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乌克兰历史关系,大家觉得这次俄罗斯进军乌克兰在历史上会被称为什么?
相信我,这场战争只是一个序幕。
个人认为可能会以下一场更大战争的序幕,比如甚至有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从乌克兰开始打响。
中华上下五千年早就告诉了我们,凡有大的灾难,必然会带来战争,无一例外。
俄乌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俄乌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对克里米亚主权归属的根本分歧所致。2014年,克里米亚以公投方式并入俄罗斯,俄罗斯将刻赤海峡周边海域视为俄罗斯领海,实际控制了这条连接亚速海与黑海的重要通道。但乌克兰及西方国家并不承认俄罗斯的主权声张。
冲突发生后,俄乌双方均反应激烈,乌克兰宣布进入全面备战状态,国内爆发了对俄罗斯的抗议示威活动,并呼吁西方国家“采取所有必要措施……遏止俄国侵略。”
冲突也牵起有关各方的敏感神经,美国派出侦察机前往黑海海域,北约则召开紧急会议,全力支持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以及“国际法规定下的领海航行权”。国际社会普遍担心冲突会演变成俄乌之间的全面战争,并导致欧洲地缘政治的激烈博弈。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美国及西方国家的大国博弈愈演愈烈。美欧等国对俄罗斯实施多轮经济制裁,并向乌克兰出售武器,将乌克兰视作对俄罗斯进行战略挤压的“前沿”,俄罗斯与西方关系进入冷战结束后“最冷”的状态。
特朗普上台后,虽然一度释放了对俄关系“缓和”的新号,但在战略上仍追求对俄的战略优势,甚至威胁退出《中导条约》,保持对俄的高压态势。
在此背景下,俄乌刻赤海峡通行之争有可能演化为乌克兰危机的2.0版本,加剧双方的对峙,甚至激发美俄矛盾进一步升级。
然而,对危机中的各方而言,俄乌冲突目前仍处于可控的范围,俄乌这场围绕海峡通行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是乌克兰危机的延续,而不是全面战争的开端。对俄罗斯来说,俄罗斯在冲突中占有优势。
一方面,随着俄罗斯对克里米亚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尤其是克里米亚大桥建成通车,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实际控制在加强,俄罗斯没必要将一场可控的冲突演化为与西方的全面对峙。
对美国来说,俄乌冲突将进一步加强乌克兰与美国及西方的联系,使乌克兰在安全上严重依赖美国及北约组织。美国以乌克兰危机为抓手,深度介入欧洲地缘政治博弈的目的已然达到,美国对俄罗斯有许多牌可打,没必要因为航行自由的问题而爆发与俄罗斯的全面对峙。
对欧盟而言,乌克兰危机演变为地区战争将是一场地缘政治灾难,希望与俄罗斯进行对话,缓和地区的紧张局势。
在此情况下,俄乌冲突不可能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全面对抗。但是,冲突也增加了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继续实施经济制裁的借口和理由。
对普京来说,借助冲突摸清乌克兰和西方国家的战略底线,又不至于将冲突演化为一场战争,可能是此次冲突的主要意图。如何把握冲突的“度”和走向,使冲突不至于演化为俄罗斯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可以说,考验普京外交智慧的时刻已经到来。
乌克兰与俄罗斯有数百年的历史渊源?
有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是说邻居关系处好了对居家过日子还是非常重要的。当今的俄罗斯与乌克兰两个国家,可以说不单是对门“邻居”,还是同宗同源的“至亲”,但闹到现在水火不容的地步,却是让人感到很惋惜的。
俄罗斯的兴起之地就在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周边。从16世纪中叶沙皇俄国正式建立后,乌克兰实际上长期处于被外族侵略和瓜分的状态中,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其中,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受俄罗斯影响很广,宗教和文化上很有认同感,联系比较紧密。乌克兰西部则在波兰等邻国的轮番占领下,宗教信仰和东部南部信奉的东正教不同,信仰的是天主教。所以,从历史上看,乌克兰内部就存在着天然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乌克兰真正独立后,由于和俄罗斯的交集,进一步被凸显和放大。由此也可以看出,并非所有乌克兰人都仇视俄罗斯,乌克兰中部和西部地区才是真正导致俄乌关系紧张的祸源之地。乌克兰国内关系的对立,是造成乌克兰分裂的主要因素之一,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俄乌关系的恶化。
从以上叙述结合历史我们就会了解到,乌克兰真正独立的时间也不过二十多年。并且,乌克兰的不少领土都是在加盟苏联后获得的,这都源于苏联的强大,本应该感谢苏联的主体俄罗斯人才对,但以怨报德的乌克兰人转而投向俄罗斯的宿敌,处处和俄罗斯做对,这让俄罗斯如何不恨这个吃里扒外的近邻兼兄弟呢?!
北极熊从来就没有温驯的性格,被逼急的俄罗斯人终于让乌克兰付出了惨重代价。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但乌克兰人好像永远长不大,不长记性,就是分不清到底谁是真正的朋友,谁能为乌克兰带来长治久安,包括领导人在内的右翼分子反而进一步迁怒俄罗斯,并借此扇动民族间仇恨,还妄图寻求西方的帮助打压俄罗斯。
现在,亲西方的总统波罗申科为寻求连任,扭转低迷的选情,又挑动事端,制造新的民族仇恨,使该地区的局势进一步复杂化。乌克兰这种只顾一己私利的政客层出不穷,使得俄乌关系屡屡受挫,如此下去,被这些不良政客蛊惑的乌克兰民众将国内出现的诸多问题都归咎于俄罗斯,仇俄反俄成为乌克兰中西部的主流思潮。如果任由这种思潮继续漫延泛滥,那乌克兰真的就非常危险了!
泽连斯基将乌克兰形容为解放者意欲何为?
这样的表述没毛病啊,要知道当年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军队,是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和利沃夫第100师,这就是一支由乌克兰人组成的军队啊!再直白点,当年第一个冲进奥斯维辛的战士,就是乌克兰人!
但问题是这个军队的前缀是“苏联”,因为当时的乌克兰早已在1922年就被统一到苏联的旗帜之下,而且因为1932年夺去至少480万人的乌克兰大饥荒,已经让乌克兰在事实上和俄罗斯势不两立,斯大林领导下的乌克兰更像是俄罗斯的附庸而不是所谓的东斯拉夫兄弟。
在这样的情况下,说乌克兰解放了奥斯维辛,就好比是二战期间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因为被英国抓壮丁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就恬不知耻地说印度曾经打败了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不说德国和日本是否接受和认可,你自己不觉得脸红吗?
再说了,奥斯维辛最出名的地方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而这个集中营在二战期间主要是纳粹德国关押犹太人的人间炼狱。而尴尬的是,无论历史上的苏联还是波兰虽然和纳粹德国势不两立,但也绝不是犹太人的朋友,它们对犹太人的痛恨相比于纳粹德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乌克兰和波兰之间讨论犹太人的问题,就好像“日韩友谊靠某国”一样,你让鸡怎么想?鸭怎么想?大鹅怎么想?以色列怎么想?所以,泽连斯基你特么是故意的吧?
但综合泽连斯基之前的诸多表态,你就会发现,其实泽连斯基已经很超常发挥了,至少他知道奥斯维辛是波兰的。之前的2020年1月20日,泽连斯基应邀参加以色列即将举行的“纪念犹太大屠杀”的国际论坛前,在接受《以色列时报》专访时表示:乌克兰是欧洲最大的国家。
虽说以美国老特为首的国家领导人在国际社会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不靠谱”风,也让泽连斯基深受感染。但世界上永远只嘲笑弱者,所以泽连斯基的脑残言论不仅不可爱,反而折射出其执政团队总体水平低下的缺陷,令选择泽连斯基的乌克兰民众后悔不迭。
而既然发生了“乌克兰是欧洲最大国家”的乌龙,泽连斯基为何不痛改前非,反而要一再“犯傻”呢?静夜史认为除了泽连斯基总体素食堪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
泽连斯基想要通过自说自话的言论,宣泄自己对俄罗斯的不满情绪,进而凸显乌克兰在西方国家阵营中的地位,为争取美国支持而无所不用其极。
当前的乌克兰,可以说不是一般的尴尬。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本是世界第三核大国,从苏联继承而来的家当足够乌克兰坐吃山空好多年。但在美国和俄罗斯的联合忽悠下,乌克兰和白罗斯、哈萨克斯坦一道在1994年主动弃核,从熊二沦落成没有尖牙利爪的二货。
这样的乌克兰,不仅没有了威胁,更在西方国家眼中失去了价值。所以当北约和欧盟为围堵俄罗斯而疯狂东扩时,乌克兰被排除在外。
但乌克兰对俄罗斯而言却不可或缺,所以尽管俄罗斯长期一蹶不振,但为了西南大门和黑海地区的安全,从来都是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乌克兰旋转,这就更让乌克兰左右为难。
但乌克兰是打定主意要“芳心西许”的国家,看着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西去各国吃香喝辣,贫穷的乌克兰不可能坐怀不乱。再加上俄罗斯对邻国和盟友从来都是一视同仁地欺凌,这就更加剧了乌克兰“弃暗投明”的决心。
但美国等西方国家怎会为了乌克兰和俄罗斯擦枪走火?所以他们将乌克兰方向的目标定在搞乱乌克兰。只要乌克兰鸡飞狗跳,就能掣肘俄罗斯,令俄罗斯疲于奔命。
而这样的结果,绝不是一路向西的乌克兰寡头政客们想看到的。所以泽连斯基忽而表示乌克兰是欧洲第一大国,所以不能被美国忽略;忽而表示乌克兰解放了奥斯维辛,就是要告诉波兰和所有西方国家,乌克兰是乌克兰,和俄罗斯是两码事。为了加入西方,乌克兰情愿被人当傻子,只为西方国家帮助乌克兰对抗俄罗斯。
当然,对于没有什么利用价值的乌克兰而言,西方国家的两肋插刀从来都是奢望,插乌克兰两刀还差不多。所以泽连斯基在波兰抛出这样无厘头的言论,意思再明显不过,那就是讨好波兰。这除了有历史上波兰和西乌克兰剪不断理还乱的同宗关系,更有通过波兰之口凸显乌克兰存在的重要考量。
可惜,连波兰在西方国家眼中也不过是二流货色,指望这样不入流的国家为乌克兰出头,不能说不靠谱,只能说拜错了码头。
看来,乌克兰的厄运还远未结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乌克兰的历史多长时间?
乌克兰是第一个东斯拉夫国家基辅罗斯的中心,在10世纪和11世纪,基辅罗斯是欧洲最大和最强大的国家。由于自相残杀的争吵和蒙古人的入侵,基辅罗斯被削弱,并入立陶宛大公国,最终并入波兰-立陶宛联邦。基辅罗斯的文化和宗教遗产为乌克兰的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
一个新的乌克兰国家,哥萨克Hetmanate,在17世纪中期反抗波兰人的起义后建立。尽管莫斯科人不断施压,赫特人还是设法保持了100多年的自治。18世纪后半叶,大部分乌克兰人种领地被俄罗斯帝国所吸收。
1917年沙皇俄国解体后,乌克兰得以实现短暂的独立(1917-20年),但再次被征服,被迫忍受苏联的残酷统治,并策划了两次强迫饥荒(1921-22年和1932-33年),造成800多万人死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和苏联军队又造成了大约700万到800万人死亡。
尽管乌克兰在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实现了最终独立,但民主和繁荣仍然难以实现,因为国家控制和地方性腐败的遗产阻碍了经济改革、私有化和公民自由的努力。2004年最后几个月,一场和平的大规模抗议“橙色革命”迫使当局推翻了一场被操纵的总统选举,并允许一场新的国际监督投票在维克多·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的领导下席卷改革派。尤先科阵营随后的内部争吵使得他的对手维克托·亚努科维奇在议会选举中东山再起,并于2006年8月成为总理。2007年春天的一场政治危机导致了早期的立法选举,尤利娅·季莫申科作为“橙色”联盟的领袖,于2007年12月就任新总理。
维克托·亚努科维奇(Viktor YANUKOVYCH)在2010年2月的第二轮选举中当选总统,观察家们认为他符合大多数国际标准。接下来的一个月,乌克兰议会通过了不信任投票,促使尤利娅·季莫申科辞去总理职务。2012年10月,乌克兰举行了拉达选举,由于利用政府资源偏袒执政党候选人、干扰媒体访问和骚扰反对派候选人,被西方观察家广泛批评为有缺陷。
亚努科维奇总统在2013年11月放弃了与欧盟的贸易和合作协议,转而支持与俄罗斯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系,这导致了对基辅中央广场为期三个月的抗议占领。2014年2月,政府最终动用武力驱散抗议阵营,导致全面激战、数十人死亡、国际谴责和总统突然下台。代理总统奥列克桑德尔·图尔奇诺夫领导的临时政府呼吁在2014年5月25日举行新的总统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