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黄龙大会,青龙志墨玉宝珠要做多久?
每天都有2个任务,一个是12个紫色/金色气息换1个紫色/金色勾玉,3盘必定完成,另一个是用10个普通/华丽勾玉换1个紫色/金色勾玉。也就是说每天可以换2个任务勾玉,10个紫色勾玉换暴击宝珠,80个金色勾玉换一个左槽或者右槽,换言之暴击宝珠5天,左槽或者右槽40天。“收集普通的曲玉”任务需10个普通的曲玉即可完成(拍卖行购买),“紫色念气的气息”任务需通关黄龙大会收集12个紫色念气完成。
其实还有十位皇位?
简单来说,汉朝又复活了,自然不会承认这些伪帝。
两汉之间大致指的是公元8年西汉灭亡后到36年东汉重新统一的历史时期,在这近三十年间,天子成了廉价品,先后出现十余位天子,换句话说就是皇帝。
这十几位皇帝只有一位被史家公认,那就是汉光武帝刘秀;还有一位古人不承认、现代人承认,即新帝王莽。剩下几位虽有帝号,却都只是割据一方,在东汉统一进程中先后败亡。
1、新帝王莽:失败的改革者(8年——23年在位)王莽的古今评价属于极端分化,古人就没几个称赞他的,大多是贬损,少数几个中立的,也就说说“王莽谦恭未篡时”,以他当上皇帝前的事迹举例子。直到近现代,王莽摇身一变成了社会改革者,赞誉铺天盖地而来,称赞和否定达到了对半分的地步。到了网络时代,他又被称作“穿越者”,号称是把社会主义制度搬到古代。
事实上,王莽的确有真才实干,他上位的方式非常独特,不是像后世那些权臣一样是掌控兵权后才完成改朝换代的,他是靠民意和外戚身份双重加成当上辅政大臣,又碰上幼主在位,一步步架空皇权后禅让登场的。
民意其实很难具象化,王莽能够靠它屹立于士林朝堂数十年,已经说明他自身的能力了,但他上台后的种种措施,又证明了他是个书生氏的政治家,一心想把社会推向并不存在的上古大同。
王莽是修习《礼经》出身的,这部儒家经典对于他而言已不是学问,而是信仰。再算上那个尊儒的年代,新朝君臣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我们无比相信传说中的三代盛世,认为只要依据《周礼》规定的去做,盛世的光辉就会再一次普照大地。
现在我们知道所谓三代盛世只是圣人的谎言,为了自己的学说铺路而已,一个连铁器都没有的时代哪来的人人和乐,不过是物资极度紧张下的按需分配而已。
就这点来说,上古时期的所谓大同,跟我们要追求的共产主义是有一点点相似的,这就给王莽的复古改制披上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面纱,在网络时代集聚了大批粉丝。
王莽的新政包括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等等,都是周礼模式,完全不顾社会现实。
以币制改革为例,王莽在位十五年,币制改了五次,这是什么概念?平均三年改一次,等于三年前我在用人民币,突然改成美元,现在又改成卢布,旧货币还没收回,新货币就出来了,市场上新钱旧钱真钱假钱满天飞,百姓不堪其苦。
本来王莽的上位是人心厌汉的结果,但他这么一折腾,大家直接思汉了,汉朝再惨也没这么惨呐。百姓纷纷揭竿而起,起义军此起彼伏,新朝江山分崩离析。
2、更始帝刘玄:乱世天子(23年——25年在位)上面说了人心思汉,为了争取人心,反抗新朝的起义军不少都扛着汉朝的大旗,其中喊得最响的就是绿林军,他们最初的根据地是绿林山,因而得名。
后来绿林军连败新军,聚集了数十万众,其中就包括藉藉无名的宗室刘玄和野心勃勃的宗室刘演。
刘玄和刘演都是舂陵宗室,属于同宗,所不同的是刘演能力出众,跟弟弟刘秀拉起一支舂陵兵,兄弟二人都是反新的主要大将。刘玄则生性懦弱,绿林军大将就看中这一点,拥立他为帝,国号汉,年号更始,是为更始帝。
刘玄称帝是在23年正月,消息一出,四海震动,各地纷纷弃新朝而去,接受汉朝的官职。到当年九月,汉军攻破长安,新朝灭亡。
随后汉军席卷关中,刘玄也将都城迁往长安,仿佛曾经号令天下的大汉王朝又回来了。可实际上,此时的刘玄更像是周天子,地方上的割据势力虽多向他称臣,但并不听他号令,有些更是悍然称帝,想跟他争夺天下。
刘玄却没认清这个事实,他一头扎进了温柔乡,沉湎于酒色,不理政务,同时还猜忌诸将。在入主长安之前,他就设计诛杀了刘演,还把刘秀派去河北送死,殊不知刘秀在河北翻了盘,完成了刘玄不能完成的中兴大任。
在刘玄的胡乱治理下,更始政权混乱不堪,诸将争权,地方上的各大割据势力频频向其发起挑战,其中最致命的就是赤眉军。
3、建世帝刘盆子:抓阄的放牛娃(25年——27年在位)赤眉军跟绿林军并列为新末两大起义军,势力庞大,因把眉毛涂红而得名。
赤眉军原本的根据地是在山东,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多地,与此同时,绿林军已经改头换面成了更始汉军,杀入关中。
刘玄迁都长安后之前,赤眉军就有意投降,但刘玄冷漠回应,待遇给的很差,彻底断了两家大公司的合并可能。
24年冬,发展壮大的赤眉军频频向更始政权发起进攻,混乱不堪的更始政权完全成了纸老虎,一打就败。
到25年9月,赤眉军已经杀到华阴县,长安已经是近在咫尺。为了找个名头,他们决定效仿绿林军,拥立一个皇帝。
赤眉军在全军上下排查下来,找到七十多个汉室后裔,立谁为帝呢?朴实的起义军将领们决定举办“摸彩”仪式,也就是抓阄,谁摸到“帝札”,谁就当皇帝。
结果,15岁的放牛娃刘盆子抓了头彩。于是这个昨天还在山坡上放牛的娃子,今天就成了皇帝,国号汉,年号建世。
很快赤眉军攻下长安城,刘玄单骑逃走。不久,走投无路的刘玄向赤眉军投降,开始当了几天长沙王,后面赤眉军也乱了起来,直接就把它给咔嚓了,更始政权灭亡。
赤眉军乱的原因很简单,关中连年战乱,老百姓都没命种地了,一下子又涌入那么多赤眉军,粮食根本不够吃。加上刘秀的军队从河北杀入关中,赤眉军连连败退。
27年,赤眉军在华阴惨败,所剩不过残兵败将,再难跟刘秀争锋。刘盆子的大哥刘恭前去跟刘秀谈判,在获得宽恕承诺后,他跟刘盆子宣布投降。建世政权灭亡。
刘秀知道刘盆子就是个傀儡,也没追究他,还封其为赵王郎中,安排他在自己叔父兼养父赵王府中生活,以免有心人再拿他扯大旗。
后来刘盆子因病双目失明,刘秀又下令赐刘盆子荥阳均输官,用荥阳的官田租税,来奉养刘盆子终身。不得不说这个放牛娃的运气是逆天了。
4、赵汉帝王郎:精明的骗子(23年——24年在位)王郎又名王昌,邯郸人,善于占卜算命。据说他曾发现河北有天子之气,就起了自己当皇帝的心。他又打听到王莽篡位时,长安城中有人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然后就被咔嚓了。
两者一结合,王郎诈称自己才是真正的刘子舆,还编造出自己是怎么从皇子沦落为平民(赵后欲害之,伪易他人子,以故得全)、如何从长安跑到邯郸的。
23年十月,有传言说赤眉军将渡黄河北进,为了争夺河北,刘玄派刘秀前去招抚河北,但却不给他兵马,等于是让刘秀去送死。
同年十二月,西汉宗室刘林等人在邯郸拥立王郎为皇帝,因地处赵地,史称赵汉政权。
王郎称帝后,迅速占领幽州、冀州,下令悬赏刘秀的人头,刘秀的处境越发危急。但刘秀就是善于打逆风局,没多久就把局势逆转过来,压着王郎打了。
24年四月,刘秀进军邯郸。王郎派人出城谈判,一再强调自己是汉成帝之子,刘秀撇下一句话:“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得,况诈子舆者乎!”(就是汉成帝这个废物复活,天下也不是他的,更何况是假称他儿子的子舆!)
谈判破裂后,刘秀攻城二十余日,最终攻破邯郸,王郎乘夜出逃,途中被杀,赵汉政权灭亡。
5、嗣元帝刘圣:透明的天子(23年在位月余)刘圣又名刘望,汉景帝后裔。
刘圣跟刘玄、刘秀这些宗室不同,他还没远到成为平民,在西汉末年,他的身份还是钟武侯。王莽代汉建新时,作为西汉宗室的刘圣自然丢了爵位,沦为庶民。
这让刘圣不能忍,他暗中积蓄力量,积极联络汉室子弟和豪强义士。新朝末年,他在汝南一带起兵,迅速攻占汝南。
不久,新军在昆阳之战惨败,新朝的大将严尤、陈茂逃到汝南,投奔刘圣。
刘圣大喜过望,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严尤和陈茂,两人投桃报李,力劝刘圣称帝。
23年八月,刘圣在汝南称帝,沿用汉朝国号,自称“大汉嗣元皇帝”,以汉朝继承者自居。
这就是在公然挑衅更始政权了,都是刘家人你还称帝,要是有赤眉军那样的势力也就罢了,偏偏还只是只菜鸡。很快,刘玄派大将刘信率领数万军队南下,做皇帝不到两个月的刘圣被杀。
6、孺子婴刘婴:我才是皇帝(25年在位不到一月)公元6年,汉平帝刘衎病逝,皇位再一次空悬,王莽为了长久执政,选了年幼的刘婴为继承人,立为皇太子。
刘婴是汉宣帝的玄孙、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侯刘显的儿子,也是历史上最奇葩的一个皇太子,明明皇帝都没了,他却还只是皇太子而不是皇帝,西汉因此度过了三年没有皇帝的日子。
这三年,西汉没有真皇帝,却有假皇帝,那就是王莽。他以皇太子年幼为由,居摄践祚,自称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
做着做着,王莽想当真皇帝了,于是代汉建新,西汉灭亡。刘婴被降为定安公(又作安定公),封地包括平原郡的5个县,地方百里,民万户。
不过我们却不敢让刘婴就封,他可担心有人拿他当大旗反抗自己。王莽把长安的大鸿胪府改建为安定公第,将刘婴养在其中,与外界隔绝任何联系,甚至乳母也不被允许和他讲话,导致刘婴成人后不识六畜。
毕竟身份摆在那里,随着新朝覆灭,刘婴又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奇货。
动作最快的是平陵人方望,更始政权刚乱起来的时候,他就刘玄觉得要完,得另寻出路。他觉得刘婴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汉室正统,当受天命,就联合安陵人弓林等人,把刘婴从长安接走,带到了临泾。
25年正月,方望尊刘婴为帝,刘玄立刻派出李松和苏茂等将领,把这几千人打得落花流水,刘婴被杀。
7、梁汉帝刘永:逃亡皇帝(25年——27年在位)刘永是梁孝王刘武的第八代孙,其父刘立当梁王时跟汉平帝的外戚卫氏来往密切,汉平帝驾崩后,王莽掌权,把卫氏连根拔起,连带着处死了刘立,刘永也失去了继承梁王封爵的资格。
刘玄称帝后,刘永前去投靠,刘玄封他为梁王,以睢阳为梁国国都。
刘玄迁都长安之后,政治日益腐败。刘永心思顿时活泛起来,想依靠梁国起兵割据,夺取天下。
刘永一开始进展飞快,攻占二十八座城池,又在名义上将东海郡董宪、齐地张步、西防佼强等人收为部属,一时间威震关东。
25年十一月,刘永自称天子,史称梁汉政权。此前刘秀已经称帝,两个刘姓汉室亲争夺正统的战争,迅速拉开。
为夺取天下,刘秀制定了“先关东、后陇蜀”的战略,派大军进攻刘永。刘永连吃败仗,率领残部逃进了睢阳,坚守不出,加上汉军内部发生叛乱,梁军士气大振,汉军围攻睢阳数月不下。
一直到26年八月,汉军乘夜杀入城内,刘永带着家人慌忙出逃,跑到了虞县。
随后汉军四处攻城略地,原梁国属地望风而降,坚守抵抗者寥寥无几,就是有也被汉军灭了。在这种情况下,刘永身边的部众想袭杀刘永,投降汉军。
刘永命大,躲过一劫,带着几十名亲信逃了出来,跑到谯县。在谯县,刘永等到了三万多的援军,立刻摆开阵势跟汉军开战,结果又是惨败。
刘永再次弃城出逃,跑到了湖陵,汉军也停止了进攻,回师休整。
27年四月,刘永又杀回睢阳,汉军大军包围睢阳。三月后,城中粮尽,刘永率军突围,汉军紧追不舍,刘永为部将庆吾所杀。
刘永死后,其弟刘防举城投降,其子刘纡却被残部立为梁王,继续对抗刘秀,直到两年后被灭。
8、庐江帝李宪:在哪里上班,就在哪里当皇帝(27年——30年在位)跟同时期许多军阀不同,李宪不是靠起义军发家的,而是靠打起义军发家的。他原本是庐江郡的属令,新朝末年,庐江郡爆发农民起义,人数多达十余万。
李宪被王莽任命为偏将军、庐江连率(即太守),率军镇压起义军,历经数年努力,李宪将起义军全部扫平,但新朝却已经是大势已去。
新朝灭亡后,李宪据庐江郡自守。不久自称淮南王,派兵攻打掠取郡县,扩充地盘。
27年,坐拥九座城池的李宪在庐江郡自称皇帝,这是新朝灭亡后唯二非刘姓人建立的政权,其他政权就算是非刘姓,也要谎称是刘家人,比如王郎,可李宪就是这么大胆,九座城就敢逆思汉潮流而动,结果跟找死没区别。
28年,刘秀调动四郡兵力攻打李宪,把李宪包围在舒县一年。
到30年正月,城中粮尽,汉军发动总攻,很快就攻下舒县。李宪弃城逃走,被军士帛意追击斩杀。
9、匈奴儿皇帝卢芳:故事大王(29年——30年在位)事实证明,骗子所见略同,能够想出假装汉帝之后的不止王郎一个,至少还有卢芳,而且卢芳的故事更加离奇、更加具有戏剧性、也更加虚假。
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多少找了个赵飞燕迫害流亡民间的理由,卢芳却看不起汉成帝,直接找了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当祖宗。
按卢芳所说,他是汉武帝的曾孙刘文伯,他的曾祖母是匈奴谷蠡浑邪王的姐姐,嫁给汉武帝为皇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是太子。后来遭遇江充之乱,长子遇害,皇后连坐被杀,次子名叫次卿,逃命到长陵;三子名叫回卿,逃往安定三水县境内的匈奴属国左谷。
后来大将军霍光平定了内乱,迎立次卿,回卿则留在了左谷,生子孙卿,卢芳,就是孙卿的儿子。
卢芳编造这个谎言,显然是为了结合当地情况,一方面迎合边民人心思汉,说自己是汉武帝曾孙,另一方面寻求匈奴支持,说自己是匈奴王室的外曾孙。
还别说,那个年代读过书的人没几个,谣言不胫而走,许多边民和匈奴部落都信以为真,来到了卢芳麾下。卢芳振臂一呼,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轻易就割据了安定地区。
更始政权杀入长安后,刘玄人们卢芳为骑都尉,镇抚西陲。没几年更始政权败亡,安定地区的胡汉首领们经过会商,尊卢芳为上将军、西平王。
凭安定地区这点人马,自然是不够争夺天下的,卢芳想到了请外援,派人去跟羌族和匈奴商量和亲的事,其实就是搬救兵。
匈奴单于欣然接受卢芳的美女,然后把卢芳接入匈奴,立为汉帝。
29年,匈奴派人护送卢芳这位儿皇帝入塞,定都于九原县,并劫掠占有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与胡通兵,侵苦北边。
匈奴想把卢芳培养成看门狗,但卢芳不争气,连看门狗都做不好,身边的部将接连火并,死的死,降的降。30年,汉军大兵压境,走投无路的卢芳只好再次亡命匈奴。
十年后,匈奴又把卢芳派回来了,想让他在高柳建立伪政权。结果卢芳根本无处下手,干脆上表向东汉投降。
刘秀既往不咎,封卢芳为代王,并允许他在明年正月回京觐见。卢芳却在冬天就擅自拥兵入朝,当南行到昌平(在今北京)时,被朝廷发现。朝廷严令卢芳返回,心中有鬼的卢芳一路向北,向东汉边地发动进攻,失败后逃入匈奴境内,最终死于匈奴境内。
10、白帝公孙述:成家不成(25年——36年在位)除李宪外,另一位称帝的非刘姓人士就是公孙述,他跟李宪不同,他是既有大军,又有地利,割据称帝是胸有成竹的。
公孙述原本是汉朝的公务员,曾兼摄五县,五县都管理得井井有条。新朝时期,公孙述被任命为导江(原蜀郡)卒正(即太守),以能力出众著称。
新朝灭亡后,蜀地大乱,南阳人宗成侵入汉中,公孙述迎他入成都。宗成却任由部众劫掠,百姓不堪其苦,公孙述非常不满。他联合境内豪杰,发兵攻灭宗成,结境自保。
24年秋,刘玄派张忠为益州刺史,率兵万余,进攻蜀地。述在绵竹大败汉军,干脆自立为蜀王,定都成都。
25年四月,公孙述自立为帝,国号成,崇尚白色,又称其为白帝。随后公孙述四处出击,占据益州全境。
刘秀的战略是“先关东、后陇蜀”,所以公孙述很是过了几年皇帝日子,指哪打哪,威风凛凛。
32年,刘秀已经平定关东,全力经营西部,他先向盘踞在西北的隗嚣下刀子,公孙述连忙派人救援,但还是没能改变隗嚣败亡的结局。
隗嚣失败后,刘秀发出“既得陇,复望蜀”的感慨,蜀地人心也浮动不堪。
随着天下大部平定,公孙述想以益州一州之力逆天已无可能,汉军进攻时,逼得公孙述用刺杀的法子来续命,虽然干掉一名汉军统帅,但成家也开始倒计时了。
36年十一月,公孙述阵亡。次日,成都投降,汉军屠城,成家破灭。
如何看待张自忠将军以死明志?
提到张自忠,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因为他是抗战期间最具争议和最具话题的军事将领。抗战之初,他执行妥协政策而被民众认为是“民族败类”;枣宜会战,他誓死抵抗日军而被民众认为是“民族英雄”。
接下来,我们一起还原那段历史,走近张自忠将军。
张自忠(1891年8月——1940年5月),字荩臣,山东临清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抗战期间,他先后参加了临沂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等战役,成为战场牺牲军衔最高的国军将领。
张自忠生于“孔子故里”山东,家境比较殷实,后考入天津的北洋政法学堂学习,期间第一次接触和认识了“三民主义”。毕业后,他选择投笔从戎报国,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并担任了排长的职务,开始在军中屡屡建功。
1931年,张自忠担任了第38师的师长,后来扩编为第29军。“九一八事变”后,张自忠亲率部队奔赴喜峰口阻击日军,虽然多次击退了日军攻势,但终因寡不敌众导致长城防线失守,河北承德也失陷。
长城抗战失败后,张自忠率军退守平津地区,接收了华北的这片烂摊子,继续与小日本周旋。由于他见识过日军的战斗力,所以转而主张不再与敌人进行硬拼,顺应国民政府的主张进行国际斡旋和外交谈判,以迟滞和减缓日军的攻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自忠在日军已经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却没有与之死战到底,导致北平轻易沦陷。事后,国内民众哗然,张自忠被骂成是卑躬屈膝的汉奸,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报纸甚至还刊登了这样的标题——“自忠者是自以为忠也”。
面对这些口诛笔伐,张自忠百口莫辩,国民政府为了平息舆情只好将他撤职,派往军政部担任了一个闲职。笔者个人平心而论,张自忠确有背锅之嫌,但也并非毫无过错。
当时,张自忠苦闷极了,一度想到过要跳楼自杀。痛定思痛后,他决心不能背负汉奸的骂名去死,而要主动请缨奔赴前线去血洒疆场,以洗刷自己的耻辱。
数次请命之下,国民政府终于起用他担任了第33集团军司令。面对日军对徐州的进犯,张自忠率部奉调增援,相继收复了蒙阴和苔县等地,强有力的保证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统帅部为了改变中国的战场局势,决心打通连接重庆的陆上交通而发起了“随枣会战”。在这场战役中,张自忠先后取得鄂北大捷和襄东大捷,给日寇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被其惊为“在世关公”。
1940年5月,日军为了彻底控制长江流域地区,将中国军队分割开来,同时也为了切断重庆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补给线,集结了三十万部队发起“枣宜会战”。
当时,张自忠率领的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在襄河西岸。但是,为了激励全国人民和全军士兵,张自忠坚持要自己渡河作战,下令副总司令兼77军军长冯治安负责留守。在信中这样写道:
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之后,张自忠亲率两千余人东渡襄河作战,很快就被日军的优势兵力包围。由于敌我力量的过度悬殊,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张自忠身边的士兵越来越少,连他本人也被炮弹炸伤了右腿。
经过一天一夜的血战,第33集团军残部全军覆没,从张自忠以下全部都为国捐躯,没有一人投降或者变节。战斗结束后,日军对这支中国军队充满敬意,在发现张自忠将军的遗体后纷纷肃穆行礼。
日军第39师团长村上启作下令将张自忠的遗体收殓入棺,施以最高的军人礼仪后用专机运往汉口安葬,还立下了“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的墓碑。
惊闻张自忠殉国的噩耗后,老蒋表现得无比悲恸,下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遗骸。一番激战后,中国军队终于抢回了遗骸并立即组织运往陪都重庆。
1940年5月28日,当张自忠的灵柩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时,老蒋亲率要员臂裹黑纱迎接英灵,甚至还“抚棺大恸”。之后,沿途十万军民目送灵柩进行国葬,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意志。周恩来这样评价张自忠:
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可以为所有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张自忠的妻子李敏慧听闻丈夫殉国的消息数度昏厥,之后绝食七日而亡。最后,冯玉祥将军将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的梅花山麓,下葬当日社会各界纷纷祭奠,毛伟人也献上了“尽忠报国”挽联。
新中国成立后,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为抗击外辱而牺牲的先驱们,不论他们的党派或者信仰,全部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在2009年,为了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也为了迎接建国60周年,由中宣部、中组部和民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其中,就包括了张自忠将军,再次大力彰显了他的英雄事迹。@文史不假
河南有哪些名人?
河南省的历史名人很多,我来说两个困守孤城,几乎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这两位一个叫王坚、一个叫铁弦,一个折蒙哥上帝之鞭、一个摧朱棣兵峰于正锐,都几乎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最有意思的是,这二位还是老乡,都是河南邓州人。
宋理宗宝祐六年二月(1258年),蒙哥吸取了之前攻南宋多次失败的教训,采取了迂回长江上游的侧击与正面进攻相结合的战略,分兵四路南下。
其中,忽必烈领一支蒙军围攻鄂州,塔察儿、李璮领兵南下两淮,兀良合台自云南经广西进攻湖南。
在此三路之外,蒙哥汗自领主力蒙军4万人(号称10万)进攻四川,准备夺蜀地后,沿顺江东下出夔门,与其他三路大军会师荆湖,直捣宋朝行在(即临时首都)临安(今杭州)。
十二月,蒙哥大军一路所向披靡,逐渐逼近合州钓鱼城,驻守钓鱼城的便是王坚。王坚早年,曾在南宋名将余玠账下与蒙军在四川兴元、文州等地血战,深知四川地形军备特点。
当他于宝祐二年(1254年),升兴元府都统兼知合州时,心知蒙军必然再次进攻四川。
便以今重庆市合川区城东5公里的钓鱼山为核心,构建钓鱼城防御体系。他征集所辖五县军民数万人,加筑从城上至南北江边码头的一字城墙,屯田练兵,还在城中开掘大小池塘、水井数十处,以备长期固守。
在他的调动下,“秦蜀之人,望风响应”,很快便形成了上可控扼三江(嘉陵江、渠江、涪江),下可屏蔽重庆(今重庆市)的江防要塞。
次年二月(1259年),当蒙哥大军到达时,仰望着三面环水,山形突耸,落差高达300余米的钓鱼城要塞,蒙哥也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心高气傲的蒙哥,没有听从手下绕过钓鱼城,迂回夔州东下的建议,而是派降将晋国宝入钓鱼城招降,结果他收获只是从钓鱼城城头扔下的晋国宝的脑袋。
感到遭受侮辱的蒙哥暴跳如雷,发誓城破后以屠城血洗耻辱,钓鱼城攻防战随即爆发。
为了孤立钓鱼城,蒙哥命人分兵进攻礼仪城(今四川渠县东北)、平梁城(今四川巴中西)、合州旧城(今重庆合川),又在涪州蔺市(今重庆市涪陵区西)造浮桥、重庆铜锣峡夹江建造要塞,阻滞南宋的援军。
随后,蒙军对钓鱼城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钓鱼城的东新门、奇胜门、镇西门、护国门都成了双方激烈肉搏的战场。而城北出奇门至嘉陵江一侧的一字城,更是双反反复易手的砺血之地。
但凭借着地形的优势,虽然蒙古军队攻城器具齐全,但巍峨的钓鱼城城墙却始终是蒙古军人的噩梦。
围城数月之余,四川潮热多雨的气候让蒙古人痛苦不堪,疫病逐渐在军中蔓延,虽然强悍的蒙军依旧有能力多次打退宋军的援救,但仰望坚城却让他们心悸不已。
就在此时,王坚还玩起了心理战。一日,城外的蒙军忽然发现宋军从城头扔下几个箱子,当他们拿回营中打开一看才发现,里面装的是两条15公斤的活鱼和一百多张面饼。除了食物外,还有一封写给蒙哥汗的信,信上写着:“城里有的是存粮,就算再围个十年八年也有吃的。”
看到书信后,蒙哥无比愤怒命人在东新门外堆土建台,窥视城中虚实,王坚发觉后,以城中投石机相应对,阴差阳错间蒙哥为飞石所伤,蒙古军遂撤围北还。
关于蒙哥去世的原因,历来存在多种说法,一说是督军攻城受伤所致(《合州志》);另说是身染痢疫而亡(《元史》、《史集》);还有说返程被宋军凿沉了坐船淹死的;金庸先生也有自己的说法,他认为扔石头砸死蒙哥汗的是神雕大侠杨过,不过金庸先生的考证似乎有偏差,因为他认为蒙哥死在襄阳城下,哈哈!
蒙哥猝然而亡,对当时整个世界的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首先,蒙哥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大汗之位兄弟阋墙,展开了血腥战端。而他另一个弟弟旭烈兀正在西征途中,当他得知蒙哥去世的消息后,匆匆忙忙带兵东归,只留下部将怯的不花领二万蒙军固守叙利亚。
随后在阿音扎鲁特战役中,埃及苏丹率领的马木鲁克骑兵联军大败蒙军,让蒙古人未能染指埃及,蒙古帝国西征的狂潮就此落下帷幕。
“钓鱼城之战”本身的规模并不算大,在蒙古帝国波澜壮阔的征伐史上也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它的影响却极为深远。
它不但延续了南宋二十年的国祚,还打断了蒙古铁骑向非洲的扩张,难怪后世有人称之为“上帝折鞭之处!”
说完了南宋的王坚,我们来说他的老乡铁弦。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感觉侄子身边没啥好人,便在北平起兵“靖难”。
建文帝派自己最信任的官二代李景隆为将,率五十万大军北上平叛。说真的,管李景隆叫“草包”都是在夸他,他简直就是个卧底。
这兄弟先是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东二十里)被朱棣打的丢盔弃甲,第二年又带着六十万人来送礼,把全部辎重交在朱棣手里。
跟坚持不懈坑爹的李景隆相比,真正让朱棣难受的反倒是个文官,他就是时任山东参政的铁弦。
铁弦(1366年—1402年),字鼎石,河南邓州人,元朝色目人后裔。明洪武时期因断案果决,深受朱元璋器重,特意赐予表字“鼎石”。
李景隆领兵北伐期间,铁弦作为山东本地官吏,负责大军粮草辎重的供应。只可惜,李景隆实在太坑,将铁弦四处奔走筹集的物资,连续不断的送给了朱棣。
李景隆败退后,山东重镇济南便暴露在燕军的刀锋之下。当时,济南城内只有都指挥盛庸指挥的少量军队,正在人心惶惶之时,负责押送粮草的铁铉火速赶到济南。
他先是与盛庸歃血盟誓相约死守城池,又四处张贴告示痛陈朱棣为逆贼,鼓舞周边壮士应征入伍共同守城。
朱棣围困济南城后,曾一度考虑以劝降的方式收服铁弦,但回应他劝降书的,是一封铁铉亲笔所写的《周公辅成王论》。
铁铉很明显是想告诉朱棣,“皇帝大位,您就甭惦记了,还是学学“还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位”的周公吧!”
朱棣也是聪明人,一看软的不灵,那就来硬的吧!结果攻城三月,济南依旧岿然不动。建文二年(1400年)五月,朱棣命人掘开河堤,准备放黄河水灌城。铁铉眼看济南城即将不守,便想出一条诱杀之计,干脆给朱棣来个“斩首行动”。
他先派城中士绅首领来到燕军大营,跪在朱棣面前嚎啕大哭,请求不要放水灌城以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
然后又忽悠朱棣说:“朝中却有奸佞,我等皆知之,愿举城而降,请千岁入城检视。”
燕军见济南这块沟通南北的硬骨头啃下来了,全军欢呼雀跃,朱棣也有点飘飘然了。次日,朱棣带着少数亲卫走向济南西门(泺源门),城上城下的士卒见到朱棣后,齐声高呼“千岁!千岁!”
这把朱棣乐得,可他没想到,士卒的喊声就是一个信号,在济南城西门的城门里,铁弦给他准备了一份大礼!
朱棣刚进城门,城头的千斤闸突然落下,可惜时间稍微早了一点,只把朱棣的马头切了下来。
这是士卒们的喊声,从千岁变成了杀朱棣。所幸,护城河上吊桥一时半会儿升不起来,朱棣换了卫士的战马逃出生天。
惊魂未定的朱棣回到大营气的暴跳如雷,发誓要拿铁弦的人头祭旗,但这时建文帝的南军已经威胁到燕军的后路,朱棣只能咬牙切齿的撤军回到北平。
建文四年(1402年),再次南征的朱棣学乖了,他也知道济南是块硬骨头,因此他带兵绕过济南直插沛县、徐州,突破了淮河防线后,兵围南京。要说南京的城防比济南还壁垒森严,关键时刻又是李景隆建功。他打开了金川门,燕军一拥而入,宫中火起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成了新皇帝。
朱棣夺取帝位后,回兵北上复攻济南,铁铉据城死守,但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铁铉被俘后,怒火难平的朱棣将他凌迟处决。
铁弦虽被朱棣孽杀,但他的忠义依旧成为美谈,即便是朱棣在日后提及铁弦时,也咋咋赞叹。
万历初年,明神宗下诏“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与乡”,特意修建了包括铁弦在内的七位建文忠臣之庙。南明弘光帝时,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忠襄”。
燃灯与昆仑十二仙最终归宿如何?
万仙阵后,燃灯道人与昆仑十二上仙最终归宿如何,谁的成就最高?
《封神演义》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神魔小说之一,其中的封神大战尤为精彩,几千年来被后人代代相传,视为经典,有些甚至直接引用到各教派文化中。
《封神演义》中最著名的大战要数诛仙阵大战和万仙阵之战了。尤其是万仙阵一战,万仙遭劫,封神榜上的大多神君也就此诞生。万仙大战之后,众仙劫数已满,截教更是元气大伤,正式退出了助纣之路,其他各教大能也各自回山修行。
万仙阵中,各教教大能云集,有人教教主太上老君、阐教教主元始天尊、西方二圣接引道人、准提道人,四圣大战截教教主通天教主,致使万仙来朝的截教死伤无数,已然名存实亡。
此战过后,众仙劫数已满,各自回山修行,再造功德,大都成就了无上道果,尤其以元始天尊门下的十二上仙为代表。
广成子是书中指明的阐教第一撞钟金仙,也就是十二金仙之首,翻天印更是威力无比,堪称圣母杀手。万仙阵后,回归道场九仙山桃园洞,重新修行。赤精子和广成子很相似,他拥有威力不下于番天印的阴阳镜,万仙大战之后也回太华山云霄洞重修去了。玉鼎真人万仙大战中得到陷仙剑,道行天尊取得绝仙剑,后各回洞府重修去了。清虚道德真君,黄龙真人,灵宝大法师,万仙阵后,也各自回山,重新修行了。太乙真人成就极高,他作为哪吒的师傅,按封神榜的格局,他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原型。在道教的典籍中,太乙救苦天尊曾创立清微教,而《封神》中明确说太乙真人是清微教主,这样一来,应该是封神有意将太乙真人与太乙救苦天尊打造为同一人。太乙真人也是十二上仙中,入道门后有记载成就最高的上仙。剩余的四位上仙则选择了弃道入释。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受西方二圣点化,万仙阵中一战成名,泥丸重开,又生法相,实力大增,最终选择西方佛道,成为后来的佛教三大士。准提道人虽然名义上帮助阐教,但时刻不忘光大西方教的使命。对截教门人和散仙,直接一句“道友与我西方有缘”拐走,不走就打到走为止。对阐教名义上是同盟,但是也使小心思,万仙阵时帮文殊广法天尊恢复了法力修为,最终使得文殊、普贤、慈航分别降服了虬首仙、灵牙仙、金光仙,继而围攻金灵圣母,同时现出法身,可见西方二圣的修行法门和法力还是值得肯定的。惧留孙对战龟灵圣母时不敌而逃,被接引道人所救,最终也拜入西方教,成为拘留孙佛。万仙阵时并没有恢复修为的惧留孙在加入佛教后比三大士先一步成佛,或许真的是西方教的确更适合惧留孙,让其修为突飞猛进也未可知。值得一提的是,连阐教的副教主燃灯道人也选择了佛教,他的地位、实力在阐教凌驾十二仙,仅次于元始和老子。但他后来也成就佛果,成为佛教的燃灯佛祖,其实在得到定海珠时就曾隐晦的指明了将来的路。在这许多上仙中,要论成就最高者,非太乙真人和燃灯道人莫属了,他们一个是道教的救苦天尊,一个是佛教的万佛之祖,都是功参造化,举世无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