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回应透视功能,三星s20怎么样?
从去年到今年,采用双曲面屏幕的旗舰越来越多,曲率也出现过大到接近 90° 瀑布屏,一时间似乎人人都是「小三星」了。
但是从三星自身来看,自从 S7edge 之后,曲面屏的曲率却几乎每一年都在减小,到了 Galaxy S20 这一代,手感上几乎已经与 2.5D 玻璃无疑,只有从边缘能看出一点曲面屏的影子。
我试着与去年的旗舰 Galaxy Note10+ 对比了一下,发现屏幕在曲率上是真的变小了。曲率上的变小一度让我怀疑边框是不是会变宽,仔细对比了之后发现和 Note10+ 还是差不多,肉眼上难以分辨。
Galaxy S 系列和 Galaxy Note 在设计语言上一直有一个不同的点,前者整体更圆润,而后者整体更方正。S20 系列无论是从最小的 S20 到最大的 S20 Ultra 都延续了这样的设计风格。
可能 Note10 这一代在边框控制上已经到了三星当前的极限,S20 系列并没有比之有明显的缩小,或者说区别在肉眼上难以察觉,最大的不同就是 R 角上 Note 系列要硬朗很多,以及进一步缩小了前置摄像头的打孔。
去年的 Note10 系列就在当时以小打孔而闻名,但到了今年工艺技术上大家都在进步,Note10 系列也不够看了,S20 系列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减小了前置摄像头的孔径,并全部采用了和 Note 系列一样的居中打孔。
似乎三星终于发现了前置「药丸双摄」并没有什么卵用,这次在 S20 系列全部采用了单摄打孔,包括最高端的 S20 Ultra
注意,我要开吹三星 Galaxy S20 系列了。
我不是一个星粉,对三星也从来没有什么信仰,三星吸引我的只有对全产业链控制带来的堆料能力,以及自从三星 Galaxy S6 突然丑小鸭变天鹅的设计进化。
我从前年开始连续购买了 Note 9 和 Note10+ 两代三星旗舰,由于工作的原因其实多数时候我并不会经常自己购买手机,每次掏出真金白银那就是真的真的喜欢了。
接下里我要说的就是——为什么三星 Galaxy S20 是目前最值得掏钱的旗舰。
但是从三星自身来看,自从 S7edge 之后,曲面屏的曲率却几乎每一年都在减小,到了 Galaxy S20 这一代,手感上几乎已经与 2.5D 玻璃无疑,只有从边缘能看出一点曲面屏的影子。
我试着与去年的旗舰 Galaxy Note10+ 对比了一下,发现屏幕在曲率上是真的变小了。曲率上的变小一度让我怀疑边框是不是会变宽,仔细对比了之后发现和 Note10+ 还是差不多,肉眼上难以分辨。
Galaxy S 系列和 Galaxy Note 在设计语言上一直有一个不同的点,前者整体更圆润,而后者整体更方正。S20 系列无论是从最小的 S20 到最大的 S20 Ultra 都延续了这样的设计风格。
可能 Note10 这一代在边框控制上已经到了三星当前的极限,S20 系列并没有比之有明显的缩小,或者说区别在肉眼上难以察觉,最大的不同就是 R 角上 Note 系列要硬朗很多,以及进一步缩小了前置摄像头的打孔。
去年的 Note10 系列就在当时以小打孔而闻名,但到了今年工艺技术上大家都在进步,Note10 系列也不够看了,S20 系列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减小了前置摄像头的孔径,并全部采用了和 Note 系列一样的居中打孔。
似乎三星终于发现了前置「药丸双摄」并没有什么卵用,这次在 S20 系列全部采用了单摄打孔,包括最高端的 S20 Ultra。
由于手上没有 S20,所以对 S20 家族里这款最小巧轻便的型号没有多少概念,还是更多说一说 S20+ 和 S20 Ultra 这两个大家伙。
去年的时候常说三星在摄像头上打磨数年还是小底有点不思进取,今年三星就疯狂堆上了堪称恐怖的规格,但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变重了。
S10+ 的 175g 到 S20+ 变成了 188g,带来了更大电池和镜头模组等进化,但整体厚度还是控制在了 7.8mm,和去年的 S10 系列相当,而 S20 Ultra 由于摄像头模组更大更厚,电池也更大,厚度和重量都出现了较大膨胀,一跃到 8.8mm 和 221g,拿在手里是一份沉甸甸的份量。
考虑到数以亿计的人可以接受 iPhone 11 Pro Max,那这个重量的问题似乎也不大,而在我看来比较明显的桎梏是超声波指纹。
在光学屏幕指纹早已不输给实体指纹的今天,选择超声波指纹的三星看起来有点「冥顽不灵」。
超声波指纹的好处是不用像光学指纹解锁时要闪你一下,以及略微湿手时也能够成功解锁。但这点好处换来的是反应永远比光学指纹要慢一拍,每次解锁都让人觉得是不是卡了一下。
好在其实 S20 系列在解锁速度上还是有一点进步,对比了我手里的 Note10+ 之后,发现每次都是 S20 系列要略快一步,有进步总是好的。
对了,记得把指纹提示与息屏显示改成始终显示,这样能最大提升在息屏状态下的解锁成功率。
和将按键全放置在左侧的 Note10+ 不同,这次电源键和音量键又回归了右侧,而且电源键的位置非常舒适,拇指很自然的就能够到,一改 S10 系列被诟病太高的缺点。
如果你问 Bixby 键哪里去了,长按电源键即可唤醒。短按电源键和音量减依旧是截图,长按则会唤出关机菜单。三星也察觉到了这并不太方便,实际上也引导了用户使用通知栏快捷按钮来唤出关机菜单。
毫无疑问,这是市面上最好的屏幕
如果把去年 Note10+ 的屏幕换成 90Hz,那我觉得这款机器在今年依旧有着一战之力。从 Displaymate 等专业显示器评测网站的结论来看,三星已经连续数年掌握市面上最好的 AMOLED 屏幕。
可惜去年 90Hz 的流行一下子把用户们的口味养刁钻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高刷新率屏幕逐渐发力。到今年,没有高刷新率的手机已经很难理直气壮把自己加入旗舰手机的阵营。
在 Galaxy S20 系列上,三星也很赶趟的上了高刷新率,屏幕还是 Dynamic AMOLED,只不过后面加上了 2X 变成了 Dynamic AMOLED 2X,这很简单直接的明示了在 S20 系列上三星带来了 2 倍速驱动屏幕,刷新率直接飚到了 120Hz。
不得不说 120Hz 带来的快感可以从眼睛进入并充斥着你每一个毛孔,配合 One UI 2 (实际版本 2.1)带来的新的动画,三星终于能在系统上让人舒适一回。
可惜的是,尽管屏幕 6.7 英寸的 S20+ 和 6.9 英寸的 S20 Ultra 分辨率高达 3200x1440,但是 WQHD+ 分辨率和 120Hz 刷新率这两项特性却不能共存,三星可能是考虑到了对耗电的影响从而关闭了这个选项,但我想如果能给用户选择会更好,可能有人就不在乎耗电只想要最极致的屏幕体验。
既然只能二选一,那 WQHD+ 和 120Hz 怎么选?我个人会更喜欢 120Hz 模式, 因为在接连使用 90Hz 的屏幕之后,我的眼睛已经很难再回到 60Hz 的屏幕了,况且选择高分辨率的话对已经用了几个月 Note10+ 的我并没有任何新鲜感。
S20+ 和 S20 Ultra 的屏幕观感依旧极为出色,根据 Displaymate 的数据,全屏幕点亮下最高可达 828nits,局部亮度甚至可以超过 1300nits。
去年在评测 Note10 的时候,同事木斯老师起的第一个小标题叫做「Note10 的大部分惊艳感,都来源于这块屏幕」。去年的 Note10+ 如果排除掉刷新率的话,的确可谓是当世无敌,而今年的 Galaxy S20 依旧在指标上独孤求败,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次堆上了更大的电池,双扬声器与「咚咚咚」的马达也不缺
S20 系列的听筒和 Note10 系列一样隐藏在顶部边框的边缘几乎看不到,但是却取消了 Note10 系列顶部的发声孔,其实我很爱 Note10 系列这样的小细节,就像后置摄像头边缘还有一个用于改善收音的麦克风一样。
无论是 S20+ 还是 S20 Ultra,这样的细节设计都变少了,减少的开孔进一步增加了整机的一体性。实际上 S20+ 和 S20 Ultra 的双扬声器效果还是挺不错的,开到最大音量并未出现破音等现象,音量也相当大,让整个机身都有轻微的震颤。
能给手带来同样感觉的还有振动马达,除了最小的 S20 采用的是 Z 轴线性马达外,S20+ 和 S20 Ultra 都采用了方形的 X 轴线性马达,从形状上看和 Note10+ 上的应该是一颗。
从手感上说,S20+ 和 S20 Ultra 的振动手感与 Note10+ 别无二致,振感短促而清脆,而且对比小米和一加等产品来说,感觉上更加紧致密实,从我个人来说更喜欢这种振感,不过整体上量不太大。
对我来说,好的振动马达就是如此,无论有多少人说到手关振动,但我总认为振感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魔力,比如在桌面上长按进入主屏幕设置时,没有那「咚」的一下就是感觉不一样。
三星S20+ & S20 Ultra评测:120Hz和100倍变焦,仍是安卓阵营最高水平
02-27 21:30
阅读 14万+
分享到
注意,我要开吹三星 Galaxy S20 系列了。
我不是一个星粉,对三星也从来没有什么信仰,三星吸引我的只有对全产业链控制带来的堆料能力,以及自从三星 Galaxy S6 突然丑小鸭变天鹅的设计进化。
我从前年开始连续购买了 Note 9 和 Note10+ 两代三星旗舰,由于工作的原因其实多数时候我并不会经常自己购买手机,每次掏出真金白银那就是真的真的喜欢了。
接下里我要说的就是——为什么三星 Galaxy S20 是目前最值得掏钱的旗舰。
份量满满的配置规格,以及同样份量的手感
从去年到今年,采用双曲面屏幕的旗舰越来越多,曲率也出现过大到接近 90° 瀑布屏,一时间似乎人人都是「小三星」了。
但是从三星自身来看,自从 S7edge 之后,曲面屏的曲率却几乎每一年都在减小,到了 Galaxy S20 这一代,手感上几乎已经与 2.5D 玻璃无疑,只有从边缘能看出一点曲面屏的影子。
我试着与去年的旗舰 Galaxy Note10+ 对比了一下,发现屏幕在曲率上是真的变小了。曲率上的变小一度让我怀疑边框是不是会变宽,仔细对比了之后发现和 Note10+ 还是差不多,肉眼上难以分辨。
Galaxy S 系列和 Galaxy Note 在设计语言上一直有一个不同的点,前者整体更圆润,而后者整体更方正。S20 系列无论是从最小的 S20 到最大的 S20 Ultra 都延续了这样的设计风格。
可能 Note10 这一代在边框控制上已经到了三星当前的极限,S20 系列并没有比之有明显的缩小,或者说区别在肉眼上难以察觉,最大的不同就是 R 角上 Note 系列要硬朗很多,以及进一步缩小了前置摄像头的打孔。
去年的 Note10 系列就在当时以小打孔而闻名,但到了今年工艺技术上大家都在进步,Note10 系列也不够看了,S20 系列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减小了前置摄像头的孔径,并全部采用了和 Note 系列一样的居中打孔。
似乎三星终于发现了前置「药丸双摄」并没有什么卵用,这次在 S20 系列全部采用了单摄打孔,包括最高端的 S20 Ultra。
由于手上没有 S20,所以对 S20 家族里这款最小巧轻便的型号没有多少概念,还是更多说一说 S20+ 和 S20 Ultra 这两个大家伙。
去年的时候常说三星在摄像头上打磨数年还是小底有点不思进取,今年三星就疯狂堆上了堪称恐怖的规格,但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变重了。
S10+ 的 175g 到 S20+ 变成了 188g,带来了更大电池和镜头模组等进化,但整体厚度还是控制在了 7.8mm,和去年的 S10 系列相当,而 S20 Ultra 由于摄像头模组更大更厚,电池也更大,厚度和重量都出现了较大膨胀,一跃到 8.8mm 和 221g,拿在手里是一份沉甸甸的份量。
考虑到数以亿计的人可以接受 iPhone 11 Pro Max,那这个重量的问题似乎也不大,而在我看来比较明显的桎梏是超声波指纹。
在光学屏幕指纹早已不输给实体指纹的今天,选择超声波指纹的三星看起来有点「冥顽不灵」。
超声波指纹的好处是不用像光学指纹解锁时要闪你一下,以及略微湿手时也能够成功解锁。但这点好处换来的是反应永远比光学指纹要慢一拍,每次解锁都让人觉得是不是卡了一下。
好在其实 S20 系列在解锁速度上还是有一点进步,对比了我手里的 Note10+ 之后,发现每次都是 S20 系列要略快一步,有进步总是好的。
对了,记得把指纹提示与息屏显示改成始终显示,这样能最大提升在息屏状态下的解锁成功率。
和将按键全放置在左侧的 Note10+ 不同,这次电源键和音量键又回归了右侧,而且电源键的位置非常舒适,拇指很自然的就能够到,一改 S10 系列被诟病太高的缺点。
如果你问 Bixby 键哪里去了,长按电源键即可唤醒。短按电源键和音量减依旧是截图,长按则会唤出关机菜单。三星也察觉到了这并不太方便,实际上也引导了用户使用通知栏快捷按钮来唤出关机菜单。
毫无疑问,这是市面上最好的屏幕
如果把去年 Note10+ 的屏幕换成 90Hz,那我觉得这款机器在今年依旧有着一战之力。从 Displaymate 等专业显示器评测网站的结论来看,三星已经连续数年掌握市面上最好的 AMOLED 屏幕。
可惜去年 90Hz 的流行一下子把用户们的口味养刁钻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高刷新率屏幕逐渐发力。到今年,没有高刷新率的手机已经很难理直气壮把自己加入旗舰手机的阵营。
在 Galaxy S20 系列上,三星也很赶趟的上了高刷新率,屏幕还是 Dynamic AMOLED,只不过后面加上了 2X 变成了 Dynamic AMOLED 2X,这很简单直接的明示了在 S20 系列上三星带来了 2 倍速驱动屏幕,刷新率直接飚到了 120Hz。
不得不说 120Hz 带来的快感可以从眼睛进入并充斥着你每一个毛孔,配合 One UI 2 (实际版本 2.1)带来的新的动画,三星终于能在系统上让人舒适一回。
可惜的是,尽管屏幕 6.7 英寸的 S20+ 和 6.9 英寸的 S20 Ultra 分辨率高达 3200x1440,但是 WQHD+ 分辨率和 120Hz 刷新率这两项特性却不能共存,三星可能是考虑到了对耗电的影响从而关闭了这个选项,但我想如果能给用户选择会更好,可能有人就不在乎耗电只想要最极致的屏幕体验。
既然只能二选一,那 WQHD+ 和 120Hz 怎么选?我个人会更喜欢 120Hz 模式, 因为在接连使用 90Hz 的屏幕之后,我的眼睛已经很难再回到 60Hz 的屏幕了,况且选择高分辨率的话对已经用了几个月 Note10+ 的我并没有任何新鲜感。
S20+ 和 S20 Ultra 的屏幕观感依旧极为出色,根据 Displaymate 的数据,全屏幕点亮下最高可达 828nits,局部亮度甚至可以超过 1300nits。
去年在评测 Note10 的时候,同事木斯老师起的第一个小标题叫做「Note10 的大部分惊艳感,都来源于这块屏幕」。去年的 Note10+ 如果排除掉刷新率的话,的确可谓是当世无敌,而今年的 Galaxy S20 依旧在指标上独孤求败,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次堆上了更大的电池,双扬声器与「咚咚咚」的马达也不缺
S20 系列的听筒和 Note10 系列一样隐藏在顶部边框的边缘几乎看不到,但是却取消了 Note10 系列顶部的发声孔,其实我很爱 Note10 系列这样的小细节,就像后置摄像头边缘还有一个用于改善收音的麦克风一样。
无论是 S20+ 还是 S20 Ultra,这样的细节设计都变少了,减少的开孔进一步增加了整机的一体性。实际上 S20+ 和 S20 Ultra 的双扬声器效果还是挺不错的,开到最大音量并未出现破音等现象,音量也相当大,让整个机身都有轻微的震颤。
能给手带来同样感觉的还有振动马达,除了最小的 S20 采用的是 Z 轴线性马达外,S20+ 和 S20 Ultra 都采用了方形的 X 轴线性马达,从形状上看和 Note10+ 上的应该是一颗。
从手感上说,S20+ 和 S20 Ultra 的振动手感与 Note10+ 别无二致,振感短促而清脆,而且对比小米和一加等产品来说,感觉上更加紧致密实,从我个人来说更喜欢这种振感,不过整体上量不太大。
对我来说,好的振动马达就是如此,无论有多少人说到手关振动,但我总认为振感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魔力,比如在桌面上长按进入主屏幕设置时,没有那「咚」的一下就是感觉不一样。
核心配置方面就很简单,国行全部是骁龙 865 处理器+X55 双模 5G 基带。目前我手里这台 S20+ 的配置是 12GB+128GB 的,似乎目前国行只有这一个配置,S20 Ultra 是 12GB+256GB,国行还有一个更高配的 16GB+512GB。
什么,你问跑分?那太低级了吧,三星还需要跑分来证明自己吗?
为了应付更耗电的 120Hz 和 5G 网络,S20 系列的电池明显又更大了些,S20+ 的电池是 4500mAh,S20 Ultra 的电池则达到了 5000mAh,实际续航还不错,第一个出厂版本三星续航都不会崩,但是 120Hz 会降低一部分续航。
快充方面,S20/S20+ 支持 25W PPS 快充,S20 Ultra 支持 45W PPS 快充,但是所有的型号都只配备了 25W 充电头。目前来看其实并没有购买 45W 充电头的必要,虽然前期充电更猛,但 S20 Ultra 应该是优化了充电曲线,25W 和 45W 在总时间上几乎是一样的。
实测下来 25W 与 45W 充满的时间都在 60 分钟左右,如果按照 25W 来看的话已经很快了,这个 45W 有点虚。另外传统艺能的无线充电和无线反充当然也还在。
你们老是说拍照挤牙膏,这次三星挤了一管
后置摄像头的升级可以说是三星 S20 系列重中之重的升级,我们先看一下 S20+ 和 S20 Ultra 的摄像头规格。
Galaxy S20+:1200 万主摄(f/1.8)+6400 万长焦(f/2.0)+1200 万超广角(f/2.2)+ToF 景深
Galaxy S20 Ultra:1.08 亿主摄(f/1.8)+4800 万潜望式长焦(f/3.5)+1200 万超广角(f/2.2) +ToF 景深
相比之前打磨了数代 1/2.55 英寸底的 1200 万像素主摄,这次三星在摄像头方面的提升是非常华丽的,S20+ 采用了类似双主摄的架构,1200 万像素主摄虽然像素数没有增长,但 cmos 的尺寸从 1/2.55 增长到了 1/1.76 英寸,正式进入了大底阵营。
6400 万可以用于变焦时裁切,实际上也保留了全像素模式,同样也是 1/1.7 英寸的大底,可以看做是 GW1 的增强版。
超广角规格则和之前的主摄类似,1200 万像素,1/2.55 英寸,提供手机中少见的 120° 超广角,视野最大,当然透视变形也是最厉害的。
S20 Ultra 就更厉害了,主摄堆上了 S5KHM1,和卖给小米的那颗型号并不相同,但同样是 1.08 亿像素和 1/1.33 英寸的规格,支持 9 合 1 模式 1200 万像素等效 2.4μm 大像素。
潜望式的长焦是 4800 万像素,1/2 英寸的底,最大能够支持 100 倍数码变焦。超广角和 S20+ 同样是 1/2.55 英寸底,1200 万像素。
之前不是一直说三星的主摄是「祖传」吗,这次三星以下来个狠的,直接堆到市面上最强。
不过要说明的是我手里的还是工程机,并不能代表最终上市的效果,实际上韩版已经更新了一版 OTA 进一步优化了拍照效果,相信在国行上市之后实际的拍照体验会比我手里这台更好。最近时间比较紧,如果之后有机会的话能出一个拍照专项评测就更好了。
从 Galaxy S20 系列上来看,升级主要集中在了高刷新率和摄像头这两点,对于综合素质本来就很强的三星来说,此举更像是查漏补缺,如若不是 WQHD+ 分辨率和 120Hz 目前还不能同时打开,三星 S20 系列几乎已经是目前最完美的手机。
女生怎么穿搭会看着很温柔?
首先呢,这个问题,它很抽象,不像显高或是显瘦,来得那么直观明了。温柔,是一种感觉,而感觉呢,又是很玄乎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而且它还很私人,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然,也不能因为这样,就武断的表示,它是完全没有办法量化的;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姑娘,初初见到便觉得温柔可亲,如春风拂面。
关于穿搭,但在我看来,单一指标不容易给到人牢靠的印象,多指标叠加才会造就温柔系女神。每增加一项指标,基础就越扎实,给人的印象就越牢靠越深刻。说得通俗一点,就好比用颜料上色,反复涂抹,色彩才会更鲜明突出。
首先呢,你得长一张温柔的脸。额,全文到此终结,大家都散了吧……哈,不好意思,开个玩笑。
一张温柔的脸,大抵需达到这几点:皮肤白净、五官无硬伤、面部线条相对柔和无明显骨骼感。纵观娱乐圈里温柔挂的女星,她们不一定漂亮的可圈可点,但是,她们看上去普遍没有攻击性,嘴角常常带着似有若无的笑,柔软明亮好似三月明媚春光,舒服的恰到好处。
然后呢,发型和妆容得是类似这样的。发色是自然的黑色或深栗色;发型,柔顺的直发或是带一点凌乱的微卷,短发不可短过耳垂,低马尾和简单蓬松的鱼骨辫也可以。妆容要清新干净,没有粗黑的一字眉和鲜艳的大红唇以及粗眼线;用大地色眼妆和低调柔和的唇色强调柔和淡雅的女性特质。
如果以上你都达标,或者,只需要努力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达标;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的聊聊温柔系的穿搭问题。
温柔系的穿搭重点是什么呢?你说身材啊。美丽君觉得还好,其实对胸腰臀和腿都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唯一的要求大概是不要太胖,有点肉肉的没有关系,不要超出正常范围值就行。然后,我们来提炼一下关键词:淡雅、自然、柔软、没有攻击性。
<淡雅 >
美丽君认为,淡雅主要是来自视觉上的,是颜色传达给到眼睛的。那么什么样的颜色会让人觉得淡雅呢。
显然,饱和度过高过分鲜艳的颜色不能够给到人这样的感觉,视觉冲击力太大;虽然能够在人群中跳脱,但是并没有清新的意味。
所以淡雅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来,闭上眼睛,想想棉花糖一样柔软的白色云朵,像是被洗涤洗过的蓝色天空,春日里烟雾一样的粉色花朵、还有苹果的绿,香芋的紫、香槟的黄……想到这些画面,这些色彩,会不会令你不自觉的嘴角上扬,会不会让你感到人生的甜恬美好。
把它们的明度再降一降,掺进一些适度的灰调,色彩的情绪感会更少,更能够让人心绪宁静,得到放松,从而感觉安全,愿意将心情完全交付。
<自然>
所谓自然,讲一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旦刻意,也就失去了美态,你可以强调露肤度,但要讲究方式方法,这里要的是含畜是婉转,要藏要迂回;显了山露了水,就等于交了底,就差了些意思了。
不是不可以露,而是需要懂得一点克制和分寸感
<柔软>
这个柔软,一来呢,和淡雅一样,也是由颜色作导向的。因为颜色也是有软硬之分的,明度越高颜色越浅就越软,反之,饱和度越高颜色越深就越硬。
二呢则是说触感,是由面料给到我们的感觉。因为材质在图片上特征没有那么突出,就大致的用文字表达一下。比如棉布、雪纺、真丝、绸缎,针织、毛织、羊毛、羊绒……类似这些,比较轻薄,或比较软糯;都能给到人柔软的感觉。
<没有攻击性 >
这一项其实可以把以上综合来看。一、颜色没有攻击性,都小清新了当然没有攻击性啦。二、款式没有攻击性,曲线分明就会显得咄咄逼人,不过分强调曲线自然没有攻击性,当然,也不能够太过硬朗,没有性别感。三、面料没有攻击性,没有一些过分挺括的材质,看上去特别柔软,所以不具攻击性。
还有就是,细节不要有攻击性。不要出现类似以下这些:铆钉,大面积破洞等……原因很简单,它们都站在了温柔的对立面;无关好看时髦与否,单纯属于不合适的范畴。
如何看待一加8pro的秋意滤镜透视新功能?
一加8 PRO的透视,其原理就是手机摄像头能感知人眼看不见的红外波段,但大部分手机摄像头都有红外滤波片,把红外部分滤除。而一加的这枚摄像头就相当于没有装这个滤片。
一加8 Pro共有四个后置摄像头:48Mp主摄、8Mp长焦、48Mp超广角、5Mp色彩风格镜头。而能够产生“透视”效果的镜头就是最后这个 五百万像素的色彩风格镜头。它的主要功能是使用红外辅助拍出别有特色的效果。
再来看红外摄像头真的能够透视吗?
已经有网友证实了其实一加8 Pro完全没有所谓的的透视衣服等物品的功能。
可以看到所谓的“透视”不代表什么都可以透,想透什么就透什么,想透到哪就透到哪,大家还是不要多想了。
红外线一般只能穿透化纤材料,比如涤纶。棉质等材料的衣物都会阻隔红外线。
衣服要非常薄,而且非常贴身,手机摄像头跟人体的距离还要足够近,小于30cm,才能达到透视效果。
设备的红外发射功率要足够强,且不被阻断,过程中没有衰减,才能达到效果。
其实一加8 Pro不是唯一一款搭载红外摄像头的手机
比如之前发布的华为P40 Pro,它的前置镜头也搭载了红外摄像头。不过一般来说,搭载红外摄像头的设备都会在出厂前屏蔽掉类似功能,无论是相机还是手机。
而这次一加8 Pro没有屏蔽掉这个功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为了一个拍照的噱头。
后怎么看所谓的“透视”功能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华为P30 Pro,它的变焦镜头在发布之后,也引起了热议。有人认为它会让一些人用来偷拍。这次一加8 Pro也是,都是涉及隐私,大家都比较敏感。不过这次一加方面已经关闭了这项功能。
一加xpan模式如何启动?
答:要开启一加Xpan模式,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 打开相机应用程序并进入相机模式。
2. 在相机模式下,向左滑动屏幕,直到找到“Xpan”选项。
3. 点击“Xpan”选项,进入Xpan模式。
4. 在Xpan模式下,您可以选择不同的宽高比例和方向,以获得不同的拍摄效果。
原因:
一加Xpan模式是一种特殊的拍摄模式,可以模拟宽幅相机的效果,使您的照片更具艺术感和视觉冲击力。
通过使用Xpan模式,您可以拍摄出更广阔的景象,更好地表现出景深和透视效果。
延伸:
除了Xpan模式,一加相机还提供了许多其他的拍摄模式,如夜景模式、超级微距模式、人像模式等。
您可以根据不同的拍摄需求选择不同的模式,以获得最佳的拍摄效果。
此外,一加相机还提供了许多高级功能,如手动对焦、手动曝光、RAW格式拍摄等,可以满足更高级的拍摄需求。
超广角镜头有什么用处?
超广角镜头有什么用处?
超广角镜头(24mm以下的焦段),因其视野更辽阔、更有空间感、更具视觉冲击力等特点被摄影人钟爱,那么具体该如何用呢?不妨先搞清楚其成像有何特点,也就是其镜头语言。
超广镜头成像有何特点?1、强调前景元素
广角镜头下近大远小的畸变,会让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当你低角度拍摄贴近前景中的某个物体时,它会显得比周边物体大很多,十分突出。树、花、水流、石头、各种奇怪的植物都可以用来作为前景,在选择前景时主要从质感与形态上考虑。
▲前景的形态与纹理充分体现出了光线的质感,其独特的形态构成的框架使得画面更加的有张力。
这种强调主体的方式不同于大光圈虚化,它在强调主体的同时,仍然保持对周边环境元素的表现力,而不是将它们变成模糊的色块。
▲近处的花朵变得很大。
换一个角度来说,当你在拍摄取景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在前景处出现不必要的干扰景物,它们会变得很大很扎眼。
▲借用前景遮挡构图,缩小主体在画面占据的比例,突出前景的视觉冲击力。
2 、透视畸变
广角镜头的透视畸变比较明显,而且焦距越短,越靠近画面边缘畸变会越严重,而画面中部的畸变较小。
▲当你使用广角拍摄时,要尽量把水平面、地平线往畸变不明显的画面中部放,保证它的平直,让画面看起来自然。
而用广角拍摄人像时,通常从低角度拍摄,在视觉上能够拉长身形。同时为了避免产生畸变,在拍摄人像的时候,不宜近于0.6米,否则会出现一个面部的变形。
▲在广角拍摄的时候,一般把人物放在画面中间,因为画面的中间是形变量最小的。
当然,除了避免畸变,也可以对它进行一些利用。最常用的套路,就是拍摄道路、走廊、桥面等单向延伸的物体时,利用广角的畸变增强“汇聚线”的效果,强化画面的纵深感。
不长的栈桥,在广角镜头下显得十分遥远
▲通过这些线条引着,能够更好表现出主体,给画面增加很大的空间感。
在画面的前、中、后都放上同样的景物充当空间标尺,再对前景中的标尺进行贴近拍摄,让它显得特别巨大,也能有效地强化空间纵深感。
▲前景、中景、远景中同样大小的景物,利用近大远小的畸变效果,突出了画面的层次感。
3、利用超大景深
和其它焦段的镜头比起来,广角镜头的虚化能力很弱,但同时具备着超大的景深,你可以把从近处到远处的景物全部囊括进画面中。
可以尝试选择竖构图拍摄,减少横向视野,以免纳入过多景物显得杂乱;取好景后小角度俯拍前景,利用广角镜头的大视野囊括从近到远所有的景物。
▲f/16 左右的小光圈,把焦点对在景深约 1/3 处,或对在前景景物上都可以,极远处景物略微模糊。
因为超广角的焦距不易拍出浅景深,所以即使利用了最大光圈(如 f/2.8、f/4)和中度的 ISO(如 ISO400),也可以令相片全部清晰不手震了!
即使用了大光圈,广角镜头也可以拍出深景深的相片。
▲广角镜头所能提供的安全快门,也能让你减低晃动的几率。
以上便是其成像的主要特点,在了解广角特性的基础上,多多进行尝试,才能够获得许多超出预期的效果,最后,想说的是,拍好片的关键不在于镜头,而在于镜头后面的头。有了好器材,我们更应该很好的驾驭它,才能发挥它该有的作用。
以上内容如有帮助,欢迎点赞,留言,转发!想了解更多摄影技巧,欢迎关注【墨染印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