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末世的崛起
在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慈禧太后宛如一颗极具争议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又备受诟病,1835 年,叶赫那拉氏出生于北京,她的家族虽属镶蓝旗,但并非顶级显贵,少女时期的慈禧,凭借着几分美貌与聪慧,在 1852 年以秀女身份入宫,被咸丰帝封为兰贵人。
入宫之初,后宫佳丽如云,竞争激烈,慈禧有着过人的谋略与心机,她深知咸丰帝对文学的喜爱,于是努力学习书法和绘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终于引起了咸丰帝的注意,1854 年,她晋封为懿嫔,1856 年,更是因诞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而晋封为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
此时的清王朝,内有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严重威胁着统治根基,外有英法等列强的侵略,两次鸦片战争让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家主权丧失,咸丰帝面对内忧外患,心力交瘁,而慈禧在协助咸丰帝处理政务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对政治的浓厚兴趣与天赋,她帮助咸丰帝批阅奏章,发表自己对国家大事的见解,尽管咸丰帝对她的干政有所警惕,但在局势紧迫之时,也不得不依赖她的一些建议。
辛酉政变与垂帘听政
1861 年,咸丰帝在热河行宫驾崩,临终前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年仅六岁的同治帝,慈禧不甘心大权旁落,她联合慈安太后以及咸丰帝的异母弟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中,慈禧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手腕,她巧妙地利用了顾命大臣与奕訢之间的矛盾,以及在京官员对顾命大臣专权的不满情绪,先是通过慈安太后以两宫太后的名义,要求阅览奏章,打破了顾命大臣对政务的垄断,奕訢借奔丧之名来到热河,与慈禧密商政变事宜。
回到北京后,慈禧等人迅速行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将他们或赐死或革职查办,成功地推翻了顾命八大臣的统治,1861 年 11 月,两宫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奕訢被封为议政王,掌握军机处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权,慈禧由此登上了晚清政治的核心舞台,开启了她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垂帘听政初期,慈禧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太平天国运动仍在南方肆虐,英法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未减,国内经济因战争遭到严重破坏,民生凋敝,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统治,慈禧不得不依靠奕訢等洋务派大臣,开展洋务运动。
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慈禧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洋务运动,她批准了洋务派的诸多改革举措,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她的支持并非毫无保留,出于对权力的掌控和对传统体制的维护,她也对洋务运动进行了诸多限制,使得洋务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
同治中兴与权力巩固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开展洋务运动的过程中,清朝出现了一段短暂的相对稳定时期,被称为“同治中兴”,在这一时期,慈禧凭借着政治手腕,不断巩固自己的权力。
她一方面利用奕訢等洋务派大臣来应对内忧外患,另一方面又巧妙地平衡各方势力,防止任何一方势力坐大,对于奕訢,慈禧既重用他处理洋务和朝政,又不时打压他的权势,1865 年,慈禧以奕訢“目无君上”“暗使离间”等罪名,革去他的议政王头衔,虽然后来又恢复了他的部分职务,但奕訢的权力已大不如前。
在地方上,慈禧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督抚,这些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开展洋务运动中崛起,成为地方实力派,慈禧通过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和荣誉,同时又利用中央集权的体制对他们进行约束,使得这些汉族督抚能够为朝廷效力,而不至于形成割据势力。
同治帝成年后,慈禧表面上归政于他,但实际上仍然牢牢掌控着朝政大权,1875 年,同治帝驾崩,年仅 19 岁,关于同治帝的死因,众说纷纭,有说是死于天花,也有说是死于梅毒,同治帝无子,慈禧为了继续掌握政权,选择了醇亲王奕譞年仅 4 岁的儿子载湉继承皇位,即光绪帝,两宫太后再次垂帘听政。
中法战争与甲申易枢
19 世纪 80 年代,法国加紧对越南的侵略,并企图以越南为跳板侵略中国,中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最终爆发了中法战争。
战争初期,清军在军事上处于劣势,法国舰队在海上横行,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在陆路战场上,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的率领下,取得了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战局,但慈禧却在此时主张求和,她担心战争的继续会影响国内的稳定,同时也对列强的干涉心存畏惧,1885 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中国西南门户洞开。
中法战争的结果引发了国内舆论对清政府的强烈不满,也让慈禧找到了再次调整权力结构的机会,1884 年,慈禧以“委靡因循”的罪名,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史称“甲申易枢”,她任命礼亲王世铎为领班军机大臣,同时让醇亲王奕譞在幕后主持军国大计,通过这次权力调整,慈禧进一步削弱了奕訢的势力,加强了自己的集权统治。
甲午风云与戊戌政变
19 世纪末,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国力逐渐增强,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日本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战争爆发前,慈禧为了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这一行为导致北洋水师军备不足,舰船老化,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甲午战争中,清军节节败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甲午战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进行全面的改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如改革政府机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训练新式军队等。
慈禧一开始对戊戌变法并没有明确反对,她或许也希望通过一些改革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随着变法的深入,触及到了守旧派的利益,守旧派纷纷向慈禧告状,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试图通过袁世凯发动政变,围园杀后,这一消息被袁世凯告密给荣禄,再传到慈禧耳中,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庚子国变与清末新政
戊戌政变后,慈禧重新掌握了朝政大权,她对西方列强支持光绪帝和维新派的行为怀恨在心,民间兴起了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运动,慈禧起初对义和团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后来在一些守旧大臣的怂恿下,企图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
1900 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攻占了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等仓皇西逃,在逃亡途中,慈禧发布了一系列镇压义和团的诏令,并派李鸿章等人与列强议和,1901 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白银 4.5 亿两,本息合计达 9.8 亿两,同时还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庚子国变给慈禧以沉重打击,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她不得不推行“清末新政”,新政内容包括编练新军、倡导商业、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此时的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新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保守势力的抵制,新政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
1908 年 11 月 15 日,慈禧太后在中南海仪鸾殿病逝,结束了她充满争议的一生,慈禧太后统治晚清近半个世纪,她的决策和行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她既有一定的政治手腕,在某些时期支持洋务运动等改革举措,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但她又贪恋权力,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如挪用军费、镇压戊戌变法等,导致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屡屡受挫,国家陷入更深的危机,千秋功过,任由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