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者的圣洁徽记,英国女王向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抱怨?
93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抱怨特朗普把她的草坪毁坏了!到底是“老如顽童”式的心疼自己的草坪,还是借机发泄对特朗普的不满呢?我觉得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是思维观念上的理解问题。
特朗普一直都大大咧咧,给人的感觉就是目中无人,甚至是不通“人情世故”。再加上他上台后实行的政策更是得罪了全世界,所以他的一举一动似乎没有正面的了!不过,如果不以政治来衡量,不以立场来思维的话,这个“老小孩”其实也有他的“可爱”之处。他的大嘴无咧,他的不着边际,他的脑洞大开等特点,除了奇葩外,却也有自带喜感的一面。比如,在和幕僚谈论飓风对美国造成的巨大危害时,特朗普突然问他的幕僚:“如果在飓风形成时,向飓风中心轰一炮的话,能不能把飓风打散了呢?”据CNN报道,特朗普口中的“这一炮”指的似乎是核弹。因此,有网友感叹说:“真该将特朗普送医院全面检查一次了!”
俗话说“老如顽童”。如果家里有超过90岁高龄老人的话,对这句话的感悟肯定很深。从身体来说,这些长者都已经接近“油尽灯枯”了!但从心态来说,却又是“返老还童”了!凡是到了这个年龄段的老者,其思维就会逐渐变得单纯。会忘事,但对有些事又会“孩提般”的执着。出生于1926年的伊丽莎白二世今年已经93岁,尽管她的思维仍然清晰和敏捷,但不可避免的是,她的性格已经开始“返老还童”了。最近,因为心疼自己的草坪被毁,居然不止一次的抱怨起特朗普来了!
据海外网8月27日援引《每日邮报》等英国媒体的消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她钟爱的草坪被特朗普的直升机毁坏之事仍然耿耿于怀。在今年6月份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访问伦敦时,93岁的伊丽莎白二世硬是拉着莫里森到白金汉宫的花园里去“指认现场”,并告诉莫里森说“来看看我的草坪,这就是‘那小子”的直升机毁坏的。这个原由是什么呢?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今年6月份特朗普访问英国时,曾将两架直升机降落在了白金汉宫花园的草坪上,并导致了草坪上有“烧焦”的痕迹,着实令女王这位93岁高龄的老太太“心疼不已”,时常念叨。
伊丽莎白二世很爱她的那片草坪,她曾拒绝过奥巴马一次降落6架直升机的要求。足见她对那片草坪的钟爱。美国《商业内幕》发布过一段女王调侃美国总统们直升机的视频。视频中,女王和大卫·阿滕伯勒爵士一起走在白金汉宫花园的草坪上,伊丽莎白二世突然指着天空中飞过的一架直升机说:“当你想说话的时候,为什么总有直升机飞过?这声音听起来像特朗普总统的,也许是奥巴马总统的”。阿滕伯勒爵士听后是“掩嘴大笑”。为什么笑?显然是因为他感觉女王这种“返老还童”的思维很可爱!也因为93岁的女王居然还能这么幽默。
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和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以及和阿滕伯勒爵士的“念叨”中,可以总结出三点。一是她钟爱那片草坪,所以反感特朗普的飞机降落。二是女王仍然很清醒,只是和比较亲近的人表达不满,并没有公开抱怨。三是女王对此事的“絮叨”,又说明她的耿耿于怀,也就从侧面证明了女王确实有“老如顽童”的征兆。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现实生活中,也平添了“乐趣”。不过,这却“苦了”查尔斯王子。他已经等待的太久太久,七十多岁的查尔斯至今仍然是“王子”。不过,“即使人到八十,有娘那就还年轻”。
伊丽莎白二世是1952年登基的,至今已经67年。已经创造了英国历史上在位最长时间的纪录。英国可以说民主制度的“母国”,但它至今还保留着王室。且英国人仍然对王室保持着那份虔诚和尊重。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英国人已经把王室看作了对国家历史的尊重和象征。二是对英王室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给予英国人民的民主制度的“尊重”。其实,英国虽然是个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国家,但它至今没有过一部成文的宪法。而只是700年来“习惯法”的总和。所以说,对英国的有些现象应该秉持“见怪不怪”的心态。比如英国有时会做些与自己实力不符的事情,比如英国会产生像约翰逊这样的“逗比”首相。不过,英王室还是一直保持着“严谨”的。也仍然有不少国家对英国王室保持着历史和情感方面的“敬畏”。比如,至今为止,英国仍然是三十多个英联邦国家的首领,英女王仍然是16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所以说,英国以及英王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提到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特朗普的“抱怨”,就不能避开美国以及特朗普和英国的渊源。上任总统后,特朗普已经两次访问过英国。而每次访问英国都要惹点麻烦出来。去年第一次访问英国时,特朗普被指不懂礼数和傲慢。今年6月份访问英国时,不仅和伦敦市长“互怼”,而且还将直升机一天两次降落在白金汉宫花园的草坪上,“毁坏”了草坪,导致93岁的“老太太”成天念叨。不过,英国也很无奈。王室也同样很无奈。毕竟英国和美国的关系太“特殊”。
对于英国和美国的关系问题,民间有很多种比喻。有的说“英国就是美国的附庸”,也有的说“英国就是美国的一条‘那个’”。其实,这都不辩证。我倒是很赞成另一种比喻,即“美国是英国的长子,只是长子发达了,成了‘儿皇帝’。这个家由长子说了算了!”我个人觉得这个比喻有些道理!比如说五眼联盟国家这个事情。所谓的“五眼联盟”,即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除美国外,其他四个国家都是英联邦成员,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样分量的国家,其国家元首仍然是女王。也可以这样说,虽然不住在一起了,但这几个国家在形式上仍然没有“自立门户”。而美国显然是“另立门户”了!但不管怎么说,这几个国家毕竟有着历史渊源。所以,在关键时候它们“穿一条裤子”很正常,也很好理解。其它国家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而基于英国和美国的这种特殊关系,即便是特朗普将白金汉宫花园的草坪“当成自家的”,女王也只能“抱怨抱怨”而已!不过,平心而论,虽然特朗普对其他国家,或对其他人可能会傲慢,但他对女王还是很尊重的。只是礼数上做得不到位而已!
特朗普在去年访问英国时,被批对女王失礼和不尊重。比如在欢迎仪式上“走自己的路,让女王无路可走”;比如“手托女王后背”等情节。其实,如果仔细看一下视频,再结合特朗普关于女王的一些话题,便不难发现,特朗普只是不懂“礼数”,或者是太想表现对女王的尊重,反而适得其反而已!特朗普亲口说过“看到女王就会想到母亲”这样的话,而特朗普的母亲又是英国裔,因此有人将特朗普形容为“英国的外孙子”。所以,我不相信特朗普会对一个“和母亲相提并论”的人不尊重。特朗普可能会对英国傲慢,但他不可能有意不尊重女王。其实,特朗普在仪式上只是走错了道而已!就像在G7峰会上英国首相约翰逊下车后走错方向的搞笑场景一个道理!而特朗普“手托女王后背”完全可以理解为特朗普想像“扶自己的母亲”那样,只是他忘了那是国与国的场合而已!所以,没必要过度解读。
至于女王抱怨特朗普毁坏她的草坪有何深意的问题。那要看各人从什么样的角度理解了!我的理解是,一,女王确实不喜欢特朗普。但也谈不上多反感。二,她没有在公开场合“抱怨”特朗普(和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抱怨应该不算是公开抱怨。因为女王认为澳大利亚是自己人),则说明女王仍然顾及两国关系。三,女王在私下里的“念叨”,说明她钟爱那片草坪,同时也说明她确实老了!特征就是性格上逐渐“老如顽童”。我估计,她今后仍然会继续“念叨”。即便是特朗普现在去把草坪给修好了,她仍然会念叨。所以说,特朗普是惹了麻烦,“摊上事了!”
祖格隐藏boss牧师饰品怎么做?
关于这个问题,祖格隐藏boss牧师饰品需要完成以下步骤:
1. 前往祖格进行探险,找到隐藏boss牧师。
2. 打败牧师,获得牧师饰品的半成品。
3. 获得半成品后,需要前往祖格的铁匠铺,找到铁匠制作饰品。
4. 铁匠会要求你提供一些材料,如特殊的矿石、宝石等等。
5. 收集所需材料后,将其交给铁匠,他会为你制作出牧师饰品。
6. 获得牧师饰品后,可以佩戴在角色身上,增强角色的属性和技能。
需要注意的是,祖格隐藏boss牧师饰品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探险经验和材料收集能力,如果你感到困难,可以寻求其他玩家的帮助或者参考相关攻略。
导致孩子跟自己不亲?
爸爸工作忙,导致孩子跟自己不亲,怎样和孩子培养感情?
个人答案:工作忙是一个原因,但是依然有方法可以和孩子培养感情。如果说您和孩子不是异地,那就有更多的机会了。如果说您和孩子是异地,只能是多费点心思了。我和宝爸一直异地,宝爸出差也多,有时候一周见一次,有时候一个月见一次,但是孩子和爸爸很亲啊。
下面分享一点个人的经历和想法。
01 孩子如何才会觉得一个人亲?
首先,孩子和谁亲,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后天的。
母亲十月怀胎,孩子是她的一块肉,当然,孩子和母亲天生是亲的。再加上孩子小时候脱离母体需要的安全感和母亲身上的母乳,孩子必然最依赖母亲。所以,父亲首先要认识到,如果说孩子对母亲有51%的感情,那么父亲可以争取剩余49%的部分。
随着孩子身体和心智的成长,他们不仅需要吃饱穿暖,还需要玩耍、陪伴还有崇拜。这个时候,是父亲打入孩子阵营的最好机会。你可能每次陪伴的时间不长,但是却可以让孩子觉得与众不同,以至于每次盼望着下一次和你相见和游戏。
02 宝爸怎么做,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1)把握一切可以出现在孩子面前的机会。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白来的感情。如果因为工作忙,没有一点时间陪伴孩子,那么是不可能获得孩子的喜欢。
如果可以做到按时下班,那么下班后,就可以陪陪孩子;如果需要加班,那么也要争取一周中有2~3天能在孩子睡觉前回来,不要让孩子觉得家里只有宝妈和自己。如果是异地,最好可以每周见面一次,保证有一天的时间,陪伴孩子。如果您不能出现在孩子面前,可以抽空视频。
总之,面对面的交流是最有效的,培养感情的前提,必须混个脸熟。
(2)找到自己无可替代的优势。
宝爸们必须找到自己区别于宝妈的优势,加以利用,才能让孩子觉得妈妈、爸爸缺一不可,爸爸无可替代。
力量。男性的体力天生大于女性。爸爸可以抗着孩子跑,抱着孩子转圈圈,带着孩子飞,扶孩子爬双杠。这些游戏可以让体会到快乐,而且大多数母亲是比较吃力、无法完成的。空间感。在空间思维方面,父亲是强于母亲的。而积木和乐高就是父亲施展自己才华的好游戏。根据个人的经历,宝爸每次构建的东西都要比我好,孩子都非常崇拜。所以,也愿意和父亲一起玩这种游戏。动手能力。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对组装很感兴趣。比如,从网上买了一辆散装的车,宝爸可以提宝宝组装起来,在孩子看来,爸爸非常厉害。(3)妈妈要多在孩子面前提爸爸
宝爸不在的时候,要在孩子面前多提提。并且,要说爸爸的好。
当宝爸选购了玩具或者衣服送给孩子,宝妈一定要在孩子面前强调是宝爸买的。
(4)家庭和睦
一个和睦的家庭氛围很重要。每当孩子看到爸爸、妈妈在一起有说有笑,会被这种温馨的氛围所感染。而一个经常争吵的家庭,会从小在孩子的心里烙上不良的印记,使得他单方面不喜欢爸爸、妈妈种的一个人,或者不喜欢两个人同时出现。
总结:
孩子不是没心没肺的,谁真心谁假意,谁付出所谁付出少,孩子心中自然有把秤。宝爸无需自责,因为您的忙碌也是想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可以试试以上的方法,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欢迎您的帮助。
儒学屹立不倒受人尊崇的原因是什么?
一门能够延续2500年的学说,并随着我们国家的伟大复兴再次回归兴盛,这里面的深层次原理,就绝不是一两个简单的理由所能够阐释明白的。
有人说,儒家学说屹立不倒,是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思想定于一尊。
驳:这种说法太过简单,要知道汉以后儒家便衰落了,直到700年后的宋代才再次复兴。反而是新道家的“玄学”格外兴盛,显然道家并没有因汉代独尊儒术而湮灭。
又有人说,儒家尊君,维护统治者的地位,所以用之。
驳:没有比法家更尊君的了。法家尊君,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反而儒家从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历代都在试图制衡皇权,这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以上天制衡皇帝;如明朝的“封驳”,以内阁的“封驳”之权制衡君权。
由此可知,这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
下面我将从儒家文化的四个特点来进行简要阐述:
一、古代遗产的正统继承者
这一点没有谁能比得过儒家的“五经”。
儒家的“儒”字最早由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取名,在他的“论六家要旨”中,他第一个给先秦六大学派定名分类。接着是刘向的儿子刘歆在他的《七略》中,给所有诸子百家分类,并系统地追溯了各家的起源。
我们知道百家之学都起源于周朝王官之学。平王东迁后,王室丧失权力,官吏丧失职位,流落各地,于是纷纷以私人身份教授自己的专门知识。
儒家就是起源于司徒之官。他们有的学诗,有的学典章制度,有的学周礼,有的学音乐等等。到孔子时,便将所有的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于是便有了“五经”。
所以,“五经”代表的是夏商周三代传承下来的整个华夏文明。
说白了,《论语》《孟子》《荀子》才是儒家自己的学问,而“五经”是所有的华夏文化集合,因被孔子整理编辑,于是便成了儒家的经典。
而其他诸子百家同样源于王官之学,学问自然都发端于“五经”。他们只是各自继承发扬了自家的一派,又如何能类比整体的“五经”呢。
例如: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申子》《商君书》《韩非子》等等,它们类同于孔孟荀的《论语》《孟子》《荀子》,而不是类比“五经”。这有本质区别。
也因此,拥有“五经”的儒家,从一开始便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正统。
二、上下沟通的纽带
在孔子之前,还从来没有过不农、不工、不商、不仕的人。
他以职业讲学为生,而他讲学的目的是在于把学生培养成能为国家服务的人,而不是培养出某一家一派的专家学者。所以他不仅有教无类,而且教的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
例如:子路“可使治赋”,冉有“可使为宰”,公西华“可使与宾客言”,都能给大国做具体事务。其他的还有德行的颜回,文学的子游、子夏等。
正因为孔子开启了办私学的潮流,后来各家相继而起,于是便产生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士”的阶层,这便是后来文人阶层的雏形。
这个阶层大多是平民子弟,他们通过学习知识进入国家体制做官做事。
从汉代以后,这个“士”的阶层逐渐壮大,统治者需要用儒家学说来笼络“士人”阶层,而“士人”阶层同样要用儒家知识作为敲门砖,进入体制做官。
于是儒家成了上、下沟通的文化纽带。只要是大一统王朝,要想国家安定,就必须要用这条纽带,否则必然面临动荡。
如唐代没用,在盛唐之时便发生“安史之乱”,这在其他所有大一统王朝都没有出现过的。
三、温和包容
儒家的包容,是其他各家所没有的。
诸子百家主要的有十家,而可观的只有九家。但真正涉及到治国思想的只有七家:儒、墨、法、道、阴阳、名、杂。
墨家“兼爱”“尚同”,它不适用于古代中央集权制社会。它反而有点类似于西方哲学,进行科学研究,人人平等兼爱,还有信奉“天鬼”,有一点宗家化。而中国的文化一直是世俗的,反对宗教进入政治。所以,其后两千年墨学几乎断绝,一直到清末受西方影响,墨学才再次兴起。
法家太刚,秦朝灭亡已经得到了证明。
道家出世之学,崇尚小国寡民,是一种隐士文化。所以只采用“无为”的理念,其后大一统王朝便不采用其作为主导思想。值得一说的是,每逢战乱分裂,道家都会兴起。
阴阳家合并入儒家,成为宋代理学的宇宙观。
名家“正名”,崇尚逻辑思维。与墨家类似,逻辑思维是西方哲学的基础方法论,反而我们哲学偏重道德,而不重逻辑,所以名家衰亡。
杂家则推崇禅让,除了吕不韦,统治者谁会用这个。
综上所述,先秦最著名的七家,墨、名因不契合而衰亡,道家是出世之学,阴阳家被儒家合并了,法家太过刚硬,杂家遗弃。
只有儒家契合了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同时因为它的包容,儒家也不会制各家学说于死命,别家也自然不会产生激烈反弹,所以大家都在儒家的招牌下敷衍维持。
例如,我们一直说的“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就是法家的生存之道。阴阳家直接进入儒家体系为生。
四、学习能力
这是儒家特有的能力,儒家最善于吸收学习别家的长处。
孔子就经常说“学而不思则罔”,“吾常三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等等。
荀子《劝学》,而他的《荀子》也是集诸子百家之大成。
宋代新儒家的理学,就吸纳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成就自己的宇宙发生论。
王阳明的心学更是集儒、释、道之大成。
学习能力早就刻入了我们每一个读书人的血液中。所以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能四十年便学好了西方的科学知识体系。儒家也依靠此学习能力,才能在汉代衰落后重新崛起,清末衰落后,如今又再次复兴。
无论什么丰富灿烂的文化,都有过时的时候。
唯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才能让你不断更新,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为什么光绪帝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那些人那么怕慈禧太后?
因为慈禧参透了封建权力获得的根本途径,叫做组织一批人打击另一批。
重点就在这个组织上,只有组织一批利益相同的人,去打击那些可能影响到自己这批人利益的人,为自己这批人获得更大的利益,才能在这个打击的过程中掌握权力。
首先我们去看下慈禧掌握权力的伊始:辛酉政变。
在辛酉政变中,恭亲王与醇亲王作为慈禧发动此次政变的主要助力,之所以能被慈禧组织起来,是因为当时以肃顺为首顾命八大臣组织了另外的一批人要夺取清王朝的最高权力。
恭亲王与醇亲王被八大臣抛弃在外,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两人要想过得好就必须唯慈禧马首是瞻,不然的话,慈禧完全可以挑唆八大臣弄死恭亲王和醇亲王。
辛酉政变中,慈禧策划了如何获得北京城内的军权,如何骗过八大臣先期从避暑山庄返回北京,然后在八大臣返京后立刻将他们或处死或流放。
慈禧在此次政变中展现了其冷酷无情的一面,其霹雳手段不但打击了与她作对的组织,更震慑了自己组织内的不坚定者。恭亲王与醇亲王也是被震慑的对象。
至于翁同龢与李鸿章,乃至光绪帝。他们或文臣或武将,还有被慈禧立起来的皇帝。有时候他们被慈禧的组织接纳,比如说搞戊戌变法前的光绪帝,他就是慈禧掌握的傀儡,是慈禧组织的门面,是慈禧政权合法性的最好说明。
还有李鸿章和翁同龢,清末有句话叫“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里的宰相指的就是李鸿章,司农就是翁同龢。这俩人一个是清末北洋军事实力的代表,一个是所谓开明派文臣势力的代表。
慈禧对这两人,那是又打又拉。李鸿章有兵,那就逼着李鸿章的北洋以一镇的实力去和日本打,让李鸿章的北洋军不但战场上失败了,民间名声也臭了。此时名声尽丧的李鸿章,能不怕慈禧吗?若是此时慈禧的组织抛弃他,他李鸿章早被人弄死了。
至于翁同龢,慈禧则是抓他的贪污,揪着翁同龢的小辫子不放。让翁同龢以为慈禧既是自己的保护者,也有可能随时顶不住压力保护不了自己,这样一来翁同龢不就对慈禧害怕了吗。
就这样,慈禧就在不断的依靠组织起来的一批人,去打击另一批人的过程中,将权力集中到了自己手中。
而且作为一个政治手腕高超的人,慈禧可以游刃有余的操纵着多个组织,甚至在同一组织内,她也能挑动起两派互斗,让自己成为一个仲裁者。
试想一下,谁不怕这样一个人呢?她可是随时能够让你站在胜利者一方,也随时可以让另外一批人把你踩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