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被踢出族谱,什么样的女人能统治开拓国家?
统治国家与是否是女人没多大关系,更与女人的什么生理结构、情感特征没啥干系,这些多半都是男性社会对女性当政的一种愤懑罢了。
譬如女司机开车,实际上男女事故率差不多,男性可能还更高,但男权社会却喜欢将女性渲染成傻瓜、懵货、不靠谱也不及格的驾驶员,下意识的进行无端的打趣和污蔑。
所以,中国女性统治者在当政时都会面临一个比较难堪的问题——雌鸡司晨。人们天然的认为当皇帝就不应该是女人该做的事,封建社会的女人应该老老实实躺在床上奶孩子,而不是醒掌天下权,醉卧紫金阑。
女人做了皇上那还得了?男人的世界哪怕在政治上屈服了,在心理上也仍然会存在芥蒂。这导致女皇们经常性的会遭遇“性别挑战”——“你是女人,你不应该上位”的反对比比皆是。
更难堪的是,女皇们最后还得让出自己“家天下”的资格,比如武则天,好不容易建立起一个武周,最后还得在“众望所归”下还政于自己的软蛋一般的儿子,而非自己的本家。
武则天很多很多的精力都耗在了这种性别歧视问题上,杀了不少人,也做了不少事,还留下了很多隐患,不能不说对大唐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以至于连自身的形象都为之蒙尘,落下个刻陵碑都要无字的结果。
清代文史大家赵翼在其被称为“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的《廿二史札记·武后之忍》中写道:“古来无道之君,好杀者有石虎、苻生、齐明帝、北齐文宣帝、金海陵炀王,其英主好杀者,有明太祖,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
你看这评价有多低?看看其他列的都是些啥人,全都是历史上手段发指,残暴狂傲,淫恶不堪,杀人无数的大暴君,连朱元璋都在内,居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
这骂的够狠了,简直就是把武则天往死里踩。
《新唐书·高宗本纪》也写道:“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
《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态度也差不多:“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
明清大思想家王夫之也说过武则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其它什么《资治通鉴》之类也都是一边倒的谩骂,似乎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就是杀人盈野的暴君,是个昏聩得只知道与面首享乐的荡妇,而她的统治就是一片漆黑的地狱。
但细细品过这些历史就知道,武则天无非是得罪了士大夫群体,一来女人当皇帝无法被儒家礼法所接受,二来武周篡唐为封建统治所不容,怎么可能落得个好评价呢?
就连武则天自己都总结了,这叫“飞蛾扑火,本性难移”,只要你在这闪光,它们就会一拨接着一波的往上送,拦都拦不住。
反倒是毛泽东才真正道出了历史的真相:“史书里把个武则天写得一塌糊涂,荒淫得很,不理朝政,这样她怎样治得下去?我就不信。”
实际上,武则天的统治能力高过历史上起码90%的男性皇帝,她有手腕,有魄力,敢于开拓,她所统治的武周,是一个被称为有“贞观之治遗风”的好时代。
什么“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扯呢,唐朝并没有毁在武则天手中,相反还颇有兴旺之气,出现了狄仁杰、姚崇、张柬之、敬晖等名臣名相,百姓总体还生活的不错,算是个风流年代。
但武功上武则天就实在是令人诟病,为了巩固自己时刻都不稳定的统治,武则天杀死了很多有能力的高级将领,这种类似斯大林“大清洗”的行为让唐朝的国防陷入危机,外战屡屡碰壁。
比如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高宗时突厥复起,然而因为武则天忙着篡权,朝廷根本没工夫管,结果不仅突厥越来越嚣张,连吐蕃都趁机侵略敦煌,占领安西四镇,好不容易才让王孝杰夺回。
武则天还在登基前杀死了经略西域的裴行俭,导致突厥不可收拾。本来裴行俭挑拨突厥内乱,把他们整得死死的,结果他一死,突厥十姓皆叛,最后还跑来攻打中原,攻州略县,掳掠了赵州、定州八九万男女。
武则天的做法是“和亲”,她派出自己的侄子武延秀去迎娶默啜可汗的女儿,结果对方不给娶,要嫁李姓的,把人都扣了,扬言要帮助李唐恢复江山。
这下闹大了,武则天忙不迭的给李显立太子,然后挂封元帅打突厥,实则让狄仁杰去代其出征。
还没等狄仁杰到,默啜把掳掠的两州百姓杀了个精光,夺路而去,武周竟连个场子都没找回来,此后武则天依然得与默啜和谈。
后来又爆发的契丹之乱也差不多,契丹人起兵反周,武周三次讨伐都没吃到好果子,跑去求突厥人帮忙才搞定。
不得不说,武则天的大把精力全用在了巩固统治权上,她纵有再多的才华,也没法再多出只手来。毕竟中国历史上也就这一个女皇,传统的中国社会很忌讳女人当政,以后的时代,即便出现了权势滔天的女人,她们也没敢像武曌这样想办法当皇帝。
因为谁都看清楚了,呕心沥血,忙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
国外这方面就好很多,他们并不介意让女人上位,反正统治权依然存续就行了,管那么多作甚?
比较著名的西方女皇,那什么君主立宪的英女皇就不谈了,必须得说俄罗斯皇室,因为实在太丰富太精彩。
叶卡捷琳娜一世叶卡捷琳娜一世于1725年—1727年在位,统治期相当短暂。
她的身世比武则天低得多,只是立陶宛一个名叫塞缪尔·斯卡乌龙斯基的农民的女儿,本名玛尔塔·海伦娜·斯卡乌龙斯卡娅。
她还是俄军的俘虏,属于被掳掠走的美女,被充作了军妓。但又因为貌美,成为俄军元帅缅希科夫的专属玩物。
缅希科夫用过后觉得好,就将之献给沙皇彼得一世,也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也觉得很好,一番云雨后便将之带走了,后来极为得宠,被纳为彼得一世的第二任妻子。
彼得一世一死,凯瑟琳(因为入了东正教而改名)便在近卫军的拱卫下加冕为王,是为叶卡捷琳娜一世,全名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赛耶夫娜女皇。
但是呢,叶卡捷琳娜一世基本上是个傀儡,她啥事儿都不管,朝政被权臣亚历山大·丹尼洛维奇·缅希科夫所把持。
缅希科夫本来是莫斯科街巷中的贫苦少年,像武大郎一样靠卖饼为生。机缘巧合下他成为给彼得一世牵马的勤务兵,结果反倒因此成为彼得的少年玩伴,跟着鸡犬升天。
这人实际上是个天才,他逐渐在军政界发迹,最后硬是靠着能力打赢了无数战争,成为元帅和公爵。
而且,比起叶卡捷琳娜,缅希科夫与彼得一世这位沙皇的关系反倒更亲近,以至于他能明目张胆的发战争财,四处捣鼓生意,贪污国家经费,事后被彼得大帝叫过去挨顿打,晚上两人就不计前嫌的喝酒,啥事儿也没有了。
彼得大帝对叶卡捷琳娜说过,缅希科夫迟早要上断头台。此时这位公爵大人权势滔天,富可敌国,也只有沙皇自己才能能镇住了。
然而,直到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缅希科夫仍然活蹦乱跳,他以最快的速度拥立叶卡捷琳娜一世上台。
叶卡捷琳娜曾经是缅希科夫的玩物,又毫无根基,她怎么可能反抗?这分明是赵姬遇到吕不韦嘛。
这下沙皇俄国还不成了缅希科夫家开的东西了?不仅缅希科夫曾经的国债、勾当全部一笔勾销,他还得到了布土林城。
然后缅希科夫借叶卡捷琳娜的手胡作非为,甚至开始铸造“缅希科夫银币”。他还试图修改史书和族谱,制造各种“证据”,以使自己祖上也成为王朝贵族,好进入沙皇谱系,然后篡取皇位。
叶卡捷琳娜一世便在这种悲惨的氛围中被人摇来摆去,不久她就生了病,然后郁郁而终。
她死前缅希科夫还在捣鼓窃国大计,骗她签署了“沙皇遗嘱”,让之前逃亡的阿列克赛·彼得洛维奇太子的儿子继承皇位,然后将缅希科夫的16岁女儿嫁给11岁的小皇帝。
叶卡捷琳娜死后第10天,连个国丧都没有,缅希科夫就已经完成了新皇即位和订婚仪式,他甚至把宾客们送给小沙皇彼得二世的贺礼都贪墨了。
再后来,缅希科夫也翻了船,被彼得二世流放3000公里,死于小镇别留佐夫。
彼得二世也没活多长时间,他1727年继位后,1730年就死了,才14岁。
最可怜的其实还是叶卡捷琳娜一世,从农夫的女儿到军妓,再到贵族玩物,再被皇帝看上,一不小心成为皇后,继而成为权臣傀儡,分外令人唏嘘。
叶卡捷琳娜一世生了一大堆子女,基本也都是难养活,五个儿子一个比一个活的短,六个女儿也是个个芳华早逝。
但其中的三女后来成了新女沙皇伊丽莎白一世。
次女安娜·彼得罗芙娜公主也还行,她嫁给了瑞典公爵腓特烈,生下了彼得三世,生完孩子月子没坐好病死了。
很显然,叶卡捷琳娜一世这样的女人是无法统治国家的,她自己就是个玩物和傀儡,但她的臣下却相当有能耐,开疆扩土不在话下,这得益于她有个大帝做老公。
安娜一世另一段俄国女皇的故事,从小皇帝彼得二世死后说起。
因为罗曼诺夫王朝绝嗣,贵族们经历商讨后,只能拥立女性为王,那么顺位的应该是三女伊丽莎白。
但贵族们很讨厌叶卡捷琳娜这个贱民出身的女子,称她是外国的下贱女仆。
而且叶卡捷琳娜系免不了与缅希科夫一脉渊源颇深,谁也不想缅希科夫一家重新回来,更不想彼得大帝的那些妨碍贵族利益的改革被执行。
于是叶卡捷琳娜一系给掐了,贵族势力最终选择了诺曼诺夫王朝四代目,先皇伊凡五世的女儿安娜公主,因为安娜早年嫁给了库尔兰公爵,四个月就成了寡妇,常年远离政界,没有势力,就像个放牛娃一样好控制。
这也是俄罗斯女皇的悲惨之处,西方的制度无所谓谁当皇帝,男女都一样,但他必须符合贵族利益,不然哪怕是缅希科夫那样超级权臣也很难上位,人们宁愿选个好管理的傀儡女人。
最终,四代目的四女安娜成了女沙皇,她在1730年登基,成为俄国枢密院的木偶。
但人们低估了这个20出头就守寡的女人,她显然做惯了公爵家的女主人,上台反手一巴掌废除了枢密院,然后建立了一个极为强硬的独裁班子。
大部分时间,安娜一世都是很贵族,很任性的,她完全是恣意妄为。
比如1732年时,因为更想念旧都圣彼得堡,她干脆把都城迁出了莫斯科。
安娜一世很反感理政,所以她专门请了德国的专业顾问来进行政务管理。她喜欢贵族式的休闲,于是找了个叫比隆的情夫日夜玩耍。
大臣们争吵的烦了,安娜就小手一挥——朕看那路易十五和奥斯曼帝国挺蹦跶,你们要是太闲了就给我把丫揍一顿!
于是安娜为皇的这10年成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还别说,俄罗斯人打得不赖。他们先是打趴了路易十五,然后又与奥斯曼打得昏天黑地。
还要闹?那老娘就不客气了,安娜崇尚特务政治,她搞的一帮俄式锦衣卫四处侦缉,捕风捉影,各种清洗,杀得贵族们是血雨飘摇,遍地冤魂,大规模流放西伯利亚就是她先弄出来的。
后来由于和莫斯科贵族结的梁子太大,顶用的人要么缩了,要么死了,要么会造反,安娜女沙皇干脆继续扩大了外国官员的数量,她更放心这些人。
基本上安娜女沙皇一朝,宫廷里的风格都是吃喝玩乐开趴体一条龙,她不放过人生任何一个时机来作乐,以至于后来皇宫里都没有大臣处理政务了,而是爬满了各种花花绿绿的小丑和戏班子,他们变着法子逗女皇开心。
因为是寡妇身份,安娜女沙皇也懒得生孩子,于是她干脆让情夫比隆当摄政,所幸后来伊凡五世外孙女安娜·利奥波德福纳与布伦瑞克公国的公爵生了个儿子伊凡·安东诺维奇,这才让沙俄有了指定继承人,他被安娜一世收为养子。
1740年,安娜女沙皇在吃喝过后,因为一场痛风死去,之后婴儿伊凡六世继位。
这还是因为女皇在照顾自己的另一个情夫,库兰的公爵恩斯特·约翰·冯·拜伦,她最终让拜伦当上了辅佐幼主的摄政王。
可惜她一死马上就是反攻倒算,拜伦被伊凡六世的父亲亲手整下台,然后送到了西伯利亚挖土豆,他则扶持自己的妻子安娜·利奥波德福纳做摄政,夫妻两人把戏唱。安娜王朝遂卒。
总的来说,安娜女沙皇的表现是非常符合一位女性风范的,她把没心没肺耍到了极致,同时也全不忘锱铢必较,吃喝玩乐更是一把好手。但你要说她傻?那被她玩死的那些人是啥呢?
伊丽莎白一世女沙皇伊凡六世的父母嘚瑟了13个月就完蛋了,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女儿,三公主伊丽莎白发动了突然政变,随后登基为新沙皇,伊凡六世和爸妈一起被赶下台,送到了一座要塞关了起来。
伊丽莎白一世的手段相当凶狠,她不仅换着地方关押伊凡六世一家,还将国内所有带有伊凡名字的东西全部毁灭,连硬币都不留,彻底将之人间蒸发。
后来的彼得三世曾经很同情伊凡六世,还去看过他,结果同年彼得三世也被赶下台了,直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伊凡六世还以“无名氏”的身份活着。
(注:后来有个海军中尉发现了“无名氏”的秘密,做梦想借机勤王,结果连带伊凡六世全被杀死了。而伊凡六世的弟弟妹妹们,则被他们的姑姑,丹麦的王太后玛利亚接到了日德兰,后依靠叶卡捷琳娜二世定期打钱活了下去。)
伊丽莎白还颇有祖风,她上台就宣称那些之前的独裁都是劣政,她要扭转天下回归正常的轨道,要重归彼得大帝的荣耀。
于是稀烂的内阁被废除,恢复了之前被废除的国家制度,还设立了贵族银行、商人银行和外贸公司,创建了莫斯科大学、艺术院,让一切都显得欣欣向荣。
不过她也不是完人,比如她禁止了贵族以外的土地权,还将伏特加的生产售卖权交给贵族,甚至允许地主们编个理由就能把农民流放到西伯利亚,导致高层一片喊好,底层一片骂娘。
谁能想到,伊丽莎白一世当年与彼得二世关系相当好,这对姑侄从小就一起游玩,骑马打猎。以至于后来贵族们头痛皇位的时候,还曾想干脆把她嫁给伊凡算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皇位圆满解决。
伊凡二世可能还真的有些情愫,他只要看见伊丽莎白与男人有暧昧,就立马用各种手段把对方搞走,最好派出国。
按照一些说法,伊丽莎白一世其实是个很恬静,很与世无争的人,甚至刚开始就是个傻白甜,根本不像后来那么心机婊,她完全是被逼出来的。
伊凡六世的母亲安娜不断整治伊丽莎白,还削她的封地,矛盾不断激化,再加上伊凡六世背后的德意志势力兴风作浪,众望所归,由不得三公主再坐视了。
于是,伊丽莎白穿上了亮银色的胸甲,挂上了宝剑,向圣母祷告,然后在彼得大帝留下的普列阿布拉仁斯基军团簇拥下踏进冬宫。
这场政变没有流血,因为所有见到戎装的伊丽莎白的人,统统都跪地相迎,所有爱国俄罗斯人都将之奉为正义。
三公主一直从宫外走到伊凡六世的摇篮前,然后静静的等待襁褓中的小沙皇睡醒,这才下令将之逮捕。
略微有点尴尬的是,因为冬宫外的雪太厚,顶盔戴甲的三公主下车第一脚就陷下去了,然后近卫们不得不扑进雪里,七手八脚的把人掏出来,趁冻硬前抬着她入宫。
伊丽莎白的统治被认为是罗曼诺夫王朝有名的开明之治,虽然她同样如安娜一世那样纵情声色犬马,但好歹她还比较懂得节制。
更重要的是,伊丽莎白一世是真的在恢复彼得大帝的政治模式,她重建了枢密院,不断鼓励商业行为,后世俄罗斯人称之为“开明专制之始”。
对外攻略上伊丽莎白也非常在行,她现实在1743年打趴了瑞典,割得了芬兰的土地,然后又帮助奥地利对付普鲁士,还拿下了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将之改名加里宁格勒。
叶卡捷琳娜二世伊丽莎白一世奉行“老娘不结婚!”所以她将姐姐的儿子接回来,做了继承人。
这个被接回来的娃儿也是个苦命人,喊着金钥匙出生,却从小父母双亡,被叔叔阿道夫·腓特烈养大,阿道夫后来成了瑞典国王。
如果没出意外,他将是瑞典王国的继承人,但因为成长的病态,彼得从小就胆小如鼠,神经质,自闭,宅,喜欢饮酒,自己玩兵人游戏,但害怕枪炮声,会被吓瘫。
这一切拜他老师所赐,此人动辄体罚彼得,为一点小事可以让他跪豆子,完全是在玩调教。
伊丽莎白一世对彼得其实挺好,给他更好的待遇,给了最好的老师学俄语,抽调荷尔施泰因军团的人给他组小军团玩耍。
然而彼得从来不感恩,他还很反感俄罗斯这“苦寒之地”,他对瑞典国王叔叔说:“我怎么被扔到这么个诅咒之地?这跟坐牢有什么区别?当初为什么不给我自由,那样我不就坐在文明国家的王位之上了么?”
这熊货还在七年战争时支持敌国普鲁士,简直是不拿伊丽莎白当干粮,但傻白甜特别心软,一想起姐姐,就原谅了他。
可他的恶劣习性女皇不追究,大臣却看不惯,都当他是混球,于是彼得的日子愈发难过。
伊丽莎白为彼得操碎了心,为了让他安心当个继承人,还帮他娶了一个小公国的公主索菲亚为妻,她貌美如花。
这个索菲亚公主,按照东正教习俗,之后改名为叶卡捷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
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1762年,伊丽莎白一世病逝,彼得三世继位,然后这个傻货坐了半年皇位就完蛋了。
按照俄罗斯的历史记载,彼得三世愚蠢、刚愎自用,神经质,智商如同小孩,怪里怪气,对国家冷漠,还疯狂出卖国家利益,甚至帮助贵族获得不应有的特权。
他还在七年战争后,将伊丽莎白时期本来明明获得胜利的地位给放弃了,不仅归还了所有占领的普鲁士土地,还拼命跪舔普鲁士,将打输的普鲁士当做“典范”,对方派个人过来,说什么是什么,简直让全欧洲都惊掉下巴。
有人帮彼得三世辩护,但最后也不得不咬牙硬杠:“他固然是在拼命出卖国家利益,但他的形象没描写的那么糟糕吧喂!”
其实,之所以彼得三世在史书上被写的那么愚蠢,与叶卡捷琳娜二世有很大关系。
虽然她的身份是妻子,但她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个瑞典丈夫的厌恶,厌恶其碎碎念,厌恶其天天说瑞典的月亮比俄国圆,厌恶他说西方好,还吃里扒外。
于是彼得三世的皇位坐到头了,她的妻子在半年后发动了政变。
据说叶卡捷琳娜二世等这半年,还是因为肚子里有五个月大的孩子,她是等到十月怀胎完毕后立即动手的,否则早在伊丽莎白病逝后就嫩死自己的傻老公了。
而且这孩子还不是彼得三世的,是她拉拢的情人,近卫军军官格利哥里·奥洛夫的,一顶绿帽子扣得贼酸爽。
叶卡捷琳娜二世怀孕时就没歇着,她早已调动了所有的政治势力,当她赶到圣彼得堡时,近卫军、枢密院、长老院、支持的军民,人山人海对她效忠。
得到叶卡捷琳娜发兵消息的彼得三世吓得屁滚尿流,但他愚蠢到不仅不逃跑,还试图指挥荷尔施泰因军团迎击,最后见大势已去,便拖着情妇逃亡喀琅施塔得。
结果等他逃到地方,当地的军队表示,我们已经效忠叶卡捷琳娜女皇,您还是回去束手就擒吧。
就这也,彼得三世乖乖的跪在老婆面前签了退位的诏书,然后被垃圾一样扔到圣彼得堡郊外的罗普舒。
叶卡捷琳娜并没有放过软蛋丈夫,可能知道这个丈夫的后台太硬,或者担忧外国势力借机插手,仅一周后,彼得三世就死于“消化不良”,而野史说他是被扼死的,而且就死于叶卡捷琳娜的情妇,近卫军军官奥洛夫之手。
治国上面,怎么说也是公国的公主出身,叶卡捷琳娜二世手腕相当了得,而且行事非常大气,她没有做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更没有为了维护自身清誉而去擦拭自己的污点。
叶卡捷琳娜的风格是,只要给我卖命,那我就与你共享胜利之果,由此收拢了很多铁杆手下,哪怕前朝的政敌都为此归心。
在她统治的时期,俄罗斯对外不断扩张,两次与土耳其PK,三次瓜分波兰,继而又揍了瑞典。这使俄罗斯得到了西乌克兰、立陶宛、白俄罗斯等许多土地,又打开了黑海的出海口,做到了彼得大帝也做不到的事。
因此,叶卡捷琳娜二世成为俄罗斯两个“大帝”称号之一,她帮助俄罗斯获得了6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还让其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强国,无论是外交还是内政,叶二时期都堪称一个黄金时代。
不得不说俄罗斯这几个女皇都非常有自己的特点,她们大多并不拒绝纸醉金迷的享乐,有的私生活简直没法说,如叶二甚至依靠肉体来捆绑手下,谋求政治利益。还有的颇有点没心没肺,但她们基本都算成功的治理了国家。
再看看那个傻缺一样的彼得三世,很显然,一个愚蠢的男性皇帝,那还真不如一个贤明的女性皇帝。
说到底,决定一个国家的是它的整体政治制度、路线、思想,而非仅仅是那些细节的决策,健康的国家运转之下,上面的坐着的屁股是谁很重要吗?
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我赞同这个观点!女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往往觉得自己才是家里的一家之主。什么事儿都要以我为中心,但是当她到了中年以后,才慢慢地知道原来自己的男人才是家里的顶梁柱。
因为当一个女人到了中年以后,她才是一个成熟的女人,她才认识到自己的男人在家里任劳任怨,不离不弃,他才是家里的顶梁柱。
男人们到了中年以后上面有父母靠你赡养,中间有妻子靠你呵护,下面还有孩子靠你爱护。
你要是有钱吧,可以让这个家里衣食无忧,如果你的家里并没有多少钱,或者是靠你打工换来几个钱来养家糊口,这样的男人才是这个家里真正的顶梁柱了。
我就说我的家里吧,我也是一个中年男人,我的家里并没有多少钱,就是一个住了水渠道干的农家。
我舍不得乱花一分钱,从来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每个月挣到钱全部上交的男人。
我的老婆经常对我说,不要舍不得花钱,该吃的好吃的你就在外面买点,遇到好看的衣服就买一件。
我总是笑着对老婆大人说,你看我都这么大了,没有必要那么再打扮自己了,只要是冬天冻不着,夏天热不着,有平常饭吃,平常衣穿就可以了。
有一次我过生日,老婆还特意给我准备了丰盛的生日晚宴,并且又对着孩子们说,你爸爸在家里才是一个真正的好爸爸,好丈夫,好儿子。
好夫君我嫁给你到了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你是我一辈子的幸福,你真的才是咱家里的顶梁柱。
我看到这个幸福的场面,高兴的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了。老婆大人你才是咱家里的定海神针呢……
一句话把家里的幸福氛围给推向了高潮。
是的,当中年以后的女人看到自己的男人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舍不得乱花钱的时候,你就应该感谢自己遇到了一个好男人。丈夫不是不知道什么东西不好吃,什么衣服不好穿,只是他舍不得在自己的身上乱花钱,而是他把整个家庭都考虑遍了。
所以说,这样的中年男人才是一个好男人,顾家的男人。同时,她们中年以后的女人更能懂得,中年以后的男人才是家里的顶梁柱。
由此可见,在婚姻中,很多女人到了中年以后才明白,自己的男人才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而自己却是一个应该辅佐好丈夫的角色,应该感恩自己遇到了一个好丈夫,好男人!
好了友友就分析到这儿吧!小伙伴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都留言评论一下吧!
关注【情感v观乔存兴】,每天都给你分享精彩情感问题!
却不让我唯一的女儿进族谱合理吗?
修祠堂大概南方人更重视,所以重男轻女也很严重,不让女儿进族谱,大概各地的习俗不一样。不知道这个问题,换做男人怎么想?
我是个当妈的,如果老家修祠堂要求我家出1万,也不让我唯一的女儿进族谱,那就把我也剔除吧!我既不会出钱,也不在乎自己的名字,你不尊重我,不要给我提什么要求!
我老公的家族前些年才开始重新续谱,但我们这里没有祠堂这回事儿,规矩也不是特别严,老祖宗的墓碑是儿女儿媳女婿孙子外孙子都有,祭祀祖宗的时候一般是以男孩为主,其实也不一定,儿女不在家,很多老太太全盘操盘这些事儿,家里没有儿子的,女儿也是一样干。给祖宗上坟烧纸的时候,很多女孩子一样去,并没有人说啥。
不能说合不合理,如果当地的宗教仪式确实很严重,并且严重的歧视女孩儿,我估计个人的抗议无效。但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也为了自己的女儿,真心不建议你交这个钱,等于交钱打脸,人家根本没有把你放在眼里!
想起了很久以前传下来的一个故事:大户人家纳了一个小妾,虽然长得年轻貌美,因为身份卑微是从角门儿抬进来的,没有风光的迎娶场面,就算是给家族里生下了儿子,也只能站着伺候老爷和太太的吃喝拉撒。到自己的儿子状元及第,小妾才允许在桌子上坐着吃饭。据说就连某部大员的母亲,因为小妾的身份,死后不能走正门,只能从侧门抬出。大员据理力争,周围人都不敢得罪,只好放行。
人类的任何进步,现在女性的所有权利,都是很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据理力争得来的,男尊女卑的观念由来已久,完全扭转并不容易。人只能跟着环境变,很少有人可以改变环境,就看你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你也被家族踢出门,对男人来说还是很郁闷的,是不是意味着流离失所,毫无根基?如果想改变现状,非你自己混的特别牛逼,或者是你女儿将来有出息。如果你女儿以董明珠的身份回归,估计连族长都会过来请,不远万里也得宣告身份成立,就是现在人的虚伪。感谢支持
你怎么看董明珠曾被踢出族谱的事?
被踢出族谱,是对董明珠的羞辱吗?[大笑][大笑][大笑]如果说,这是羞辱,那绝对、肯定不是对董明珠的羞辱,而是对他哥哥之事之为而被全家族生愤,族群议之,再将董明珠踢出家谱的全家人自己的羞辱!因为,这个家,这个大家,没有格局,没有境界,只有私利!董明珠,又岂不羞于此?
这件事,真是这样吗?这只是媒体报道后,公众的猜测而已。即使真是,因他哥哥20年前因个人利益而被董明珠拒绝这个原因,又会又能怎样?那反过来说,今天董明珠能像今天这样,被大多数人称道,原因之一,不恰恰印证了当年她那样做是正确的眼光和决然,才真正造就了今天的董明珠吗?这就是她当时的境界,造就更成就了今天的董明珠的根本之一!
家庭和工作,亲情与利益,对社会中的每个人,永远都是一道道选择题,抉择项。成就今天的自己,强或弱,成或败,好或差……都是自己过去和今天的选择乃至抉择。我看过董明珠关于哥哥事的视频,她直到今天也并没有后悔当时的抉择。如果说,今天此刻还问她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看法,我百分百肯定,她依然一如既往。为什么?因为,她是董明珠!
媒体→百姓,很多时候也很有意味。20多年前的事儿,今天又来炒这个事,有意思吗?哪个家族又会在20多年后,才去将某人清出族谱?而且,她董明珠家又是啥大家族,会有族长、族员去修订这个家谱?
在今日中国🇨🇳,你家族有吗,他家族有吗?再即使,就是有,谁问过董明珠所在家族的族长,再不济,又有谁问过董家任一族员?再有谁去问过董明珠(她已回答过,咱不了解实情,也不想了解)?如果没有,那说什么,你就是说破天,骂破地,有意思吗?有啥意思呢?
婚姻的决定权在于女性?
不知马云的原话是怎么说的,但“未来世界,婚姻的决定权在于女性”这一判断是合理的。
婚姻的本质,是男女基于抚养孩子形成的合作关系。由于十月怀胎的经历,母性天然无法割舍孩子。可以认为:“假如女人有独自抚养孩子能力,她是不乐意与任何人分享孩子的,包括孩子的父亲”。因此,婚姻对女性的意义是:“在缺乏独自抚养能力的前提下,以分享孩子为代价,换取男人提供抚养支持”。
而男人却是天性热爱自由,不乐意被家庭牵绊。因此,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发明了传宗接代的概念,核心是让男人相信延续家谱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从此,男人对娶妻生子才由抵触变为热衷。
在科技欠发达的年代,一来没有避孕措施,只要不能拒绝性生活就会导致怀孕;二来劳动创造价值严重依赖体力,所以女性严重依赖婚姻的保护,以免成为单亲妈妈。这种前提下,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是被动的,所以说封建社会的社会意识是男尊女卑。女性只能以“帮助男人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为代价,换取男人提供后半生的衣食保障。
但是,女性对“允许男人分享孩子”的要价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自身经济能力的增强而大幅提高的。当今社会,尽管多数女性还不具备独自抚养孩子的能力,但科技进步使她们获得了和男人差不多的挣钱能力;而避孕措施的出现,又令她们有了生与不生的选择权。这种前提下,再让她们“允许男人分享孩子”,或者说“帮助男人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必然要对男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大量剩男、剩女的出现,以及不婚、离婚率的上升,正是女性向男性提出高要求,而后者不堪重负的反映。许多女人曾表示过:“如果男人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宁愿多挣钱,然后做个单亲妈妈”,也就是所谓“拒绝分享”孩子。
随着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女性对男人提供抚养支持的需求越来越低,“拒绝分享”的倾向必然越来越强烈。可以想见,今后女性一定会在婚姻和生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家只能适应,不必感慨人心不古。凡事有两面,从另一面来讲,男人也就此摆脱了几千年来被强加的“传宗接代”的人生使命,谁又能说这一定是坏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