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一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
创新发展:激活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当今时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通过创新来突破发展瓶颈。
从科技创新来看,近年来我国在5G通信、高铁、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5G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出智能工厂、智能物流、远程医疗等一系列新业态,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在企业层面,华为公司坚持以创新为导向,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5G通信技术、芯片设计等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不仅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份额,也带动了我国通信产业链的发展。
创新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制度创新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管理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许多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实现了降本增效,商业模式创新则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机会和价值,如电商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销售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
协调发展:促进发展平衡共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地域辽阔,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
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的投入,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农村的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在家乡实现了就业创业,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一些地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推动了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
区域协调发展也是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我国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区域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转移,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协同性和联动性,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产业向天津、河北转移,加强区域间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协同合作,实现了区域整体功能的提升,为解决大城市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国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努力补齐民生短板,在教育方面,推进教育公平,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在医疗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绿色发展理念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不仅减少了对传统燃油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通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断增加,河流湖泊水质逐步好转,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绿色发展还体现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上,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人们形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出行,购买环保产品,参与垃圾分类等活动,为推动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放发展: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开放发展理念强调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持续扩大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近年来,我国积极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大型国际展会,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老铁路的建成通车,加强了中国与老挝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我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规模持续扩大,外资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享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强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共享发展方面,我国致力于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我国还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在教育方面,推进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医疗方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脱贫攻坚是共享发展的生动实践,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如期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新时代,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迈进,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