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网站建设平台,求个新人比较好签约的网站?
现在要找签约门槛低的网站几乎没有了吧,我感觉比较好签约的就是17K了。
也不是说17K的签约门槛低,容易签约是因为17K有个网大青训学院。所有在17K驻站未签约的作者都可以参加的,里面的话,会比较系统的教你怎么写好黄金三章,怎么设计剧情,怎么写大纲……都是比较基础,但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只要参加过网大,根据教官的指导自己改改文,过签约就比一个人闷头写的几率大多了。
你可以来17K试试,17K别的福利也挺出彩的。
以猪八戒网为代表的威客网站为什么一直没能做起来?
这个问题,以设计为主,得先解解国情和人心。
咱们这到八十年代才勉强说有设计这么一回事,也是那时才开始有有关的课程,有学院开设相关专业,满打满算到今天也不过才五十年的时间轮,相对于欧洲,在蒸汽机的发明出现就已经开始有了机械设计和自动化生产,所谓的现代设计就这么哗喇喇的开始了,发展至今日,民众的认知和被潜移默化植入已经变成了常态,站上了合理的一边。很明显的差别就是知识产权的认知上,对仿造的打击力度是很大的。
反观说回咱自己的,好比婴儿学步,有鼓励,有支持,但远远没有达到过分重视的程度,学会是早晚的事,快慢却是因人而异。偶有几步走的漂亮,但也说不得就是会走路了。
五十年时间轮,在前三十年对于一个不是刚需的行业必然不是全面发展的趋势,社会忙于温饱。多于劳作,大部分人处于物品的本身需求上,有需要我才买,有人要我就卖,这样的环境下,对于设计咱就不必多言语了。
而重要的后二十年却是因为卖的人多,同类化多,才开始想着法子吸引群众,才有了所谓的刚性需求,这需求是对群众讨好的需求,营销的需求,设计就成了套路设计。精彩的是这个套路是很随意的,你做了效果好,我也换个面相跟着做,你找这个设计海报,我找那个抄你海报,所以普遍设计师的春天也就来了。
了解这一点其实也就回答了题主的问题,受时间和普及等多面的影响,威客网现在做不起来也是正常。
到如今掌勺的人还是受年代的影响,大部分都不重视这方面,很多人还是停留在拿别人的过来修改就可以的态度,但这个会很快过去。我们是就现在而论,大部分掌勺的态度是这样。
PS: 这个13自己装的好吃力,话又说回来,自己约的XX,含着泪也要XX完。
另一个,大量的威客闯入,随着而来的必将是大量被冲击到的非正规的正规军进入这一模式,就跟某宝一样,造就的结果就是开始乱象的价格,你低任你低,我自比你低。作品参差不齐。
而那些所谓的真正的正规军,他们是不削也不用跟着这大波动。这应该也是威客网的一个弱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正规军支撑。要知道,一家企业由一家有名的广告公司操刀,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企业从广告公司那得到一定量的名气,广告公司因为再次创下瞩目的案例提升名气。结果是双赢。这起码不是现在的威客网能做到的。
是到今天,2017年,才感觉到大众的我们对这一方面的要求提高了,要求也多了。也才算是正式起步。
最后讲个店家的忽悠模式
有那么一家按摩中心,告诉一小哥有个套餐是交两千块钱可以免费按摩一年,当小哥交了之后,过了两个月按摩院告诉小哥之前的套餐取消了,由于小哥在这已经按摩了两个月,所以钱是不能退还了,不过如果小哥在交两千块钱,不但可以免费按摩一年,还可以享受头牌服务,小哥又交了,结果人还是那么个样的人,只是多抹了点油。之后每隔几个月就会有这样的套餐被取消。被那样的套餐套进去。
题主你觉得小哥对这家的心情是怎样的?
八戒所做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是入驻平台,
某宝你听说过售假,质量差,但你没听过入驻商家有说不公平的。新老店的机会是一样的,因为是后台判定,系统判定,所以可以根据逻辑去抓捕漏洞,或者说是遵循系统判定去让自己的店铺达到最大的展示。这跟钱无关,跟店铺大小无关,跟有没有耐心研究试验有关。而八戒,明显的是根据交纳的多少,人为的设定展示的位置。人为逻辑远远大于后台逻辑,系统判定。导致好的,没机会见到,见到的永远是那几家。高下立马见分。
总的来说,
威客网做不起来是时候未到,模式未明朗。
八戒做不起来,除了时候未到之外,就是自己作死,不得人心。
还有什么社会责任,人才培养,就不编了。编不下去,这个13也装不了了。
找工作用什么软件靠谱啊?
本人经历多年职场经验,现在将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各位亲们分享一下吧,篇幅较长,希望能帮到你。
1.推荐智联招聘:
手机注册登陆即可查看招聘岗位,需要在个人属性中填写个人性别年龄,求职意向,工作经历等
优点:真实性好,简单易操作,友好,平等,简单,界面友好,大公司hr最爱
特点:竞争比较强,部分对学历要求较高,最好专科以上,研究生博士,最好多年相关工作经验的最受青眯,应届毕业生也可以试试,待遇不高,但是有机会被录用。
2.猎聘
同样需要注册登陆,填写个人信息,电话号码,个人工作经历填写,越详细越好
特点:高薪岗位较多,同时要求也比较高,大公司hr最爱使用
优点:猎头会很热情主动为你推荐职位,岗位优质,待遇优秀,值得尝试
3.boss直聘
同样需要注册,填写个人信息,工作经验等。
优点:boss直聘这个平台招聘的都是一些领导,也有hr在这个平台招聘,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沟通,界面友好简单,大佬集聚地。
4.前程无忧
前程无忧51Job,2004年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 许多知名公司、世界500强企业都在51Job招聘人才、发布职位,同时在线职位数超过800万,每周超过5,000万份简历通过51Job发送到招聘企业。 互联网、金融、房产、汽车、快消……各行业大咖都在这里抢夺人才。 销售、财务、技术、客服、产品……各岗位的求职者都在前程无忧投递简历。
5.中华英才网
中华英才网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最早、最专业的人才招聘网站之一,其品牌和服务已被个人求职者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普遍认可。中华英才网总部位于北京,在全国共有22家分公司,拥有由1000余名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组成的人力资源服务团队。主要产品与服务有:网络招聘、英才招聘宝、英才SSS、校园招聘、猎头服务等。2005年4月,全球的网络服务提供商Monster向中华英才网注入5,000万美金战略投资,并把自身先进的管理理念、业务模式和产品引入中华英才网,公司从此进入全新的国际化发展阶段。同年5月,中华英才网与中国门户网站新浪网战略合作,缔造网络招聘帝国。 中华英才网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用权威的专业服务,做好企业与人才的对接;同时,中华英才网非常关注个人的职业发展,注重给求职者提供最满意的网上求职服务体验,求职者在中华英才网投简历、找工作,方便、快捷、有效。
6.拉勾网
很不错的互联网招聘平台
拉勾网,是一家专为互联网从业者提供工作机会的招聘网站。拉勾网专注于在为求职者提供更人性化、专业化服务的同时,降低企业端寻觅良才的时间和成本。拉勾网致力于帮助互联网人士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让求职者每一次职业选择变的更加明智。
在拉勾网里,每一次投递都会收到企业的明确回应,最快回应时间仅为1分钟。拉勾网的”24小时极速入职”,彻底颠覆了“投简历石沉大海”的国民痛点。由于精准的职位匹配,求职者平均每8次投递就会收到一次优质面试机会。
温馨提示:
1.在职者准备看看行情时,可以根据需要屏蔽公司,避免被hr看到,引起误会。
2.以上推荐仅做参考,实际情况还得具体了解,经历的多了也就那么回事,不要太担心,但是必要的准备还是得做充分的欧
3.建议入职前充分了解岗位是否真正匹配个人,了解公司的业务方向人员结构,提前避免其他意外情况发生
4.找工作前可以用百度或看准网,查查看看大家都公司的评价,看看别人的经历和经验,帮助自己更快更好找到心仪的职位
5.祝各位小可爱快快找到喜欢的工作欧!
或在招聘或面试遇到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然后私信我欧,希望我的微薄之力可以帮到你欧😘
谁给推荐几个设计师兼职类的网站?
1.演界网:开店铺,PPT模板设计,PPT定制
2.PPT store:PPT模板设计
3.MAKA网站:专业的H5设计平台,可以制作H5的模板赚钱,也可以通过为一些微商,婚庆等设计H5来赚钱
4.千图网:平面,淘宝,背景,元素,插画等各类设计,需要申请加入特邀设计师,低价一般10-50之间,稿费计算比较规范,(稿费=底价*数量*身价系数)
5.千库网:淘宝,平面,背景,元素,插画,UI设计,艺术字设计,跟千图网细分领域有些微差别
6.易图网:类似上面两个,广告,电商,元素等
7.红动中国设计素材网:老牌网站,①推广链接赚钱②接单③红动设宝,就是设计师提交作品,通过审核后,设计稿暂时没人购买,红动也会给予保底奖励④分享素材有奖
8.我图网:开设计小店
9.这图网:开店铺,专业室内设计,主要为背景墙,壁画,玄幻等
「简书」是一个什么样的网站?
内容一直是流量的圣地,从早期的小说阅读网站,到自媒体在线创作、内容分发、以及线上IP孵化,内容的链条和变现维度更加丰富。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等平台,从内容消费到内容生产的反噬,试图支持内容的闭环。今天要聊的是简书。
文章将从工具、内容社区和商业化结合三个模块来解析简书的发展和运营过程,并思考简书的中心化难题。
工具的故事
简书的诞生小众而可预见。2012年9月,简书的开发是为了支持一种写作语言Markdown(可以编辑文字格式的语言),目标是第一款支持Markdown的文字编辑器,不能再小众更多。
还处于内测时期的简书,在2012.12.7 的一次大版本更新里,很快上线了富文本编辑切换功能,把受众人群范围快速增大。同期更新的功能还有“简书社”,文章推荐版块,意味着开始内容消费和社交的尝试。
早期的Slogan是“找回文字的力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简书都是以优质的写作工具作为口碑传播于创作圈。
从时间节点和内容增长点看,冷启动完成得很快。对于工具属性来说,不存在双边属性,最早期主要通过Twitter及圈内自媒体定向邀请体验。国内来说,通过微博、独立博客、小说网站、杂志等都可以定向找到很多优质的作者。
2013.4.22 正式公测之前,除了完善网站功能外和邀请作者外,已经开展初步的内容运营。包括官网“简书社”版块的推荐,微博和微信推送以及征文互动。
从2013.1开始,简书开展“想想”主题系列征文活动,通过参赛名单看出几点。第一,很多的参赛作者仅此一篇作品或少量更新,绝大多数作者至今没有获得较多的阅读数和关注,说明这批优质用户的维护及需求没有跟进,而且在后续内容重心变化后,这类作品和作者没有得到更多的资源扶持。
第二、在如日中天的微博时代,这批用户有很多都绑定了微博账号,并且微博是他们的玩地,但活动过程及简书官微内容,都没有利用到这层关系,发起和作者的微博互动传播。
运营增长的拐点
在 2013.4.22 网站公测后的18个月内,简书都只有PC版。度过了启动期,面临数据增长的问题,包含用户增长、内容增长和流量增长等几个方面,这三者的运营和数据相互连带,如何通过合适的策略方向来良性带动?根据归纳,我们总结出几个增长点:激励体系、内容分发、口碑传播、定向拓展。围绕这几个增长点,我们看看简书的具体措施。
一)内容集结分发相比于知乎,在内容集结上,简书开展地很早,形式也多样化。内容集结方式包括主题征文、主题投稿、周期集结、连载等,通过官方集结,为作者的内容建立出版、消费渠道,可以生产定向和持续的内容。
期刊内容集结
2013.7.31,创建电子书月刊《想想》,2014.2.14 创建《简书周刊》,精选文章,同步在豆瓣、kindle等电子书平台供下载,年末再筛选出“年度精选”出刊。
音频集结
2013.11.25,创建音频栏目《简书播客》,编辑选题或用户投稿,可以投文字稿由主持录音也可以直接投音频作品。
2014.12.01,联合音频平台“喜马拉雅”,用户投稿到授权主题下,喜马拉雅的主播可以选用作为音频的内容播出。通过“简书播客”栏目播出,同时在“喜马拉雅”中开设“简书播客”栏目,同步推广。
主题刊发
针对特定主题的文章,集结出电子书,并同步分发。
2014.02.17,筛选《神转折》《微小说》主题文章集结电子书。
2014.11.19,创建电子书刊《简书诗刊》,用户可以将诗歌投稿到专题“诗”下面,筛选集结电子书。
独立成书
2014.3,作者在简书积累足够的粉丝和内容,同时在社交平台有较多真实粉丝,可以申请“简书作者成书计划”,简书帮助集结作品在各大阅读平台上架为独立成册的电子读物。
这里仍然可以看到上文提到的问题,大量内容出版成刊后,并没有很好利用作者和行业领袖的社交资源进行曝光和互动,而仅是单向的分发,而分发平台的流量分配非常有限。
二)综合激励体系这里说的激励体系包含内容曝光、收入、用户权限等,跟社区的运营体系很类似,跟集结出刊的头部用户相比,激励体系让多数用户平等的用户内容生产的回报,并有参与感。
内容曝光体系
2014.11,简书将原来的Slogan“找回文字的力量”改为“交流故事,沟通想法”,将内容的类型生活化、大众化,强化内容社区的定位。
首页的推荐内容属于一个大专题“首页投稿”,作者将想上首页的文章投稿到该专题下。“算法+编辑”模式,根据数据表现和人工审核,让很多文章即使没有粉丝,也有平等曝光机会。
另外还建立有非常多各类主题的“专题”,类似于一个个贴吧,文章为了获得曝光也会给各类专题投稿。每个专题相当于不同领域或爱好的垂直内容圈子。
简书形成一个中心化的产品形态,文章投稿到首页推荐或大专题里,审核通过后,则有可观的阅读曝光和粉丝关注,这也是部分作者喜欢和坚持在简书的原因。
然而从流量分配看,目前的形态畸形而矛盾。第一是流量分配问题。首页中心一致化,首页流量占据80%,没有建立个性算法,导致流量两级分化,推荐首页就有阅读,审核不通过则默默无闻。很多作者就会专门研究审核的规则,利用技巧去修饰文章。
同时热门内容更偏大众化,比如毒辣鸡汤,导致推荐内容同质化。更多长尾的文学,或专业属性的优质文章没有流量支持展示给喜欢的读者。
第二是社交关系问题。很多作者享受收到“关注、喜欢、评论”的反馈通知,但简书没有为社交行为做适当地内容关联和互动引导,粉丝没有稳定的复读比例,社交行为变成数据展示和作家名望。
收入激励简书于2015.4 上线文章打赏功能,粉丝达到一定数量即可开通。2015.6 正式取消门槛,所有作者默认开通文章打赏功能。相当于作者都有平等的机会被阅读,和被打赏,这也吸引了部分作者。
荣誉和头衔
通过满足特定条件给予的荣誉,让用户产生炫耀感,作为宣传的交换,这些作者在其他地方露出的时候也带来传播。在这一点上,简书有2个典型的案例措施。
2014.11.11,简书通过“V先生”的主题海报系列预告,发布与新浪微博的联合认证。满足文章字数、管理专题被订阅数量等要求,可以申请新浪微博的“简书推荐作者”和“简书专题运营”两类加V头衔,在简书的个人主页,新浪微博的标识也由红色变为橙色。
这个合作,简书可以刺激很多用户的写作积极性,新浪微博可以提升部分有优质创作能力用户的粘性,同时这些带有头衔的用户在微博的活跃会为简书带来品牌的传播。
2015下半年启动,简书启动“简书签约作者”计划,累计获得2000关注和4000喜欢的用户,可以申请成为“简书签约作者”。这个计划更多是宣传的效应,很多用户为了获得头衔研究文章技巧,写获得头衔的感悟,甚至把这个历程写成了系列文章,足以说明重视程度。
很多获得签约作者头衔的用户,在自己的其他媒体平台或作品中的对外头衔都会带上“简书签约作者”。比如”人民日报”公众号“夜读”栏目选推得的不少文章,作者一栏都标注有该头衔,带来很好的传播。对于签约作者,简书则会提供非常多的宣传资源,比如新书出版,以及组织交流会。
运营权限开放
对于类型多样和专业的庞大内容体系,无法由团队直接来驱动完善的,需要将用户融入内容体系和生态的构建中,给到用户更多的管理权限。
简书建立了专题体系,各类文章投稿和从属于不同的专题之下。最早专题只能有官方建立和管理,2014.3.20,简书开放专题权限,用户可以建立和管理专题,接受文章的投稿,通过对内容的喜好,运营自己喜欢的专题内容,并获得用户对专题的订阅和反馈,找到有相同爱好的用户。
2016.6.29,简书针对42个有庞大内容的专题,发起“主编招募”计划,寻找这些重点专题的运营者。他们拥有固定基金用于打赏作者,推荐文章至首页和简书期刊,推荐作者成为签约作者等重要权限。
用户管理权限类似于社区的版主,但相比来说,专题运营缺少日常的交流互动, 更在于内容本身的处理,比如拒稿和推荐。
不少文章为了获得推荐,经过作者的修饰,并不能体现作者的真实形象,因此运营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并不充分和深入,也没有足够丰富的互动形式。
三)作者定向拓展不同类型的作者群体聚集方式有所不同,早期缺乏资源和经验积累,通过线上一对一邀请是很有成效的。但整个过程,是离散的,不会产生大的连带反应。
进入增长期后,自然不用线上一对一邀请,而是可以从圈子进行整体突破。不同类型的作者圈,规划方式不同。比如校园文学社、地区文学圈等具有地域特征的,通过地域的组织负责人或积极分子,开展资源扶持、赛事活动等方式,或建立区域联盟,扶持运营者,逐个地域整体渗透。
对于新媒体圈,有地域的组织,也有线上的头部聚集平台,他们对范围内的自媒体人有组织和号召能力,通过资源和内容合作来批量拓展,这批用户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内容和传播影响力。
商业化的运营延伸
在持续增长的同时,简书产生商业化的探索需求,在商业的气息下,也会带来丰富的运营玩法,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三赢效果。
从周边产品的销售、用户技能和需求挖掘,到商业伙伴的品牌合作,我们看看简书多样的商业化步伐。
一)电商与服务电商一般是围绕产业链上的用户需求或周边来提供商品,通过流量入口或场景导购来促进成交。简书在这块有过不同的角度的尝试,但没有深入,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位和效果。
1、2014.12.05,“简书市集”上线,销售周边产品,比如明信片、笔记本、名片。目前还包括推荐书、“简书包”,实物sku非常少,只是利用了微信的店铺系统,占用公众号菜单的一个二级入口。
简书仅是通过部分活动整体宣传市集,而没有对每一件商品设计好的推荐场景,比如利用图书的内容桥段开展主题活动,或邀请契合度高的作者做推荐。
图书的SKU扩展性很大,加上简书的用户类型丰富,有很好的变现机会。
2、2015.6.24,简书发起“出租时间”项目,让用户出售“服务”,按时间收费,希望作者除了文章外,可以和粉丝有更多的互动。推广上,作者通过文章介绍自己、服务内容和价格,官方审核通过后,在官方微店里上架一个“商品”,作者再将商品二维码加入文章内容。简书通过资源位推荐,成交后抽佣30%。
目前官网微店中上架的服务数量也只有7个,项目效果不佳。在技能服务领域,流量有2个来源,第一来源于官网推荐或分类搜索,参考“在行”,也并没有达成市场预期。第二,粉丝群体,但简书上粉丝社交属性也并不够(通过文章复读比例,以及首页流量带来的阅读比例可以判断),跟微信公众号的粉丝粘性相比也差了不少,也并不能支撑足够的服务数量。
二)基于重叠用户属性的合作这个的理念跟APP换量差不多,用户有共性,但产品不竞争。加上作为中性的工具和内容平台,简书的合作对象很广泛,比如每一个不同的专题都代表不同领域的用户群体。跟换量相比,将互动和品牌互推做得更深入。
2016.01.22,简书联合扇贝APP发起“英文情诗翻译大赛”,从活动公告展示的三则情诗中任选一则,跟帖回复翻译内容,两个产品的官网同时推广。
2016.02.22,简书联合 CODING,开展“程序猿给自己的三行情书”活动,在活动公告下方用自己行业的术语,写一份独特的三行情书。
这两个活动,利用简书挖掘出共同领域或属性的用户参与,除了品牌效应外,对于简书也是一种运营垂直用户的手段。从长久来说,可以将这类活动的权限给到“专题”运营者手中,提供合作和流量资源,进行活动报备和监控。
三)内容的商业化这类尝试,引入更“强势”的品牌方,围绕主题内容创作开展活动,在预算投入和活动流程上更为规范,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2016.03.08,简书联合“PentaQ 刺猬电竞社《开展“我的LOL电竞故事》征文大赛,用户在简书上发表电竞故事文章,向《电竞故事征文大赛》专题投稿。累计收到117篇文章,专题关注数147。
2016.05.06,简书联合“魅族”开展神转折故事大赛,向活动专题《神转折,全简书我只服你一个》投稿,并要求在文末或文中,毫无违和地植入魅族产品信息。3032篇文章,专题关注数7200。
这两个活动在内容选题上,前者品牌属性更强但用户垂直;后者内容的品牌植入更为巧妙,很多文章产生自传播,带来意外的品牌效应。活动产生的优质文章,品牌方有权商业使用。
品牌方跟内容主题的垂直深度,或者大众化程度,决定参与用户和产生内容的数量。但无论如何,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在活动过程中,要把产生的优质内容投入预算和精准渠道去分发和推广。
中心化的突破
中心化并非是绝对意义的,出发点是为了把控内容方向,避免出现流量大V,流量的中心化不是目的。
工具+内容社区的属性,相比所有用户“写作共性”的价值外,垂直领域和个性化的用户群体价值更值得挖掘,才能有更广泛的商业价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