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1871,抗战时期为什么子弹贵不仿制夏塞波步枪?
人还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否则就是刻舟求剑,郑人买履,最后是愚昧的是自己!
所谓夏塞波步枪,是19世纪中叶的步枪,还没出19世纪就已经被淘汰,到抗战的时候已经被淘汰几十年的老产品了。
拿一款彻底从战场被淘汰的步枪去应对现代战争,简直就是开玩笑。
陈思诚2018年自拍自导的网剧《远大前程》,虽然口碑拉稀,但是至少讲了不少故事,这一时期的历史也被挖掘了出来。
其中有一个梗也挺有意思的,青帮作为反清复明的组织,江湖传言青帮先祖留下一个宝藏,让青帮后人找到这些财富,用作反清复明的资本,一直成为上海滩人尽皆知的秘密。
只要寻找到这批宝藏,任何人都能拥有富可敌国的实力。
在各国势力的共同努力下,洪三(陈思诚饰演)靠着聪明的才智,最终成功的找到了这批“宝藏”,看到“宝藏”的一刹那,这些寻宝家们彻底傻眼了,原来他们苦苦寻找的“宝藏”,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明末清初的一些火器,我从剧中看应该有三眼火铳一类的火器。
所谓三眼铳也算是最早的火枪之一,就是那种在铳管内添加火药,然后装填钢球或者碎铁砂,通过引线点燃火药后,通过火药爆炸的威力将钢球或者碎铁砂一类的填充物发射出去。
在明清易代的战争中,火铳还算是发挥了不少功能,但是后来基本被淘汰了,等到清末洋务运动后,明清战争中的火器基本也被淘汰了。
《远大前程》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也正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在这个时候,弄出来的几百年前的火器,能有什么作为。
其实夏塞波步枪,真正到了全面抗战的时候,几乎跟三眼铳这一类的火器差不多,打猎什么的还算能够有一拼,真正要用到现代战争中,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火枪的发展,最早的时候应该就是火铳一类的武器,不管是中国还是欧洲,大多数都采用上述用引线点火的发射装置,被统称为火绳枪,中国一直到清朝中期还在大量使用。
但是到16世纪中叶的时候,燧发枪开始出现,这种利用燧石加弹簧打火,大大简化了填装过程,提高了发射成功率和射击精度,逐渐引领火器潮流。
比如在康熙时期的抗击沙俄,平定准噶尔战争,以及乾隆的“十全战争”中,都可以看到西方燧发枪的影子,而清军的火绳枪,实在是太过落后。
当然,燧发枪从装填方式来说,属于前装步枪,一直到1840年之前,都还算可以,但是在19世纪的时候,由于世界各地战争此起彼伏,大大刺激了军工的发展,枪械发展很迅速,后装步枪迅速取代了前装步枪。
19世纪上半叶,普鲁士(德国前身)人德莱塞完成了从后面装弹药的针发枪射击,被普鲁士政府看重,并且收购为秘密武器,在1841年生产的M1841被普鲁士军队列装。
对于这种当时被当作非主流的后装步枪,一直被老式军人所掀起,据说一位老年普鲁士将军在临死的时候留下遗言,自己死后的葬礼鸣枪环节,一定要用前装枪来放,不然死不瞑目。
当时一位瑞士的军官到普鲁士参观学习,检阅了普鲁士刚刚列装后装枪的部队后,直言“瑞士士兵永远不会卑贱到从枪尾巴来填装火药射击”
当然,事实却是疯狂的打脸,在19世纪的内战中,无论是美国的南北战争,还是普鲁士的统一战争中,后装枪都大放光彩。
尤其是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军队用M1841步枪直接吊打曾经的欧洲霸主奥地利帝国,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普鲁士在后装步枪上的成功,成功刺激了包括法国人在内的许多国家,虽然欧洲人对这种“非主流”武器性能有诸多质疑,认为性能不及前装步枪,但是摆在面前的情况是,后装步枪装弹更快,优势也很明显,尤其是普鲁士军队百战百胜的气势,实在是引发了欧洲各国的担忧。
作为普鲁士宿敌的法国,自然也要费尽心思的搞出一款后装枪来面对普鲁士。
在借鉴了德莱塞枪的基础上,法国人夏塞波步枪采用旋转后来式步枪,比普鲁士的步枪要先进很大一部分。
迫于普鲁士带来的压力,1866年法国将此枪械列装,在1867年与意大利的战争中,同样带来光彩。
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雄心勃勃的拿破仑三世认为法国陆军应该是吊打普鲁士军队,尤其是法军的夏塞波步枪,更是吊打普鲁士的M1841步枪。
事实上,夏塞波步枪的确是吊打了M1841步枪,但是遗憾的是普鲁士人在步炮协同作战上更有技术性,法国人的夏塞波步枪还没来得及打上几发,拿破仑三世就被俘虏了。
不管是普鲁士的M1841步枪,还是法国的夏塞波步枪,都是昙花一现,在步枪极速发展的年代里,更新换代是经常的事情。
通过借鉴夏塞波步枪的发射原理,德国在1871年推出了毛瑟步枪,此后逐渐改良成被中国奉为神枪的毛瑟98K。
可以说,夏塞波步枪就是昙花一现的产品,实际上,别说是二十世纪的现代战争中用不到它,就是夏塞波步枪流行的时候,当时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的清政府都没瞧得起夏塞波步枪。
当时掌握洋务大权的李鸿章,主要从英国人那里购置了施耐德步枪,使得淮军完成步枪由前装到后装的升级换代。
但是老李看国家发展比较准,普法战争结束后,更倾向于德国制造,后来开始换装毛瑟71式步枪,又组建了汉阳造的生产线,算是仿照德国步枪,也算是走在时代的潮流。
一直到抗战爆发,在步枪的选择上,中国都倾向于德国制造,后来国民政府还引进1924年毛瑟毛瑟步枪生产线,仿制成为中正式步枪。
从性能上来说,中正式步枪应该是比日本三八大盖要符合世界潮流,但是在中国战场上,显然日本人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
三八大盖精准度更高,有效射击距离更远,意味着更节省子弹,中正式步枪虽然威力大,但是射击距离不如三八大盖。
而金属子弹虽然造价很贵,但是子弹壳还可以回收制造,精准射击也是有的,在利用率上来说,并不比夏塞波步枪成本高。
实际上,在金属定装子弹产生以后,当时法国还剩余的夏塞波步枪也开始放弃纸包子弹,而吃金属弹,性能提升不止一点点。
打一个比喻,我们不能因为高速公路收费就不上高速,相对于底道,高速公路虽然收费,但是能给你带来的安全效益、节省的时间效益,都是很划算的。
总结,这篇文章扯的很多,捎带讲述了步枪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我想说的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过于保守,终于会被世界抛下!
为何八国联军侵华时清兵还用砍刀?
《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果真如此吗?1900年的庚子国变中,不要说清军了,就是义和团都装备有大量洋枪了,大刀长矛对洋枪洋炮?是不是《神鞭》这电影给大家的印象太深了?
清军在18世纪中叶就已经成为了一支高度火器化的军队,枪炮已经成为清军的主要作战力量。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清廷出于镇压农民起义以及抵御外辱的需要,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武器,并建立起了颇具规模的近代军事工业。到甲午战争之前,清军已经有相当大部分的部队装备了近代化的后膛撞针击发枪和后膛击发火炮,在同日军交战时,清军从未因装备落后而吃过亏。甲午战败之后,清廷决心进行军事改革,参照德国军事制度编练新式军队,这些新式军队抛弃了清朝旧有的八旗和绿营体制,完全仿效德国军队的编制,全部换装近代化的枪炮。其中,聂士成统率的三十营的武卫前军最为精锐,这支部队在1900年也成为了清军抵抗八国联军的支柱力量。
(西方人所绘的武卫前军的士兵形象,可见画面左侧的士兵已经穿上了德式军服,脚穿军靴,步枪上刺刀,应该是军中的样板部队和仪仗队)
武卫前军装备如何呢?根据刘凤翰《武卫军》一书中的介绍,全军装备有德国旧式毛瑟步枪(毛瑟1871式)一万枝,奥制曼利夏步枪一万枝,马枪一千四百杆,克虏伯七五炮十六门,克虏伯六〇炮三十二门,格鲁森五七陆路快炮与过山快炮约三十二门左右,克虏伯三七快炮数目不详,麦克心炮二门,八七炮数目不详。同时,单兵还配有铁锨、干粮、擦枪油、被包、皮袋、铁水壶、孔明灯;指挥官配备有望远镜、电台等近代化装备。全军完全采用德式操典,聘请了德国顾问为教习,连军装也尽量采用德式军装。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德式部队。
(武卫前军训练照片,可见士兵全部使用了后膛撞针击发步枪,军帽也采用西方化的宽檐帽,军服也采用了西方式的军服,同传统的清军形象完全不同)
1900年庚子国变发生之后,武卫前军奉命驻防天津一带,站在了抵抗八国联军入侵的第一线。天津八里台之战,聂士成壮烈牺牲,武卫前军寡不敌众,败走山西,余部后来被并入了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成为后来北洋军的组成部分。
在北京方面,清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是董福祥的甘军。甘军与武卫前军对比,装备要差得多,“行头”也要土得多,也没有采取西方式的操典,没有西方军事顾问,基本上是一支旧式的清军。但即便是这样一支“土老帽”军队,也全部装备了近代化的枪械,只是缺乏火炮,而荣禄的炮兵又并没有真正给予他们以火力支援,这就是后来甘军长期围攻使馆区却难以攻下的重要原因。
(庚子国变中的董福祥的甘军士兵,虽穿着旧式军服,但可见其腰间都缠着长长的子弹带,说明其装备的是近代化的步枪,而且弹药充足)
在保卫北京的战斗中,除了甘军之外,还有荣禄指挥的武卫中军。武卫中军装备精良,有各种近代化枪械和火炮。但是很遗憾,这支部队由于荣禄的掣肘,没有真正在抵抗八国联军的战斗中发挥实力。董福祥的甘军在围攻东交民巷时曾请求武卫中军给予他们炮火支援,但荣禄的部队却故意把炮全部打到了使馆区以外的地方,没有发挥实质作用。最终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这支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大部溃散,最终落得被解散的命运。
(1900年在天津行军的武卫军士兵,已经呈现出西方化的形象,并全部装备了近代化的步枪)
除了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和董福祥的甘军,当时清朝还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就是袁世凯的定武军,也就是袁世凯在小站练出的那支部队。定武军采用的也是德式操典和德式装备,是一支近代化的军队,不过那支部队因为袁世凯调任山东巡抚而移防山东,所以没有参与抵御八国联军的战争。
所以,综合来看,1900年的庚子国变中,抵抗八国联军的清军基本上装备的都是近代化的枪炮,不存在大刀长矛对阵洋枪洋炮的情况,实际情况是洋枪洋炮对阵洋枪洋炮,清军——特别是精锐的武卫军同八国联军之间基本没有装备上的差距。清朝战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慈禧为首的保守派集团在庚子国变中的举措失当,以及清朝政治上的腐败,但这又是另外一个复杂的话题,这里就不多讲了。
以上,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探讨。如果赞同我的回答,也欢迎点击关注我的头条号,及时收到更多回答。
沙俄是什么态度?
当时占据新疆或者叫影响新疆的主要有三股势力:英国人、俄国人外加上中亚的阿古柏。大家都知道:晚清时期收复新疆的是著名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1875年,已经63岁的左宗棠,准备排除万难去展开自己为国家、为民族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征程——收复新疆之战。当时的新疆局势可以说已经是危如累卵了,说白了就是:如果再不去收复新疆的话,新疆就和以后的外蒙古一样——没有了。新疆的面积达到了160多万平方公里,对我们的重要性也就不用多分析了吧!
我们先来看看:左宗棠没有收复新疆之前,那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局势呢?1840年,大清朝的大门被英国列强砸开以后,一路都处于挨打、签约、割地、赔款的状态。一开始列强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沿海地区,例如: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都是如此,毕竟一开始还是以贸易侵略为主的模式。
可是随着列强不断地取得胜利,他们算是彻底看清楚了:大清朝的无能以及骨髓里的虚弱了。大家都知道,当时印度已经被英国人殖民很久了。如果英国人再把新疆收入囊中的话,必将极大地增强英国的殖民势力。
于是乎,1865年(也就是同治四年),在英国人支持下,中亚浩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军事首领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南部,并建立了一个伪政权,继而侵占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实行殖民统治。
此时的晚清正处在焦头烂额的状态,第二次鸦片战争刚结束不久,内部正在全力搞定太平天国运动,根本就没有精力去顾及新疆的问题。
不过此时列强之间的矛盾也就出来了,大家别忘了:新疆的旁边还有一个吞噬土地成性的沙俄。如果英国人把新疆吞下去的话,这对于沙俄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威胁。
很多人会问:为啥沙俄一开始不跑去侵吞新疆呢?难道是他们良心发现吗?
对于这样的国家,我想说,良心那是不可能有的,往往有的只是野心和无尽的贪婪。沙俄之所以迟迟没有对新疆出手,主要是他们当时的目标是获得出海口,没有把重点精力放在这里而已。
俄国人一开始只是在新疆扶持了妥得璘,不过妥得璘被英国人扶植的阿古柏给打败了。新疆眼看着就几乎成了阿古柏的地盘了。沙俄后来为了遏制英国势力继续向北渗透,也为了牵制阿古柏的势力,俄国人就强行占了伊犁。
以上就是:左宗棠没有出兵之前的新疆局势了——阿古柏占领了大部分地区、沙俄占领了伊犁地区。
左宗棠力排众议——出兵收复新疆,为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按道理说,自己家的领土被别人占领了,收复失地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不过在晚清这种神奇的国家,那是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
当时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搞定了,但是在朝堂之上对于要不要出兵收复新疆存在着极大的争议。这次争议的焦点就是:要海防、还是要塞防的问题;争议的双方代表人物就是:左宗棠和李鸿章。
此时大清朝正在搞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最大的任务就是发展北洋舰队,维护海防。北洋舰队的幕后领导者就是李鸿章了。
当时李鸿章位高权重,再加上理论联系实际确实是那么回事,毕竟列强以前都是从海上打来的。
一时间,李鸿章的海防派占了上风,眼看新疆的事情就要搁浅了。不过在这关键的时刻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坚决地支持了左宗棠。这个人具有一锤定音的能力,这个人就是慈禧太后。
这样一来,收复新疆的事情也就定下来了。这一年是1875年、这一年左宗棠已经63岁的高龄了。
在收复新疆这件事情上,左宗棠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决心、什么叫做能力、什么叫做本事!厉害的人总有厉害的办法,左宗棠就是这个厉害的人。
左宗棠当时提出了四个字的战略方针:缓进速决。这意思就是前期要准备好,真正打的时候就要速战速决。
左宗棠将部队进行了优化,只选出了六万左右的精兵强将,准备开始远征新疆。由于有了慈禧的支持,所以当时的朝廷还算给力,在万难之中给了军饷500万两。
左宗棠一看这军饷也不够,那怎么办呢?没事,那就自己筹措,左宗棠自己又筹措了500万两军饷。
左宗棠用这笔钱购买了当时世界上,几乎是最先进的装备了,例如:德国的毛瑟步枪、美国的“雷明顿”步枪。六万人的精锐之师带着先进的装备,开启了收复新疆之战。
整个收复新疆之战中,左宗棠发掘出了一个军事人才——刘锦棠。左宗棠力荐刘锦棠为前敌指挥,总署行营事务,此后的战争中,这哥们有勇有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具体的我会在后面说,大家请记住这个人的名字,他为收复新疆也立下了汗马功劳。
1876年5月,经过精心准备之后,左宗棠的大军共25个营的兵力进入新疆,对阿古柏的总攻开始。
其实阿古柏的实力也还可以,兵力大概四万人,装备也马马虎虎,背后还有英国人的支持。但是整个战争几乎开始就是一边倒,阿古柏的军队一触即溃、不堪一击。
最终到1878年1月,左宗棠的西征大军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打败了阿古柏,基本收复了新疆全境。
那么在左宗棠大军收复新疆的时候,沙俄是一个什么态度呢?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左宗棠确实是一个牛人,他不光会打仗、会用人,甚至搞外交、搞战略平衡都是一把好手。
左宗棠一开始就敏锐地发现:英国人与沙俄在新疆的立场是不一样的,甚至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冲突。
其实现在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了,但是在当时信息完全不对称、思想严重有问题的晚清,能够看出这种矛盾的就是:极其不简单了。
左宗棠在看穿了英、俄之间的矛盾以后,采取的策略就非常的简单了:猛攻被英国扶持的阿古柏集团,对沙俄采取了拉拢、稳住的战略方针。
其实沙俄自己也清楚,自己本身在新疆只是占了一个伊犁地区而已,假如左宗棠把新疆收复了之后,说不定自己还能继续保住伊犁地区。
本来就与英国人有巨大矛盾的沙俄,又由于左宗棠采取了正确的战略。于是乎,在整个收复新疆之战中,沙俄基本采取了作壁上观的态度,甚至还资助了部分物资和粮草给左宗棠。
沙俄之所以采取作壁上观的态度除了与英国人之间的矛盾以外,此时他还正在与土耳其进行战争,这精力也是严重不足的。
刘锦棠随着新疆基本被左宗棠搞定以后,这矛盾的主体又变化了。此时沙俄暴露出了本来的面目:不准备把伊犁地区还给晚清了。不光不还,沙俄还把阿古柏的残余势力纠合在一起,准备发起二次反击了。当时留守新疆的清军只有3万多人而已,要想防守住这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难度确实很大的。不过前面说到的刘锦棠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当时已经是新疆前线大军的总负责人了。
一开始的时候,新疆守军总是遭到不断的袭扰和进攻。当刘锦棠集结大军准备出击的时候,这些人又跑路了,一时间搞的刘锦棠是焦头烂额。
可是刘锦棠后来及时地转变了思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对方进攻和撤退的路线,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以后的战斗中,刘锦堂多次提前预判了对方的进攻和逃跑路线,每次也基本都判断对了,几个回合下来,就被刘锦堂消灭了对方将近万把人。从此这些人再也不敢入境袭扰了,也就不成气候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沙俄到底为啥同意把伊犁地区归还给晚清呢?此时伊犁地区实际上还是控制在沙俄手中的,要想从沙俄这种国家把领土要回来,估计比登天还难了。
可是晚清居然就办到了,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为啥沙俄居然会归还领土给晚清呢?
原因一:左宗棠的决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实力说话
左宗棠一路势如破竹,平定了阿古柏叛军以后,一直打到沙俄盘踞的伊犁城下。当时左宗棠为了表示收复伊犁的决心,居然抬棺出战,扬言为收复伊犁不惜和沙俄一战。
此时左宗棠的三路大军全面包抄伊犁。沙俄被左宗棠镇住了,不敢硬来,所以才做出了让步。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实力才是最大的话语权。
原因二:外交途径也很重要
当时左宗棠与李鸿章达成了一致:左宗棠负责武力威胁;李鸿章负责外交斡旋。
李鸿章开始请英国进行斡旋,并派遣外交使臣曾纪泽(曾国藩的儿子)和沙俄进行谈判。一开始双方谁都不肯让步,一下子僵持了半年多的时间。
最后时刻,双方提出了一个折衷的方案:晚清用银子赎回伊犁地区。沙俄一看,这样也就差不多了,也就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
很多人肯定会说,这个方案是个缺钙的方案,我想说,比起战争的话,这个方案在当时那一定是个最优方案了。
原因三:沙俄的战略重点已经变了
当时沙俄正在和土耳其交战,而英国也在中亚煽风点火。此时沙俄的处境比较艰难,万一再和晚清开战的话,自己的处境将会更加艰难。
其实说白了就是:沙俄的战略重点已经转移了,所以也就同意晚清赎回了伊犁。
以上就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全过程以及沙俄在其中的态度和所作所为了。
最后我想说一句话,每当到了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些人不利名利、不记个人得失、不计生死的为这个民族付出自己的一切——左宗棠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让我们一起永远地记住:曾经有一个63岁的老人,为我们民族和国家收复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毛瑟枪这一译名是否在一段时间内是指musket?
不是,Musket到19世纪虽然是泛指前膛装填的滑膛枪,但这个词义应该是来源于moschetto,这个词本意是雀鹰,就是下边这个玩意
我估计这个我们称火枪为鸟铳的道理一样,因为早期火绳枪的击发环节很像鸟啄食的样子,故此得名。
而毛瑟枪是指毛瑟公司开发的一系列步枪和手枪,这里的毛瑟是创始人威廉·毛瑟和保罗·毛瑟兄弟的姓氏,这个姓氏最早在奥地利出现,可以拆分为Maus+er,而德语中的maus是老鼠的意思,+er在德语语境中是抓老鼠的人(好奇怪的姓)
所以...毛瑟枪和musket没一毛钱关系
全金属定装弹始于哪一年?
全金属定装弹起源于1812年。1812年,法国人塞缪尔·保利开始发明了一种后膛可以翻起的双管霰弹枪,采用的是自带雷酸汞的金属弹底定装弹。虽然和现代子弹相去甚远,而且它撑死了也只能算是个金属弹底而非全金属弹壳,不过我依然将其视为现代子弹它太祖爷爷。换言之1812年就是金属定装弹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