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卒网游加速器,历史上有哪些细思恐极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和轴心国动员全部国力做殊死一搏,同盟国的领导者美利坚合众国与轴心国负责人纳粹德国除了常规战局对阵外在战略武器上更是做了赌国运的竞赛,战略性武器原子弹的确是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格局,1945年1月纳粹德国灭亡,轴心国的太平洋战场只有日本在苦苦支撑,日本动员七百万军队计划与美国一起玉碎,按照美国国防部和中情局的评估报告美国如果与日本产生本土作战的话将会损失百万人以上,这样巨大牺牲是美国不可接受,于是杜鲁门总统开始将赌注压在了“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由美国知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及导弹火箭专家组执行,最为知名的是火箭专家冯卡门还有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这两位研制美国核武器的专家都是犹太人,二战中这些优秀的犹太专家从德国逃亡美国避难,他们替自己的同胞报了仇埋葬了纳粹。那么纳粹德国与美国人在二战前后研发核武器的竞赛是怎么样的?希特勒是否拥有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呢?这些细枝末叶的假设都可能影响二战的走向,美国网路《高堡奇人》和《大西洋帝国》都是反转二战的作品,如果同盟国输了,世界会陷入纳粹的统治。
抱着好奇心我梳理二战的美德研发核武器的过程来看看细思极恐的国力竞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就拥有庞大的核物理研究机构和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数德国最多。早在1938年3月,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奥托?哈恩和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就在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成功地进行了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的实验,终于出现了物理学界期待已久的裂变效应。从原子核裂变中获得无比巨大能量的实验已突破,这说明哪一个国家能够首先把它转为实用,就有可能利用核裂变制成威力无比的原子弹。此后,一批德国科学家在纳粹的命令下开始紧锣密鼓地研制核武器。但是,纳粹德国在灭亡前是否已经拥有原子弹,史学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
1939年从苏黎世传出消息:德国正在进行一项秘密的“化学工程”,由德国铀学会的物理学家指导,直接对柏林陆军武器部负责。种种迹象表明,希特勒正在着手研制原子弹。为了抢在这位战争狂人前赶制出第一颗原子弹,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上书罗斯福,提请美国当局注意正在日益逼近的来自法西斯德国的原子威胁。罗斯福总统采纳了爱因斯坦的建议,组织制订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命令全力以赴研制原子弹。那么究竟德国当时是否已经拥有了原子弹呢?很多历史学家提出,纳粹已经拥有了原子弹。据史料显示,当年纳粹的科学家至少先后试爆过三颗原子弹。其中一颗是在德国北部的吕根岛,另外两颗则在图林根的奥尔德鲁夫。其中,奥尔德鲁夫的核试验是在1945年3月3日21时20分,它比同年7月1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试爆的原子弹要早好几个月。但许多人认为这个说法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因为当时纳粹德国缺钱少人,如何开展如此大规模的研究和试验?当年美国为实施“曼哈顿计划”曾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调集了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了核武器的研制。而纳粹德国仅靠为数不多的科技人员就能把原子弹造出来吗?而在1944年底以前,同盟国的科学家则普遍认为,德国在原子实验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匈牙利核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在一篇文章中说,按照德国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德国人本来在1942年就应该造出原子弹了。
然而,美国执行“阿尔索斯”行动的原子谍报人员,经过仔细侦查发现了纳粹德国的铀计划和铀学会有关铀研究最完整的档案。从而获知在1944年底,纳粹德国在原子弹方面的研制工作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比之美国洛斯阿拉莫斯中心的研究人员要落后两年。也就是说当时来自德国的任何突然的核袭击的可能性应该是不存在的。那么这是否说明纳粹德国没有原子弹呢?很多研究者认为,法西斯当局大肆推行种族歧视,残酷迫害有独立思考的人,特别是犹太人。希特勒还曾下令逮捕持不同政见的科学家,致使像哈恩、施特拉斯曼、迈特纳、爱因斯坦、赖纳及弗里施这样出类拔萃的科学家纷纷离开德国,逃亡国外。这使得德国大量人才外流。对制造原子弹无疑是十分不利的。而且德国在原子能的研究方面,没有全面的指导和统一的目标,各单位之间缺少协作。希特勒把相当大的科技力量用来研制“V-2”型导弹,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势必影响对原子弹的研制。
综合而言,德国二战中军事科技能力不容低估,如果没有反犹太主义和屠杀纳粹德国提前造成核武器也犹未可知,可是历史不能假设,我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纳粹主义不符合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15字短句励志?
1、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念山腰的风景。
2、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3、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消耗身体。
4、太阳升起的瞬间,对于昨天已成永远!
5、出身无法选择,我可以选择我的人生。
6、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无也。
7、泉水,奋斗之路越曲折,心灵越纯洁。
8、没有口水和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9、路的尽头,仍然是路,只要你愿意走。
10、没有耐心和耐力,就别怪现实太现实。
11、永远成功的秘密,就是每天淘汰自己!
1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13、在强者的眼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4、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
15、松驰的琴弦,永远奏不出美妙的乐曲。
为何有人说古代的皇族里很难出现刘秀?
谢邀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要看皇族的政治基因。中国历史上的皇族也就那么几十个,唯独刘氏皇族时间最长,人口基数最大,出现一些出类拔萃的人才也比较正常,况且这二人在皇族中并不算特别优秀的尖子生。
一、刘氏皇族成功的原因这要脱胎于两汉王朝400余年悠久的历史。两汉王朝实行郡国并行,以儒治国。刘氏皇族占据天下的各种资源,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断更新换代,也一点也不足为奇。在400余年的时间里,皇族人口不断壮大,可谓是当时第一家族。
虽然老刘家第一代是泥腿子出身,但后期对皇族子弟教育十分严厉,对诸侯王的行为管制也比较严格,两汉有很多诸侯王因为礼仪问题被废为平民。优秀的皇族子弟可以参与朝政,也可以著书讲学,这种良好的风气不是其他皇族可相比的。
刘氏皇族诞生了诸多历史名人,刘秀和刘备都是匡扶汉室江山的代表性人物。中国古代皇帝中,两汉贤明的皇帝最多,开朝之祖刘邦从草根崛起,结束秦末以来的乱世,建立了第二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王朝。
文帝、景帝开启文景之治的盛世,武帝、昭帝、宣帝北击匈奴,开拓进取。光武帝中兴汉室,明帝再进一步。西汉十二帝在政治上占据绝对地位,东汉十二帝进入中后期已经沦为被支配的地位。记载于史书上有才能的皇族子弟多达百位。
两汉地方皇族有兵有权,在中央皇族危急时刻可以挺身而出,恢复汉室江山,或者割据地方延续皇族香火。难能可贵的是,刘秀、刘备都是出身于远支皇族,地方话语权不高,名声不显。
刘秀的出身比刘备稍微好点,毕竟刘备都沦为卖草鞋的商贩。他们有两大法宝,一是成为为数不多的读书群体,二是顶着皇族的帽子更有号召力和民心。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成功进击统治皇族。
刘秀与刘备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西汉末年,中央刘氏皇族大多选择投靠王莽,沦为新朝的走狗。而刘秀家族参加农民起义,兼并群雄,后来居上,刘秀选择了入主中央,成为新的统治皇族。
东汉末年,中央刘氏皇族先后成为了外戚、宦官、军阀、权臣等各方势力的傀儡。地方上的刘氏皇族势力先后被歼灭,刘备数十年颠沛流离,只能选择入主巴蜀,偏安一隅,成为地方上新的统治皇族。
二、中原皇族的局限性对比其他皇族,第一个皇族秦朝赢氏家族先后被秦二世和项羽屠戮一空,早早地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东吴孙氏、魏国曹氏、南宋刘氏、南陈陈氏等昙花一现,后劲不足,家族孱弱。统治者与皇族相互猜忌与攻伐,不能够团结皇族力量,家族凝聚力极差。而皇族建立者往往都是权臣走篡位的道路,口碑和人心自然不算好。在中央上权臣强于宗室,在地方上豪强强于中央,世家门阀现象达到了顶峰。
晋朝司马氏(河内郡)、齐梁萧氏(兰陵郡)、隋朝杨氏(弘农郡)、唐朝李氏(陇西郡)等都是来自世家大族,轮流上演更替,皇族只是世家选出来的代言人。风水轮流转,王与司马共天下。所以说,这一类皇族只是稍微强大的世家门阀。但它们依旧是世俗的代言人,文化的代言人,内部人才造血机制非常发达。
由于南北朝玄学、佛学盛行,皇族人才并不热崇于政治,而是投身于文化事业和化学事业。练丹、嗑药、清谈、文化沙龙、书法、绘画、游山玩水等成为了他们的日常活动。那个寿命短暂的时代,连搞文化事业时间都不够,更何况于去做刀光剑影,废死脑细胞的政治。
李唐皇族胡风混乱,皇族成为了天下的笑柄。前期被世家大族压制,中期被权臣外戚篡权,后期被藩镇一脸嫌弃。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不仅屠戮了中原上各地的世家大族,断绝了世家大族登上皇位的通道,而且也压垮了李唐皇族。中原成为了藩镇军阀与归化胡族较量的战场。
世家消亡后,小地主、小商人、农民等各个阶级争夺通往皇族的捷径。军人世家出身的赵匡胤通过走兵变的道路登上皇帝宝座,与前面的王朝如出一辙。他开启了真正的中央集权时代,由于重武轻文,又有弱化皇族倾向,赵宋皇族在整个历史上弱不禁风,自私自利,人才可塑性极差。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起大明皇族,其后代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又进一步规范皇族的各种行为,把皇族当成猪圈养。所以老朱家的皇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废物的皇族,从农民起义、南明争权可见一斑。对标同是农民出身的刘邦,朱元璋的计划成为了空中楼阁,皇族有所作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时刻被锦衣卫和地方政府监视,都闷闷不乐,郁郁而终。
三、入主中原的外族皇族命运五胡乱华,入寇中原,先后建立十几个弹丸国家,大多并不值得一提,说它们是皇族有点高估了。值得一提的是北魏王朝,王朝的建立者是鲜卑族的拓跋家族,后期孝文帝改革,把自己家改成元家。
这一时期,皇族有点外强中干,本来就拗不过盘踞在北方数百年的汉人世家,在胡汉通婚后把整个民族都搭了进去。北魏分裂灭亡后,北魏元家、北齐高家、北周宇文家三大皇族成为了关陇集团的世家代表之一,李唐之后湮灭于历史,辉煌也不过百年时光。
辽、金、元、清四大王朝的皇族都是第二、三、四轮扣关成功,入主中原的外族代表。王朝的建立者都是各族最强大的部落首领。这些持续百年的王朝的皇族经过数代后便会分家,成为新的贵族,但本质上大家都是皇族,只是血缘远近问题。他们都拥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国家大权被皇族把持,外姓权臣很难通过兵变或夺权等方式改朝换代。
这些外族王朝过了开拓进取的时代后,也会像中原王朝那样从内部开始腐朽堕化,最终走向灭亡。马背上的英雄变成了拉不动弓的狗熊,比如清朝皇族最后沦为不学无术的八旗子弟。
景驰科技加入百度Apollo平台?
这件事说明百度可能在尽一切努力收回其本来所拥有的相关核心技术,Apollo是百度最重视的业务,王劲卸任这件事应该算是百度做出“不惜一切代价”努力导致的结果之一。
(点击关注获取更多科技趣闻。常来我的微头条,新奇酷抽奖免费送!)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王劲带走了一批百度无人驾驶项目的队员自立门户导致的。然后百度就起诉了王劲和景驰,虽然猫哥不知道内幕细节是怎样的,但看目前这个结果,也能构想出一部商业大片的剧本来了。他的离开是必然的,这是最好的结果,否则后果可能比现在还要严重。
再说景驰加入 Apollo 团队,这也是必然的,道理很简单——“先把鳌拜斩了,再收兵权”毕竟带出去的兵以前都是百度的,归顺朝廷也是自然。
百度的无人驾驶事业部出走的人不在少数,为偏偏针对性的制裁王劲,起主要原因不光是因为他可能带走了核心技术另立门户,随他一起的还有前百度自动驾驶首席科学家韩旭和 T9 工程师陈世熹,这二位也是 Apollo 计划的核心成员。
想想三国时期如果一位叛变的将军带走了刘备家的关羽、张飞和诸葛,刘备怎么办?这可不是陪几个钱就能解决的问题。任何对于核心技术的争夺战,只要技术在,人就不是重点,除非某项技术是跟着人走的。
我对此事的评价,用上面的历史典故来说就是:“皇帝要是够意思,鳌拜也不会造反,鳌拜不造反,也就没麻烦事儿了”
(点击关注可以查看更多我的问答动态,欢迎与我交流。图片来源:Google)(本答案由猫哥@杨明慧原创于悟空问答,基于CC创作共用协议BY-SA发布)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
“秦皇汉武”是我国历史上,雄才伟略的帝王代表,同时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这三位大神,也并称为古代最能折腾的皇帝,与秦朝、隋朝二世而亡不同的是,相当能折腾的汉武帝,却没有把汉朝整散伙了。
其实能折腾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得看有没有这个实力,首先得有一个好爹,能留下足够挥霍的家底,其次得有一个好儿子,能把留下的烂摊子都收拾的差不多,就这两点基本上把所有皇帝都过滤掉了,汉武帝正好就是这么唯一的幸运儿。
汉朝三代人,四位皇帝留下的雄厚家底,足够汉武帝瞎折腾了我国古代,要说最会投胎的人,除了汉武帝,找不出第二个人了,汉武帝刘彻继位的时候,历代先皇,给他留下了一个想怎么折腾,就能怎么折腾的国家,他就是想把月亮打下来,汉朝也能用钱给他送上去。
汉武帝继位的时候,得益于秦朝的横征暴敛,以及他之前三代四位皇帝的勤俭持家,国库异常的充盈,我国历史上就没有这么富裕的时代,国库里面的钱,太多了而且放得时间太久,绑钱的绳子都断了,钱撒了一地,花花的往外流,这种场景能想象得到吗。
这种家大业大的国家,不就是留着给他折腾的吗,不折腾人生还有什么追求了,难道去吸毒吗,明显不合适啊,正好汉武帝也是个立志要把汉文明推向四海之外的有志青年,自然是一拍即合,可劲的造吧骚年。
相比之下,秦始皇和隋炀帝,就没有汉武帝这么好命了,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在位的后期,虽然是把六国都祸害惨了,但是长平、邯郸两战,秦国也是国力耗尽,损兵折将达到了六十多万,到秦始皇的时候,秦国也没攒下多少家底。
隋炀帝就更惨了,隋朝继承的是北周的底子,北周在宇文泰的时候就是个一穷二白的国家,靠着宇文泰把北周关陇政权变成一个军事化管理的国家,才能在与财大气粗、但脑子不够数的北齐的竞争中获胜。
隋朝接过北周两代积累的家底,靠着沉重的赋税,才维持住强大的帝国,虽然朝廷积攒下了两三代人都吃不完的粮食,但是老百姓穷得那叫一个叮当响啊,稍微有点天灾人祸,天下百姓就扛不住了,隋朝其实是没给隋炀帝留下折腾的资本,瞎折腾只能亡国了。
老子挥霍,儿子给力,汉昭帝与民休息,逐渐恢复汉朝国力汉武帝病逝之后,年仅十四岁的少子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有霍光、桑弘羊、上官桀、金日磾四位大臣,受汉武帝遗诏辅政。
汉昭帝在位期间,霍光权倾朝野,虽然延续了汉武帝时期的严刑峻法,但是在侧重点上,着力于惩处不作为的官吏,缓解民间疾苦,针对汉武帝时期的穷兵黩武、国力虚耗的情况,作出调整。
汉昭帝时期,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多次减免赋税,收拢组织流民再生产,解决社会的安定的问题,使得汉朝的国力迅速恢复,其后的汉宣帝延续与民休息的政策,最终形成了“昭宣中兴”的盛世局面。
汉昭帝在位时期,最重要一项措施就是“盐铁之议”,汉武帝时期施行的盐铁官营、酒榷均输等政策,造成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农民、中小阶层的生活日益困苦,其实这些都是表象,核心问题是盐铁官营等政策,打击了地方豪强,将社会利益从地主豪强向官僚过渡,损害了地主豪强的根本利益。
关于“盐铁之议”的是非曲直,我们以后有机会在讨论,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以丞相田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朝廷,召集各郡国的六十余位贤良文学商议朝政,这是一次积极的舆论宣传,虽然这个会议并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性的结果。
但从政策和认知上,朝廷和士族各让一步,达成共识,对于掌握社会绝大部分资源的士族,对汉王朝的认同感提升,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来说,朝廷也认可了士族对社会优势资源的占领,极大的稳固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盐铁之议”后,朝廷和士族的权利划分基本定型,未来即使王朝更替,这一权利基础的划分也没有改变,其中大部分政策和社会格局延续了两千多年,至今都没有改变,可见这次会议的重大意义。
相比于汉武帝的儿子这么有出息,秦始皇可就糟心的要死,本来想传位给扶苏,结果被胡亥给截胡了,后面的故事我们都非常清楚,亡国二人组“胡亥+赵高”荣耀上线,给刘邦送江山去了。
同样是十三四岁,胡亥和刘弗陵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胡亥一上位就把自己的兄弟姐妹都给逼死了,说自己的皇位是正经弄来的,估计都没啥人相信,然后就说把老爹在朝堂和各郡留下的得力干将,清理的一清二白,换上一批鹿和马分不清的人,这样的国家不亡才怪呢。
隋炀帝杨广,和汉武帝、秦始皇比起来,就比较固执,当然不固执也不能那样折腾不是,长子杨昭死后,当然是病逝,不是被自己逼死的,就认准了长子这一支,全力培养杨昭的儿子杨侑、杨侗,自己征高丽,或者下江都的时候,一个镇守西都,一个镇守东都。
除了元德太子杨昭之外,杨广还有两个儿子,齐王杨暕和赵王杨杲,杨广也没有给这两个儿子啥表现机会,一起被带到了江都,被宇文化及一锅端了,杨广留两个年幼的孩子镇守东西两都,如何能够压的住已经汹汹天下局势啊,好好培养年长的儿子,也许还有一点机会吧。
自己及时醒悟,不给后世之君挖坑,是最大的贡献汉武帝相比于秦始皇和隋炀帝,最大的优点恐怕就是没有过分地自我陶醉,秦王扫六合,自以为威服天下,却不知天下苦秦久矣,汉武帝虽然自己穷兵黩武、用法严苛,但是却对仁厚的太子刘据,很是信任,而秦始皇却容不下宽厚的扶苏。
汉武帝是历代帝王中,为数不多的有勇气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轮台罪己诏”,对此前的各项国策进行反思,并提出恢复汉初以来的“与民休息”的国策,此后昭帝、宣帝在施政方向上,大都依照“轮台罪己诏”实施。
简单来说,汉武帝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像有些皇帝知错不改,“罪己诏”下得比厕纸还不错,却从来不反思自己的问题,从巫蛊之祸后,小吏田千秋上书为太子刘据辩护,汉武帝就开始对自己的政策进行反思,并开始清除身边的奸佞小人。
汉武帝身边,不是没有像秦始皇的赵高、隋炀帝的虞世基、宇文述这样的奸佞之臣,苏文、江充、李广利这些,比之赵高等人也是不遑多让的。
但是汉武帝能够及时醒悟,迅速将这些奸佞之人处死灭族,给后代留下可以信任的霍光这样可以信任的大臣,这就不是大部分帝王能比得了的,所以汉朝在汉武帝之后,能够延续盛世的局面,并非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