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舰铁甲出水,北洋水师正面迎敌?
首先要说明的是:北洋水师开始对敌采用的就是正面对敌的倒V字型的雁行阵式!不过后来日本船队利用航速快的优势,想驶到中方航队侧面,利用火炮强大威力攻击北洋舰队,才改变了北洋舰队的对敌方向!下面让我们来重新回看下120多年前惨烈悲壮的海战!
在公元1888年之前,清政府创建的北洋舰队,拥有世界一流战舰~铁甲舰镇远号定远号,以及多多艘巡洋舰,舰队总吨位居亚洲第一,号称世界第八!远超日本,但之后日本上至皇室下到平民,都在日本政府号召下勇跃捐款购买战船,同时日本政府也加大了对海军军费的投入,从原来国家计划的10%增加到40%左右,到了甲午战争前的1894年初,日本海军舰队无论是总吨位,还是舰船航速以及火炮配置方面,都远超北洋航队了。而腐败的清政府还沉迷于亚洲第一的睡梦中茫然不知,自1888
年清政府就停止了对舰队的投资,舰队动力使用的燃煤来自于唐山开平煤矿,但是因为官府征用的是平价,所以煤矿把优质煤卖给了外国商人,只供给舰队劣质煤,所以北洋舰队的航速只有10节。而同时期的日本舰队却能达到16节的航速,快了一半!由于欠缺经费水洋舰队不但火炮配置不足,使用的瞄准仪也是老旧落后的六分仪,而日本海军不但舰船火炮先进充足,使用的还是先进的自动瞄准仪。最主要的一点:北洋舰队因为缺钱购买弹药,很多舰船火炮配给不少训练用的实心弹,这种实心炮弹不能爆炸,只有击中敌舰吃水线以下才能产生破坏,而且杀伤为十分有限!即便有部分炮弹是可以爆炸的开花弹,但因为军费被慈禧挪用办寿,无法购买先进炸药,只能使用普通黑火药填充开花弹,所以北洋舰队最先进的开花弹威力也有限!反观日本,自发研制高爆烈性炸药——下濑火药,不但威力惊人而且爆炸后可引发强烈燃烧,据说连铁板都可以被点燃!这只是从装备及后勤作出的对此,当然战争的胜负不是以装备后勤来论定的,否则没有上甘岭战役!下面还是看看甲午海战的现场吧。
事仲要从1894年7月25日清晨说起,因为之前朝鲜发生动乱,日本想趁乱打劫占领朝鲜,而清政府也看到了日本的野心,及时发兵帮朝鲜平息乱局,当然也为了防备日本。而日本也早就打算对清政府动手了,于是7月25日清晨,日军舰队在丰岛海域偷袭伏击了清军运兵船队,结果清军运兵船高升号被击沉,官兵750多人遇难!这次偷袭成功让日本政府信心大增,更是集中海军舰队准备随时对北洋水师发动攻击。时间到了1894年9月17日,这天北洋舰队为去朝鲜的运兵船护航,行驶到黄海大东沟海域时,遭遇了有备而来的日本海军舰队12艘军舰,至此甲午黄海战争不期而遇地爆发了!
战斗开始,双方参战舰船都是12艘,
中方北洋舰队:
由旗舰定远号铁甲舰(管带邓世昌),
镇远号铁甲舰(管带林泰曾)
经远号巡洋舰(管带林永升)
来远号巡洋船(管带邱宝仁)
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刘步蟾)
靖远号巡洋舰(管带叶祖珪)
济远号巡洋舰(管带方伯谦)
扬威号巡洋舰(管带林履中)
超勇号巡洋舰(管带黄建勋)
平远号巡洋舰(管带李和)
广甲号炮舰(管带吴敬荣)
广乙号炮舰(管带林国祥)
广丙号炮舰(管带程壁光)
福龙号炮舰(管带蔡廷干)
左队1号炮舰(管带王登云)
左队2号炮舰(管带李仕元)
左队3号炮舰(管带徐永泰)
右队2号炮舰(管带刘芳圃)
右队3号炮舰(管带曹保赏)
日方舰队:
旗舰松岛号海防舰,舰长尾本知道
严岛号海防舰,舰长横尾道昱
桥立号海防舰,舰长日高壮之丞
吉野号巡洋舰
浪速号巡洋舰
高千穗号巡洋舰
秋津洲号巡洋舰
千代田号巡洋舰
西京丸号巡洋舰
扶桑号巡洋舰
比睿号巡洋舰
赤诚号巡洋舰
面对北洋水师,日本舰队摆出了一字长蛇阵,而北洋舰队则排出雁行阵对敌。也就是说双方都是以旗舰领头对敌,在不知敌情虚实情况,用火力最强的旗舰领头来对阵找到对方命门。虽然不了解对方虚实,但对自己一方实力是有底的,北洋船队把实力最弱的超勇号扬威号排在了最后,而日本也同样把实力较弱航速较慢的比睿号扶桑号赤诚号西京丸号四艘舰排在了阵型最后。结果第一回合就是双方都是最强旗舰打上了对方相对较弱的船舰。所以那些指责北洋航队对敌阵型错误是没有道理的!第一回合的结果,北洋舰队老旧巡洋舰超勇号被敌旗舰松岛号重创沉没,管带黄建勋拒绝了前来营救的小船沉水而亡为国捐躯!扬威号受伤之后失去了战斗力,退出战场!日方的比睿号扶桑号因为航速慢,被镇远,定远两舰击中数炮,落荒而逃!而西京丸号因为急于追上日本舰队,冒险从镇远定远两舰中间穿过,因为怕重炮误伤到自已舰队,镇远定远两舰只以小口径火炮重创了西京丸,第一次错失了击沉日本舰船的机会!最后逃跑到落在后面的日军赤诚号,击中了追击的北洋水师来远号引发大火,北洋水师因为救火,而让赤诚号侥幸逃脱!第一回合北洋水师损失一艘船舰,一艘因份退出战斗,日军两船遭重创一船退出战斗,只能算打个平局。
第二回合水洋水师巡洋舰平远号广丙号遭遇敌旗舰松岛号,平远号舰首主炮发射命中松岛号!可惜炮弹是沙土实心的训练弹,炮弹穿越船体击中了驱动液压罐,使松岛号主炮瘫痪,如果是可以爆炸的开花弹,松岛号势必被炸沉海底!运气帮了日本舰队,返回战场的日本扶桑号击中了定远舰,丁汝冒受伤,为了掩护旗舰,致远号主动上前为定远舰挡炮弹,身中数弹后航体倾斜,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敌舰吉野号,想撞沉它,与敌同归于尽!但致远舰中弹爆炸沉没,管带邓世昌拒绝救援,把营救自已的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于海中为国捐躯!混战中,福龙号在距敌舰西京丸号300米时发射鱼雷,日军船员吓得齐声大喊,西京丸舰长鹿野勇之进冒险一搏,下令以舰首面对鱼雷,想以海浪打偏鱼雷方向,结果鱼雷被海浪推离了方向,但在两船相距50米时,福龙号又发射一枚鱼雷,距离如此之近,日军全都震惊失色认为难逃一死了!但是因为福龙号船体受伤,发射时船体倾斜,鱼雷偏向了下方,从西京丸舰下面穿越而过,运气又帮了日本人!见到致远舰沉没后,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吓破了胆,带头逃离战场,它的僚舰广甲号也跟随逃离了战场!到此时,战场上只剩下受伤的定远舰,镇远舰和经远舰,被日军数舰围攻。面对失利局势,三舰依然奋战不屈,经远舰身中数弹后,爆炸沉没!管带林永升拒绝救援,和爱舰一起壮烈殉国!而镇远舰主炮也再次命中敌舰松岛号,这次可是爆炸弹!引爆了日船上的烈性炸弹,并引发大火和毒气,日本想去救火也不可能了!但老天再次帮了日本人,刮起了大风,风吹散了毒气,日本人才得以扑灭大火,但松岛号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此时天色已晚,被打散的水洋船舰也再次组成队型,重回战场跟随定远镇远两舰,寻机再战。但日方指挥人员怕遭到北洋水师再来营救围攻,主动打旗语撤离战场。而北洋舰队也因济远舰逃跑撞沉了扬威号,再加上广甲号也逃离了战场,自身炮禅也所剩无几,也就没再追击日军舰队。至此惊心动魄的黄海海战结束!
回首这场战争,北洋水师固然落败,原因不在对敌阵型,更不是舰队人员战斗素质不如日方,而是装备不足和落后,如果是和日方同样的炮弹,战败的应该是日本!所以认为北洋舰队阵型错误导致失败是不对的!
为什么北洋海军不灭掉极具野心的还未发展起来的日本海军?
李鸿章及其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十年前为啥不灭掉日本海军,这种问题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1)与国开战不是地方官员和军队指挥,能够下达作战命令就可以的,这需要最高指挥的命令。但打一场突发还是可以的。例如长崎事件。
(2)与国交战,总要有借口。中国并非西方列强,若这样会引来西方列强地干预。前有西北与沙俄伊犁冲突,后有西南与法国战争。 (3)主动进攻也不符合中国对海军的定位。1885年北洋海军成军时的战略任务是防御,即保住京津冀环渤海的门户安全。之后,再对南洋、广东等海军进行防御建设。也就是,中国的防御政策还没有构造完毕,刚完成第一步。
很遗憾的是,就在这时晚清发生了黄河大水灾,河南段受灾极为严重,又先后赶上皇帝大婚、慈禧过寿等封建社会谁也不敢耽搁的事情。
(4)李鸿章等北洋的建设者、指挥者,并不具备舰船和武器的自主研发和建造能力,因此,与他国开战,需要设备补充,在各种灾害频仍下,根本没这笔钱填充。
(5)当时的战术思想一味购买,并依靠操练演习检验战力,但你演习十遍不如一次实战。长崎事件发生时,本是一次练兵绝佳时期,但因为李鸿章等人的阻挠,没有听从外军顾问的建议,很遗憾。
至于所谓的儒家思想限制,在这个问题上并不重要,臣子的思想在清朝并不重要。主要还是当时的国防思想有问题。守是对的,但不应该所有方面都守,没有进攻。
甲午海战作战失败的罪魁祸首丁汝昌吗?
首先说什么丁汝昌先降后死的纯粹是谣言,当不得真。
丁汝昌在威海卫防御战中,他视死如归,宁愿自杀也不愿向日军投降。在接到日军的劝降书时,丁汝昌义正言辞的说道“余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已尽臣职”,表明了自己要与日军决一死战的决心。
因此,仅凭这点,丁汝昌就不失为一位爱国将领,他有着爱国将领所拥有的一切高贵的品德,热爱着自己国家,一心报国,不惧生死。
但是就事论事的说,甲午战争的失败,虽丁汝昌不是罪魁祸首,但也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诚然,甲午之败的罪魁祸首是清政府腐败不堪的上层统治阶级,及政治军事制度,但亦与丁汝昌古板、错误的指挥脱不了干系。可以说甲午海战之败,丁汝昌难辞其咎。
由于丁汝昌是陆将出身,他所学之战法,指挥之技巧皆来自于陆战,而海战与陆战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再加上甲午海战前,清朝并未实行新政,国门依然紧闭,丁汝昌根本无法接受到世界最为先进的海战战术。因此,就导致在黄海海战时,不熟悉海战,又接受不到全新海战战术的丁汝昌在指挥上出现严重的失误,其所用阵法、战法陈旧,最终导致黄海海战失利。
1894年9 月17日黎明,清日两国海军主力在黄海相遇,一场影响世界新格局的黄海海战随即打响。
纵观黄海海战,丁汝昌个人的表现实在是无可挑剔,他表现英勇,沉着冷静,积极率领着麾下的主力战舰与日舰决战。在战斗的过程中,丁汝昌的座舰“定远”号在开炮时飞桥被震断,丁汝昌不幸受伤,但他依然不下火线,撑着病躯继续指挥着战斗。
如此,在丁汝昌的影响下,北洋水师越战越勇,不惧生死,坚持不懈,最终冲出日军的包围圈,并将日海军赶出战场。但是无论丁汝昌的个人表现如何,他在黄海海战中的错误指挥,最终导致北洋水师的失利,这点却可是无可辩驳的。
当时,日海军虽然败退,可北洋水师的损失却是十分惨重,参加黄海海战的12艘清军舰,“经远”、“致远”、“超勇”、“扬威”、“广甲”被击沉击毁,“靖远”、“来远”受重创,“济远”、“广甲”临阵脱逃。而反观日海军,虽然旗舰“松岛”被打得完全丧失战斗力,“吉野”甲板被炸的只剩一具躯壳,“赤城”、“比睿”、“西京丸”受重创,但是却无一艘被击沉击毁的。
黄海海战,清日海军总体上虽以日海军占优势,如日海军参战的军舰总吨位要高于清军(日海军军舰是40849吨,清海军军舰31366吨),再如日海军军舰舰炮发射速度与平均航速要高于清海军。但是清海军并非是一无是处的,比如清海军拥有5艘装甲炮塔舰,21厘米口径以上的火炮有23门,而这远远要多于日本军舰的11门,此外,清还有2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
所以说按照正常的结果,北洋舰队虽不能百分之百的获得胜利,但再差的结果也不至于会是清军12艘军舰5艘被击沉,而日军无一艘被击沉的这样惨痛结果。
那为什么最后就偏偏会是这样的结果呢?无他,造成这样惨痛的结局很大原因是因为丁汝昌的错误指挥。
黄海海战一开始,清日双方的军舰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发现对方的踪迹,发现后丁汝昌第一时间就在座舰挂起信旗命令各舰立刻起锚迎敌。同时丁汝昌在第一时间下达了3条作战指令:“一、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二、始终以舰首向敌,藉保持位置,而为基本战术。三、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
此后,丁汝昌随即命令舰队以犄角鱼贯阵迎敌。可是舰队还没摆出犄角鱼贯阵,海战即打响,如此北洋舰队遂阵型大乱,一时间多艘军舰不知所措,顿时就让日舰队有了可乘之机。
可以说这个阵型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要知道北洋舰队是一个有多舰种组成的舰队,有铁甲舰,也有鱼雷舰,每个军舰的航速都是不一样的,在12艘军舰中尤以“致远”、“经远”、“靖远”、“来远”4艘军舰航速最快,而其余军舰航速都较慢。而按照正常的海战战术,是应该将4艘航速较快的军舰组成一支快速机动队,让他们单独行动,从旁策应。
可是此时丁汝昌却将它们与其他军舰组成在一起,这就等于是白白浪费了它们的优势。正如英国海军中将斐利曼特在评价黄海海战时所说:“集合若是复杂军舰编为一队,不惟非专门之丁提督不能统率,即专门老练之将帅孔亦无能为力也”。
如此,其实从一开始,丁汝昌在战法上就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可是这种错误并没有在这里戛然而止,随后丁汝昌又犯了一个更为严重的战术问题。他居然将在陆战中惯用的一字横队的战术用在了海战上,要知道海战最讲究的就是机动和火力,而丁汝昌所用的一字横队就恰恰让自己的舰队失去机动能力和火力压制能力。
“始终以舰首向敌,藉保持位置,而为基本战术”,“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丁汝昌所发布的这两个命令就迫使北洋舰队不得不丢掉机动能力,同时也让北洋舰队丧失了火力优势,它只会让北洋舰队强大的火力变得分散,如此攻击能力也就被大大减弱。
此外,黄海海战中丁汝昌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未能尽舰队指挥官的职责。当时当旗舰“定远”号的前桅被日舰击倒,导致信号旗语无法指挥全舰时,丁汝昌并未迅速指派其他军舰来充当指挥舰,也并没有指派新的指挥官,而是任由舰队在4个小时内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在没有指挥官统一指挥的情况下,北洋各个军舰只能是根据管带的本事来进行战斗,总之就是“各自为战”。“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如此当时北洋舰队就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要打的军舰是越战越勇,而不敢打的军舰是快速的逃离战场。
就这样,一个各自为战的北洋舰队最终被“合作无间”的日海军逐一击破,沉的沉,伤的伤,逃的逃,可谓是损失惨重。
就如美国远东问题专家鲍威尔所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最大的弱点还是在领导方面。一般说,中国的指挥官在基本的战略、战术和使用武器方面,显示出可悲的无知”,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所实行错误的阵法和战法,再加上战争期间又未能尽到指挥官的职责,让北洋舰队在开战后的近四个小时处于群龙无首的局面,最终这一系列的严重错误,让北洋舰队损失惨重。
当然黄海海战北洋舰队虽损失惨重,但也并非再无一战的能力。此时日本军舰虽没有一艘被击沉,但损失也并非不惨重,如日军旗舰“松岛”就被打的已经毫无战斗力,需维修数月才能恢复,再如日军主力战舰“吉野”甲板舱面所有设备都被清军炮火一扫而尽,要想恢复战斗力也需数月。而反观清军,他虽然被击沉5艘,但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依然健在,其余几艘受损的军舰经修整后仍可再战。所以说黄海海战之后,北洋舰队依然还有再战的能力。
如此,若是丁汝昌此时若能重整旗鼓,认真吸取教训,制订切实可行的作战战术,北洋舰队未必就没有获胜的机会。但是事实上黄海海战后,丁汝昌并未采取这般主动的态势,而是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措施,株守威海,闭门不出,企图以此保全剩下的军舰。
此后数月,丁汝昌都率舰固守威海,对于日军侵占旅顺港、登陆荣成湾等一概不闻,即使是在11月李鸿章亲自致电丁汝昌:“旅顺警急,朝旨严催派兵往援,并令章高元八营渡海,唐守廉赴旅督守。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旅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即刻启碇,勿迟误。”丁汝昌都依旧不敢去日海军决战,而是选择停在旅顺。
如此,在丁汝昌这般只为保全舰队的做法下,最终日军完成了对北洋舰队固守的威海的海陆包围,北洋舰队被围困在威海卫军港,灭亡之日已不远矣。直到这个时候,丁汝昌都不敢出海与日军决战,1月23日,李鸿章致电丁汝昌:“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但丁汝昌依然不出,他回电李鸿章“除死守外,无别策”。
就这样丁汝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不久日军击溃了陆上的清军,完全掌控住了陆地,开始进攻威海卫,而后日海军也从海上攻击威海卫军功港。之后因北洋舰队连日的反击,导致弹药耗尽,此时就算丁汝昌想出海决战也没有可能了,如此丁汝昌为了避免军舰落于日军之手,下令炸沉了“定远”号旗舰,而其他军舰因其余将领的反对幸免于难,但最后都被日军俘获,这之中包括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等。
自此,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以日军全面胜利而告终。
综上所述,甲午海战的失败,作为指挥官的丁汝昌绝对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正是因为丁汝昌在指挥上出现严重错误,再加上威海卫之战时,又过于消极抵抗,几次三番对日军的登陆行为视而不见,同时也几次三番错失了进攻日军的良机,最终使当时排在世界前列的北洋舰队一败涂地,直至全军覆没。
基于此,无论如何清军所遭遇的甲午海战之败,丁汝昌实在是难辞其咎。
西方列强在近代为什么对中国屡次侵略?
上帝只会帮助自救者,态度决定命运,内因才是最重要的。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并非没有侵略日本,也并非没有给过清政府机会。而在日本的崛起道路上,西方列强也并非对日本鼎力相助,更多的是日本的自我努力。
实际上,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真正意义上侵略中国的国家并不多,英国和法国虽然发动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但是平心而论,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目的更多是打开中国的市场,如果当时清政府完全对外通商的话,估计两次鸦片战争都不会爆发。近代对中国伤害最深的其实是沙俄和日本。如果说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来中国更多的是为了市场和资源,为了财富的话,那俄国和日本更多的是贪图中国的土地。
当然,由于近代中国的生产力落后,英法美实际上也是在侵略中国,至少在经济上是赤裸裸的侵略,不过这种侵略并非没有指向日本。但是日本和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显示出的态度确实完全不同的。
鸦片战争中,日本人的师傅——中国面对着西方国家的入侵,完败给英国。中国的战败也让日本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自己的出路,如果不改变策略,西方列强会不会也会像侵略中国一样侵略自己。
日本人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很快西方列强就找上门了。1853年7月8日,刚刚跻身强国之列的美国,派遣准将培里率领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及神奈川(今横滨)。盛气凌人的美国人对日本人说,你们最好不要抵抗,因为如果抵抗只有一个可能,美国必胜。幕府请求考虑一下再给回复,在美国的武力胁迫下,幕府接受了开港要求,于1854年3月31日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日本被迫同意开放下田、箱馆(今函馆)两港口,条约还允许美国在上述两港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
不久,英、俄、荷等国援例而至,也和日本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
对外开放后,西方国家的工业品开始在日本倾销,和当时的中国完全一样,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日本根本无力与廉价的西方工业品竞争,一时间,贸易逆差,白银大量外流,通货膨胀,经济衰退,老百姓苦不堪言。
愤怒的日本国民认为是幕府政府的无能造成了日本的落后,因而,在武士阶层的主导下,一场王政复古的倒幕运动开始了。
国家的权利再次回到了天皇的手中,明治天皇执政后,励精图治,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从此掀起。为了发展国家经济,发展近代军事,日本皇室节衣缩食,尽量节约财政支出。为了发展近代工业,日本皇室提倡贵族子弟带头进入工厂从事工业生产,为民众起到带头的作用。财政并不宽裕的明治政府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拿出巨额资金派出使节团前往欧洲各国考察,学习,写下了长达万卷的考察记录。始惊——次醉——终狂是日本使节团的客观写照。到了西方,一开始惊讶于西方工业时代的文明,然后陶醉在发达的西方文明中,最后回国疯狂的学习西方,把日本建设为同样的强国。大久保利通,自称东洋俾斯麦,在他的主导下,日本以德为师,开始了全面改革。
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废除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一律为平民。提倡学习西方文化和思想。实行义务教育,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西方,大力发展近代工业,改革军事制度。一系列的调整,增强了日本的国力,基本上避免了被西方国家殖民的危机了。
反观中国方面,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也是拥有一次历史机遇的,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西方列强在中国国门基本打开后并没有再继续发动无为的战争,过分勒索不义的赔款。洋务运动开始之后,中国在“自强”和“求富”的号召下,近代工业开始大量兴起,一时间,确实有“同光中兴”的气象。西方国家一方面可以通过设备的出口赚取利益,一方面也需要中国的大市场,在洋务运动中对中国还是非常给面子的。新兴的德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和清政府合作的还是很不错的,中国的近代水师就是在英国与德国的帮助下建设起来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定远舰和镇远舰产自于德国。可见洋务运动中,西方列强赚钱归赚钱,但是对清政府并没有过分的讹诈和遏制。北洋水师也一度被誉为东亚最强,世界第九舰队。在军事上,清政府似乎也一改一败再败的颓废情况,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19世纪80年代,面对着沙俄对新疆的侵略,清政府积极用兵,一举粉碎了沙俄的野心。虽说新疆是不毛之地,但是此举不仅捍卫了国家的主权,更是极大的提高了清政府的国际形象。至少在19世纪9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虽然在经济上对中国胡作非为,但是始终还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甚至是一个强国,不敢过分的激怒中国。
客观上讲,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国拥有一次很好的拉近东西方距离的机遇,一次摆脱半殖民化的机遇,表面上看,清政府似乎是在积极把握这次机遇,一些列军事上的努力和经济上的努力似乎也在争取历史的转机。但是,由于制度的腐朽,这次宝贵的机遇最终丧失,“同光中兴”终究只是清政府灭亡前的一次回光返照而已。
中法战争中,中国在军事上并不是压倒性劣势的情况下,因为领导层的避战求和,所谓的以夷制夷的洋务外交背景下,福建水师虽然全军覆没,但是在陆战中却打的法军并没有继续嚣张的底气,最终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虽然没有割地赔款,但是一个千百年来的附属国越南彻底离开。也向世界昭告,洋务运动并没有改变清政府腐败无能的面目。
再说日本,日本虽然通过民治维新,国力有所增强,但是毕竟是一个资源小国,并且市场狭小,为了进一步谋求强权,日本必须寻求对外扩张。而日本作为西太平洋的岛国,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不可能南下去惹东南亚的西方列强,也不可能北上去惹俄国,只能把扩张目标放在东亚,对中国与朝鲜等国动手。中国虽然衰败,但是毕竟是日本人一千多年的师傅,在师傅面前,日本毕竟不敢太嚣张,所以先要捏软柿子试探一下,第一个开刀的对象就是琉球国。
1871年,有琉球渔船因为台风的影响,漂流至台湾,被高山族人误杀船员50多人,12名生存者在清政府的护送下回到琉球。事件与日本毫无关系,但是日本却以此作为借口,1872年,日本要求琉球接受日本藩王的封号。1874年,在美国的怂恿下,日本入侵台湾,大肆掠夺财富,屠杀台湾居民。要知道,此时日本民治维新还不到10年,根本没有能力挑战中国。即便如此,清政府依旧在列强的调停下,被勒索了50万两白银。1876年,日本武力威胁朝鲜,逼迫朝鲜政府签订了《江华条约》。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并,改为日本的冲绳县。
面对着日本的一系列挑衅行为,清政府一开始是不屑于顾,瞧不上日本,到后来知道日本是个心腹大患了,又不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1884年12月日本策动所谓的“甲申政变”,试图推翻当时亲清的朝鲜政府,替代清政府而成为朝鲜的保护国。1886年7月李鸿章接到报告,朝鲜有人谋划联俄防英,而俄国正在觊觎元山口外的永兴湾。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清政府深知一旦朝鲜落入它国必将危及自身安全,于是命令丁汝昌和吴安康分别率领北、南洋水师前往巡防,展示清政府强大的海军实力,制止敌国可能的侵略企图。“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超勇”、“扬威”等6艘军舰随即前往相应海面操演。鉴于铁甲舰在作长途航行后,需回港涂油维护,加上1886年清廷的旅顺军港尚未完工,李鸿章遂决定由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舰前往位于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进行检修,并展开对日本的“亲善访问”。这也是中国铁甲舰队的首次访问日本。在北洋水师造访日本长崎期间,中国水兵上岸购物与日本警察发生冲突,一名日本警察被刺成重伤,一名中国水兵轻伤,水兵被拘捕。中日双方各执一词,1887年2月双方在英、德公使的调停下总算达成协议,事件最终以双方的妥协而不是清廷的单方面退让而收场,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清廷在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一次外交胜利。但事件期间清朝制造电报密码的方法泄露,使日本能在后来甲午中日战争时破译清朝电报,是清朝的一个重大损失。
同时,长崎事件之后,日本朝野上下纷纷要求加强海军建设,为侵华战争做好准备。从1890年开始,日本每年财政收入的60%都投入到海陆军建设之中,把赶超北洋舰队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清政府方面,1888年之后,再未添置任何船只,1891年后又停购枪炮弹药。到了甲午战争之前,北洋舰队不仅在总吨位上落在日本舰队之后,且舰龄老化,航速迟缓,火力也差,实力完全落在日本舰队之后。
在军事上已经基本压倒清政府之后,日本开始了第一次“国运相赌”的战争——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中,西方列强并未暗中支持日本,而是纷纷中立观望,所说西方列强确实有等着日本打垮中国,然后一起瓜分中国的想法,但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西方列强并不是真的看好日本。
日本早期的侵略确实有点冒险,也有运气成分,甲午战争中,日本确实已经有所壮大,但是真的没有强大到已经可以碾压清朝的地步。但凡清政府内部再团结一点点,战争中将领们在给力一点点,政府在坚持久一点点,也许日本可能就要对中国求和了。
然而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是该打的时候没有坚决打,该谈判的时候又不愿意好好谈。结果是战场上一边打,一边等着谈判桌上早点谈,所以一败涂地。谈判桌上一边谈,一边等着战场上传来点好消息,好和日本人讨价还价。在这样的混乱局面中,战场上一溃千里,谈判桌上毫无还手之力。
最后烂泥扶不上墙的清政府宁愿选择妥协,宁愿将2.3亿两的白银赔给日本,也不愿意继续坚持战争。伴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的国际形象可以说是一落千丈。洋务运动之后近代强国的面纱被彻底揭穿。清政府到底有几斤几两,西方列强是彻底看清楚了,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列强还把清政府当回事了,瓜分狂潮迅速到来。
而甲午战争之前,日本虽然国力蒸蒸日上,但是总体上和中国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然而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让清政府彻底进入休克状态,而日本则利用赔款加速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陆海军建设,迅速跻身强国之列。强大起来之后的日本又是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拿着中国赔偿的银子发展起来,然后扛着枪炮继续来掠夺。
一百多年后,面对着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耻辱历史,有些文化大咖们提出了所谓的“国运论”,认为中国战败只是运气不好,日本是运气好,所以赌博赢了。甚至直到今天还有有一些小有名气的历史学者认为清朝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接受了汉人的文化,所以才落后了。笔者真的只能一笑而过。日本也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甚至直到今天都保留着汉唐时期的华夏文化,为何没有看到日本落后呢?
一味的掩盖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无能,无理狡辩什么文化造成了中国的落后,运气不好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只能是哗众取宠。
几次得手之后的日本,已经蒸蒸日上。而已经病入膏肓的清政府,以俄为师,以日为师为时已晚。在西方列强掀起的刮风中国狂潮中,日本尽心尽力,虽然没有捞到最大的油水,但是酝酿已久的独霸东亚的野心已经日益膨胀,这些就是后话了。
近代的中日两国,其实都拥有机会实现崛起,而且中国拥有的机遇要远远好于日本,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日本与西方列强一起侵略中国。并不是因为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也并不是因为日本运气好,虽然中国丰富的资源和市场让西方列强放缓了对日本的侵略,给了日本生存发展的机遇。但是日本自身的努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定远号的战斗力怎么样?
不沉的战舰还是被日本人打沉了:萨沙带你看北洋水师定远舰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三百八十四期】(历史系列第142讲)
日本海军著名的段子是:日军旗舰“松岛号”上一个身负重伤的三等水兵三浦虎次郎,临死前抱着炮弹流着泪嚷道“定远为什么击不沉啊……”。战后,三浦虎次郎的“英勇事迹”被日本编成军歌,名叫《勇敢的水兵》。
萨沙也是北洋水师历史的爱好者(不敢说研究者)。上个月去威海旅游,游览了著名的刘公岛和定远铁甲舰很有感触。不觉联想起今天的辽宁号。听萨沙说一说吧。
定远号和镇远号是北洋水师的2艘主力舰,也是整个亚洲绝无仅有的大型铁甲舰(日本在1877年购买的扶桑号才是亚洲第一艘铁甲舰,排水量只有3000多吨)。
什么是铁甲舰?就是战列舰或者说重型巡洋舰的前身。
在19世纪中后期来说,铁甲舰是欧美列强的主要作战力量,是一支世界级海军必不可少的装备。
了不起的大清政府,早在1975年就下令装备铁甲舰,讨论购买铁甲舰就更早了。
甚至著名的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去世时,还念念不忘购买铁甲舰,留下无论如何也要买的遗言(怎么似曾相识?)。
除了少数有识之士对铁甲舰有较深的认识以外,其他大部分人基本是跟风。
这就像今天装备航母一样,很多人绝对有了航母的海军就是世界第一流海军了。
至少满清从皇族到老百姓都支持铁甲舰,对于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是好事。他可以顺理成章的花费巨资购买巨舰,扩充自己半私有部队的北洋水师了。
客观来说,造价140万两白银的定远号,性价比非常高,并不算贵。
这艘7000吨级的铁甲舰,是德国海军建军思想的一个杰作。
最初李鸿章自然是想在世界海军第一强国英国,购买铁甲舰。
英国人店大欺客,将土耳其等国因故不要的二三流铁甲舰转卖给中国。
这些铁甲舰便宜是便宜,性能太差,设计上还有严重缺陷。
李鸿章又不傻(其实他很傻),不会连续被英国人骗(之前已经上当买过几艘垃圾船)。
于是,李鸿章将眼光转向另一个对华军售大国:德国。
德国在欧洲属于后起之秀,普鲁士击败奥地利、法国建立国家至今,也还没有多少年。
就海军上,德国并不强大,造舰业也是起步不久,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工厂。
如出售定远舰的伏尔铿造船厂,在欧洲属于二流工厂,1851年刚刚成立。
就欧洲海军战略上,德国很不利。它处于腹背受敌,被封锁的情况。
就实力来说,德国海军无论如何加速建设,也不可能压垮英法俄三国。
即便是和英国单挑,德国也没有什么把握获胜。
鉴于这种严酷的情况,德国海军确定了造舰的基本战略:防御力优先。
舰长刘步蟾
没学打人,先学挨打。
既然敌人数量远远多于我们,我又被压缩在狭小的海域无发高速机动,那么必须建立防御力超强的军舰。
这样一来,我首先保证我的军舰不会被击沉,然后发挥火炮和训练的优势,争取超水平发挥。积累小胜为大胜,最终就有可能获得制海权。
对于德国来说,这也是唯一可行的战略。
反应在定远号上,就是该舰的防御能力非常惊人。
定远号的装甲重量,高达1500吨。换句话说,定远号装甲的重量,比参加海战的超勇撞击巡洋舰还要重(1300吨)。
大家说,这夸张不夸张。
定远号的装甲最大厚度高达355毫米,水线以上全部是德国的优质钢板制成。
0.355米,也就是和瘦小女士的厚度一样。
装甲和人一样厚,这是什么概念!
定远号的弹药库、动力舱、主炮,全部在厚重装甲的保护下!
在当年的亚洲来说,根本没有一种炮,能够击穿定远号的主要装甲。
在黄海海战中,定远号被日军中大口径炮弹击中高达160发。全舰多次燃起大火,火炮和设备有一定损伤,官兵伤亡也不轻,可就是打不沉。
此战后,定远号还是自己航行回到港口的。
如果不是满清海军修理能力太烂,定远号还是完全可以紧急修理后,继续出海和敌人决战的。
德国人对定远号也是肯定的。德国始终坚持该舰的设计思路,一直到二战也没有改变。
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北洋水师被没有先进铁甲舰的联合舰队打挂后,各国不但没有停止装备铁甲舰,反而加速了建造。
当然,光靠防御而不强调进攻,肯定是死路一条。
即便是钢铁侠,被人24小时按着打,迟早也打残了。
定远号装甲厚归厚,并不是无敌的。
作为早期铁甲舰,定远号没有考虑到水下防止鱼雷的问题(当时鱼雷还是新事物),水下没有安装装甲。
同时,定远号的火炮大部分没有防护装置。
以305毫米主炮为例,炮塔装甲厚达305毫米,顶部没有防御能力,仅有一层25毫米厚度薄钢板。
150毫米火炮的炮塔防御能力更弱,至于大量的机关炮是露天放置的。
换句话说,即便定远号不会被击沉,把火炮都打掉了,你也就是活靶子。
强调防御的同时,德国人特别强调火炮的强大。
定远号的主炮威力强大,至少在制造的10年内,绝对是世界第一流。
它有2个主炮炮塔,分别配备双联装克虏伯1880式305毫米重炮,一共4门。
火炮极为沉重,单炮就重达32吨。
火炮有效射程7800米,炮弹分为实心弹和开花弹,重量为二三百公斤,威力惊人。
这种火炮在当年绝对是巨炮,可以击沉所有同级别铁甲舰。
黄海海战中,305毫米巨炮击中日本比睿号。比睿号因为失控,冒险从定远号附近穿越,在很近距离被305毫米巨炮击中。炮弹在后樯中爆炸,破坏下甲板,引起大火。自三宅大军医以下官兵“十数人被击成碎粉而死”。“海军大尉高岛万太郎、海军少尉田中行尚,同小川水路及士卒三十二人负伤”。比睿号几乎失去战斗力。
“定远”舰射出的1颗305毫米口径炮弹命中了“西京丸”,炮弹从“西京丸”的舰尾附近射入,穿过甲板下舷侧的舱室,在军官餐厅和机械室之间爆炸,导致军官餐厅以及附近数间舱室的采光天窗、舱口盖全部被毁,机械室里的气压表、航海表等仪器仪表也遭到极大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连接水下舵叶和甲板上操舵室内液压舵轮的蒸汽管路被打断,8柄液压舵轮失去了作用。
只是,除了很近距离的这2炮以外,定远号再也没有305毫米主炮击中敌人的记录。
该炮在黄海海战中已经过时,最大的问题是射速慢。
该炮依靠人力和蒸汽动力辅助转动,理论射速每分钟3发,实际上绝对不可能。
因为火炮过重,转动速度极慢,炮的瞄准速度非常慢。实战中,往往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才能打一发。这种火炮弹药只有每门50发,理论上10几分钟就可以打光。
黄海海战打了几个小时,直到海战结束之前,主炮才没有炮弹,可见射速之慢。
这种巨炮不适合对付中小型军舰(尤其是航速很高的军舰),适合对付同样行动缓慢的巨型铁甲舰。
客观来说,这也不是定远号自己的问题。
日本包括松岛号在内的多艘日本军舰,也装备320毫米重炮。实战中,这些重炮比定远号的主炮还烂,命中率基本是0,射速非常慢(30分钟1到2发)。
其实,定远号的主炮在建造之时,已经使用了比较先进的技术。
在定远号之前,300毫米以上大口径主炮通常是炮不动,整个炮塔移动。
大家想想看,整个炮塔有多种。这样的设计让射速更慢,几乎就不可用。
除了重炮以外,定远号首尾各有1门150毫米克虏伯火炮,同样是1888型号。
这种火炮有效射程11000米,比305毫米火炮远得多。炮弹重50公斤,威力相对较弱,但仍然有很大的破坏力
该火炮采用老式的架退技术。也就是火炮开炮以后,连同炮架一起后座,然后缓慢的还原到炮击位置。整炮重量高达10吨,实际射速很慢,每分钟不超过1发。
即便如此,150毫米副炮也远远强于305毫米主炮。它的重量较轻、容易瞄准、射速较快,实战中更容易击中敌舰。
305毫米主炮貌似很牛,但击不中敌舰不就等于0吗?
定远号区区2门150毫米火炮,在黄海海战中有不少出色的表演。它先是击中日军旗舰松岛号,将第7号炮位掀掉,炸死了4名炮兵。
随后,该炮又击中日军老式军舰赤城号,当场击毙舰长阪元八郎。
日本战史中这么写道:安装在飞桥右翼的1门4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机关炮的炮盾被击穿,1号机关炮炮手一等水兵宫本丈太郎、2号机关炮炮手三等水兵椋木繁治当场死亡,正在飞桥上设法指挥自己的军舰摆脱追击的“赤城”舰舰长阪元八郎太,头部被弹片击碎,身躯随着炮弹爆炸形成的冲击波丢到了海中。
定远号又1发150毫米炮弹,打穿了最弱的西京丸号。
日本战史又写道:炮弹从“西京丸”的舰尾附近射入,穿过甲板下舷侧的舱室,在军官餐厅和机械室之间爆炸,这导致军官餐厅以及附近数间舱室的采光天窗、舱口盖全部被毁,机械室里的气压表、航海表等仪器仪表也遭到极大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连接水下舵叶和甲板上操舵室内液压舵轮的蒸汽管路被打断,8柄液压舵轮失去了作用。
遗憾的是,该炮的战绩就仅此而已。
150毫米火炮,恰恰是北洋水师的弱点。
就像上面说的那样:以7000多吨的定远号来说,竟然只有2门150毫米火炮。
而日军4000多吨桥立号、吉野号各有10门以上,甚至比较烂的2000多吨老军舰比睿号都有8门。
更要命的是的是,日本的火炮是最先进的管退式火炮,射速高达每分钟10发左右,是北洋水师3倍有余。
射速具有极大劣势加上敌炮的数量又多了几倍,最终就是北洋水师在中距离炮战中吃了大亏。
定远号、镇远号这2艘铁甲舰确实是打不沉,却也逐步失去作战能力。
定远号还有4门75毫米火炮。
这种火炮口径太小,对于大中型军舰其实没什么用,打打小型炮舰还凑合。
定远号也没有正规部署这种炮,只是作为掩护登陆部队的野炮。在海战中,定远号自然也可以将炮放在甲板上开炮,以增强火力。只是,该炮就没有任何装甲防护,敌人机枪也可以将它们打掉,几乎没有生存能力。
另外就是57、47毫米口径火炮4门,都是对付迫近的小型舰艇,如炮艇之内。
这4门火炮射程4000多米,射速很高(每分钟高达20发)。
日本战史写到被机关炮扫射的情况:比睿号陷入一片硝烟中。各炮位的水兵抱头鼠窜,纷纷寻找遮蔽所躲避,露天甲板上被打得碎片四溅纷飞。
可惜弹药威力有限,只能在近距离击穿100毫米左右装甲板,对敌方主力舰无效。
37毫米机关炮8门,这就是对付鱼雷艇和其他小艇的的。
它的射速更高(每分钟60发),但威力小,只能200米距离只能击穿24毫米钢板,射程也只有2000米。
军舰还配有3具鱼雷发射器。这玩意的意义不大,因为铁甲舰不可能随便进入几百米内和敌人交火,当年鱼雷射程只有几百米,所以根本用不上。
装备舰载鱼雷艇2艘,分名为“定一”“定二”。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110匹马力,航速15节,装备1门37毫米机关炮。
鱼雷艇,倒是有一定作用。
当年军舰都没有做防鱼雷设计,中了鱼雷就挂。
鱼雷艇不值几个钱,突袭中万一击中就赚了;就算没击中,不过损失一艘小艇而已。
16吨的鱼雷艇不能驶到远洋,必须放在庞大的定远舰上。
有意思的是,定远号还有旧式军舰的撞角,估计是受利萨海战的启发。
大家看到这种撞角非常锐利,一旦撞到可能会对敌舰造成严重损伤。
只是,前提是你能撞到敌舰。
在现代海战中,军舰普遍航速超过10节,甚至15节。
这么高的航速,除非一方操作军舰出现重大失误,不然是极难撞到对方的。
这个撞角压根没用。
定远号差的,就是航速了,只有14节。
一艘军舰综合性能是固定的,突出一些性能,必须要放弃另外一些。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最终放弃的就是航速。
定远号的航速较慢,日本联合舰队航速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是处于不败之地的。
为什么?就算打不赢,联合舰队大不了开溜就是了,北洋水师是追不上的。以大家都知道的吉野号为例,它的航速高达23节。
14节对23节什么概念?等于是别人跑的,比你快一倍呢。
在黄海海战中,日军舰队凭借航速的优势,轻松获得了战术上的主动权。
邓世昌的致远号,曾经试图撞沉吉野号。想法很勇敢,但不具备可行性。
致远号航速18节,吉野号23节,前者根本就追不上,也就谈不上撞击。
7000多吨的定远号很庞大,有官兵329人。
传承欧洲海军的特点,军舰尾部是军官们宽阔的生活区。
其中舰长刘步蟾一个人就有办公室、卧室、浴室、个人会客室等等,装饰相当豪华。其他军官按照职务不同也有自己的办公室和舱室。大副、轮机长、水手长等高级军官为1人独住,其他军官多为几人合住。
军官们有专门的餐厅、娱乐室,设有各种美食、酒水和钢琴之类。
水兵们则惨得多。
他们没有自己的卧室,只能用吊床睡在自己的战斗岗位附近。不睡觉的时候,水兵们还要将吊床收起来,以节省空间。
大家觉得水兵待遇差吗?其实他们的薪饷很高,一等水兵每月有10两白银,是普通陆军士兵的一倍。同时只要出海,水兵一律有很高的津贴。可以说,定远号的水兵是清军收入最高的。
有意思的是,定远号将供奉上帝像的神龛换成了关公,这是中国的战神。
黄海海战爆发之时,定远号已经服役14年的军舰。
这么多年来,该舰基本没有经过升级过,这是很反常的现象。
当年,海军技术每隔五六年就有很大进步,各国海军都在不断打升级,不惜花费巨资。
以日军为例,花费了数百万两白银,升级了新式中口径速射火炮。
此次大战中,定远号的防御力是可靠的,火力却明显不如人,被压制的很惨。
双方300毫米大口径火炮,实际都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150毫米火炮。
定远号的150毫米无论射速、数量,还有炮弹的威力都无法和日军相比。在整个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100毫米以上火炮发射了2000多发。日本人发射了多少炮弹?4万多发!也就是说,日军发射的100毫米以上炮弹是北洋水师的20倍之多,这怎么不能不赢呢?
客观来说,定远号官兵还是不错的,无论训练和战斗意志都很强。无奈装备和战术不是敌人对手,最终惨败。
定远副管驾英人泰莱说:众士兵均狞厉振奋,毫无恐惧之态。当予巡视时,一兵负重伤,同侣嘱其入内修养;及予重至此炮座,见彼虽已残废,仍裹创工作如常。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表现尤为出色,作战果敢,指挥灵活。行船时刻变换,敌炮不能取准。
可以这么说,黄海海战时期,定远号已经过时,不是日本人的对手了。
只是因德国人牛叉的制造工艺,突出了太空堡垒一般的铁甲防御力,才让定远号没沉而已。
联合舰队的松岛、桥立、严岛号三艘主力舰,综合战斗力已经和定远号相当,只是略逊一点而已。
但日军4000吨以上排水量的军舰有一堆,北洋水师只有定远和镇远。恶虎斗不过群狼,战败也就是必然的。
实际上,即便北洋水师打赢了也没有用。
日本已从英国订购了2艘远远强于定远号的新式铁甲舰,一时没有运到而已。
更有甚者,在战争期间,日本又最佳订购了3艘更先进更强大的铁甲舰,没有多久也会服役。
相比14年内没有买1艘新军舰,基本维护资金都年年拖欠的北洋水师,萨沙要问你拿什么和日本去拼?迟早还是完蛋。
更可悲的是,以保存实力为理由,让定远号困守刘公岛。自然, 大战后的北洋水师实力已经大不如日军。只是已经被人搞成这样,横竖是死,还不如冲出拼了。拼一个够本,拼两个有赚。把日军打惨了,说不定能起到一些作用。
结果呢?海战中被击中上百发,都没有沉没的定远号,只是龟缩在海港中等死。被日本鱼雷艇打成重伤后搁浅,巨舰只能作为固定炮台使用。
随后日军占领炮台,使用重炮轰击港口,定远号也就只能自毁,舰长刘步蟾自杀。
定远号就这样窝窝囊囊的完了。
客观来说,定远号在服役的头10年,是同类军舰中顶尖的,也是亚洲最强的。在黄海海战中,定远号包括全舰官兵也算拼尽全力,发挥了军舰最大的威力。只是,任何一场战争均是体系之间的碾压,绝非某种武器的单挑。
就算把定远号换成大和舰,日本和满清之间的战争,最终也肯定是满清战败。
再好的武器,也要人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