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建站公司,想进入大企业或者名企工作?
除了一些非常小的企业外,对于员工以前的经历不太注重外,一般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会查员工的学历证;
不是说只有上市公司查,也有一些私人企业或是稍大的合资企业会查,查这些的目的无非就是准备录用此员工时,对员工之前的能力,经验,人品等细节方面的注重,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员工个人的为人处事。
一般会从以下几点去查,建议大家不管在小企业或是大企业,还是上市公司;想要以后更好的发展,都建议与人为善,做好份内之事,为自己的职位与口碑打好基础。
一,工作经验
这一点很重要,也是企业在用人时必看必问的,不管企业内部再有人都会遇到问及经验的问题上,除非你是企业老员的孩子或是亲信。
一般会从两方面着手去查:
1.简历:这一点不用多说,每一个人在投递简历建议针对职位去投递,这样命中率也会非常高;为企业省时间也为自己省精力。
2.企业会自己以前的同事打电话咨询:如果能到这一步,也就是此企业准备录用此员的一个重点考虑,是件值得高兴的事;那就看你与同事之前的为人处事以及自己在原单位的表现以及任职时间问题了。
二,能力
这一方面,一般表现在你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对你的打分或是对你个人的认可;
建议在接到面试时,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咨询:
1.可以问及到企业招聘此职位是否直接从事此岗位,有很多企业在招聘此职位时,员工到职后操作的反而是别的职务;
2.如果不想浪费自己的时间,可以直接在电话中问询相关的薪资待遇范围,以及额外的福利补助等;觉得可以就约面试时间,觉得不行,那就重新再找。
当然,也会有很多人会说:这样问太多,会不会对于他们来说有一个不好的印象? 如果说你有这个能力,相信问到这些问题都是非常自信的,如果能力不足或是只想凭缘份找工作,那只能闭口不问。
如果你问的多,问的细,反而会给对方一个深刻的印象;在你们面谈过程中,如果是上了规模的企业第一关一般是行政面试,也就是给你打电话约面试时间的人员。
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表达能力,专业名词,工作范围,对此岗位的认知等具体大致的聊一下,为的目的是顺利迎接复试以及最后决策面试;
接下来是中间一关或最后一关面试,考的就是你的专业知识或是对此岗位的工作事项,以及工作中大的格局;这一关或下一步很重要,好好把控自己的说词以及与上级的沟通交流能力。
三,专业
专业对于在投递简历或是企业在筛选简历时比较看中的,如果你的能力非常突出或是经验比较符合企业所要招聘的岗位时,也会顺利通过的。
这里所说的专业可以为三个方面:
1.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些企业比较保守,他们只针对此专业招人,那就看企业了,能力再强也没有办法通过。
2.工作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很多企业也想招本专业的人才,招了很久还是没有招到合适的,或是收到简历时发现你的工作经验比较符合此职位,也会例外给你一个面试的机会;好好把握,这是一次机遇。
3.工作经验中没有此专业,利用空闲时间修到的此专业;有很多企业比较注重个人自学能力,能看出员工的自觉自律性,上进心,爱好等。
针对这一点,企业如果给面试的机会,他们会从下面考察你是否真的是学到专业知识了,还是能企业做到什么层面的专业。
四,与人沟通能力,与随机应答能力。
这一点是每一企业与每一个应聘者,避免不了的正面问题;关关重要,关关聚焦,有可能因为某一句说的不到位,或是没有尊重到对方,极有可能被刷下来,进不了企业。
不管是哪一种沟通,他们所需要的招的符合此岗位的接近十分的员工,也有的是超跃此岗位的员工,上市企业保证的是能力与经验合并的人才;一般企业要的是能为企业赚更多利益的人才。
每一个点,都是决定是否顺利进入自己想进的企业的一道门坎;
在投递简历,准备去面试时问询,还是面试过程中的沟通,都建议花点时间,给自己更多的展示机会,同时也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
很多公司打着招聘旗号最后竟然是合伙人?
我是@徐郎半老 ,一个职场的老人,非常了解你说的这个形式。这些招聘公司所谓的“合伙人”,其实不是真正的合伙人,只不过是打着合伙人的名义,让一些市场的小白免费帮他们干活,利用极低的成本去开拓市场。
我国关于合伙人的概念出现在《合伙企业法》中,法律明确规定“普通合伙人在企业中承担债务的无限责任,个人合伙人在企业中承担其认缴资金的债务有限责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合伙人是与责任相连的。
而现在的招聘公司打着合伙人旗号,挂羊头卖狗肉,其本质上其实是创业公司,实力非常小,没有自己的销售队伍以及市场资源,开辟市场过程中遇到种种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或者说解决起来很慢,只有通过所谓合伙人的形式召集有这方面资源的人来快速的拓展市场,牺牲一部分企业应有的利润,给予了这些具有资源的人绑定在一起去做一件事情,但是因为没有法律的约束,也没有公司章程的明确,所以被招聘进来的所谓的合伙人,其根本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如果公司做大了,很容易被抛弃,如果公司做不起来,自然也很容易被淘汰。
其实很多公司都是借鉴阿里巴巴马云的合伙人制度,用18罗汉每年赚多少钱来忽悠和激励,来宣扬一种所谓的参与感,而马云的合伙人制度与合伙人管理法里边的合伙人的概念也完全不一样。
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是动态的,是深度绑定的,是与利益相关的事,与考核分不开的。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制度。
招聘公司所说的合伙人既没有利益的深度捆绑也没有法律的保护,只是前期短暂的开拓市场的需要,如果个人有资源赚一把就走,无所谓,如果个人没有资源投入过多的资金去做这件事情,其实不见得会有太大收益,也不见得会有好的结果。
所以当我们明确了现在招聘公司打着合伙人制度与《合伙企业法》中合伙人的区别,知道与马云合伙人制度的区别,也就知道了,该怎么做。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徐郎半老 关注并点赞,分享我的职场智慧!
从哪里看一个公司的财务报表?
答: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看公司的财务报表这个问题,分两种情况:
(一)上市公司: 有几个渠道: 1、直接登录公司官网查看、下载财务报告。上市公司对于公司经营状况都有及时披露的法定义务, 所以官网上基本每个季度都会发布上季度的经营状况,这是公司财务的第一手资料。
2、可以登录各类股票投资与交流的专业网站以及门户网站的证券频道,如和讯、雪球、第一财经、新浪财经等,这些主流财经门户网站都会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数据信息及相应的分析报告等。
3、交易所官网。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等,所有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都必须定期提交财务报告。
4、查询专业报纸,如《上海证券报》等。
(二)非上市公司 请联系公司财务部咨询。对于陌生的机构或个人,查询公司的财务数据是有一定难度的;即使是商业合作伙伴关系,一般的情况下须签订《保密协议》方能拿到公司的财务报表。
如何看懂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和其它附表,如何把握其中的核心要点,简述如下: 一、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地反映会计主体在特定日期(如月末、季末、年末)财务状况的报表。它的基本结构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论公司处于怎么样的经营状态,这个会计等式永远成立。
公司的资产来源:借债+股东投入
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钱的去处,右边是钱的来源。
(一) 资产要素分析,具体包括: 1.流动资产分析。 公司流动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各种应收应付款项、存货等。流动资产比往年增加,说明公司的支付能力与变现能力增强。
2.长期投资分析。 分析公司一年期以上的投资,如公司控股、实施多元化经营等。长期投资的增加,表明公司的成长前景看好。
3.无形资产分析。主要分析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专利权等。商誉及其他无确指的无形资产一般不予列账,除非商誉是购入或合并时形成的。取得无形资产后,应登记入账并在规定期限内摊销完毕。
(二)负债要素进行分析,包括两个方面:
1.流动负债分析。 各项流动负债应按实际发生额记账,分析的关键在于要避免遗漏,所有的负债均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
2.长期负债分析。 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项等。由于长期负债的形态不同,因此,应注意分析、了解公司债权人的情况。 二、利润表 。利润表也称损益表,它是总括反映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如月份、季度、年度)内经营及其分配(或弥补)情况的一种会计报表。
看利润表要重点关注营业利润。因为营业利润是一家公司的核心利润,是持续竞争力的体现。 对利润表进行分析,只要从两方面入手: 1.收入项目分析。 公司通过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取得各项营业收入,也可以将资源提供给他人使用,获得租金与利息等营业外收入。收入的增加,意味着公司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2.费用项目分析。 费用是收入的扣除,费用的确认、扣除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盈利状况。所以分析费用项目时,应首先注意费用包含的内容是否适当,确认费用应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等。其次,要对成本费用的结构与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分析各项费用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分析费用结构是否合理,对不合理的费用要查明原因。同时对费用的各个项目进行分析,看看各个项目的增减变动趋势,以此判定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预测公司的发展前景。
三、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记录公司账上真实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公司涉及现金的活动分为三大类: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
对现金流量表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
1.现金净流量与短期偿债能力的变化。 如果本期现金净流量增加,表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增强,财务状况得到改善;反之,则表明公司财务状况比较困难。但是如果公司的现金净流量过大,表明公司未能有效利用这部分资金,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
2.现金流入量的结构与公司的长期稳定。 经营活动是公司的主营业务,这种活动提供的现金流量,可以不断用于投资,再生出新的现金来,来自主营业务的现金流量越多,表明公司发展的稳定性也就越强。公司的投资活动是为闲置资金寻找投资场所,筹资活动则是为经营活动筹集资金,这两种活动所发生的现金流量,都是辅助性的,服务于主营业务的。这一部分的现金流量过大,表明公司财务缺乏稳定性。 3.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公司的未来发展。 分析投资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对内投资的现金流出量增加,意味着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增加,说明公司正在扩张,这样的公司成长性较好;如果对内投资的现金流量大幅增加,意味着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没有能够充分吸纳现有的资金,资金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对外投资的现金流入量大幅增加,意味着公司现有的资金不能满足经营需要,从外部引入了资金;如果对外投资的现金流出量大幅增加,说明公司正在通过非主营业务活动来获取利润。
美国有哪些高大上的高科技企业?
本文由“苏宁财富资讯”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物联网实验室高级研究员王元。
根据人民日报5月28日最新消息,自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将华为及其70个关联企业列入美方“实体”黑名单以来,Micro-SD、WiFi、USB、JEDEC等国际行业标准组织迫于压力,相继禁止或暂停华为的合法成员资质,全球一片哗然。
美国针对华为的禁令,将对华为及其所在的信息科技行业造成多大的影响?这涉及到软件产品、硬件产品、制造、供应链、知识产权、贸易、法律、政治等多个方面,除了当事双方,其实很难准确评估。
在此,笔者想为广大读者系统梳理一下我们每一个人目前所依赖和使用的信息科技里面,有哪些具有影响力的美国科技公司,以及它们在技术版图上的分布位置。本文将从应用主线、研发主线两个层面来展开。如下图所示。
一
应用主线
应用主线,是以应用产品为颗粒度,主要包括硬件产品、软件产品,以及知识产权类产品。
所谓应用产品,可以理解为其产品以直接或集成形式,服务客户最终目标需求的产品。它往往是以成品交付,比如,用户买电视,那么电视就是一个应用产品,因为它直接服务于用户看电视的目标需求;再比如,电视厂商买液晶屏幕,那么液晶屏幕也是一个应用产品,因为电视厂商买了液晶屏幕,组装到自己的产品里,然后再卖给终端用户。
在应用主线下,我们以手机为终端产品,可以梳理出2条分支:手机端和云端。这是由于手机的工作原理所致:一个手机用户A与另一个手机用户B实现通信与交互,其本质是一连串0和1组成的数据流的交互,这个数据流的专业术语叫比特流。
比特流的传输,一般情况是双向的,即从用户与之交互的APP或者网页应用起始,通过手机发送到云端,再从云端发送到用户B的手机上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2部手机之间传输的比特流需要分别经过手机端技术栈和云端技术栈2个部分。下面,我们先看一看手机端有哪些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美国科技公司。
1、手机端
手机端技术可粗略归纳为3个不同层次,它们是应用层、操作系统层和硬件系统层,其中,应用层和操作系统层是软件。贯穿这3层的还有知识产权类产品,它以专利授权的形式体现,很多情况下都不涉及具体软件和硬件实体。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手机端有哪些有实力的美国科技公司,以及他们所在的技术层。
(1)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指的是办公软件、多媒体、AI应用、VR等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涉及应用层的公司和产品往往是用户最有感知的。在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巨头企业为微软(Microsoft)、谷歌(Google)、苹果(Apple), 这3家美国公司市值总和接近2.6万亿美元。老牌美国科技企业IBM在应用层的知识产权领域也有布局,据映维网报道,2017年IBM在虚拟现实领域(VR)的专利申请数排名全球第二。
(2)操作系统层
手机端的操作系统被安卓和iOS垄断。大家知道,安卓是由谷歌研发推出的开源系统,iOS则是苹果的闭源自用系统。
其实,微软和甲骨文(Oracle)也归属于该层:微软拥有安卓核心系统的专利,而甲骨文则拥有Java语言以及数据库系统方面的核心专利,这些专利多针对底层技术,都是安卓系统本身所依赖的。
(3)硬件系统层
手机功能的硬件实现属于此层。手机作为集计算、存储、传输和显示的多媒体设备,拥有众多硬件功能模块,涉及众多元器件供应商和技术知识产权,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在这些供应商中,有影响力的美国公司有高通(Qualcomm)、德州仪器(TI)、博通(Broadcom)、镁光(Micron)、亚德诺半导体(Analog Devices),还有一些体量相对较小但在手机产业链十分重要的企业,如思佳讯(Skyworks)、威讯联合半导体(Qorvo)等。
需要指出的是,著名移动处理器知识产权企业安谋科技(ARM),本身是英国公司(隶属日本软银旗下),但由于其研发中心很多在美国本土,所以受到美国政府的政策影响。
2、云端
我们再来看一看云端。与手机端类似,云端技术也可大致分为4层结构:硬件层、虚拟化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1)硬件层
硬件层主要涉及2大类硬件产品,一类是射频基站方面的硬件,另一类是网络传输与数据处理方面的硬件。
基站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企业之外,具有影响力的美国企业还有阿尔特拉(Altera,隶属英特尔)、赛灵思(Xilinx)、赛普拉斯半导体(Cypress),以及一些特定元器件供应商如Acacia、Oclaro等。这些企业涉及射频、数模转换、光交换芯片、FPGA、MCU、存储和电源管理等相关硬件领域。
网络和数据方面,具有影响力的美国企业有英特尔(Intel)、AMD、英伟达(Nvidia)、IBM、甲骨文(Oracle)、戴尔(Dell)、EMC(隶属Dell)、思科(Cisco)、惠普(HP),涉及网络交换机、路由器、中央处理器芯片(CPU)、显示处理器(GPU)、IT服务器、数据库存储等领域。
(2)虚拟化层
在4G/5G时代下的数据计算、交换和存储离不开分布式集群式的服务器部署。虚拟化技术解决了硬件设备集群化部署与管理,以及单一硬件设备故障依赖的问题,属于云端的核心技术层,已经开始大规模普及。
在虚拟化层,美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具有垄断性技术优势,这些企业在技术版图上呈现阶梯型分布:首先,Intel、AMD、Nvidia和IBM作为芯片制造商,提供芯片架构与处理器指令集的虚拟化技术;其次,威睿(VMware)、微软、Linux基金会(美国非盈利组织掌握Linux内核开发)提供操作系统内核虚拟化技术;在被业内称为轻量级虚拟化技术的容器技术领域,也有Docker这样的美国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最后,还有甲骨文、红帽(Red Hat,隶属IBM旗下)、Canonical、思杰(Citrix)、网威(Novell)提供企业级虚拟化产品。
(3)平台层
平台层企业提供通常意义上的云服务。云服务层根据其服务终端对象不同,可分为2类:
A.直接面向终端客户。根据Statista统计的2018年公有云平台使用情况来看,亚马逊(Amazon)、微软、谷歌、IBM、VMware、Oracle分别占据第1到第6的位置,我国企业阿里巴巴排名第7。
B.面向云服务技术提供方。云服务的核心技术特点是分布式的服务。分布式服务技术有2种途径获得,一个是云服务公司自研,另一个是基于开源软件开发或集成。这里,除了前文提到的美国公司,还有2家美国机构值得重点关注,他们是Rackspace和Apache软件基金会(Apache SoftwareFoundation,简称ASF)。
Rackspace是一家美国云计算公司,他们与美国航天宇航局(NASA)在2010年合作创办了开源云平台OpenStack框架,很多云服务企业,例如华为,其云平台正是基于此框架开发的。
另一个机构是Apache软件基金会。它是专门支持和研发开源软件项目的美国非盈利组织,它所支持的很多开源项目,譬如Kafka、Spark、ActiveMQ、CouchDB、Tomcat等,在行业内已形成准行业标准(de facto),这些软件已经被云服务厂商广泛采用,作为基础设施技术纳入其产品中。值得关注的是,因为Apache软件基金会是美国所属机构,所以该基金会的开源项目受到美国出口管理条例(EAR)约束。
(4)应用层
应用层是指面向用户的应用服务,比如国内的微信、支付宝、苏宁易购等,又比如国外的谷歌、微软、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由于在应用层的美国企业对于国内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影响力都较为有限,而且又非不可替代,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上是根据应用主线梳理的美国科技企业在技术版图上的分布。可以看到,美国科技企业分布的特点是全技术版图的覆盖,无死角,特别是在操作系统、虚拟化和云平台这3个特定技术点上具有行业垄断优势。
如果仅仅只是分析美国科技企业在应用主线方面的分布而不涵盖研发主线,那么,对其实际分布的广度和深度的认知,将会是不完整的。
下面,我们沿着研发主线,进一步梳理还有哪些美国科技企业,以及他们在科技版图上的分布情况。
二
研发主线
研发主线主要分析的是产品在设计阶段所需要的工具,这些工具往往是由一些专门从事工具类产品研发的科技公司和机构提供的。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相应的研发工具所涉及的美国科技公司。
一款硬件产品的研发,例如手机,可分为硬件研发和软件研发。具体如下图所示。
1、硬件研发
硬件研发有2个层面:硬件设计和硬件测试。下面分别梳理一下:
(1)硬件设计
硬件设计离不开电子设计自动化(EDA)。EDA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硬件设计者在其EDA软件上完成电路设计、仿真和生成交付给制造厂商的硬件电路图。
从目前集成电路的复杂程度和晶体管数量来看,可以不夸张地说,没有EDA软件就无法设计硬件电路,自然也就无法制造硬件了。需要指出的是,硬件产品的最小颗粒是芯片,下面来梳理一下芯片设计涉及到的美国EDA软件巨头。
在EDA领域,有3家公司几乎把整个市场份额瓜分殆尽,仅2017年,全球EDA行业的总收入中有70%被这三家公司瓜分,他们分别是:楷登电子科技(Cadence)、新思科技(Synopsys)、明导国际(Mentor Graphics),这3家皆为美国公司(注:Mentor Graphic虽然在2016年被德国西门子并购,但是公司仍作为独立子公司运营,且总部在美国)。因此,美国企业在EDA领域可谓具有垄断性的市场与技术优势。
(2)硬件测试
硬件测试,需要实验室测试与验证器材。在这个领域,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凭借着其特有的通用性和可编程性,已经被纳入到设计流程中,成为硬件原型设计的重要测试和验证手段。
FPGA市场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据Gartner预计,全球FPGA市场到2020年也就84亿美元,但是,FPGA技术在短短二十多年中从电子设计的外围器件逐渐演变为数字系统的核心,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该市场目前被4家美国科技企业牢牢把持,他们是:赛灵思(Xilinx)、阿尔特拉(Altera,隶属Intel)、莱迪思(Lattice)、美高森美(Microsemi)。其中,仅赛灵思和阿尔特拉2家企业,已占据了全球89%的市场份额,技术专利达到6000多项,可见,美国企业在FPGA市场同样具有垄断性市场和技术优势。
2、软件研发
软件研发有2个层面:工具链和计算机编程语言。下面分别梳理一下:
(1)工具链
现代软件产品的研发是研发人员通过编写特定计算机编程语言,然后利用该语言环境下的一系列工具,手动或自动对其编写的代码进行编译、执行、调试、集成和测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到的一系列工具,叫做工具链(tool chain)。
商业化软件产品,因为有研发周期和市场窗口的限制,大多使用市面上成熟的工具链产品,从而快速完成软件产品的研发。
在工具链领域,美国既有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亚马逊这种广为人知的企业,也有Eclipse Foundation和Free Software Foundation这样大型的开源软件社区,他们都是美国非盈利机构,还有Github(隶属微软)这样的代码托管服务公司。这些机构提供的工具链基本覆盖了从嵌入系统、手机,到PC、服务器上的应用软件研发场景。
(2)编程语言
计算机语言既是编程人员与计算机交互的入口,又是软件生态的基石。根据TIOBE网站统计的计算机语言排名,Java、C、C++、Python、VB、C#语言位列2019年前6位,同时上榜的还有Matlab、R这样被广泛用于科学计算领域的语言。
在这些编程语言当中,有很多已成为国际标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语言本身已成为国际标准,但其具体实现(专业术语叫编译器)还是有版权的。以下表格汇总了上述编程语言的主要应用场景、主流编译器、以及版权归属情况。从中可以看到,这些语言的主流编译器的版权均为美国公司或美国非盈利机构所有。
三
结语
通过以上对美国科技企业在技术版图上的分布及影响力分析,可以看到,美国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技术根基深厚,技术维度广阔,实力不容小视。我们需要认识到,美国科技企业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体系化的分布,除了有市场化的自由引导,更离不开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这样的专业政府机构的顶层设计。这次,美国政府不惜动用国家力量打击中国一家民营科技企业,更佐证了这一点。
同时,我们还需认识到,大家熟知的开源软件和自由软件,其实都是受到美国出口管理条例约束的,所谓技术无国界,企业和机构有国界。如何打破技术封锁之路,任重而道远。
有哪些靠谱点的招聘平台?
这个问题要从两部分来回答,第一个是从问题来回答,有哪些靠谱的招聘平台:
主要分为上线平台和线下平台:
一、线上招聘平台:
1、前程无忧(51job):全国化综合性网络求职招聘平台。
2、智联招聘:全国化综合性网络求职招聘平台,但很多求职者会和前程无忧上的重合。
3、猎聘网:全球化中高端人才求职平台,平台上有企业直接招聘与猎头招聘,求职招聘多样化。
4、区域性网络招聘平台,例如:智通人才网、北京人才网、中国人才热线,长春人才网,以区域、省、市命名的人才网。
5、58同城、赶集网:基层职位、工人等的求职招聘平台。
6、拉勾网:IT互联网、科技类人才求职招聘台。
7、企业官网:此渠道是比较细化的,一般都是求职者目的性明确的,可都通企业官网求职。
8、Boss直聘:移动端求职招聘平台、其他网络求职招聘平台也具备移动端APP。
二、线下招聘平台:
1、人才市场:一般多以区域、省、市命名的人才市场,例如:南方人才市场、背景人才市场等。
2、专场招聘会: 知名企业、中大型企业也会组织专场的招聘会。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会在科技园、厂区附近开展现场招聘会。
3、猎头公司:企业会通过与猎头公司合作,招聘中高端人才,所以大家可以通过猎头求职。
4、校园招聘:这类主要是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的。
可能还有很多渠道是我没有想到的,但以上这些渠道可以作为我们找工作的主要渠道。
至于问题的描述,约了十个人,来一个人面试,又是另外一种思考方式:
1、有些是行业、岗位的特殊性:例如销售类岗位,普遍爽约率很高的,而对求职者而言,这样的大众化,基础类岗位,爽约成本也是很低的!
2、招聘方的原因:企业所属的行业、地位、品牌、口碑、薪酬福利都会影响招聘工作。
3、企业hr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现在是被动求职的时代,所以招聘官要主动出击;也不要认为自己是招聘方,调子放的很好;hr工作者给求职者的体验很差,就题而言主要集中在面试邀约阶段!
关注、转发、收藏、点赞!送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