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独特的游戏闪耀着温暖而有趣的光芒,“赖皮点豆”便是我童年时光里最璀璨的存在,那是一段与小伙伴们在田野间肆意欢笑、尽情玩耍的美好岁月,“赖皮点豆”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童年欢乐宝藏的大门。
小时候,村庄被广袤的田野环绕,每到闲暇时光,田野便成了我们的乐园。“赖皮点豆”的游戏场地就选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间,游戏开始前,我们一群孩子会在田埂边集合,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游戏规则,虽然说是“赖皮点豆”,但其实也有大家默认的基本规矩。
我们先在地上用树枝画出一个大大的圆圈作为“领地”,然后各自去寻找合适的“豆子”,所谓的“豆子”,并非真正的豆类,而是田间随处可见的小石子或者形状类似豆子的土块,大家分散在田野里,眼睛像寻宝一样仔细地搜索着,不一会儿,每个人手中都攥着一把精心挑选的“豆子”回到圆圈旁。
游戏正式开始,第一个孩子站在圆圈边缘,将手中的“豆子”一颗颗小心翼翼地抛进圆圈里,同时嘴里念念有词:“赖皮点豆,点到谁就是谁。”随着“豆子”落地,其他孩子都紧张地盯着,仿佛那一颗颗“豆子”决定着命运,当最后一颗“豆子”落地,抛豆的孩子就会依据“豆子”的落点指向,确定被“点中”的对象。
被点中的孩子可就有“任务”了,如果耍赖成功,那便是这一轮的“赢家”;要是耍赖失败,就会受到小小的“惩罚”,耍赖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孩子会说:“我刚刚这颗豆子是不小心碰到旁边石头才偏了位置,应该不算。”然后重新调整“豆子”的位置,试图改变被点中的结果;还有的孩子会装出可怜兮兮的模样,央求大家:“我今天早上出门太急,都没吃好饭,没力气好好抛豆子,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呀?”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记得有一次,小伙伴阿强被点中了,他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只见他迅速蹲下身,指着一颗“豆子”说:“你们看,这颗豆子下面有个小蚂蚁在搬家呢,肯定是小蚂蚁把豆子顶偏了,这局不算!”我们都凑过去看,还真有一只小蚂蚁在“豆子”旁边忙碌,大家忍不住笑成一团,最后还是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阿强兴奋地跳起来,重新抛豆,这一次,他抛得格外认真,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这次一定要耍赖成功。”结果,“豆子”落点正好指向他自己,我们笑得眼泪都出来了,阿强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接受了惩罚——为大家表演一段自编的滑稽舞蹈,他那手舞足蹈、夸张搞笑的动作,让原本就欢乐的氛围更加浓烈,田野间回荡着我们清脆的笑声。
“赖皮点豆”不仅仅是一个游戏,更是我们童年友谊的黏合剂,在游戏中,我们学会了互相打趣、互相包容,即使耍赖的理由很牵强,大家也会相视一笑,默认通过,因为我们享受的是游戏过程中的欢乐,而不是胜负本身。
随着时光的流转,我们渐渐长大,离开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小村庄,也很少再有机会聚在一起玩“赖皮点豆”,但每当回忆起那些在田野间嬉戏的日子,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赖皮点豆”,它承载着我们童年的纯真与快乐,是我们成长道路上一段永不褪色的美好记忆,如同田野间盛开的小花,虽不娇艳,却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芬芳,永远绽放在心灵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