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新药获准上市,对于美国FDA针对目前的换血疗法发布声明?
对于美国FDA针对目前的“换血疗法”发布声明,你怎么看?
我是天津市泰达医院的李青,关于“换血疗法”,我完全支持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决定,在获批前应严格禁止实施。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月19日报道,FDA最近发现有几个州的相关企业正在提供年轻捐赠者血液输入治疗服务,据称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衰老,记忆丧失,以及痴呆,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阿尔茨海默病,心脏病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严重疾病。
FDA称,这种治疗方法不仅没有实际的临床效果,而且还伴随潜在的严重风险。FDA更是将提供输入年轻人血浆疗法的实施者称为“行为不端者”。
一、什么是血浆?
血浆是血细胞的载体,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为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血浆不含血细胞。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分,约占90%,血浆蛋白、电解质、营养素、各种酶类、各种激素类、胆固醇等其他部分约占10%。血浆蛋白又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
二、什么情况下需要输注血浆治疗?
输注血浆的适应症包括;
1、严重肝脏病:许多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是在肝脏合成的,严重肝病,凝血因子缺乏可以导致出血,这种情况可输注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
2、凝血因子缺乏:比如,一种遗传病叫血友病,先天性缺乏某种凝血因子,皮肤一旦有破口便流血不止,必须输注健康人血浆才能止血。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一种危重症。
4、烧伤:大量蛋白渗出丢失,输注血浆可补充血浆蛋白及其他有效成分。
5、血浆置换:对急性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6、其他。
三、输注血浆有许多风险
血浆是外来的蛋白质,输注血浆可引起过敏反应等变态反应;输注过快还会引起心衰、肺水肿等。但输注血浆最大的风险还是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液传染病。
国家提出无偿献血,严厉打击卖血,限制自助献血等措施,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尽管采血前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检验,但遇到传染病的“窗口期”(感染了病毒,但还没有复制,无法检测出来)等特殊情况仍可能出现检验的遗漏,即使正规的采血渠道也不能保证血浆百分之百的安全。
所以,临床上对输血的指证掌握得非常严格,能不输就不输。
这种“换血疗法”的疗效还没有得到肯定,而且风险很高。对这样没有经过审批的“治疗措施”进行大范围推广是违法的和有悖于医学伦理的,应该被禁止。
目前,FDA尚未批准有目的性输血治疗的临床试验,如果要进行该项试验,必须向FDA提出“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等FDA评审通过,确认它的安全性后方可推广实施。
癫痫会有并发症吗?
感谢邀请
癫痫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据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癫痫的总体患病率为7.0‰,年发病率为28.8/ 10 万,1年内有发作的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4.6‰。据此估计中国约有900万左右的癫痫患者,其中500~600万是活动性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新增加癫痫患者约40万,在中国癫痫已经成为神经科仅次于头痛的第二大常见病。
癫痫病发病的原因?
癫痫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脑部疾病、全身或系统性疾病等。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导致癫痫尤其是特发性癫痫的重要原因。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一部分遗传性癫痫的分子机制为离子通道或相关分子的结构或功能改变。脑部疾病: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大脑灰质异位症、脑穿通畸形、结节性硬化、脑面血管瘤病等颅脑肿瘤: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颅内感染: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囊虫病、脑弓形虫病等颅脑外伤:产伤、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及各种颅脑复合伤等脑血管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和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变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皮克病等全身或系统性疾病缺氧:窒息、一氧化碳中毒、心肺复苏后等;代谢性疾病:低血糖、低血钙、苯丙酮尿症、尿毒症等;内分泌疾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胰岛素瘤等;心血管疾病:阿-斯综合征、高血压脑病等;中毒性疾病:有机磷中毒、某些重金属中毒等;其他:如血液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子痫等。癫痫病人容易引起什么并发症?
1:晚期的外伤性特发性羊角风常伴有加重的趋势,可由局部性发作而演变成全身性发作,严重有记忆力减退,人格障碍智力低下等表现。
2:识别障碍,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时间感知的歪曲,不真实感,分离状态。
3:情感障碍,表现不愉快的状态,带有自卑感或则带有抑郁。
4:语言障碍,可产生部分失语或重复语言多。
5:记忆障碍,对熟悉的食物产生没有体验过的感觉,或对过去经受过的事物不能快速回忆。
6:错觉,表现在与物体的真实大小、距离、外形产生差异。
7:可并发穿透性颅脑损伤硬脑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脑挫伤颅骨骨折等疾病。
8:幻觉,在没有任何外界变化的情况下可产生视、听、味、空间感及物体成像等方面的变化和错觉。
得了癫痫病怎么治疗呢?
目前癫痫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神经调控治疗等。
药物治疗目前国内外对于癫痫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癫痫患者经过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约70%的患者其发作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其中50%~60%的患者经过2~5年的治疗是可以痊愈的,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地工作和生活。因此,合理、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是关键。1、抗癫痫药物使用指征:癫痫的诊断一旦确立,应及时应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但是对首次发作、发作有诱发因素或发作稀少者,可酌情考虑。2、选择抗癫痫药物时总的原则:对癫痫发作及癫痫综合征进行正确分类是合理选药的基础。此外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儿童、成人、老年人)、性别、伴随疾病以及抗癫痫药物潜在的副作用可能对患者未来生活质量的影响等因素。如婴幼儿患者不会吞服药片,应用糖浆制剂既有利于患儿服用又方便控制剂量。儿童患者选药时应注意尽量选择对认知功能、记忆力、注意力无影响的药物。老年人共患病多,合并用药多,药物间相互作用多,而且老年人对抗癫痫药物更敏感,副作用更突出。因此老年癫痫患者在选用抗癫痫药物时,必须考虑药物副作用和药物间相互作用。对于育龄期女性癫痫患者应注意抗癫痫药对激素、性欲、女性特征、怀孕、生育以及致畸性等的影响。传统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虽有一定临床疗效,但是副作用较多如齿龈增生、毛发增多、致畸率高、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患者不易耐受。抗癫痫新药(如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托吡酯、奥卡西平等)不仅临床疗效肯定,而且副作用小,患者容易耐受。3、抗癫痫药物治疗应该尽可能采用单药治疗,直到达到有效或最大耐受量。单药治疗失败后,可联合用药。尽量将作用机制不同、很少或没有药物间相互作用的药物配伍使用。合理配伍用药应当以临床效果最好、患者经济负担最轻为最终目标。4、在抗癫痫药物治疗过程中,并不推荐常规监测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只有当怀疑患者未按医嘱服药或出现药物毒性反应、合并使用影响药物代谢的其他药物以及存在特殊的临床情况(如癫痫持续状体、肝肾疾病、妊娠)等情况时,考虑进行血药浓度监测。5、抗癫痫治疗需持续用药,不应轻易停药。目前认为,至少持续3年以上无癫痫发作时,才可考虑是否可以逐渐停药。停药过程中,每次只能减停一种药物,并且需要1年左右时间逐渐停用。癫痫的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医生和患者以及家属均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患者应定期复诊,医生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并辅以科学的生活指导,双方充分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和家属在癫痫治疗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如有病乱投医,轻信谣传,惧怕抗癫痫西药“对脑子有刺激”,长期服用会“变傻”,不敢服用有效抗癫痫药物。而盲目投医,到处寻找“祖传秘方”、“纯中药”,轻信“包治”、“根治”的各种广告,不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癫痫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还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有效时机,人为使患者变成了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经过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仍有约20%~30%患者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癫痫的外科手术治疗为这一部分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估计约有50%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可通过手术使发作得到控制或治愈,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难治性癫痫的预后。手术适应症(1)药物难治性癫痫,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者;(2)对于部分性癫痫,癫痫源区定位明确,病灶单一而局限;(3)手术治疗不会引起重要功能缺失。近年来癫痫外科实践表明,一些疾病或综合症手术治疗效果肯定,可积极争取手术。如颞叶癫痫伴海马硬化,若定位准确其有效率可达60%~90%。婴幼儿或儿童的灾难性癫痫如Rasmussen综合征,其严重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应积极手术,越早越好。其他如皮质发育畸形、良性低级别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半身惊厥-偏瘫-癫痫综合征等均是手术治疗较好的适应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是手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首先,患者必须是真正的药物难治性癫痫。如果由于诊断错误、选药不当或者服用所谓的“中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而误认为是难治性癫痫,进而手术,那是完全错误的。其次,有些癫痫患者误以为癫痫是终身疾病,对抗癫痫药的副作用过度恐惧和夸大,误认为手术可以根治癫痫,而积极要求手术,对这部分病人,一定要慎重。第三,应该强调手术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每一位患者手术治疗后都能够达到根除发作的目的。虽然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大部分通过手术可以使发作得到控制或治愈,尚有一部分难治性癫痫即使手术,效果也不理想,甚至还可能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术前定位精确定位致痫灶和脑功能区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有关致痫灶和脑功能区的术前定位应采用综合性诊断程序为宜,最常用和较好的方法是分期综合评估,即初期(I期)的非侵袭性检查和Ⅱ期的侵袭性检查。非侵袭性检查,包括病史收集及神经系统检查、视频头皮EEG、头颅MRI、CT、SPECT、 PET、 MRS、 fMRI、脑磁图和特定的神经心理学检查等。如果通过各种非侵袭性检查仍不能精确定位,尚需侵袭性检查,包括颅内硬膜下条状或网状电极和深部电极监测及诱发电位,Wada试验等,以进一步定位致痫灶和脑功能区。神经调控治疗神经调控治疗是一项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在国外神经调控治疗癫痫已经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目前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术(rTMS);中枢神经系统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术、癫痫灶皮层刺激术等);周围神经刺激术(迷走神经刺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rTMS是应用脉冲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从而对大脑的生物电活动、脑血流及代谢进行调谐,从而调节脑功能状态。低频磁刺激治疗通过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降低癫痫发作的频率,改善脑电图异常放电,对癫痫所致的脑部损伤有修复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rTMS对癫痫等多种慢性脑功能疾病均有较好疗效,不存在药物或手术治疗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对认知功能无影响,安全高、副作用很小、治疗费用低廉、患者容易接受。多疗程rTMS可以明显减少癫痫发作频率和发作严重程度。因此rTMS有望成为一种潜力巨大的、独特的治疗癫痫的新手段。rTMS优势:调控作用具有可逆性;患者的需求不同,作用参数可调节;刺激单一作用靶点,也可能影响多个致痫灶;功能区致痫灶也可以进行神经调控治疗。哪些癫痫患者更适合rTMS治疗:皮层发育不良或致痫灶位于皮层的癫痫患者其疗效更好,可显著减少患者癫痫发作次数(治疗期间可减少71%发作),甚至部分患者(66%)可达到完全无发作。rTMS的安全性:大多数患者都能够很好地耐受,所报道的不良反应通常比较轻微短暂,如头痛、头晕、非特异性的不适感等。未发现关于rTMS激发癫痫持续状态或危及生命的癫痫发作的报道。迷走神经刺激(VNS)1997年7月,美国FDA批准其用于难治性癫痫的治疗。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超过75个国家的6万多例患者接受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迷走神经刺激器被埋藏在胸部皮肤下并通过金属丝延伸与迷走神经相连。VNS植入后,它就会按一定的强度和频度对迷走神经进行刺激,从而阻止癫痫的发生。对于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其他形式的手术无效者,均可以考虑使用这个方法。
克隆动物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克隆(clone)就是用一个生物个体(植物或者动物)的细胞,“整”出一个完整的个体;而这个新个体和之前的个体几乎一模一样,当然也不用动植物一般的雌雄授粉、或者交配。
严谨一点说就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那什么是动物克隆呢?通俗来讲是将卵母细胞去核作为核受体,以体细胞或含少量细胞质的细胞核即核质体作为核供体,将后者移入前者中,构建重组胚,供体核在去核卵母细胞的胞质中重新编程,并启动卵裂,开始胚胎发育过程,妊娠产仔,克隆出动物(与核供体基因型一样)的技术。
(又是这张图,哈哈)
那么动物的克隆技术是怎么一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呢?其实可以直观的理解为:不断克隆一个个更复杂的动物。
早在1952年,科学家将青蛙受精卵的细胞核移植到卵细胞中并成功克隆出了青蛙,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发育出胚胎。
1958年,科学家将蝌蚪肠上皮细胞细胞核移植到青蛙卵细胞里,并发育出胚胎。
1963年,我国科学家童第周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克隆了亚洲鲤鱼。
1973年,童第周还将亚洲鲤鱼的基因移植到欧洲鲫鱼中,第一次实现了种间克隆。
虽然克隆技术在一一步发展,但真正的突破,还是归功于1996年 “多莉”的诞生。
1996年,世界上首只叫 “多莉”绵羊被克隆成功。这在历史上第一次证明了,哺乳动物也是可以克隆的!
多利羊克隆成功后,许多哺乳类动物也相继被克隆成功。1998年, 一只名叫“米拉” 山羊被克隆出来,科学家利用家畜克隆技术生产对人体有益的药物成份。
1998年,母牛“诺托”和“卡加”被成功克隆,也为克隆技术生产出更好的肉质和牛奶做出巨大贡献。
2000年,这只老鼠被命名为“库姆利纳”,据悉,这在克隆研究领域是一项重大突破。
2000年,欧洲盘羊“奥姆布雷塔”被成功克隆,避免它们从地球上灭绝消失。
2000年,一只叫做“特拉”的猕猴被克隆出来,用于研究测试糖尿病等病症。
2001年,一只名为“Millie”的猪被克隆出来,这一研究成果对在数年内解决人类器官移植来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01年,一只名叫“诺亚”的印度野牛在美国爱荷华州诞生,体重80磅。不幸的是,诺亚由于痢疾只存活了两天,科学家希望通过克隆技术来拯救这些濒危动物。
2001年,一只名叫“科毕”的猫被成功克隆,从此开辟了宠物克隆市场。
2002年,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创造了第一只克隆兔。不过没有名字。
2002年,一只叫做“拉夫尔”的大老鼠终于成功地被克隆,据悉,它经过15次克隆才最终成功,对于人类医学研究意义重大。
2003年一只叫做“格姆”的骡子被克隆出来,它是第一只被克隆的无法生育的动物。
2003年,名为“普罗梅泰亚雌性小马在意大利克雷莫纳市被成功制造出。
2003年,美国科学家克隆出了非洲野猫,作为克隆其他更容易出现数量骤减的物种样本。
2003年,取名为“杜威”的白尾小鹿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被成功培育。这一成果被认为在濒危鹿种保护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2004年,雪貂“利比”和“利丽”在美国依阿华大学被成功克隆,这对于研究呼吸管疾病非常有用,同时雪貂也是濒危灭绝的物种。
2005年,两只的名字分别为Snuwolf和Snuwolfy的克隆狼,在韩国首尔大学被研究出。
2009年, 一只名为“因贾兹” 的骆驼在阿联酋骆驼繁殖中心和中央兽医研究实验室被克隆出来。
2009年,印度成功地克隆了一头水牛,将其命名为穆拉罕,最终它成为高产乳奶的来源,据称,每时每天可产出35公斤牛奶,但是这头克隆水牛仅存活了5天就死亡了。
2017年,比格犬“龙龙”在中国被成功克隆,它是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克隆犬。
2017年,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推动中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加速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
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诞生过程和应用?
中”和“华华”,寓意他们诞生于中华大地。(克隆在广义上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在园艺学上,克隆是指通过营养生殖产生的单一植株的后代,很多植物都是通过克隆这样的无性生殖方式从单一植株获得大量的子代个体。在生物学上,是指选择性地复制出一段DNA序列分子克隆、细胞克隆或是个体克隆)
早在2003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论文称,人类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而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技术的难题。
中中和华华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推动中国率先发展出基于非人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全新医药研发产业链,促进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新药研发进程,同时也让中国成为世界脑科学人才的汇聚高地。
另外克隆技术用来生产“克隆人”或“复制”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对人类来说,克隆技术是悲是喜,是祸是福?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是一分为二的。克隆技术也是这样。如果克隆技术被用于“复制”像希特勒之类的战争狂人,那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呢?即使是用于“复制”普通的人,也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
疫情期间发现身边有人得病了?
你的身边发现有新型肺炎病人不必惊慌
1,你有没有亲切接触
2,患者有无隔离或防护
3,你是否有较好的防护
4,自己有没有相应症状。
以上情况做的很好又无身体不适说明你没有感染,所以不必惊慌继续做好防护措施,给自己生活增加点乐趣,同心同力战胜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