力系统、航行指挥系统、航行雷达系统、补给系统和通讯系统;其次,航母是一艘军舰,所以航母既有普通船只的构成系统,又有航母特殊的系统,包括作战系统、飞机起降系统、防空反潜系统等。
动力系统 此为航母最核心的系统,以核动力航母为例,原料是核材料,在反应堆内发生核裂变反应以后,锅炉内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通过管道输送带汽轮机进汽口,汽轮机里面是很多叶片,蒸汽冲动汽轮机叶片,就像风吹电风扇叶片那样,使汽轮机转动,随后带动螺旋桨转动,最后螺旋桨推动航母前进。
航行指挥系统 类似于操舵手的作用,要根据预先指定的地点以及海面上的情况及时调整航向,使航母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的区域。
雷达系统 在二战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雷达,不过雷达的广泛应用却是在二战中,雷达系统主要提供预警作用,利用无线电波对一定范围内可能存在的目标进行搜索。
作战系统 作战系统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其一、以航母作战系统为核心,实现各舰艇之间的信息交互;其二、如果遭到目标攻击,作战系统在第一时间实行反攻击任务,包括导弹的发射,舰载机的起飞等。
操纵航母难吗?以前看过这样的一个言论:操纵航母比开小汽车容易多了,也给出了具体的理由,称航母目前已经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技术,而且信息交互也很发达,只需要盯着电子显示器调整方向就可以了,但我想说,想的也太简单了吧,操纵航母哪有那么容易!
航母的方向盘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仅大小而言,还没有普通小汽车的大,这是实话,但不能仅凭方向盘的大小就去判断航母的操纵难易程度。
以核动力航母为例,驾驶室中,有很多显示屏,而每个显示屏的作用都不一样,在显示屏上可以看到核反应堆的情况、武器装备的情况、舰载机的情况以及海上航线路线图等,如今的航母都是高度信息化的集成,所以想要操纵航母,只需要在显示屏上操作就可以做到。虽然航母是一艘“巨无霸”级别的船,但是也需要“刹车”,对于航母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刹车”,只能通过抛锚来实现减速,而这些操作都是在航母方向盘旁边的操作杆上实现的。
和汽车行驶不一样的是,航母在海中并不是以直线行驶的,因为相比路面而言,海中的情况更为复杂,要考虑礁石、浅滩等情况,要根据海图不停的改变航母航线,所以航母在海中很少长时间保持直线行驶。
仅看航母的驾驶室好像也不复杂,似乎只需要几个人就可以操纵航母?
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以美国“福特号”航母为例,可搭载5260人,包括舰员将近3000人,航空兵人员2000多人,这是主要的人员构成,就舰员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职责,包括负责甲板的清理、动力系统的控制、各个系统的控制等等,在航母上,每一块地方都是“寸土寸金”,由此看来,航母上面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职责,所以说操纵航母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虽然驾驶室看起来只有舰长在操作,但这背后是几千人在背后支撑着。
航母熄火到重新启动需要多久。就大的方向来说,航母分为常规动力航母和核动力航母,接下来分别说一下两种不同动力的两种航母启动方式。
①常规动力航母 这种航母采用蒸汽动力装置,这种动力装置有不少好处。其一、技术成熟,蒸汽动力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其二、工作可靠、寿命长;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蒸汽动力不光可以为航母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舰载机起飞的弹射装置提供高温高压的蒸汽。
常规动力航母的核心动力系统装置有锅炉、主汽轮机以及其他辅助机械装置,而燃料主要是重油、汽油、柴油等,主要依靠燃料产生的热量将锅炉内的水烧开,再经过加压这个环节,如此产生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汽轮机的叶片转动,叶片再带动螺旋桨旋转,从而为航母提供动力。
然而,锅炉内的水可不是一星半点,一般都在几十吨,以“辽宁舰”为例,其锅炉内的水量在60吨左右,要想依靠普通的燃料将这60吨水烧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整个过程得长达10个小时左右,只有烧开锅炉内的水能进行接下来的航母启动工作。
②核动力航母 和常规动力航母启动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采用的是核反应堆,相当于常规动力航母锅炉的作用,目前核动力航母普遍采用压水型反应堆,这种反应堆结构简单、机动性好。
核动力航母相比常规动力航母最大的优势在于续航能力,核动力航母更换一次燃料可以绕地球25圈航行,而常规动力航母续航大都在1.5万公里左右。而对于航母而言,续航是致命的关键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都在研制核动力航母的根本所在。
虽然采用核动力,但是也需要积累一定的热量才能引起蒸汽反应器产生大量蒸汽,以美国的“福特号”航母为例,启动时间4个小时左右,那么有人会说,既然采用核动力,为什么也需要几个小时的启动时间。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感觉,一个小轿车和大货车同时启动,肯定是小轿车启动时间短,因为车身重量轻,发动机本身所承担的符合小。对于航母而言,不论是哪种动力方式,不能忽视的是航母的重量,一般航母的重量3-6万吨之间,而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重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6万吨。
特别的是,对于核动力航母而言,一旦核反应堆开始运行就永远不会关闭,即使到了燃料的更换时间,依旧不会关闭,这时候会采用特殊的方式保护工作人员完成燃料的更换工作,所以对于核动力航母而言,不存在完全熄火到启动这个概念,即使不执行任务停靠在港口,也保持低功率运行。
结语—我国的航母研发路。总结一下,航母的操纵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多达几千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其次,对于核动力和常规动力航母而言,在启动时间上也是差距很大,前者需要三四个小时,后者则需要将近10小时的启动时间。
我国的航母之路不得不从“辽宁舰”说起,建造“辽宁舰”时,可谓一波三折,而“辽宁舰”的前身即“瓦良格号”,当初我们从乌克兰购买以后,途径土耳其海峡时,被土耳其索要10亿美元的天价过路费,最后在多方周旋之下,“瓦良格号”历时三年多才回到我国,这才有了“辽宁舰”。修建“辽宁舰”时,我们又被拦阻索这个问题卡脖子,当时我们想从其他国家购买,但是都遭到了拒绝,最后我们痛定思痛,决心自己研制,最终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便成功研发出了拦阻索,而外国人用了十几年时间,“辽宁舰”下海之时,所用的拦阻索正是我们自己研发生产的拦阻索,真正的国货!
但是,不得不承认常规动力航母和核动力航母依旧存在不小的差距,不过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有核动力航母。最后,向科研人员致敬!
美国陆军新武器系统即将问世?
美国军队各兵种的武器装备基本都是由军工复合体利益集团控制,它们与美国军队各军兵种都有一个利益链条,各军兵种幕后的军工大佬们相互争夺军费大蛋糕,因此,对于武器装备的研发总是频出“新意”。空军可以研发五代机、六代机,海军可以研发航母、核潜艇,陆军也不甘心落后,作战任务少了无法研发新坦克,就在单兵防护装备、作战装备上做文章,能让士兵减少伤亡,能让士兵获得压倒性的单兵作战装备,美国国会总不会拒绝吧,否则就是不拿士兵的命当命看。于是,近些年美国陆军单兵防护、作战装备层出不穷。不过,虽然新装备出了不少,但效果并不咋滴。下面就列举几个,看看美国陆军的魔幻新装备是个啥东西。
第一个是:下一代班组武器(NGSW);新的班组武器用来替代现有的M4A1卡宾枪和M249轻机枪。其实也没什么革命性的新技术,最大的看点是采用6.8mm通用弹的步枪,要知道美国和它的小盟弟们基本都是使用5.56毫米步枪弹,这次美国要提高步枪口径了。6.8毫米步枪弹可不是美国首创,大国早就开始装备了。美国新班组武器采用6.8毫米步枪弹的理由是5.56毫米步枪弹面对单兵防护装备有点力不从心啦,采用6.8毫米步枪弹后力争一枪撂倒一个敌人。不过,也有持不同见解者,如果美国的班组武器采用6.8毫米步枪弹,北约国家使用的5.56毫米步枪弹怎么办?有悖与北约单兵武器的统一的规矩。另外,口径大了,威力强了,弹药携带量、操控性也有影响,所以,新班组武器实际作用如何,两说着。
二,“反遮蔽杀伤利器”——精准枪榴弹;美国的枪榴弹并不少,包括步枪加挂的枪榴弹和榴弹发射器等。不过,新型榴弹发射器的口径小了,体积也小了很多,但威力并不小,美军希望利用新型榴弹来提升消灭有遮蔽目标的作战效率,因此,美国陆军正在开展的“步兵排武器和弹药配置”(PAAC)的研究,新型榴弹具备精巧的体积,又具备精准的打击能力,不但可以杀伤人员目标,还要具备摧毁硬工事目标的本领,目前它们正在研究,计划在2028年的某个时候研制出新型反遮蔽武器来。也就是说,结果如何还不好说。
第三是新型中型和重型机枪;美国军方近期宣布,希望用下一代机枪取代7.62mm口径的M240机枪和12.7mm口径的M2机枪。具体的性能还不清楚,总之是从使用效率上应该比现在的机枪要更具优势,特别是应对远距离目标的能力。
第四是给机枪加装消音器,这个主要是给现役的M240机枪加装消音器,美国的军事术语是声音抑制器。据美国陆军的说法,机枪加装消音器后,对手就不知道机枪的射击位置了,有利于机枪手的安全。这个说法有点那个了,除非是不开枪趴在那里不动安全,只要开枪就不可能不让对手知道,机枪又不是狙击步枪。
第五是新型昼夜综合视觉增强系统(IVAS),“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技术,据说是一个结合虚拟与现实的新技术,能够针对现实场景并且像游戏那样形成虚拟的视场,可以远距离精准狙杀目标,能够使大多数人采用站姿射击时准确击中300米以外的目标。同时还能给指挥官提供作战分析图像,也就是具备了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和临场分析能力,这个厉害了!
除了上述几个,美国陆军还在研究新型肩射武器装备,其实就是单兵火箭筒或者是肩射导弹之类的东西,只不过美国的武器称呼都洋气而已。另外,美国陆军还计划研发一堆高超声速武器装备。还有新型步战靴,新型单兵防护装备等等,很多很多。能不能搞出来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吸引来军费,军火利益集团可以有钱赚。美军是一个典型的唯武器论者,从来都是依赖先进的武器装备作战。不过,美军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了,却越来越打不赢泥腿子了,这到是一个现实。由此看来,美军所谓的先进武器也不是无敌的,甚至是有点不切合实际。
(以上是兔哥哨位个人观点,欢迎关注兔哥哨位,欢迎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