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称中国不会出现粮荒,粮食供应稳定吗?
现在乡村关中一带的农民陆续开始玉米、黄豆等种类的秋粮收获了,从当前收获的状况来看,受今夏天气雨涝影响,许多玉米出现倒伏,黄豆接受光合作用减少,秋粮不大程度都出现了2成左右的减产。遇到灾年,这是也没办法的事。那么,秋粮价格走势会如何呢?
我们看看现在玉米市场的价格,晾干的玉米每斤价格1.12~1.15元之间浮动,虽然有早熟的新玉米及时补充,可是对价格的冲击影响并不大,后续随着秋玉米的集中上市,可能略有下降,预计不可能跌入1.0元之下;而黄豆的市场价格每斤坚挺在2.7~2.85元/斤,比较平稳,预计下跌的可能性也不大。
从整个秋粮产区来看,今天恶劣多变的天气情况,是导致秋粮减产的根本原因,同时,随着养殖业饲料的扩大需求,玉米黄豆的需求量将持续上升,或者坚挺在当前的价位或略有下浮,不会下跌太多。
从往年这两类的秋粮价格走势来看,都处于十分低迷的状态,去年此时的玉米价格每斤在0.78元左右,大豆价格在1.8元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我们高度依赖进口,国内的产量供应不足,而需求量比较强劲,许多国家为我们提供着优质的大豆和玉米。因此,我们大量进口玉米和大豆,致使国内的玉米和黄豆价格都处于竞争劣势,价格下跌也就在所难免。
可是,今年的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因为特殊情况的原因,我们进口粮食的通道不怎么顺畅,国内的大部分需求都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农民种植供应。但今年秋粮减产成定局,我们又无法大批量进口,这就确保了玉米和大豆的价格在现在行情的基础上,价位波动不会出现震荡。
虽然说,我们无法进口大豆和玉米,价格将保持在当前的价位基准上。那么秋粮究供应会稳定吗?我们可能肯定地说,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在秋粮集中上市后,或许会出现短暂的下浮,但不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就会回归到当前的价位,或略高于当前价位。
事实上,秋粮的价格就是反映粮食能否稳定供应市场的敏感信号。如果秋粮的价格与同当前的猪肉价格一样持续飙涨,那就说明了秋粮无法供应市场;如果秋粮价格在集中上市场后,出现不断下跌的状况,那就足以说明了秋粮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你认为呢?
粮食危机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常言道:“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一直备受人们的高度关注。今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以及俄乌战争的影响,多个国家和地区出于粮食安全考虑,禁止本国粮食出口,这也就引发了全球关于粮食危机的担忧。
就在今年5月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1年有53个国家或地区约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比2020年增加近4000万人,创历史新高。
其中,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南部、南苏丹和也门情况严重,被列入灾难状态。
该报告指出,冲突、经济动荡和极端气候现象是形成粮食危机的最重要因素。
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这些数字也是对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的严重警告,即严重粮食短缺在过去几年不断加剧!”
由此可见,全球都面临着粮食危机,那么这场粮食危机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中国的粮食可以自给自足吗?
2019年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中,针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202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达13390亿斤,比去年增加113亿斤,产量已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关于我国粮食危机的问题,已故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表示,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不会出现“粮荒”,所以大家不用过分担忧。
同样从《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粮食人均占有量达到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众所周知,我国的耕地面积仅为全球耕地面积的7%,却养活了占全球20%的人口,谷物类自给率超过95%。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近几年,我国的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而进出口主要是为了品种调剂。2001年至2018年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为75.4%。
为什么我们会大量进口大豆呢?
首先就是中国种植大豆的成本较高,其次从用途来讲,稻谷,小麦,玉米是我国的三大主粮基,这是需要确保的红线。而大豆,更像是一种高级消耗品,其生产的豆粕作为饲料能促进动物更好的生长,豆油能满足人们的烹饪需求——但是,没有大豆,人们的生活照样能继续下去。
除了大豆被人熟知对外依赖度高之外,其中大麦、高粱、木薯、棉花、油菜籽等小品种的对外依赖度也都在50%以上,有些甚至比大豆还高。但是这些都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
我国在确保粮食产量能够自给的同时,也积极的完善粮食储备能力,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
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有效仓容总量比1996年增长31.9%。食用油罐总罐容2800万吨。
当然我们在看到这些好的方面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粮食生产中的不足。
首先,我国粮食生产环境不佳,生产环境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如果生产环境被污染,那么有毒有害物质将通过土壤、水等被粮食作物吸收,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其次,农民在粮食生产中普遍存在着种子、农药和化肥使用不当的现象。
第三,农业从业者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收购价格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民增产不增收,种子、农药、化肥和人工成本还不断增加,一亩农田的年均收益不足1000元,远不如外出务工一个月的收入,这就导致农村中青年大量外出务工,种地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幼。因此,每到农忙时,常常因此贻误时机造成种植、管理不及时等,影响粮食产量。
第四,粗犷生产,标准不统一。农户实施自主经营,种植种类不一,地块大小不一,农户管理方式随意,收获时农业机械不能发挥最大优势,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第五,耕地面积的减少,受房地产开发以及退耕还林的影响,我国的耕地面积是有所减少的,好在政府及时的制订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严守12000万公顷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为粮食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的贸易,俄乌战争导致两个重要的粮食和能源产出国减少出口,进而影响未来的粮食生产。能源价格的攀升也导致南美一些国家开始限制农作物出口,转而用于生物能源的生产。
糖,是种特殊的农产品,因其功能独特,且用途广泛,因此被列为与粮食、棉花、油料等同等重要的战备物资。糖的主要集中在几个生产国中,包括巴西、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相继宣布禁止食糖出口。
而我国每年食糖产量约为1000万吨,但是消费量却约为1500万吨,因此有500万吨的缺口需要依靠进口糖及储备糖来补足。未来糖也将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说了这么多,相信各位也能了解,粮食危机始终围绕着我们,国家未雨绸缪,始终将国家的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并为此努力。我们老百姓能做到的就是要厉行节约,杜绝浪费,问下我们的父辈,他们可是从缺衣少食的困难时期过来的,吃不饱饭,饿肚皮的滋味不好受。
国内粮食会紧缺导致涨价吗?
全球新冠肺炎大暴发,疫情还没得到控制,当地人民就会恐慌,就会抢购生活物质,如卫生纸,粮食,口罩等,中国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没有必要恐慌性抢购。
抢购粮食是没有必要的,中国的粮食是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疫情前粮食产量一直是过剩的。
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来看,我国口粮年均消费量为2亿多吨,2019年我国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
据悉,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储备充足,价格长期稳定,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很小。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4亿吨,比2018年增加0.9%,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16连丰”。
国家级屯粮潮出现?
不缺粮、真的不缺粮?那么为什么世界会迎来国家级囤粮潮呢?近日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公司在某平台发文指出,国家级屯粮潮已经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拉开序幕,屯粮迫在眉睫。
国家级屯粮潮,屯粮迫在眉睫。为什么现阶段在粮食供应如此充足的前提之下,世界各国相应卷入了一场疯狂的屯粮大战之中。
剧可靠消息报道全球发生这场屯粮风波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由于受此次疫情的严重影响,世界200多所国家已有60多所国家宣布对外封国政策,由此导致世界各地的物流运输出现严重的障碍,各国劳动力短缺粮食进出口困难。于是便出现了后续的国家级屯粮潮等一系列现象,其实这就是简单的应对疫情下全球贸易危机的一种措施而已。
二、疫情当下,有很多国家在一直不断的增加国库的粮食储备量。比如说我国,就目前而言国库储存的大米和小麦的数量已足够全国十四亿人口吃一年,但是新季即将来临,国家仍然准备收购比往年更高的粮食储存比例。由此这也是刺激国家级屯粮潮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粮食会不会涨价?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知道虽然目前国家级屯粮潮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形成,但是世界不缺粮、国家不缺粮。世界屯粮潮只是应对全球贸易危机的一种措施而已,从这个方面来看现阶段国内粮食的价格是不可能上涨的。
二、国内粮食价格的上涨和下跌,还受粮食进口量和出口量的严重影响。比如说大豆,由于受美国进口大豆低价格的严重影响,每年新季美国进口大豆的到来都会不同程度的拉低国内大豆的销售价格。今年特殊情况,粮食进口或出口等贸易困难,因此今年国内粮食的价格不会有很大的波动,但是小幅度的波动绝对不可避免。
综上所述:一、国家级屯粮潮的出现并不是因为世界缺粮;二、今年国内粮食的价格会有小幅度的波动,但是大幅度的上涨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后粮食能否保证充足呢?
农民都出去打工了,没有人种地了,以后的粮食能否保证充足的供应呢?
答案非常的明了,这是完全不能保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了解一下我国的地貌特征,尽管我国幅员辽阔,但是平原面积非常的少,绝大部分是丘陵和山地。古时候对我国的地貌特征的描述是“三山六水一分田”,从这个形象的描述说明我国种粮食的土地是比较少的。
事实上我国有几大平原,但是那平原面积相对比较小,比起美洲、欧洲的大平原面积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国最大的应该是东北的平原比较大,因此被称为我国的北大仓,生产的粮食占到了我国粮食总产量的30%以上。
其次,从我国的生产力方面来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但是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我国目前农业的种植模式还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土地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这样的土地的地貌特征不适合大型规模化的机械种植。
尤其对于山地方面,基本上都在石头缝里整理出一块土地,大型的机械根本是无用武之地,只有农民用小型的机械,或者是人工种植的模式,才能够生产出粮食来。或者说农民就是用手在这些石头缝里刨出来的粮食,所以希望大家要节约粮食,粒粒皆辛苦。
其实从这方面我们也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对于土地分配的政策,二轮土地无条件延包30年,这轮土地到期以后再延保30年不变。从理论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是鼓励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投入,但实际上还是利用农民耕种小块的土地,保障我国的粮食稳产,解决粮食的安全生产问题。
第三,目前我国的土地分配制度,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模式。毕竟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用了全球5%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把土地分配到农户的手中,至少能够安排一部分农民就业,毕竟农业也是三大产业之一,也是最基础的一个产业。
由于近些年来粮价非常的低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毕竟种粮的成本增加,种的农药化肥价格不断上涨,粮食价格不涨。其实这就是稳定了消费者最基本的消费利益,这也是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如果粮价出现了大涨就会出现饥饿的状态,好多人会被饿死的现象。人们只有解决了吃的问题,才能够一心一意地发展经济。
曾经令人愤怒的教授王福重说,农民只是出大力真正的粮食的生产出来并非是农民。其实这种说法是极大的错误的,只有亿万的农民才能够保证我国粮食的充足供应。其实农民才是这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创造者和支撑者,如果没有农民提供充足的粮食,别谈任何的经济发展。
可以从建国初期来看,那个时候我国是一穷二白,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别说经济的发展了。是国家制定了以农养工的方式,农民生产出了足够的粮食,保障了工人和科研人员的粮食供应,用农业创造的价值来支持农业工业的发展,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国富民强,国泰民安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现在我国粮食总产量非常的高,每年达到了1.3万亿斤,可以说是自给自足。其实这里面粮食的主要生产者,还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并非是专家所说的什么合作社,或者是种粮大户,或者是涉农企业,甚至国有农场,真正的粮食的生产者还是农民。
近两年新冠病毒已经在全球爆发,造成了社会的劳动力急剧的下降,毕竟新冠病毒会影响人们的体质,降低了劳动力。对于农业方面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其他国家的粮食总产量在下降,只有我国始终维持着全球粮食生产稳定的国家。
有的人说现在粮价比较低,可以进口国外的粮食。其实依靠外国进口粮食,这是极不负责任的一种想法,另一方面国外的粮食有的一部分是转基因,这是对子孙后代极不负责任的。假设我国农民不生产粮食,所有的粮食全部靠进口,饭碗端在别人的手里,人家会及时的卡脖子,灭亡的就是我们。
就是现在到农村去转一转,到田间地头去转一转,可以说是“四海无闲田”,农民都把土地种上了粮食。尤其近两年国际不稳定,粮食价格在上涨,加上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人们意识到了粮食的重要性,农民对于撂荒的土地开始耕种。所以近两年粮食的总产量在上涨,根据专家预测,今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1.4万亿斤。
总之,农民都出去打工,不再种地了,这种可能性不存在的。因为“土地才是农民的命根子”,即便是在困难的时候,农民也不会把土地全部撂荒,还是要种地。“家有余粮,心中不慌”,这就是农民的生存法则。
假设没有农民去种地,仅靠涉农企业或者是种粮大户,我国的粮食将出现非常严重的短缺,消费者也不可能买到这么便宜的粮食。国外的粮食也不会及时地低价卖给我们,最终挨饿受冻的还是农民和城里低收入家庭,粮价会出现暴涨。可以说到处是“著名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非常可怕的一个问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希望珍惜每一粒粮食,粮食来之不易。希望感恩农民,因为是农民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经济腾飞,国运昌盛!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