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军情七处,MP5冲锋枪为什么会出名?
咱们要想知道为啥MP5冲锋枪出名,就要先了解这把枪的具体情况。
MP5冲锋枪
1954年,HK公司在G3步枪的基础上研制了一款冲锋枪,命名为MP.HK54冲锋枪,之后便一直忙于生产G3步枪,直到1965年才开始军队和警察提供MP5冲锋枪。
MP5冲锋枪与当时其他冲锋枪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闭膛待击的功能。闭膛待击时枪机组件呈闭锁状态不会移动,击发后仍保持较高的命中精度。即使在连发射击情况下,滚柱闭锁式的结构也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振动,便于瞄准和人员做战术动作。而且,利用枪机的重量反抗发射力,减少了零件,从而降低全枪重。
这一优点使得MP5冲锋枪的半自动、自动射击精度极高,也为它的一战成名打下了伏笔。
兰茨胡特劫机事件
1977年10月17日,德国反恐怖特种部队GSG9在摩加迪沙机场解救人质过程中使用MP5冲锋枪,瞬间击毙3名恐怖分子,击伤1名。使得MP5冲锋枪名声大振,各国特种部队争相采购。
之后1980年的英国解救伊朗大使馆人质过程中,英国空降特勤队(SAS)使用MP5冲锋枪击毙5名恐怖分子,只有一个恐怖分子混入人群中逃过一劫。
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MP5冲锋枪几乎成为了反恐精英的标配,这也正如MP5的广告宣传语所说的那样————当生命受到威胁 , 你别无选择。
MP5K冲锋枪
MP5冲锋枪声名远播的同时,HK公司也抓紧针对军警各国遇到的不同情况的改进型,如针对警方打击恐怖分子的隐蔽性突然性的方便携带版的MP5K,针对美国市场的半自动版HK94等等。
特种部队
MP5冲锋枪凭借一次次反恐怖袭击斗争的胜利证明了自己,凭借多种多样的变种以及花样繁多的附件征服了市场,所以说MP5冲锋枪的名声实至名归。
军情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求点击关注订阅(゚∀゚)ノ 。
这名挂在法国教堂上74年的美国伞兵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圣梅格里斯镇中存在着一座非常特殊的教堂,这座教堂整体上来看和别的教堂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有一个细节却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这个细节就是一个悬挂在教堂顶部的1:1伞兵人偶。
很多人在刚去到这个小镇中的时候,都会为这个带着跳伞挂在教堂顶部的伞兵人偶感到惊奇,不明白这个地方的教堂上为何会悬挂着这样一个让人感觉有点惊悚的人偶。
要说到这里面的原因,我们还得把目光聚焦在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战上。
伞兵降落失败在1944年6月5日晚上,美国军队决定在圣梅格里斯镇附近空降一批伞兵士兵,计划把他们投放在德军士兵驻扎的核心地带,让他们和外部的军队一同内外夹击当地的德军士兵。
只不过他们的想法很美好,但是现实的骨感却让他们很失望。
在他们的伞兵从飞机上空降下来的时候,由于受到大风的影响,所以他们的伞兵部队并没能降落到他们所预计的空地上,而是在大风的吹拂下,一路飘向了德军驻扎的镇子上。
这些伞兵身上的降落伞在夜晚的天空中非常显眼,很快就吸引到了德军士兵的注意。
美军空降伞兵的降落是德军部队想象不到的,不过他们并没有因此惊慌失措,而是直接拿起手中的枪支展开了反击,就如同射击一只只速度缓慢的巨鸟一般,一时间射杀了不少倒霉的美军伞兵。
本故事的主角约翰·斯蒂尔运气非常好,并没有在降落的过程中被德军士兵给射杀,而是在降落的时候不小心挂在了教堂的顶部。
约翰·斯蒂尔装死成功约翰·斯蒂尔在挂到教堂上时,德军士兵很快注意到了他,当时德军士兵没有丝毫的手软,直接向他连开数枪打伤了他的一条腿。
在被打伤腿后,约翰·斯蒂尔没有如同其他普通人一样在受伤后痛苦挣扎,当时他非常聪明,知道自己挂在教堂顶部无处可逃,于是就果断选择了装死。
如果约翰·斯蒂尔那时候没有灵机一动做出这个选择的话,那么他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会一直被德军士兵们开枪射击,直到被打到要害、被真正夺去性命为止。
而也并不是说约翰·斯蒂尔的演技有多么高超使得他骗过了德军士兵,他当时之所以能骗过德军士兵,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所悬挂的位置实在太高了,德军士兵一时找不到登高的工具把他弄下来,所以在没有检查的情况下,才让他逃过了一劫。
要是约翰·斯蒂尔降落的地方是地面上的话,那么无论他再怎么装死,也必然会被德军士兵们给识破,毕竟在敌人的阵地中装死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约翰·斯蒂尔被解救下来约翰·斯蒂尔悬挂在教堂上的时候,腿上的伤一直在折磨着他,不过他也没有办法,为了生命安危着想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腿上的痛苦,努力的假装着自己就是一个死人。
而他的痛苦并没有持续多久,第二天,在美军后续部队打到这个小镇后,驻扎在当地的德军士兵被击溃了。
于此过程中,在教堂上方悬挂了一晚上的约翰·斯蒂尔也被顺手救了下来。
约翰·斯蒂尔的故事闻名全球这件事情原本在整个二战史中是籍藉无名的,但是随着一本书的出版,这件事情却开始全球闻名起来。
这本书就是爱尔兰著名记者所写的纪实性书籍《最长的一天》。
那名记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大量询问了当年参与那一战的士兵,约翰·斯蒂尔正是众多接受询问士兵中的一员。
在当时接受询问的时候,约翰·斯蒂尔没有避讳太多,直接向记者透露出了自己在那一战中的特殊经历。
这是约翰·斯蒂尔的故事第一次被人们所知道。
而在后来,随着《最长的一天》被翻拍成电影,约翰·斯蒂尔的故事又再度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法国那个小镇之所以会在教堂上挂约翰·斯蒂尔的复刻人偶就跟这个事件的名气有关。
在约翰·斯蒂尔去世后,小镇上的人们不知道是真地想诚心纪念约翰·斯蒂尔,还是想借这个故事炒作一下当地的旅游业,于是他们就按照约翰·斯蒂尔的体型1:1复制了一个伞兵人偶,按照当年他被悬挂的位置,把这个人偶给悬挂到了教堂上。
辛亥革命时清政府全国有多少军队?
武昌起义的时候,袁世凯才52岁。却不得不赋闲在家,但形势的发展和各方面传来的消息,对袁世凯越来越有利。
前来巴结讨好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看重的不是袁世凯的为人,而是他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
事实上,朝廷除了北洋军,还有八旗军、武卫军、地方武装等等军队。
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在全国到底有多少军队呢?
据说清朝的军队总数不下百万,但大都是旧式军队,根本不能用来对付新军的起义。
朝廷真正有点战斗力的军队,就是已经训练10余年的北洋军。
前两年,袁世凯不声不响地躲避各种纷争,虽然罢官在家,但他仍然不甘于做一个田舍翁,还在通过各种途径,遥控着北洋军的去向,这些连朝廷都不放在眼里的兵将,居然还在听从袁世凯的命令。
那么,清朝为什么一定要用北洋军?载沣等人对袁世凯还是存在幻想的,他们认为袁世凯完全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对于当兵的思想教育基本上没有涉及。
有人说他教育部下:“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不过是政敌的攻击,袁世凯可真的没这么干过。
小站新军主要是德国陆军的训练路数,要说精神方面的培养,一曲《皇帝练兵》歌,勉强可以算,但它强调的还是士兵们忠君爱国的精神,跟袁世凯个人的权威是没半点儿关系。
北洋军对袁世凯有感情,但仅限于他做大臣时。后来一旦复辟称帝,他就被一些北洋军骂作曹操。且北洋军直至袁世凯众叛亲离地死去,也没有完全姓袁。北洋军姓什么?
这个问题,在很长时间里似乎一日了然,姓袁呀。谁不知道北洋军只知有袁世凯,不知有大清国。军营里供着袁世凯的长生牌位,还让军士们朝夕膜拜。
更没有人怀疑,北洋军只听袁世凯的,别人指挥不了。若不然,怎么辛亥武昌起义,朝廷调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前去镇压,就指挥不动呢?
朝廷后来重新启用袁世凯,北洋军一口气拿下了武汉三镇中的两镇。不错,北洋军作为在清廷的新政期间,袁世凯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掌控练兵处,领导军事改革,指导全国的新军编练和旧军改造。
后来,北洋军扩张为六镇,固然“小站练兵”的旧人是种子,但是在这期间,他在军官选任方面,也特别强调专业主义,尽量从各种新式军事学堂毕业生中找人才。
所谓的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都是北洋武备学堂出身。留日和留德的军官学生他也曾经选用过,大批日本士官生都是在他当政时,顺利进入军界的。
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他挑人只看跟他个人的关系,对他个人的忠诚。
说白了,在袁世凯逼迫清帝让位之前,作为清朝的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他对北洋军的掌控也不是“铁板一块”,所以清朝的一些王爷和摄政王载沣,才觉得可以利用袁世凯为朝廷效力,“以汉制汉”原本就是满清政府的传统手法。
不管是多尔衮,还是咸丰皇帝,他们都利用过吴三桂、曾国藩这样的人来镇压起义。
最后,载沣等人对袁世凯还是存在幻想的,他们认为袁世凯完全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所以要用北洋军,就必须启用袁世凯。
北洋军确实是清朝政府的王牌军队,只有北洋军出马,才有可能遏制辛亥革命的扩大其实,湖北新军的起义,非散兵游勇可比,连洪秀全、杨秀清的起义,也不能与之相比,以为这次起义,他们不抢不掠,而是志在天下。
他们有自己的新思想,有实现国家富强的抱负,是要做一番大事业。
对付这股新崛起的新军势力,朝廷采取的对策,必然是速战速决,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以免在全国引起滔天的连锁反应。
那么,朝廷出兵,必然是以自己的北洋军为主力,当初带队的可能不是段祺瑞,就是冯国璋。
以北洋军的实力,以段、冯二人的军事才能,再集合朝廷的物资给养,打下湖北的新军,尽管要费些功夫,最后,朝廷取得胜利的结局,可能也没有多少悬念。
北洋军相对来说更加可靠,受新思潮影响不深,是朝廷还可以完全控制的新军力量袁世凯整顿吏治、兴办教育,创办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这却不是他的全部,他的最大亮点还是他苦心经营的北洋军。
八国联军闹北京之时,朝廷的武卫军冰消瓦解,只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来。
慈禧太后终于认识到,要想使大清江山长存,必须要有强大的军队,否则,除了挨打,还是挨打,于是下令全面整顿军队。袁世凯因此大权在握,进而借机扩充势力。
袁世凯的崛起,引起朝廷实战派贵族的不满,他们发起1907年政潮,事实上就是打压袁世凯的势力,据说北洋军将领张怀芝和段祺瑞,宁可统制不做,也不乐意继续干了。
等到袁世凯被罢免回家之后,北洋军很多军官就更加感觉到后人不如前人,还是在袁世凯手下做事比较爽快。
后来,崭露头角的士官生,比如吴禄贞、张绍曾等人,尽管身居高位,但都没能真正控制麾下的北洋军。
所以,到了辛亥革命时,他们想要带兵造反都搞不成。
北洋第三镇有个炮兵团的团长,他跟山西的革命军说好了,要拉一火车的第三镇官兵,进入革命军的伏击圈,但中途却被部下吴佩孚识破,此人反而被吴佩孚抓了起来。
自从辛丑事变以来,朝廷已经10余年没有正式大规模用兵了,北洋军又有很多军事专才,其实,朝廷里有很多大臣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来镇压起义事实上,清朝完全可以彻底甩开袁世凯,没想到,摄政王载沣到底是不会识人,也不会用人,他执掌大权以来,用的全是庸人不说,这次武昌起义之后,他居然起用了冯国璋,来带北洋军镇压起义。
他防了半天袁世凯的人,最终还是没防住。冯国璋不仅是袁世凯的亲信,而且是铁杆儿的心腹大将。
只不过在袁世凯罢官这几年,冯国璋利用他一贯稳重和善于结交达官显贵的做派,加上当年曾经担任清朝皇族贵胄学堂的总办,在皇族里认识不少贵族子弟,而且他人缘也比较好,结果载沣居然就认定冯国璋是可以信任的将帅之才。
当年,袁世凯是朝廷的北洋大臣,又兼练兵大臣,袁自朝鲜回国后,就是因练兵,而赢得朝廷各方官员的极力称赞。
他曾经奏请改革清军的军制,拟定新军募集操练规则,还派王英楷、王士珍分赴全国各地,精选壮丁6000人,又选派武卫右军卒50名,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并在保定设立督练公所。
后来,袁世凯还把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
每处设一位总办,派段祺瑞为参谋处总办,冯国璋就是袁世凯的教练处总办,就是从这个时候,此人就与袁世凯打成一片了。
朝廷大臣们都怕武昌的叛乱,会起连锁反应,那桐也是十分担心:“湖南本来风潮就未平息,而且会匪接连闹事,湖广一乱,那四川、两广都受影响,事情可就更不可为了。”
“我的意思是,必须请袁世凯出山,只有北洋军还能够镇得住起义军,也只有他出山,北洋军才能调遣顺手,迅速出师”。
奕勖的意思大家都明白,除了袁世凯,北洋军别人未必能够指挥得动。徐世昌和那桐相视一笑说:“我们也附议,请摄政王尽快任命袁世凯主持军务”。
奕勖、那桐和徐世昌等人,立马去见载沣,载沣看罢武昌起义的相关电报,脸色苍白。他们的到来,正好可以商议此事,没想到他们竟是为袁世凯而来。奕勖是首席领衔军机大臣,他也全力支持袁世凯。而且他手中还握了两镇兵权。为了安慰袁世凯,清廷补授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为农工部参议。
还有很多大臣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出师,比如端方这个人,就是比较看重北洋军和袁世凯的力量。
端方非常支持袁世凯入主朝廷中枢,他觉得只有袁世凯才能改变时局。如果袁世凯有意复出,他可以向朝廷举荐他。
据说袁世凯连连摇头,还说“你可别害我。我已经衰朽不堪用,何况现在事势纠纷难以收拾,我是决不愿舍弃初志,投身急流中”。
袁世凯都说局势难以收拾,使端方对前途更感渺茫。袁世凯有北洋军在手,倘若局势变乱,朝廷肯定还要倚重,所以他提议将长女许给袁世凯的五公子,袁世凯满口答应。
所谓投桃报李,端方是袁世凯在满人中很难得的朋友,当然很有必要进一步笼络,所以袁世凯也提议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端方的侄子。两人饭后一席谈,就决定了两对年轻人的婚姻大事。
说白了,不管是满族贵族,还是很多朝廷重臣,他们都寄希望于北洋军和袁世凯,在很大程度上,袁世凯已经成为北洋军的代名词,用北洋军就必须用袁世凯,成为那段时间清朝很多大臣的共识。
北洋军到底有多少人?北洋军是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和掌握的一支新式军队。
早年,清政府曾经派广西按察使,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名为“定武军”。
不久,袁世凯接办了“定武军”,他扩充编制,改名为“新建陆军”,效法欧美军制,用西方枪械装备,以洋操训练军队,还创办随营学堂,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在此期间,他还网罗门生,广结党羽。
1898年,改为“武卫右军”,后来,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后大加扩充,改称“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
到1905年的时候,北洋军已经扩建成六镇,当时每镇1.2万余人。北洋军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旧式军队,开始转向近代化军队。
日、俄战争之后,清政府认识到扩练新军的紧迫性,采纳袁世凯的建议,决定在全国成立新军36镇,因财力不够,先在北洋成立6镇。
1904年以前,北洋军已经成立1、2、3镇,由王英楷、吴长纯、段祺瑞分任统制,后来又成立4、5、6镇。北洋6镇正式建成,全军发展到7万余人。
北洋军采用西方的军事制度和新式装备,又以封建宗法思想维持上下军官的关系,成为效忠于袁世凯的一支武装力量。辛亥革命后,袁依靠这支武装,窃夺了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
袁世凯为了镇压起义,在1912至1913两年中,先后向帝国主义借款33笔,共4350万英镑,主要用于扩军备战。
在此期间,单袁世凯手下大将段芝贵等人,就各扩军25营,此外,还有雷震春在河南招募豫军6营,冯国璋在直隶招募1个混成旅,使北洋军人数和装备,远远超过南方革命党人所控制的军队。
辛亥革命结束后,中国当时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北洋军,非但一兵不裁,还得到了加强。
经过辛亥年的作战,使民初北洋军一些部队编制不足,通过这次裁兵淘汰了一批老弱兵士,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精壮士兵,袁世凯还从国外订购了大批军火,使北洋军在质量上得到提高。
随着全国各省的裁兵,北洋军人数虽未有很大的增加,但其占全国军队的比例却越来越大。
1915年底,当时全国军队有26个师35个旅约46万人,而北洋军,以及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军队居然就占了20个师,34个旅,约39万人。
事实上,除了西南等地外,北洋军队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综上所述,清朝的军队总数不下百万,但大都是旧式军队,根本不能用来对付新军的起义。
载沣等人对袁世凯还是存在幻想的,他们认为袁世凯完全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的人。
再则,北洋军确实是清朝政府的王牌军队,只有北洋军出马,才有可能遏制辛亥革命的扩大。
其实,北洋军相对来说更加可靠,受新思潮影响不深,是朝廷还可以完全控制的新军力量。
更重要的是,北洋军又有很多军事专才,其实,朝廷里有很多大臣,愿意支持袁世凯的北洋军,来镇压起义。所以朝廷才不得不用北洋军来对抗起义军。
当时的北洋军还处于发展壮大之中,辛亥革命时期,估计有7万余人,到1915就已经发展成为39万人的军队,短短三年时间,数量增长了5倍。
如果以色列与伊朗发生全面战争会导致什么后果?
蛮有意思的一个假设。
就以现阶段中东格局为基础进行分析。以色列和伊朗发生全面战争。
因为以色列和伊朗不接壤,所以诸多答主认为双方主要以空战和导弹战为主。但实际上,通过5月份以色列和伊朗在戈兰高地和叙利亚境内短暂的一次冲突可以看出,倘若伊朗和以色列全面开战,以色列将面临多处地面作战的境地。1.目前活跃在叙利亚战场上的伊朗军队及民兵有8万之多,军事基地更是密布叙利亚全境(叙政府控制区)。以色列和伊朗一旦开战,在叙利亚境内的伊朗军队将借道叙利亚进入以色列境内作战。而且,拥有35万陆军,庞大导弹力量的伊朗,地面部队及导弹力量将源源不断的借道叙利亚扑向以色列境内。
2.叙利亚政府之所以坚挺到今天,是伊朗出人出力出资金。在5月份以色列和伊朗的那场冲突中,叙政府军的行动已经表明,一旦开战,叙利亚军队绝对会介入。介入的方向,便是戈兰高地。一则牵制以色列军力,二则以收复国家领土的名义给国内反政府武装施压,防止其趁空作乱。叙政府军目前虽然只有15万军队左右,但即便腾出1/3的军队给伊朗助拳,以色列便有的忙了。
3.第五次中东战争是黎巴嫩之痛,以伊朗马首是瞻的黎巴嫩真主党,岂会袖手旁观。其将会配合伊朗,从叙利亚和黎巴嫩两个方向向以色列进军。
4.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摧毁了萨达姆掌权,但成就了伊拉克境内什叶派力量。尤其是当“伊斯兰国”四处肆掠之后,美国为了全力剿灭“伊斯兰国”签订了伊朗核协议,但此举成就了伊朗和伊拉克的姻缘。即便迫于压力伊拉克政府保持中立,但伊拉克境内军阀般存在的什叶派民兵,岂会置身事外。在4月份美国联合英法对叙利亚实施空袭前夕,伊拉克什叶派民兵便已公开表态誓与伊朗共进退。所以一旦以色列和伊朗战争爆发,伊拉克境内什叶派民兵必将自伊拉克境内或叙利亚境内向以色列发难。
5.巴勒斯坦。美国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已然激怒了巴勒斯坦,近期以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不断,5月末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迁馆事件导致了巴以大规模冲突。一旦以色列和伊朗开战,哈马斯组织毫无疑问必将参战,相对而言温和的巴解组织,在此契机之下,岂能不蠢蠢欲动。巴以战火,十有八九也会被点燃。
6.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战争,即是地缘矛盾,更是宗教冲突。在伊斯兰世界里,宗教信仰认同是大于国家,民族认同的。阿拉伯逊尼派世界,即便迫于美国的压力不会公开支持伊朗,但私底下,迫于国内民众的压力,岂能不放下与伊朗的私嫌,开始台面下的运作。
7.美国之所以迟迟不对伊朗下狠手,除了伊朗自身军事力量外,更多的原因是伊朗后面存在的巨人俄罗斯。当以色列和伊朗全面战争爆发,美国势必介入,但该如何介入,会如何介入,这是个关键。在中国开始有所作为,俄罗斯在中东开始卷土重来的当下,美国势必不敢轻易与伊朗正面冲突,因为与伊朗作战意味着美国将进入另一个伊朗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唇亡齿寒,俄罗斯岂会善罢甘休。那么美国的切入点仍然是叙利亚,但在叙利亚,现有的格局已经说明俄罗斯是主场。
7.以色列实质上拥有核武器,其体量不足以与伊朗进行长期战争,所以迫于局势其势必将祭出该大杀器。但真正到了此阶段,俄罗斯还能和以色列似如今这般暗通款曲?巴基斯坦核武的由来恐怕将成为伊朗实现核武的方式。伊朗一偿宿愿的同时,以色列的核武恐将形同虚设。
综上分析,双方战争将进入长期战争模式,时间越长,风险将外溢,整个中东地区宗教冲突,民族矛盾,地缘政治弥漫。也门冲突、库尔德问题、整个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甚至土耳其和埃及间的矛盾、土耳其和叙利亚之间的矛盾,也恐将引燃。中东将进入一个全面重新洗牌的阶段,全球各大国恐将纷纷逐鹿中东。以色列的国家体量决定了其与伊朗这样的大国进行持久战必将失利。所以胜负立判。但两国发生的全面战争势必将整个中东带向未知的境地。乌克兰击落俄罗斯海鹰?
从五年前乌克兰动荡以来,然后到俄罗斯强制插手克里米亚局势后两国关系持续恶化。再后来和当年的波兰一样,“二毛”是忍无可忍了,但是凭他的实力也干不过“大毛”呀,所以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靠美国了。这么一刚,俄罗斯也不干了,不好意思之前我是支持克里米亚反对你乌克兰,现在克里米亚就完全是我的了,由此局势就更加危险和复杂了。
这不,最近就传出来新闻说在东部顿涅茨克州巴赫穆特市,俄军的一架“海鹰-10”军用无人机被击落了,这种无人机是目前俄罗斯较为先进的战机,依靠自身的常规动力的机体构造以及活塞发动机可在任何恶劣的天气中保持良好的性能,主要用途在对敌方精确侦查,曾经一度为俄军扩大和控制乌克兰东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的击落的无人机是乌克兰专门为收复东部城市建立的部队,在此前的作战中,多次警告俄罗斯不要在干涉,但是实际中,由于俄罗斯一直在背后支持,所以没能对东部反政府武装进行有效的打击,而这次乌军一下子就干掉了“海鹰-10”无人机,看来是表明乌克兰真的是不准备忍了。
不过这实际上这正中俄罗斯下怀,有军迷认为,要小心了,因为就目前来看,北部有波兰准备建设美军基地,在中东又有北约的伺机而动,国内的经济发展缓慢,所以这时候俄罗斯不是自身想要强硬,而是不得不强硬,那么这次的无人机被击落事件后俄罗斯的反击将会更加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