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以来所仅有”,这是后人对张居正的赞誉,寥寥数字,却道尽了他在历史长河中的非凡地位,在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刻,张居正以其卓越的智慧、坚定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了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其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铭记与研究。
张居正出生于湖北江陵县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12岁时,他参加童试,以出众的才学脱颖而出,获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赏识,13岁参加乡试,虽因湖广巡抚顾璘的刻意打压而未中举,但这一经历不仅未挫败他,反而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世事的复杂与自身肩负的使命,顾璘并非恶意,而是认为过早让张居正入仕,可能会使其成为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平庸之辈,他希望张居正能经历更多磨砺,日后成为国家栋梁,张居正不负期望,23岁时考中进士,从此踏入大明官场。
初入官场的张居正,面对的是大明王朝日益凸显的各种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生活困苦不堪;官员贪污腐败成风,行政效率低下,政府公信力丧失;边防松弛,北方蒙古部落时常侵扰,边境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年轻的张居正心怀壮志,渴望改变这一切,他曾多次上书,提出自己的改革设想,但在严嵩、徐阶等权臣的争斗中,他的声音显得微不足道,在这段时间里,张居正虽未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却学会了隐忍与等待,同时也对官场的权谋斗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嘉靖帝驾崩后,隆庆帝即位,张居正迎来了人生的转机,他与高拱一同进入内阁,逐渐崭露头角,内阁内部的权力斗争依然激烈,隆庆六年,隆庆帝驾崩,年仅十岁的万历帝即位,张居正联合司礼监太监冯保,成功排挤高拱,成为内阁首辅,从此掌握了大明王朝的实际权力,开启了他大刀阔斧的改革时代。
张居正改革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推行考成法,以前,明朝官员办事拖沓,政令传达不畅,许多政策难以有效执行,考成法规定,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通过这一严密的考核制度,各级官员不得不认真履行职责,政务处理迅速,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率大幅提高。
经济改革是张居正改革的重中之重,其中一条鞭法的推行影响最为深远,明朝中期,赋税制度极为繁杂,田赋、徭役以及各种杂税不仅计算方式复杂,而且征收过程中弊端丛生,百姓苦不堪言,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合并为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一来,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它使地方官员难以作弊,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条鞭法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缴纳赋税时可以通过出售农产品换取银两,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在张居正的努力下,明朝的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太仓的粮食储备充足,国库存银也大幅增加。
军事方面,张居正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加强北方边防,戚继光在蓟州练兵,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多次击退蒙古部落的侵扰,李成梁则在辽东屡立战功,维护了东北地区的稳定,张居正还积极与蒙古俺答汗进行封贡互市,化干戈为玉帛,边境贸易繁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但张居正不为所动,他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坚定地推进改革,在他执政的十年间,大明王朝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史称“万历中兴”。
长期的操劳与巨大的压力损害了张居正的健康,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年仅58岁,他死后,那些曾因改革利益受损的势力纷纷反扑,万历帝在张居正死后,对其进行抄家,张居正的家人或饿死,或流放,下场悲惨,张居正改革的许多措施也逐渐被废除,大明王朝再次陷入危机之中。
张居正的一生,是为大明王朝鞠躬尽瘁的一生,他以一人之力,试图扭转明朝衰败的命运,虽最终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但他的改革精神和卓越才能却永远值得我们敬仰,他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朝的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大明王朝延续了数十年的寿命,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历史洪流中为了理想和国家,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伟大形象,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追求进步与变革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