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自2003年起,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这一工程犹如一场及时雨,润泽了浙江广袤的乡村大地,开启了浙江乡村的美丽蝶变,更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破题:找准农村发展症结
21世纪初,浙江经济快速发展,但农村地区却面临着诸多困境,村庄布局散、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垃圾随意丢弃、污水横流,不少农村地区“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传统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渠道有限,农村发展活力不足。
“千万工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破题,它抓住了农村环境整治这个牛鼻子,旨在解决农村最直观、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整治农村的环境卫生,拆除违章建筑,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等基础工程,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以示范村建设为引领,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蝶变: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 生态环境之变 经过多年的整治,浙江农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垃圾遍地的村庄如今干净整洁,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河流水质清澈,绿树成荫,以安吉余村为例,曾经的余村依靠矿山和水泥厂发展经济,但也付出了生态环境的代价。“千万工程”实施后,余村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如今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地,村庄山清水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 产业发展之变 “千万工程”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还为农村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在丽水,许多乡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民宿产业,吸引城市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带动了农民增收,在衢州,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电商,将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农村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农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 乡村治理之变 随着“千万工程”的推进,浙江农村的治理水平也不断提升,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建立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自治组织,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营造了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环境。
经验: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结晶
- 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 “千万工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村庄规划还是项目建设,都广泛征求农民意见,让农民成为工程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各地根据农民的生活习惯和实际情况,制定了简单易懂、便于操作的分类方法,得到了农民的积极响应。
- 规划引领,注重因地制宜 浙江各地在推进“千万工程”时,注重科学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文化特色和发展基础,制定个性化的村庄规划,对于山区农村,充分利用山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对于平原地区农村,则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注重保护农村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避免千村一面。
- 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推进 “千万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20年来,浙江始终坚持推进“千万工程”,不断丰富工程内涵,提升工作标准,从最初的环境整治到后来的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如今的乡村全面振兴,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持续推动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
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千万工程”为浙江乡村带来了巨大变化,也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新时代,各地应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继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让农村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要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要将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到乡村建设中,打造智慧乡村,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千万工程”如同一颗种子,在浙江乡村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所蕴含的理念和经验,将在全国广袤的乡村土地上播撒,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乡村必将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栖居之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