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全线反攻,二战如果不是苏联强势反攻欧洲是不是就废了?
欧洲近代史有两个奇葩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希特勒。
拿破仑横扫欧洲无敌手,希特勒也是横扫欧洲无敌手。只不过希特勒留了一个,英国没有打下来。
是他两个都犯了同一个毛病,是欧洲没有安定住,就去打俄罗斯和苏联了。从而自己就败了。
拿破仑和希特勒打俄罗斯或者是苏联,永远也打不赢的。因为一个省的地盘和人口,去打几百个省的国土,走啊,走啊,走啊走,怎么也走不到头。
俄罗斯或者是苏联,可以退到白令海峡去。而不像法国德国那样,一天就可以驾驶汽车走过去。
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打俄罗斯或者苏联呢?
欧洲占领完毕以后,要把欧洲统一起来。怎么能把刚刚是敌人的国家,整成个统一欧洲呢。
就是树立起一个整体欧洲人,同仇敌忾的敌对国家,去消灭这个敌对国家,就可以把整体欧洲凝聚在一起了。
欧洲已经全部打下来了,那么敌人只有俄罗斯了。
希特勒稍微急了一点,没有把英国打下来,就去进攻苏联了。
不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打呀,打呀,打呀打,打了半年多才见到莫斯科的边儿。
冬天来了,缺吃少穿的,冻伤减员特别大,俄罗斯或者苏联一反攻就受不了了。
欧洲战场上元帅一级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可是希特勒的元帅一级的将军就投降了。因为不但衣服单薄,连吃饭都没有了。
苏联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他们自己说的,我们大踏步的向后撤退;一个就是中国拖住了日本,让日本不能从东线进攻苏联,配合希特勒造成两面夹击的态势。这就是斯大林可以把打过仗的将军朱可夫调到西线去作战。其他将军没有打过仗,一仗接一仗的失败也就必然的了。
特别是机动化部队,是希特勒第1个使用的,任何一个国家战争初期都不适应这种战争,所以希特勒说他发动的战争叫做闪电战争,一两天灭一个国,很快的。
苏联的土地太大了,走啊,走啊,走啊,走,总是走不到头。
斯大林曾经向英国和逃到英国的欧洲士兵军队,提出过开辟第二战场,从后面袭击希特勒。可是他们都不动身,不给予答复。
而美国当时是永久中立国,不参战的。
第2次世界大战初期,以及中期,除了在非洲战场上,欧洲列国还与希特勒战斗以外。正面战场上只有中国抗日,苏联抗希特勒。非洲战场支持欧洲列国争夺殖民地拥有的数量而已。
希特勒带领着欧洲各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军,杀入苏联,熟人大踏步的向后撤退,坚壁清野。把水井给填了,把住宅给烧了,把粮食全部运走了。希特勒的军队不能以战养战。就必须靠从欧洲运送战略物资和食品做后勤保障。
走啊,走啊,走啊走,快到莫斯科可以望见莫斯科,战线已经好几千里了。为了保证运输的畅通,兵力就分散了。失去了集中优势的功能,也就步入了防守。
所以斯大林红场一阅兵,直接开赴战场,第1仗就胜利了,战局得到了扭转。也就是希特勒开始防守或者撤退,苏联开始反攻了。
这时候恰巧日本为了献殷勤,让希特勒看着他能帮上忙,就偷袭了美国珍珠港。美国珍珠港被偷袭了以后宣布宣布参战,不再保持永久中立国了。这样才同住在英国的欧洲军队,协商开辟第二战场。最终由美国带领,在诺曼底登陆。这时候的苏联已经快把整个边界都收回来了。
希特勒的主力部队是进攻苏联,欧洲沿海地带放的兵列很少。因为主要是镇压当地反抗力量的,也就是杀一杀老百姓造反的想头,并不需要太多军队的。
因此美国的巴顿将军坦克,能开多快,就能解放多少地方。
实际上希特勒打欧洲各国,也有一个历史之谜,到现在没有解。
这就是欧洲各国的反抗力量的军队,逃往英国的时候,集中在敦刻尔克,历经差不多半个月,乘船渡海到英国去,而希特勒并没有去攻击他们。让他们顺利的进入了英国。
如果找个合理的解释的话,有人可能会说希特勒的侦查部队没发现,失去了有利战机。
但是从另一个逻辑上讲,希特勒怕杀人过多,不好凝聚整个欧洲人了。所以就放过了这部分人,以便后来可以统一起来去攻打苏联。这是一个很大的战略谋略。这样解释稍微合理一些。不然一个强大的军事国家,怎么能侦查不到逃亡的敌人在哪儿呢?而且是欧洲各个国家的,反抗希特勒的军队集中之地呢。
当年俄罗斯不把拿破仑打败,欧洲就没有各个国家的国王了。因为都是拿破仑家族的人。
希特勒不被苏联打败,欧洲就没有这么多国家了,应该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么现在的欧洲,各国的政府就成为省市政府了。官儿就没有外交权,也没有那么大了。
欧洲各个国家是民主国家,受不了别人管理的。所以英国加入欧盟以后,又退出了。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当老大,比当老二要好得多。
这是欧洲各国,还如同中国春秋战国各个诸侯国一样,真正的原因。
欧洲人说的民族国家,意思含义就是对世界各国来说,就是自己民族说了算的国家。
所以英国和一些欧洲国家还有国王。有国王的国家都是民主国家,除了同盟国可以这样以外,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有国王,就不是一个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帝王独裁的国家了。甚至也是同样4年换届的政府的国家,还是独裁国家,因为没有同欧洲和美国订立同盟,不论你是怎么样弄,都是独裁国家。
欧洲和俄罗斯很奇葩。
一次大战的时候,英国的国王和俄国的沙皇是叔伯侄子。也就是英国的国王和俄国的沙皇是表兄弟。
大名鼎鼎的叶卡特琳娜,俄国的沙皇女皇,是法国的贵族,嫁给俄国沙皇的。这个沙皇死的太早,孩子又太小,就由这个沙皇的老婆当了沙皇。
拿破仑席卷欧洲,俄罗斯击败了拿破仑,解放了欧洲。
第1次世界大战苏联成立,宣布不参战,退出战争。第1次世界大战结束,解放了欧洲。
希特勒横扫欧洲无对手,苏联打败了希特勒,欧洲得了解放。
整来整去欧洲痛恨俄罗斯,或者苏联。奇葩不奇葩。
这里的弯弯绕具体怎么回事,我至今没有解开。如果有解开的,能不能公开一下,让大家和我本人知道知道,消除一些疑惑。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收复3537平方公里的领土?
无须大惊小怪,乌军接收那么多的军事援助,在战场上早该拿出点成绩来了。
反攻很猛很快,但还没有进展到扭转局势的地步,是夺回卢甘斯克了吗?攻下赫尔松了?还是说反攻到马里乌波尔了吗?
统统都没有实现,这算哪门子的重大胜利?乌军喊了几个月的反攻了,军事援助也没停呀?打出这么个战绩真不值得吹捧,俄罗斯也没弱到任人宰割的地步,乌东和乌南部地区,一些重要的城市和交通要道不还在俄方掌握之中吗?
战场上传出的信息真真假假,一时难以分辨事实究竟是什么,不妨多观察一阵子再下结论。
感觉乌军至少还有第三拳和第四拳?
从当前乌军反攻的结果看,基本切断了东北部俄军的最大运输线,这对乌东俄军将产生严重影响。俄军顿巴斯战役主要是以炮战为主,这也是目前乌军最头疼的事,因为乌军炮火明显落后俄军,给乌军造成很大的损失。俄军炮弹消耗巨大,切断了运输线就使俄军丧失了进攻能力,战场形势就会发生转变。
会不会也要大规模反攻乌克兰?
俄军大规模反攻乌军,迅速收复被赶出来的哈尔科夫,短时间内或许看不到的。必须要等到年底冬天来临的时候,河流全部结冰了,不影响机械化部队运动的时候才会展开。
不是说俄军现在没有这个能力,而是综合国内国际形势看都没有这个必要。
乌克兰的软肋不是在军事上,因为军事方面由美国北约等西方国家帮乌克兰撑着,所以看上去似乎可以跟俄军来回拉锯;
乌克兰真正的弱点是在经济上。
毕竟乌克兰有4,000万的人口,若想靠米国人养着米军工复合体,显然更愿意赚钱,而不是亏钱;
若要靠欧盟养着,显然欧盟的老百姓不愿意。如果政府也一意孤行的话,西方的政府也会被老百姓用选票选下去的。
例如以前的意大利总理和这两天辞职的瑞典女首相。
目前捷克和德国老百姓也是在游行示威。目前捷克和德国一些地方的老百姓对政府也施加了强大的压力,有的提出来要重启北溪2号,加强俄罗斯的能源供应。
俄罗斯打乌克兰最主要的是政治上,军事是辅助的。不可能跟着乌克兰反攻的节奏又反复的拉锯。而是要朝着政治解决的方向迈进。
我们观察现在俄罗斯采取的对策是适当的收缩防线。采取当年类似于我对付越黎笋集团的两山轮战的方式。通过调度全国的部队轮流在此作战锻炼军队,表面上看似打基辅当局,实际上是从经济上,军事上,政治上,把米北约欧盟等西方国家拖分裂,拖破产。#头条创作挑战赛##夏日大作战#
作者为高级#策划##经济师#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怎么生活才能开心快乐##在头条看世界##写作##杭州头条##分享你的今日感悟##我在头条搞创作##每天都值得被记录#
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
二战时期的“德国三剑客”,比起朱可夫,谁的军事能力更强?按结果看,朱可夫更强;按效率看,德国人更高,高得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
1941年6月,德国派出了三大集团军,550万人,快速进攻苏联。到莫斯科战役(1941年9月-1942年1月),德国已经重创了300万左右的苏军(不算平民)。如此“重创”情况下,苏军为什么还能反攻?
有三大原因。
1、苏联的人口数量,是反攻的重要基础在武器代差不大情况下,两军对垒时,“军队数量”和“动员人数”,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军队人员越多,战力一般就越强。动员人数越多,后劲越足。
苏德战争开始后,德国法西斯派了550万大军杀到了苏联大地。
德国的行动迅速且凶横,一路平推苏军,没有准备好的苏军,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那么,此时,苏联有多少军队呢?根据当时的统计,西部军区各师的人员呈现未满员的状态,总计还不到五百万,仅仅只有419万左右。这些就是前期抗击德国的主力。
如果加上内地军区和东部军区,当时的苏联的军人也在五百多万。
明斯克战役,苏军损失30多万人;在斯摩棱斯克战战役中,苏军损失42万人左右;在基辅战役中,84万大军全军覆没(19万人伤亡,65万人被俘虏);莫斯科战役,苏军伤亡100万人左右;列宁格勒战役(1941年9月--1944年),伤亡总计133万人,前期至少几十万人。可以这样说,在莫斯科保卫战结束时,苏联红军已经有300万左右被歼灭。
说明什么问题?早先的军队只剩一百多万了,这体量如何打反攻?
其它国家可能不行,但是,苏联可以。
因为苏联的人口基数太大了,当时有1.8亿人。
三百多万人比起1.8亿人的总人数,明显不是致命的影响。
经过斯大林等人的努力,苏联动员了大量人员,总计动员了2960万左右。这就说明了,有源源不断的士兵可以进行补充。
到打完反攻后的1945年,苏联红军仍然有1136万人。
也就是说,苏联人口基数大,早期虽然牺牲了不少,但经过动员,红军人数大大增加。因此,苏军有反攻的基础。
2、这两个人对“反攻”的贡献很大(1)那个堪称伟大的领袖
在一个国家的关键阶段,百姓不会自发地形成一股“积极进取”的潮流,必须有一个超级领导,带领大家完成这一切。
这就像,赶一群羊去某个地方,哪怕是优质牧场,都是不容易的。但是,选对领头羊,一切水到渠成,变得特别简单。
苏联的第一代强力领导人是列宁,他带领大家展开了十月革命,并在后面建立了苏联。
但是,带领苏联快速发展的却是斯大林。
斯大林的一些举措,遭到过不少反对的声音,比如“集体农场”的操作,比如大清洗等。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斯大林的带领下,苏联的工业化高度发展,到二战前成为了和德国并驾齐驱的工业大国。
就此,斯大林在大家心中就像“半神”一样,斯大林振臂一呼,一时间就应者云集。
所以,在面对德国疯狂的进攻时,斯大林命令苏联红军不断抵抗着,对于表现不力的巴甫洛夫等人,二话不说,直接枪毙。
虽然节节败退,但在莫斯科保卫战前,斯大林开展了紧急动员令,这让苏联人群情激昂,为了保卫祖国,一个个不惜献身。
从苏德战争开始起,到二战结束,苏联涌现了无数英雄,比如彼得罗夫斯基中将,比如卓娅,比如阔日杜布,这一个个的英雄典型,影响了无数苏联人。可以这样说,布尔什维克的存在,斯大林的存在,让苏联人无比坚韧且目标坚定。
有这么一个领导者,一个能快速凝聚人心的领导者,能在伤亡几百万的情况下迅速开展反攻行为,再正常不过了。
二战期间的斯大林,堪称伟大。
(2)军事天才朱可夫
一个领导光是喊口号,就能促使大家不断坚持吗?
不一定,斯大林虽然能凝聚大家,但在战场上如果没有不断的胜利做支撑,谈反攻,无异于痴人说梦。
朱可夫,俄罗斯大地上最为出众的军事天才,从古到今,绝对是那片土地上将领中NO 1的存在。
斯大林的存在指明了方向,而朱可夫的存在,让大家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基辅战役中,斯大林没有听朱可夫的,结果,84万大军被德国人打败。之后,斯大林开始重用朱可夫。
朱可夫用自己的行动,让德国成了背景布,在三大战役中占据优势,就此反攻的号角完全吹响。
一次次军事上的胜利,让苏联人看到了希望。
朱可夫带来的“希望”是进行反攻的基础,是继续战斗的基础。
苏联人能反攻,斯大林和朱可夫功不可没,没有这两人,别说反攻了,苏联可能就被拿下了,当时的德国所向披靡,钢铁洪流有点无坚不摧的气势。没有这两人,历史可能到了另一个方向了。
还好有斯大林和朱可夫!
在二战期间的将军中,虽然德国的“三剑客”素养出众,虽然英国的蒙哥马利能力也是一流,虽然美国的艾克和巴顿都非寻常人,但我独独欣赏朱可夫,相信会有不少人和我一样,踏实的长相、严谨的作风、精准的判断,让人不得不叹息:苍天待苏联不薄,让他们有一个朱可夫....
3、形势对苏联太有利了,不反攻都对不起那个机会希特勒进攻苏联,本来计划是在1941年五月份进攻的,但是,因为巴尔干战事蔓延到希腊,导致整个计划大幅度推迟。
1941年6月下旬,德国才大举进攻苏联。
这样的时间,要求德国必须速胜,否则会饱受冬天的严寒。
不得不说,德国也真是运气差,那一年碰到了阴雨绵绵,导致道路难行。
另外,因为德国南方集团军(还有一部分中央集团军)在基辅和苏军展开了大战,这聚焦了无数的德国人的精力。
虽说,基辅战役中,德国人大胜。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这延缓了对莫斯科的进攻。
所以,到进攻莫斯科时,德国人的考验来了,要面对寒冷,要面对补给困难。寒冷是德国人的一大困难,这严重影响了德国人的进攻效率,但苏联人很适应。
于是,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守住了。
而在列宁格勒战役(1941年9月开始的)中,苏军也渐渐守住了。
最关键的是,在1942年7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在半年时间里,苏联红军击败了德军。这对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间的莫斯科战役,苏联人胜利了;南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人胜利了;北边的列宁格勒战役中,苏联人也不落败。
这就形成了苏联的巨大优势。
但优势不仅仅在于此,还在盟国美国大量支援武器,盟军在西线和德国继续干仗,还有比这更好的反攻机会吗?
如果这个阶段不进行反攻,那就只能说苏联人“够愚蠢”了。
但是,斯大林和朱可夫的存在,不会错过这极好的反攻机会的,就此,吹响了反攻的号角,从1943年2月起,苏联开始大反攻,德军开始节节败退。
到后来,苏联红军都攻到了柏林,希特勒和妻子爱娃先后自杀了。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投降。
这样说吧,前期损失几百万苏军,对人口1.8亿的 苏联人来说根本不是致命的一击,他们有着出色的统帅和将军,能够迅速凝聚;他们有着出色的盟友美国,可以给予很大的支援;他们还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三大战役胜其二。
这样的情况下,当然能进行反攻了。
苏联不是法国,不是意大利,他们的战斗意志很强的,损失几百万人就放弃抵抗,绝不是他们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