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省歌视频,潍坊的名人有谁?
我是诸城人士,说说诸城的现代当代名人。
王尽美: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中共一大代表,出席了在嘉兴南湖红船上举行的中共一大代表会议以及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二大代表会议。领导了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后在青岛病逝,年仅29岁。在诸城市南湖区北临建有王尽美革命烈士纪念馆。其故居已被中共中央党校,山东省委党校,潍坊市委党校,诸城市委党校列入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路有于:出生于诸城市昌城镇道口村一个地主家庭。1920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供职于北京大学。李大钊和路友于同为国民党北京执行部委员,路友于一直是李大钊的得力助手。1926年4月6日两人同时被捕,1927年4月28日,同李大钊同时上绞刑台,同时就义,时年仅32岁。
绞刑台上的路友于(左一路友于,中为李大钊)。
江青: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夫人。出生于诸城市密州街道陶家岭村。本姓李,曾经在青岛上过学,后赴上海从事演艺工作,后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和毛泽东结为伉俪。
江青摄影和书法
江青拍摄的主席像
江青临摹的主席诗词
臧克家:出生于诸城市龙都街道臧家庄村。著名爱国诗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诗词学会会长,《诗刊》主编。《有的人》影响了几代人。逝后一部分骨灰撒在了诸城这片养育他并被他挚爱的土地上。
康生:出生于诸城市大台庄村。毕业于青岛礼贤学校。1917年举家迁往诸城县城。在诸城县立高等小学授课4年。后赴上海大学学习。官至中共中央副主席,后被审查。
康生书法鉴赏
王氏四作家:王统照,王愿坚,王希坚,王意坚。四人均出生于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王氏望族。王统照为叔,余三人为兄弟。
王统照:我国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著名作家。与闻一多,朱自清,吴伯箫,老舍在青岛创办文艺副刊《避暑录话》。著作有著名长篇小说《山雨》《春花》《一叶》等等。历任山东文联主席,山东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下图为王统照诸城故居和青岛故居。
中国海洋大学校园内王统照塑像
王统照诸城故居
王统照青岛故居
王愿坚:中国短篇小说之王。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系教授,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部主任。《党费》《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粮食的故事》为其代表作。创作了电影《闪闪的红星》,《四渡赤水》》《星火燎原》等,著名表演艺术家田华主演的电影《党的女儿》根据其短篇《党费》改编而成。
王希坚:当代著名作家,诗人。王翔千之子。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地覆天翻记》《迎春曲》《雨过天晴》等。曾任山东文联付主席兼创作部部长。
王意坚:鲜为人知的著名作家。王意坚与王愿坚所选择的政治道路不同,王意坚一直追随国民政府,后到台湾。其一生创作了20多部作品。代表作有《旋风》《重阳》等,《旋风》获的文坛巨匠胡适的青睐,获台湾中华文艺奖。
王翔千:出生于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七村。王希坚之父。1920积极协助王尽美在济南创办励新学会。同王尽美,邓恩铭创办《山东劳动周刊》社,并任主编。
陶钝:出生于诸城市昌城镇。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有《陶钝文集》以及长篇小说《为了革命的后代》。
崔嵬:出生于诸城市昌城镇王家巴山。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和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主任,被尊为中国电影、戏剧史上的巨匠。1962年崔嵬因主演电影《红旗谱》获首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其主演的电影有《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宋景诗》等。其导演的电影有《青春之歌》《小兵张嘎》《红雨》《山花》《杨门女将》《穆桂英大战洪州》《野猪林》等。其导演的《小兵张嘎》1980年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其导演的戏曲艺术片《杨门女将》1962年获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1995年获崔嵬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男演员奖。
崔嵬和赵丹主演的《海魂》
崔嵬导演的《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扮演者谢芳
李仁堂: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诸城相州人士。主演电影《青松岭》,《创业》,《元帅之死》《泪痕》《十月风云》《子夜》《焦裕禄》《被告山杠爷》等等。因主演《泪痕》获第二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因主演《被告山杠爷》1994年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男主角奖。
李仁堂主演的《青松岭》剧照
刘大为:诸城市龙都街道邱家庄子村。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王太利:歌曲《小苹果》的演唱之一。
诸城,自古人文荟萃,名人辈出
舜帝:远古明君。
公冶长:孔子女婿,传说懂百禽语。
万贵妃:明宪宗皇后
刘统勋,刘墉:父子两宰相
窦光鼐:《四库全书》总编。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作者。
赵明诚:著名金石家,李清照丈夫。
丁惟宁:《金瓶梅》作者,笔名兰陵笑笑生。
丁耀亢:《续金瓶梅》作者,丁惟宁三子。
北宋苏轼知密州知府时,修建超然台,并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对诸城这座历史文化古城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流传千古的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望江南.超然台作》……
小编记得就这些名人,还有吗?请补充。
山东人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是什么?
山东,顾名思义位在中国东部,是黄河下游的一个沿海重要省份。简称鲁,从古至今都有"孔孟之乡″、"齐鲁大地"的美称。山东自古以来最为出名的是"一山一水一圣人。″名山秀水与圣人的儒道传承培育出了山东人的独特气质。一 山东人的豪爽与义气。
山东人的豪爽表现在直爽,说话办事干脆利索。大概是粗犷的黄河水培养出了山东人的豪爽之气。山东人的豪爽义气,不同于东北人的豪爽义气,山东人一般在酒桌上喝酒,给自已倒上满满一杯,"我先干了,各位随意。"话声落下,一杯酒已下肚,而东北人是我喝多少,你就喝多少,不喝就是看不起他。
山东人的豪爽还表现在对别人的帮助上。我们是地道的山东人,祖辈都出生在山东。小时侯,家里穷的还剩一瓢面,如果有亲朋好友实在吃不上饭,父亲也能借出去一半,自已再咬咬牙紧紧肚子。大多数的山东人都有这脾气。这次抗疫山东援助武汉黄岗,"鲁大壮"搬家式援助,绝对不是虚的。
山东人的憨厚实在与大气。山东人的实在就是对人真诚。在外人看来很"憨"。他们直来直去,不会打"擦边球"。往坏了说,他们不够精明灵活,一旦认准了值得为之忠心耿耿的人和事,也许深受孔孟思想教诲,绝对的忠诚有加。他们做事不会使奸偷滑,只会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苦干,他们不善言辞,往往只用最质朴的话回答你,如大衣哥朱之文,唱歌出名后一直保持着农民的质朴,抗疫期间没有博眼球的出镜,只是默默地捐出了140万元,"我们没钱可以出力。"说出这句最实在的话后,李保民自已都没有想到,会感动了全中国人。也许感动人的从来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一句不搀任何功利的大实话。
山东人的实在还表现在待人接物特大气。小时侯特别盼过年,因为无论去亲戚家或家里来客人,就可以吃到平常不能多吃的许多美食,饭桌上总是满满的。大人们也不像平时那样节俭,好像攒了一年的粮食,全部都到春节时和来客们分享。到现在也一样,去饭店请客点菜,总是多多益善。其实不是为了摆阔,我们山东人就怕客人们吃不饱。山东人买食物,不像上海人那样,排骨要一根,2根,青菜论一颗,二颗。我们这排骨一买就是一扇,青菜论包。
山东人的相貌与脾气。山东人的相貌不同于南方人的娟秀俊美,男的一般相貌堂堂,孔武有力,历来有"山东大汉"的美称,但这不是单指山东男人都膀大腰圆,而是包含着豪爽大气的性格的统称。
山东女的五官分明,长相大气,身姿挺拔,脾气耿直。其中"青岛小嫚"最有代表性,如倪萍老师的相貌,放到青岛是极其普遍和具有代表性的,到青岛去逛逛,不说满大街的倪萍老师,也几乎一多半人都像,都大高个,肤色白腻,气质绝佳。山东姑娘大多说话很直,如果说有人挑刺说话埋汰人,南方姑娘会软声细语的说"讨厌,你怎么这样子说人家了。"而山东姑娘直接一句"你放屁"怼回去。
山东的各种美食及景致山东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食是"煎饼",煎饼在山东的多个地区是人们的主食,过去农民种地回家,煎饼卷上大葱就是一顿饭。到现在山东有的饭店甚至将煎饼卷大葱做为一道名菜被端上饭桌,现在物质生活提高了,煎饼也不是单一用麦面做,而是采用各种各样的食材。如鸡蛋小米面,玉米燕麦面,牛奶玉米面,样样都酥脆爽口,香甜可人。煎饼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好处,就是使我们山东人的牙齿倍整齐,牙口倍好儿,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估计每天咬着干硬的煎饼,使牙齿倍受锻炼,增强了咀嚼功能。
山东最出名的还有各种海鲜,因靠近沿海,海产品丰富多样。如青岛的大虾、哈蜊、巴鱼等,日照的墨鱼,威海海参等等。虽然近年来有不法商户给青岛大虾抺了黑,但青岛的"哈啤酒,吃哈蜊",甚至成了一个城市的名片。
当然山东还有很多的美食,就不一一列举了,几乎每个区城都会有代表性的食物,这还有待我去慢慢品尝了再评论。
山东的景致,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五岳独尊的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素来有"泰山归来不看岳"的美称,也是历代皇帝封禅的地方。趵突泉位于省城济南,有着"天下第一泉"的美称,园内犹如南方园林,美景数不胜收,去济南必游之地。青岛的栈桥,有名的恋爱胜地,值得回忆的地方。曲阜的孔府孔庙,去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日照,蓝天碧海金沙滩,海风拂面游人醉。
结语:虽然山东人也有缺点,如脾气比较轴,说话太直,说对你好的话也能噎死你,还有不大懂得变通,山东人的不够圆滑融通表现在经商上,山东自古出了无数经邦治世的大文化家,大政冶家,大军事家从春秋时孔子,孙武,白起,墨子到秦时蒙恬,田横,再到三国诸葛亮及明清的戚继光,蒲松龄等等,上下两千年竟没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大商人,可以说与脾气和传承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总之瑕不掩瑜,山东人绝对外粗内秀,特别义气忠诚,俺们山东绝对是个好地方。好客山东欢迎您们。山东省音乐类联考文化课怎么算?
2021年我省音乐类、播音主持类、影视戏剧表演类、服装表演类、航空服务艺术类实行专业校级联考。其中播音主持类、航空服务艺术类按照综合成绩进行投档,音乐类、影视戏剧表演类、服装表演类按照专业成绩进行投档。综合成绩计算办法如下:
播音主持类(使用联考成绩)的计算原则为:专业成绩占30%、文化成绩占70%。
航空服务艺术类(使用联考成绩)的计算原则为:专业成绩占30%、文化成绩占70%。
山东菏泽音乐学院是几本?
山东菏泽音乐学院不是本科院校,但有本科专业,主持与播音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为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公司及相关单位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以主持与播音技能为主,兼具一定采编能力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山东有哪些地方戏曲?
山东省具有三十多种戏剧,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吕剧】又名“化(上)装扬琴”、“琴戏”、“驴戏”、“捋戏”。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成。清末,广饶县演唱琴书的时殿元、谭秉伦等人,将《王小赶脚》化装演出,采用了民间舞蹈跑驴的形式,很受欢迎,群众称为“驴戏”,后来定名为吕剧。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黄河以北称“北(百)调子”、“糠窝窝”。属于弦索系统。是元、明、清以来在中原地区流行的俗曲小令,清中叶,北京也曾有过“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说法。过去曲阜孔府春丁、秋丁期间,常在孔林等处演唱柳子戏。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高调”,系有别于平调而得名。清代初年,山陕梆子传入山东,受当地方言影响,唱腔有所变化,逐渐形成具有粗犷豪放风格的山东梆子。其中流行地区以菏泽(旧称曹州)为中心的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汶上梆子”。山东梆子流行于菏泽、济宁地区,以及泰安、聊城、临沂地区的许多城镇农村。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新泰、肥城、章丘、沂源、蒙阴一带。它的声腔和剧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梆子系统,包括高拨子、乱弹、老西皮、老二簧、罗罗、滩簧及昆曲等,有传统剧目100余个。由于以梆子戏为主体,流行地区以莱芜为中心,故称莱芜梆子。
【五音戏】又名“秧歌腔”、“五人戏”,它是在民间歌唱“肘鼓子”和秧歌腔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初,演员手臂摇鼓,边扭边唱,有五个人就能演出,其中一人操几件打击乐器,故称“五人戏”。五音戏流行于淄博和济南一带,与流行在惠民、济阳一带的“灯腔”,和流行在临朐、沂源一带的东路肘鼓子有血缘关系,也称“西路肘鼓子”。
【柳琴戏】 由于它伴奏用的弹拨乐器状似柳叶,因而得名。曲调粗犷质朴,明快有力,女声变化尤多。有各种花腔和翻高八度的尾音,委婉动听,群众也称它为“拉魂腔”、“拉后腔”、“拉花腔”、“拉呼腔”、“拉河腔”等,或称“肘鼓子”。与五音戏、茂腔、柳腔有血缘关系。原流行于临沂、枣庄、新海连一带,后逐渐扩展到苏北、豫东、皖北。柳琴戏分东路、北路、中路、南路等几个支派。南路进入安徽泗县、灵璧一带,形成“泗州戏”。
【两夹弦】又名“二夹弦”、“大五音”。因主奏乐器四胡的琴弓系两股马尾夹在四根琴弦间拉奏而得名。流行于鲁西南、豫东、皖北一带,清末多由七八人“坐板凳头”或“摆地摊”演唱。
【茂腔】又名“茂肘鼓”、“周姑子”。流行于青岛市及潍坊市的东南部。100余年前,在诸城、五莲、高密、胶县一带流行“本肘鼓”调,只敲锣鼓,不用弦乐伴唱,唱腔下句带“哦嗬唵”的尾音。后来受到柳琴戏的影响,采用柳叶琴、胡琴伴奏,腔调也发生变化,旦角唱腔尾音改为翻高八度,群众称它为“打冒”。另外,当地群众惯称海州人为海冒子,因此,对从那个方向传来的肘鼓子调,便称为“冒肘鼓”,谐音写成“茂肘鼓”,后来定名为茂腔。
【柳腔】 流行于青岛市及胶东的部分地区。 它和茂腔同源,都由诸城、高密一带的民间演唱 “本肘鼓”发展而成。清末流传到即墨、平度、掖县、莱阳一带,受到当地方言和民歌的影响,曲调发生变化,逐渐形成独立剧种。早期演唱时只敲手锣和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后经爱好者采用四胡寻声伴奏,由于演员们对定调演唱不适应,只能顺着弦音强往上溜,群众称为“溜腔”,后来谐音定名柳腔。
【四平调】又名“四拼调”。流行在鲁西南、皖北、苏北、豫东一带。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的曲调而形成,因而称“四拼调”,后来称为“四平调”。
【枣梆】原名“本地招”。清光绪年间,由上党梆子艺人潘朝绪(绰号“大闺女”)传至鲁西南,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而得名“本地招”,即“本地的山西梆子”之意,简称“招梆”。 1960年,谐其原音,并因它用枣木梆子击节,定名枣梆。主要流行在菏泽、郓城、梁山、巨野、鄄城、定陶等地。
【东路梆子】又名“章丘梆子”,或称“山东吼”。明末,山梆子艺人沿商路来山东谋生,在章丘、历城、惠民、济阳一带演唱,受当地方言影响,并与早已在本地流行的昆腔、扬州乱弹、柳子等曲调相结合,形成章丘梆子。清嘉庆年间,经惠民县艺人张广成等人促进,有所发展,形成高亢豪放、雄浑苍凉的艺术风格。因常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遂将章丘梆子改称东路梆子,河北梆子称西路梆子。
【哈哈腔】又名“喝喝腔”、“合儿腔”。流行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北省东南部。清乾隆年间钞印刻本中就有喝喝腔之名,并已在北京城内流行。约在1830年左右,由河北省盐山县传入山东境内的乐陵、无棣、阳信、沾化等地,和当地语言相结合,形成所谓“东调”。流行于河北省清苑、沧州的支派,则称为“西调”。
【一勾勾】 因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音,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故而得名。又称“四根弦”、“河西柳”、“尼姑讴”。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临邑、齐河、禹城、夏津、高唐、临清及河北省的南部。原为当地流行的花鼓形式,后来采用唱小曲时用的四胡伴奏,并化装登台演唱,逐渐形成戏曲剧种。它和流行在菏泽地区的两夹弦剧种关系密切,但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形成为各有千秋的不同风格。
【蓝关戏】又名“南官戏”。流行于胶东的莱州和招远县的部分村镇。是在“渔鼓”(“道情”)的基础上,受当地语言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演变而成。过去,每年2月17日,几处蓝关戏业余班社集中到招远李家山会搭台演出, 并常和京剧同台演唱。
【渔鼓戏】又称“道情”。原是道士们唱的曲调,起源于唐代大真、承天等道曲。清雍正年间,渔鼓流行在沾化县农村,业余爱好者将其搬上舞台化装演出,随着演唱内容和角色行当的不断扩充,逐渐演变为独立剧种。沾化县胡家营的业余剧团演员达60人,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
【八仙戏】因经常演出《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等神话戏而得名。约在清代中叶,八仙戏就在临淄一带流行。临淄五路口村现存有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八仙戏抄本,有戏8出,第七出《毒敌山》前部有“新续”二字,其他剧目均系早已流传。
【平调】 由于它的定弦、唱腔都低于当地流行的山东梆子(高调梆子),故称平调梆子,通称 “平调”。所敲击的空心低调大型枣木梆,长2尺,重5斤,形如卖油梆,故又称为“大油梆”或“打油梆”。流行地区以菏泽为中心,播及冀、鲁、豫、苏、皖5省的边缘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