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治理的宏大版图中,“无访社区”这一概念近年来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它宛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从积极层面来看,“无访社区”对推动基层和谐稳定意义非凡,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其和谐与否直接关乎整个社会的安定,当一个社区实现“无访”,意味着社区内居民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化解,社区工作者通过定期走访、建立意见反馈渠道等方式,主动了解居民的诉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像一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居民对改造方案可能存在不同意见,社区若能积极沟通协调,根据居民合理建议调整方案,便能避免矛盾激化,减少上访事件,实现“无访”,进而营造出和谐的社区氛围,让居民生活得更加安心、舒心。
“无访社区”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为了达成“无访”目标,基层政府和社区需要不断优化治理方式,这促使他们建立更完善的矛盾排查机制,深入了解社区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提升调解能力,培养专业的调解队伍,运用合理合法且人性化的方式处理纠纷;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从根源上减少矛盾产生的土壤,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治理水平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为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奠定坚实基础。
“无访社区”在推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一票否决”的考核机制便是其中的关键弊端,将“无访”作为绝对标准,一旦社区出现上访事件,所有工作成绩都可能被全盘否定,这无疑给基层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保住“无访”帽子,部分工作人员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当手段,对上访居民进行围追堵截,限制其正常上访权利,这种做法不仅侵犯了居民的合法权益,也违背了法治精神,这种考核机制容易导致基层工作重心的偏移,工作人员将大量精力放在防止上访上,而忽视了社区建设、民生改善等真正重要的工作,本末倒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无访社区”可能掩盖深层次矛盾,有些社区表面上实现了“无访”,但并非真正解决了问题,而是居民的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无奈之下放弃上访,这种“无访”是一种虚假的平静,就像一座随时可能喷发的火山,一旦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可能以更激烈的方式爆发,给社会稳定带来更大冲击,某些地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未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居民多次反映问题无果,看似没有上访,实则内心不满情绪在不断蔓延,最终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
要想让“无访社区”真正发挥积极作用,必须理性看待并加以改进,要优化考核机制,不能单纯以“无访”为唯一指标,而应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考核体系,既要考量上访数量的减少,更要关注矛盾解决的质量、居民满意度的提升等方面,对于通过积极工作成功化解重大矛盾纠纷的社区,即便出现少量合理上访,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基层工作人员能够放下包袱,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维度的沟通机制,除了传统的线下渠道,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如设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便居民随时反映问题,对于居民的诉求要及时回应,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让居民相信通过正规途径能够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上访。
“无访社区”是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分析其利弊,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使其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举措,让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