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自然灾害”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段艰难的时期,这一阶段粮食和副食品短缺,人民生活面临严重困难,围绕“三年自然灾害死了多少人”这一问题,多年来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说法与争议,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对于准确认识历史、汲取经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
“三年自然灾害”的背景与成因
- 恶劣的自然条件 从1959年到1961年,中国农田连续几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1959年,全国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成灾(收成减产30%以上为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1960年,受灾面积进一步扩大到6546万公顷,成灾面积2498万公顷,1961年,受灾面积仍有6175万公顷,成灾面积2883万公顷,主要灾害包括旱灾、洪涝、风雹、冻灾等,频繁且严重的自然灾害极大地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1960年,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主要河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淹没了大量农田;北方地区的旱灾也十分严重,许多地区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严重“左”倾错误 在“大跃进”运动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一些地方虚报粮食产量,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导致对粮食产量的盲目乐观估计,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平均主义分配,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许多农民对生产失去热情,出勤不出力,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大量劳动力被抽调去大炼钢铁等非农业生产活动,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 从苏联撤回专家等外部因素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苏联专家的撤离,使中国一些正在进行的大型工业项目和科研项目被迫中断,对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冲击,特别是在一些依赖苏联技术的农业相关领域,如农业机械制造、化肥生产等方面,由于技术支持的缺失,生产陷入困境,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
关于死亡人数的不同观点及分析
- 夸大观点及剖析 一些西方学者和别有用心之人曾大肆夸大“三年自然灾害”的死亡人数,声称死亡人数达数千万甚至更多,这种观点毫无事实依据,是出于政治目的对新中国的恶意抹黑,他们往往不考虑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无视中国政府为应对困难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在困难时期,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积极组织救灾,调运粮食等物资进行救济,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从国外进口粮食,同时在国内合理调配粮食资源,优先保障受灾严重地区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这些行动有效地减少了因灾死亡人数,所谓数千万人死亡的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
- 基于官方统计及研究的观点 中国官方并没有发布过“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确切的因灾死亡人数统计数据,许多国内学者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人口统计数据等的深入研究,得出了相对客观的结论,学者金辉在《“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中,通过对1953 - 1964年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认为这一时期因饥荒等非正常死亡人数大约为1650万左右,他的研究主要基于当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从人口统计数据来看,1959 - 1961年人口死亡率确实有明显上升,1958年人口死亡率为11.98‰,1959年上升到14.59‰,1960年更是高达25.43‰,1961年为14.24‰,但需要指出的是,人口死亡率上升并非完全由“三年自然灾害”导致,还受到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卫生防疫体系尚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计算非正常死亡人数时,需要综合考虑人口正常增长和减少的各种因素,不能简单地将死亡率上升部分全部归结为因灾死亡。
还有学者认为,将这一时期的死亡人数单纯归因于“三年自然灾害”是不准确的,因为在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困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死亡人数的增加是多种不利因素交织的体现,不能孤立地将其与自然灾害直接挂钩,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受灾程度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应对能力和措施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对人口死亡情况产生了影响。
中国政府应对困难的举措及成效
- 调整农村政策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强调要坚决纠正“共产风”,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调整为中心,重点调整农村生产关系,这些政策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农民有了自留地后,可以种植一些自己需要的蔬菜、粮食等作物,增加了家庭的食物来源。
- 组织救灾与救济 政府积极组织力量进行救灾工作,成立专门的救灾机构,调配大量物资运往受灾地区,国家大力调运粮食,从1960年到1962年,国家共进口粮食571.44万吨,以缓解国内粮食短缺的压力,政府还组织医疗队深入灾区,防治疾病,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在一些疫病流行的地区,医疗队及时开展防疫工作,进行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减少了因疫病导致的死亡人数。
- 精简城镇人口 为了减轻城镇粮食供应的压力,从1961年到1963年,全国共精简职工1887万人,减少城镇人口2600万人,这些被精简的人口回到农村,充实了农业生产劳动力,同时也减少了城镇粮食的消费量,这一举措对于缓解粮食紧张局面、促进农业生产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年自然灾害”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段极其艰难的时期,给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困难,三年自然灾害死了多少人”这一问题,虽然没有一个绝对精确的数字,但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夸大死亡人数的观点是别有用心的抹黑,而基于科学研究的相对客观估计,能够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这段历史。
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政府在面对困难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努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让我们更加珍惜当前的和平稳定发展局面,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科学决策、尊重客观规律、保障民生,避免类似的困难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