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童趣画面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初次读到杨万里这首《稚子弄冰》,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便鲜活地跃入眼帘。
冬日清晨,天还未完全亮透,凛冽的寒气似乎还在空气中盘旋,一个幼小的孩童早早地起了床,他来到院子里,看到昨晚放置在盆中的水已经结成了厚厚的冰,孩子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他小心翼翼地将盆中的冰块脱出,那冰块就像一块巨大的、晶莹剔透的璞玉,孩子找来五彩的丝线,在冰块上穿孔,然后把穿好丝线的冰块当作银钲来玩耍,银钲,那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如同铜锣一般,孩子仿佛化身成了一位小乐师,手持着他自制的“乐器”,兴致勃勃地敲了起来,清脆的声音在树林间回荡,宛如玉磬发出的声响,清越悠扬,这美妙的声音并未持续太久,只听“哗啦”一声,冰块突然破裂,就像玻璃碎落在地,美好的瞬间戛然而止。
这短短二十八个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将一个孩子玩冰的全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们仿佛能看到孩子那红扑扑的脸蛋,因为兴奋而闪烁着光芒的眼睛,以及那全神贯注、天真烂漫的模样,从脱冰时的小心谨慎,到穿丝时的专注认真,再到敲冰时的得意洋洋,最后冰碎时的惊讶与失落,孩子的每一个神态、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童趣,让人忍俊不禁,又心生欢喜。
细品:探寻诗意内涵
(一)自然之美与童真之趣的交融
诗的开篇“稚子金盆脱晓冰”,点明了时间是清晨,地点是家中院子,主角是稚子,事件是脱冰,冬日清晨,本是寒冷而寂静的,但因为有了孩子的这一行为,整个画面瞬间充满了生机。“金盆”,给人一种精致之感,也许这是家中常用的洗脸盆或者其他容器,在孩子眼中,它此刻却成了孕育神奇冰块的“宝盆”。“脱晓冰”,一个“脱”字用得极为巧妙,形象地表现出孩子将冰块从盆中完整脱出时那种小心翼翼又略带紧张的神态,仿佛在进行一场重大的仪式。
“彩丝穿取当银钲”,孩子不仅脱了冰,还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彩丝将冰穿起来当作银钲,彩丝的五彩斑斓与冰块的晶莹剔透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这一行为体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有趣的玩具,一块冰也能被赋予乐器的功能,这种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创造,正是童真的可贵之处,而孩子将冰块当作银钲来敲,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音乐的好奇与探索,在这寒冷的冬日清晨,孩子的这些举动,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原本单调的冬日景色,将自然之美与童真之趣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二)声音之美与情境之妙的结合
“敲成玉磬穿林响”,当孩子敲击冰块时,那清脆的声音如同玉磬在树林间回响,玉磬,是古代一种珍贵的打击乐器,其声音清脆悦耳,悠扬绵长,这里用“玉磬”来形容冰块敲击的声音,不仅写出了声音的美妙,更增添了一种高雅的韵味。“穿林响”,一个“穿”字,生动地描绘出声音在树林间穿梭回荡的情景,仿佛整个树林都成了孩子演奏的舞台,声音在林间传播,打破了冬日清晨的宁静,为周围的环境增添了一份灵动之美。
紧接着“忽作玻璃碎地声”,美好的声音突然戛然而止,冰块破碎在地上,发出如同玻璃破碎的声音,这一转折来得十分突然,就像平静的湖面突然被投入一颗石子,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从清脆悦耳的敲击声到冰块破碎的声音,这种声音的变化,让整个情境充满了戏剧性,孩子原本沉浸在敲冰的欢乐中,冰碎的瞬间,他或许会惊讶、会失落,但这也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小插曲,这种声音之美与情境之妙的结合,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既能感受到孩子敲冰时的欢乐,又能体会到冰碎时那一丝淡淡的遗憾,使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生命感悟与哲理思考的蕴含
从更深层次来看,《稚子弄冰》这首诗还蕴含着一定的生命感悟和哲理思考,孩子玩冰的过程,就如同我们的人生旅程,冰块从完整到破碎,象征着事物的无常,孩子起初对冰块充满期待,精心地制作“银钲”,尽情享受敲冰的乐趣,这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追求美好事物、享受成功喜悦的过程,冰碎的那一刻,就像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挫折和变故,打破了原有的美好,但孩子并不会因为冰碎而一直沉浸在失落中,他或许会很快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去寻找新的乐趣,这启示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要像孩子一样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打倒,要学会在挫折中寻找新的机会和乐趣。
这首诗也让我们思考童真的力量,孩子在玩冰的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纯粹的快乐和对世界的好奇,是成年人所逐渐失去的,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和烦恼所困扰,忽略了身边那些简单而纯粹的美好,而孩子能够从一块冰中找到如此多的乐趣,提醒我们要回归初心,保持一颗童真的心,用简单纯粹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拓展:《稚子弄冰》与古代儿童诗的比较
在古代诗歌的长河中,描写儿童的诗作并不少见,与其他古代儿童诗相比,《稚子弄冰》有着独特的魅力。
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在河边专心钓鱼的场景,侧重于刻画孩子专注认真的神态以及怕惊鱼而不应人的天真心理,展现出孩子的机灵与可爱,而《稚子弄冰》则更注重对孩子行为过程的描述,从脱冰、穿丝到敲冰、冰碎,完整地呈现了孩子玩冰的一系列动作,情节性更强,更生动地展现了孩子充满创造力和好奇心的一面。
再看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此诗描绘了牧童放牛时,因想要捕捉鸣蝉而突然停止唱歌的画面,表现出牧童的活泼天真和对自然的热爱。《稚子弄冰》与之不同的是,它不仅体现了孩子对自然事物(冰)的兴趣,还通过孩子将冰制作成乐器并演奏的行为,展现出孩子对艺术和音乐的探索,更强调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稚子弄冰》在众多古代儿童诗中独树一帜,它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纯真可爱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儿童诗别样的魅力。
传承:《稚子弄冰》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稚子弄冰》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孩子来说,这首诗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诗中的孩子能够将一块冰变成有趣的玩具,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想象赋予冰新的生命,孩子们在阅读这首诗时,会受到启发,学会从身边常见的事物中发现乐趣,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手工课上,孩子们可以模仿诗中的孩子,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出各种有趣的小物件,锻炼自己的创造力。
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而言,《稚子弄冰》提醒他们要尊重孩子的童真童趣,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发现,诗中孩子玩冰的行为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像诗中的孩子一样,勇敢地尝试新事物,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弄脏衣服、弄坏东西而限制他们的行为,这首诗也可以作为教育素材,引导孩子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就像诗中孩子冰碎后也能很快从失落中走出来一样。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稚子弄冰》作为古代优秀诗歌的代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古代的文化和生活,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扬,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
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以其独特的童趣和深刻的诗意,穿越时空,在现代社会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以及文化传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我们应珍视这样的经典诗作,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