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命运之柱,灌篮高手木暮公延是神奈川县最强的第六人吗?
木暮公延是神奈川县最强的第六人吗?实际上木暮公延的实力一直都称不上“强”,但和《灌篮高手》中的所有球队第六人相比,木暮公延能够担任的位置非常全面,再加上主角球队光环在身,木暮公延被小伙伴们称为“万金油”! 客观的评价一下木暮公延,定点中远距离的投篮能力尚可、身体条件和篮球天赋一般、防守能力较弱、比赛经验严重不足。所以在湘北和山王工业一战中我们很难能找到木暮公延的比赛画面,那么对其不刻画就是说明木暮公延在比赛中已经是超常发挥了,至少面对强大的山王时没有成为防守漏洞,不是井上雄彦不想描写,为了写实他是不敢画。 木暮公延与陵南的池上相比,菜鸟认为对球队的作用是相同的。尽管对阵陵南时木暮公延投进了关键的三分球,但在其它的比赛中木暮公延很难能拿到画面得分!这里说明一下,在湘北和陵南的练习赛中木暮公延在池上身上狂砍了14分,这是因为湘北当时的得分点仅有赤木刚宪和流川枫,所以进入神奈川预选赛后木暮公延的能力直接被削弱了。另一边为了提升陵南的实力,池上反而成为了防守高手!所以在那场练习赛上对两人的能力设定,相较于中后期来说并没有参考价值。池上作为配角球队的第六人,对阵海南的最后时刻在帝王牧身上完成了一记关键抢断,仅这一点来说池上作为第六人并不比木暮公延差! 至于海南的宫益义范,虽然三分球极为精准,但完全是依靠海南的战术体系生存的球员。身高160公分的射手,换到任何一支球队,其能力都不能完美的展现出来,而宫益义范的防守……其实已经被井上雄彦故意忽略了!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说翔阳的伊藤卓,因为菜鸟认为伊藤是一位被大家忽视的球员,其能力要在陵南的植草之上,而神奈川最强的第六人也非伊藤卓莫属。作为翔阳轮换球员中唯一的二年级生,伊藤是藤真健司重点培养的学弟,因为伊藤在次年要接替藤真的教练兼选手的位置。 伊藤卓,身高180公分,作为组织后卫来说头脑极其冷静。湘北对翔阳的大半场比赛中,球队的发动机始终是伊藤卓,而并非是花形透(花形是藤真不在场时的精神领袖)。首先,伊藤在组织进攻中一直在贯彻翔阳的优势打法——高吊内线!整个上半场比赛,伊藤卓没有过任何的失误,就稳定度来说跟所谓“不会犯错”的植草相比不相上下。其次,伊藤卓在翔阳全力进攻内线时会突然跑空位接球化身定点射手。尽管这样的画面仅有一次,但别忘了伊藤卓可是配角中的配角,甚至很多人都没记住他的名字,所以能有特写画面已经很难得了! 可惜的是伊藤所司职的位置和藤真健司重合,更可惜的是翔阳首战即被淘汰,连藤真健司自己都未能展现出神奈川双壁的实力,更别说翔阳的第六人了。当然我们不能夸大的去拿伊藤和宫城良田去对比,仅比较植草的话伊藤在各方面都优于前者。如果直接和木暮公延或池上相比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木暮和池上就是替补球员,而伊藤卓更像是主力球员! 所以仅比较各球队第六人之间的实力,菜鸟认为伊藤卓在神奈川县最强。虽然翔阳没有专职教练,但我们不要小看翔阳的训练体系,再怎么说那也是神奈川曾经的千年老二。
我是菜鸟,《灌篮高手》专栏分析作者。看完记得给菜鸟点一个关注,也欢迎点赞、留言评论、转发,我们下期江湖再见!给你不一样的灌篮视角,一起回忆青春。未经作者“我是不是菜鸟”授权私自搬运者,虽远必究!
杨业是被潘美陷害而死?
历史上的杨业本为北汉将领,宋太宗攻灭北汉之后,杨业归附北宋,并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大举北伐,杨业隶属于潘美统帅的西路军,然而最终却在撤退途中力战而亡。那么,杨业真的是被潘美害死的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宋太宗赵光义发动“雍熙北伐”,杨业撤退途中力战而亡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赵光义意图趁辽景宗新逝,新帝年幼、朝中不稳的机会,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于是兵分三路大举伐辽,其中东路以曹彬为主帅,向向雄州、霸州方向进军;中路一田重进为主帅,由由飞狐(河北涞源)向北推进;西路则以潘美、杨业为正副统帅,兵出雁门关。宋太宗汲取历次北伐经验,意图先攻克其他诸州,再合围幽州。
这次北伐初期进展极为顺利,曹彬一路攻克固安南城,田重进于飞狐北破辽兵,潘美在西陉痛击辽军,克辽朝寰州。不久,曹彬又克涿州,潘美克朔州,下应州,破云州。然而,辽军却在萧太后的指挥下迅速展开反扑,结果东路曹彬因轻敌冒进而惨遭战败,合围幽州战略就此失败。
眼看计划受阻,西路军也已经陷入危局,赵光义便下令潘美裹挟云州、应州、寰州、朔州百姓回军。于是,杨业便与潘美围绕如何带领四州百姓安然撤军制定计划,杨业力主分兵应州,诱辽军向东,另以强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阻击辽军,以保民众安全南撤。
然而,监军王侁却对这个计划嗤之以鼻,他认为潘美和杨业此举乃是临阵退缩,认为应该率军直奔雁门北川,监军刘文裕也表示支持王侁的计划。
杨业对王侁的建议予以反驳,结果王侁却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这句话的分量可就太重了,尤其是对于杨业这个降将来说,这几乎就是个掉脑袋的问题。
结局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意见冲突,潘美和杨业只能妥协,尤其是杨业,他甚至必须表现出对宋廷的忠诚,而从杨业的“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这句话,便不难看出他当时的无奈。然而,即使如此,他在出征前仍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潘美和王侁率兵在陈家谷口布阵作为援军。
从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眺望战场,见杨业还未率军返回,以为是打败了契丹军队,便打算争取战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追击,潘美根本制止不住。然而不久后听说杨业战败,便又立即带兵后退。
可怜杨业带兵出朔州,途中遇辽军伏击兵败,一路且战且走、从中午战至傍晚,等到到达谷口后,却又哪里还有救兵,无奈之下只能率领部下奋力作战,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为辽军所擒,绝食三日而亡。
潘美并非主要责任人,但却被骂了上千年如上所述,潘美显然并非害死杨业的元凶,监军王侁才是罪魁祸首,这点其实从赵光义事后对几人的处置也不难看出,事后潘美只是被贬官三级,而监军王侁则被“除名,隶金州”,刘文裕也被“除名,隶登州”。
那么,既然潘美不是元凶,为何会被骂上千年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虽非主谋但并非没有责任。我们知道,从宋初开始就对武将限制极为严格,监军这个职位太过重要,而杨业和潘美此时的身份却是极为尴尬的,杨业是北汉降将,而潘美则与宋太祖赵匡胤关系深厚,并不属于赵光义一派。那么潘美是否没有一点责任呢?答案是否定的,他虽非始作俑者,但作为西路军主帅却无法约束部队,最终酿成如此悲剧,他必须负有一定责任,而这也是潘美最终会被贬官三级的原因。
2、艺术创作的需要。将潘美列为害死杨业的主谋,其实是“忠义杨家将”等艺术作品的处理结果,而这则源于艺术创作的需要。要在艺术作品中塑造杨家将的忠义形象,必然要为其树立一个对立面,监军王侁虽是害死杨业的元凶,但就他的身份地位来说,根本无法承担这么一个“大奸臣”的形象,而将身为统帅的潘美设在对立面,无疑更加具有戏剧冲突,且更能突出杨家将的悲壮。
3、文艺作品影响力太强。潘美奸臣的形象之所以会深入人心,文艺作品可谓功不可没,相较于正史来说,文艺作品的流传度、话题度等等无疑极具优势,也正是由于“忠义杨家将”等作品的流传,使得“杨家将”忠义形象为人们所熟知的同时,潘美这个“大奸臣”的形象自然也就被人们所铭记了。在这些艺术作品的广泛影响之下,潘美想要彻底摆脱奸臣的形象,任重而道远。
事实上,作为北宋开国功臣的潘美,在历史上的形象还是相当正面的。与此同时,与大家所熟知的“杨家将”比起来,曹彬的曹家将、折德扆的折家将、种世衡的种家将和李处耘的李家将,无论在贡献还是名将数量方面,其实更要突出。
袁绍的河北四庭柱分别是谁?
在民间评话中,流传着“河北四庭柱”的说法。
所谓“河北四庭柱”,指的是袁绍手下四位猛将:颜良、文丑、张郃、高览。
实际上,在袁绍阵营中,表现最突出的将领是麹义。袁绍能平定河北,多赖麹义之力。
然而,民间评话、小说似乎不怎么待见麹义,《三国演义》更是安排麹义一出场就被少年赵子龙一枪捅了,所以,麹义的民间名声也就不大了。
相比之下,”河北四庭柱“的武力设定就很高。
颜良、文丑,可以直接击败徐晃,是必须要搬出关云长才能收拾的猛将。
张郃、高览,则分别能与张飞、许褚杀上几十回合不落下风。
以评话、小说的定位来看,“河北四庭柱”都是一等一的顶级猛将。
那么,正史之中,这四位猛将实力如何呢?
颜良:勇冠三军+促狭正史之中,颜良、文丑的勇力也确实是顶级的。
《三国志》中,“勇冠三军”一词只出现过两次。
一次,出自刘晔之口,用来形容关羽、张飞。
另一次,出自孔融之口,就是用来形容颜良、文丑的。
荀彧等人驳斥,也是说颜良文丑“有勇无谋”,对他们的“勇”是不敢否认的。
不过,颜良的缺点也是出名了的。
曾在袁绍军中待过的荀彧,对其评价是“无谋”,而沮授的评价则是“性促狭,不可独任”。
“性促狭,不可独任”,是极为客观的评价。
颜良最后就是死在了这个缺点上。
当时,袁绍企图渡河与曹军主力决战,令颜良率先头部队先渡河,其任务是夺取白马,为主力渡河打开通道。
颜良渡河后,将曹操的东郡太守刘延围于白马。
曹操采纳荀攸之计,先到延津港,做出要渡河袭击袁绍侧后的架势,在吸引袁军后,轻兵兼程奔袭白马,袭击颜良。
这一波操作,是曹操用兵厉害,没得说的,不怪颜良。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将颜良的问题暴露得彻底。
当时,袁绍军虽众,但先渡河的只有颜良一部。颜良作为主将,在攻白马的同时,作好打援的准备本是基本常识。
可是,颜良生姓急躁狭隘,一门心思围攻白马,不但没有作好打援的准备,甚至连基本的侦察都没有安排。
直到与曹军相距十来里时,颜良才发觉,仓促迎战。
汉代的一里,相当于400多米,十里许,也就是4公里多!
4公里,曹操的骑兵冲过去也就是10来分钟,步兵也就是半个小时左右!
这么点时间,颜良要将部队由围攻调整为阻援,哪里来得及呢?
结果,在张辽、关羽的冲击下,颜良军一片混乱,颜良指挥位置靠前,关羽发现其麾盖,策马刺杀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
策马刺杀颜良于万众之中,确实是关羽的本事。
然而,如果颜良军军阵严密,关羽就是再猛,又如何能刺其于万众之中呢?
即便关羽能靠近,如果不是手忙脚乱,仓促应战,同样有“勇冠三军”之名的颜良,又怎么会被轻易杀掉呢?
“性促狭,不可独任”的颜良,独自领军出击,结果,混乱之中,勇力不及施展就被杀了!
颜良之死,怪颜良将略有缺失,更怪袁绍用其短!
文丑:勇冠三军+治军不严与颜良一样,文丑也得到了“勇冠三军”、“有勇无谋”两个评价。
颜良之死,是其“性促狭,不可独任”,性格狭隘急躁,围攻时失了方寸,没有作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
相比之下,文丑之死,则是其治军不严的结果。
曹操军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人民,携带物资转移。
袁绍派遣文丑、刘备前去追击。
曹操下令勒兵安营,在南山坡下待机,并让哨兵登垒侦察。
不久,袁绍军逐渐抵达。
曹操表示:不要报了!
他下令骑马解下马鞍,把马放开,把从白马缴获来的辎重运到大路上。
文丑军抵达后,一部分军队离队,开始争抢曹军丢弃的辎重,阵势混乱。
曹操下令出击!
当时,文丑、刘备,有5、6000骑兵,步兵“不可胜数”,而曹操“时骑不满六百”。
但是,由于文丑军阵势已乱,无法组织起来,在冲击下更是混乱不堪。
文丑,被杀了。
如果说颜良被杀,还有轻敌之意的话,那文丑就不能以此为托辞了。
毕竟,曹军击杀颜良,已经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高人一筹的谋略。
这种情况下,文丑军居然在行军中因为抢夺辎重而陷入混乱,就只能怪治军不严了。而在遇到兵力远远少于自己的骑兵冲击时,又不能稳住阵脚,连自己也被直接斩杀,就只能怪自己没有周密的预案和应变能力了···
“五子良将”中,于禁治军威重,执法甚严;徐晃令行禁止,有“周亚夫之风”;张辽在混乱时能镇定自若,轻松摆平。
相比之下,颜良、文丑,虽然“勇冠三军”,但其治军、周密部署等方面,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或者说:“五子良将”也有缺点,只是曹操用人时规避了他们的缺点,而颜良、文丑的缺陷,在袁绍的调度下被放大了···
高览:只闻其名,未见其行在袁绍军中,高览,是与张郃相当的名将。
在曹操偷袭乌巢时,袁绍下令张郃、高览一起进攻曹军大营。
其实,曹操偷袭乌巢,带走了5000精骑,仍留了大队人马在营,曹军大营并没有被严重削弱。
曹军大营,袁绍集结大军,已经数月不能攻下,急切之间,张郃、高览又如何拿得下呢?
张郃、高览攻营不利,郭图又诬陷张郃、高览不尽力。
无奈之下,张郃、高览烧掉攻城器械,投靠了曹操。
投降后,张郃、高览都得以封侯,拜偏将军,名位一致。
不过,此后,高览的事迹就不见诸正史了。
或许是为了弥补遗憾,后世的评话、演义,都给高览加了不少戏。
《三国演义》中,安排高览劈死刘辟,并使原本有些武艺的刘备几乎放弃抵抗,只等一死,最后被赵子龙从背后“秒”了,算是给了他一个交代。
《评话三国》中,安排高览和张飞大干一场,不分胜负。
不过,历史就是历史。高览此后确实就消失了。
所以,高览的特点不容易判断的。
攻官渡大营,是一个原本就没有任何希望的任务,高览不能攻取,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张郃:真正的名将在袁绍阵营时,张郃名望在颜良、文丑之下,与高览相当。
当时,曹营分析袁绍势力,都只提起颜良、文丑,对张郃基本“无视”。
不过,事实上,在袁绍帐下时,张郃已经表现出胜过颜良、文丑的将略。
曹操袭击乌巢,张郃认为:曹操兵精,淳于琼挡不住!一旦淳于琼失利,粮草尽失,大事就败了!应急救!
郭图反对:不如攻其本营,曹操必然回救,这是围魏救赵之计!
袁绍采纳了郭图之策,只跑部分轻骑救淳于琼,重兵攻打曹营。
这个讨论反映出:张郃的将略不但胜过颜良、文丑这样的“有勇无谋”者,还胜过袁绍营中的谋士们。
袁绍、郭图,之所以认为进攻曹营,曹操会回救,是根据兵力判断的:淳于琼军有万余人,一时半会不会崩溃!曹操一时拿不下,大营有危,必然回救。
然而,张郃却一语中的: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
虽说用张郃之策,未必能扭转官渡之战的走势,但张郃能不为表面兵力数字所惑,准确判断双方战斗力,知己知彼,确实是真正的良将!
事实上,知己知彼,能料战势,正是张郃的特点。
后来,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张郃提前判断:诸葛亮仓促发兵,准备不足,粮草不够,估计我没到他就撤了。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与司马懿与三次争论。
1、战势部署时,司马懿不保全后方,必然为诸葛亮所调动;
结果,司马懿前进后,诸葛亮攻其后,割谷而去,调动司马懿回援。
2、司马懿只跟着诸葛亮走而不进攻,必然使诸将失望;
结果,司马懿确实扛不住诸将的请求,发起进攻,一败涂地。
3、诸葛亮撤军,必然有伏,不可追击。
结果,司马懿派张郃追击,张郃死···
知己知彼,能料形势,真正的良将之风!
当然,张郃最难能可贵之处,还是他的学习能力。
张郃长期驰骋于华北平原,对山地战原本是陌生的。
宕渠之战,张郃与张飞交战。对山地战尚不熟练的张郃被张飞抄了小路,几乎全军覆灭,只带了少许人爬山逃走。
基于此,汉中之战前,法正认为:夏侯渊、张郃的才略,比不上刘备军的将领们。看来,他们认为,至少在汉中山地地形中,张郃不行!
然而,张郃极为善于学习,这位来自华北平原的骑兵将领,很快掌握了山地战。
汉中之战中,刘备率军分十部轮流进攻张郃,硬是打不下。
因此,夏侯渊被斩后,刘备感叹:要杀就杀张郃,杀夏侯渊有什么用?
显然,刘备军对张郃的评价,已经超过夏侯渊,成为最主要的威胁人物之一了。
此后,张郃不断“进化”,成了蜀军的苦主。
街亭一战,张郃断绝水道,轻松击败马谡,将诸葛亮“断关陇之臂”的计划彻底粉碎。
这位在华北平原驰骋出身的将领,“善处营势,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可以说,张郃的厉害之初,不仅仅在于勇猛、谋略,更在于他能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进化、提升!
这才是真正的顶级名将!
“河北四庭柱”,虽是民间评话所“封”,但是,四将确实都有相当的勇略。
虽然各有缺点,但如果袁绍用将得当,是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
遗憾的是,在袁绍的部署下,四将的特点都无法发挥出来。
高览史料不详,暂切不论。
颜良、文丑,勇冠三军。
然而,由于袁绍安排的任务不当,二位猛将要独自应付“用兵仿佛当年孙吴”的曹操。
结果,颜良、文丑,两位勇冠三军的猛将,勇略还不及施展,就稀里糊涂挂了。
张郃知己知彼,能料形势。
然而,袁绍不纳其策,只分配其征战之任,并让张郃、高览毫无希望地进攻没有破绽的曹军大营。
结果,张郃计无所施,投靠了曹操。
优势无法发挥,缺陷被放大,“河北四庭柱”,轻易被毁,河北,也不再姓袁了。
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撞击瞬间灭亡?
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撞击瞬间灭亡,这个瞬间是多长?
恐龙灭绝的原因,绝大部分的资料都认为是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所致,当然这有切实的证据,不过让各位比较意外的是可能有两次小行星撞击,但具体是哪次就有些不好说了,因为两次小行星撞击相隔时间并不十分久远。
希克苏鲁伯陨石这个陨石坑发现还有一个故事,是石油勘探行业的地质调查副产品,主要是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尤卡坦半岛勘探时发现了安山岩层,后来地质学家格伦·彭菲尔德地磁学调查发现的70千米直径巨坑,再调查发现这个巨坑直径高达180千米。相关地质研究团队根据墨西哥石油公司早先尚未公开的资料分析,提出白垩纪与第三纪的交接时期,应该有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
这可能是造成白垩纪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再根据撞击坑分析,位置就在墨西哥湾的尤卡坦半岛附近。亚利桑那州大学的学者在K-T沉积物中发现了大量异常物质,比如玻璃陨石和铱以及冲击石英等,结合墨西哥石油公司早先获得的岩芯样本分析,这个理论逐渐成形!
根据陨石坑的规模推测,这颗小行星的直径至少有10千米,释放出的能量高达4.2×10^23J,相当于100万亿吨TNT爆炸的能量。相比之下地球上曾经爆过的大伊万不过5800万吨而已。这颗10千米级别的小行星的能量绝对是恐龙世界的末日。
根据北达科他州化石表面附着物质的年代测定,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大约发生在6576万年前。
湿婆陨石坑湿婆陨石坑的位置在孟买以西的印度洋底,这个规模达到了600×400千米,其外围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已经不完整,但根据撞击规模来看,造成湿婆陨石坑的小行星规模可达40千米,这个规模的小行星撞击可不止是希克苏鲁伯陨石的四倍,而是指数级的增长!
其携带的动能会导致地壳破裂,岩浆会从深达地幔的岩浆柱中涌出,这些覆盖的玄武岩后来成为印度的徳干高原,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湿婆陨石坑的地址构造也有可能是超级火山导致。
除了两大撞击以外,同期还有英国北海外海的银坑陨石坑和乌克兰的波泰士陨石坑等,当然这些规模比较小,并不足以灭绝恐龙!决定恐龙命运的依然是两大撞击,但两者先后有些难以区分,有理论认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要早于湿婆陨石坑!但湿婆陨石撞击才是决定恐龙命运的最后一击!
银坑陨石坑位置
因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规模可能不足以全球性灭绝恐龙,但湿婆陨石肯明显要高出几个数量级,这根本就没给大型恐龙活路,能留存下来的也仅仅是部分小型化成功的恐龙和小型哺乳类动物而已。
波泰士陨石坑位置
另有相关学者认为导致湿婆陨石坑和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小行星可能是同一颗,某次在地球附近时被引力所撕裂,结果先后在某个时间段里撞击了地球,两者时间比较接近,难以区分先后!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个观点过于主观!
撞击发生后恐龙多久才死亡?撞击点数千公里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冲击波所到之处瞬间死亡,除了有地形遮挡得以幸存以外,其他很难有机会生存下来,后续则是大火和受到冲击后的火山喷发,这个过程痛苦而又漫长,还不如当场死亡,但距离比较遥远的恐龙则明显将会更久,因为影响它们的将是大气循环导致的火山灰和数年的部件天日。
但湿婆陨石坑显然没有那个耐心,40千米直径的小行星撞击能量是何等巨大,大型生物即使在它的撞击下侥幸逃生,那么也会在漫长的尘埃遮蔽眼光冬天中慢慢死去,加上火山喷发,当时的地球生存条件是可想而知的,很难想象那些幸存的生物是怎么逃过这一劫的,我们只能感叹生命的伟大!
关于小行星撞击引发的火山喷发威力,可以参考下西伯利亚地盾火山,这是导致二叠纪末和三叠纪初生物大灭绝的主因,这座地盾火山喷发时,熔岩覆盖了大半个西伯利亚,总面积可能高达上千万平方千米,也就是除了俄罗斯以外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大。
黄石公园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大约会影响1/3个美国,其火山灰经大气循环会影响全球,假如黄石公园火山喷发,全球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所以各位可以考虑下整个美国都被熔岩覆盖的场景。
黄石公园下方的地幔柱示意图
所以实在是难为恐龙了,它们死得并不冤,与其它灭绝周期高达千万年级别来算,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周期应该会比较短,如果两个陨石坑是真的话!
三国24名将之中的4个张姓名将?
三国二十四名将,首先咱说这个排面,理论来说来说是根据武力值排名的,也就是说你越能打,你越靠前。
话不多说,咱们来拉一个单子:
一吕(吕布)二赵(赵云)三典韦
四关(关羽)五马(马超)六张飞
黄(黄忠)许(许褚)孙(孙策)太(太史慈)两夏侯(夏侯惇,夏侯渊)
二张(张辽,张郃)徐(徐晃)庞(庞德)甘(甘宁)周(周泰)魏(魏延)
神枪张绣与文(文丑)颜(颜良),虽勇无奈命太悲。
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说实话,你像一般不同人,只能记三句话,搞不好对应的人物还能搞混。
总而言之,这二十四个那就是三国时期的战力巅峰,你要是不上个榜,大家对你的水平多多少少有点质疑。
咱先来看看这二十四将中的四位张姓名将:
张飞、张辽、张郃、张绣
笔者认为,他们的实力都是按上文顺口溜所写:张飞最强,张辽次之,张郃再次之,张绣垫底。
张飞:一人对敌百万大军经过罗贯中老爷子的瞎掰扯,三国里有很多人都堪称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猛典范。
赵云七进七出百万大军,还能带出来个小屁孩。关二爷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都跟玩一样。张翼德一个人对敌百万大军,喝断当阳桥。野史不能当饭吃,咱们暂且只能相信张翼德,张翼德是谁!
张飞,字翼德,三国第一虎将。
无论是近乎于封神的《三国演义》,还是正史《三国志》,张飞都实实在在对得起虎将这个称号。
咱说俩刘姓皇帝,一个是刘邦,一个是刘备。你要说他俩有什么相同之处嘛:第一都姓刘,第二都能跑。
而且都可以做到儿子扔了,完了还能把老婆踹下去。
有意思的是,这回轮到了张飞断后。
史书记载,张飞只带了二十几个随身士兵,就堵住了曹操近乎百万大军。
虎躯一震,作为三国第一“虎人”,竟然把曹操一员大将给吓死了。
自己桥头一声吼,吓得曹军无人敢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张飞同学:万人敌的名号并非虚传。
另外,张飞曾与张郃对阵过,打了五十几天不分胜负,最后张飞冒险分兵、多次出击才能取胜。这说明不了什么,只能说俩人武力值大致相同,但人家张飞更有计谋。
张郃蜀军自诸葛亮起,皆忌惮张郃
蜀汉有五虎大将,魏国也有五子良将。
张郃这个人吧,你说他强,不见得。你说他弱,那在三国里也太过偏激。
张郃用兵之法巧变,善排营阵、善看形势、善用地形。
你还别说,他颇有几分摸金校尉看山定气的潇洒。
咱刚刚讲过张飞打张郃,张郃输在了哪?
排兵布阵。
虽然说张郃是从黄巾起义那会就摸爬滚打起来的,而且和张飞拼战斗力就打了五十多天,但是要真玩起来,是真玩不过人家张飞。
张飞再怎么五大三粗,人家也能穿针不是?
粗中有细。
再说张郃,这人还有个典型的特点,那就是前期不显山不露水,到了后期就慢慢厉害起来了,各种操作花里胡哨,也是个英雄。
张辽建安二十年的合肥之战时,又出现了一个猛男:张辽。
他率领八百将士追着东吴十万大军砍,一直冲杀到东吴主帅孙权的旗下,东吴军队看见了那就一个闻风丧胆。
这哪是张辽,这就是一瘟神。
古人大仗不像现在,那时候主帅只要亡了,士兵要么跑,要么死,甚至是被踩死。
穷寇莫追?
不。
敌溃我打。
张辽又率领士兵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而且差点活捉了孙权。
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比小霸王还要“小霸王”。
“张辽止啼”也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
有人认为,张辽比张飞强,因为都有着一人打万人的战绩。
其实不然。
张辽打东吴是什么情况,压力小,毕竟打到了人家主帅那里,多多少少有威慑作用:什么?我家老大都被人追着打,那我过去干嘛?挡刀子?
张飞那不一样,刘备跑了,曹操军士气正旺,百万大军不跟你闹着玩。你要一般人都得尿裤子,当然了,怂包也不会留下来给你断后。
从这可见,两场战役虽说都是极其夸张的以少胜多,但有本质区别:
顺风打得厉害不算什么,逆风能扳回来,那才是本事。
张绣张绣,人称北地枪王。
他虽然名气不大(相对而言),却有着差点诛杀枭雄曹操的战绩。
一次曹操南征时,部队到达淯水河畔,张绣呢,很识趣,打不过我就不打,于是率众投降。
曹操这人吧,喜欢张济(张绣叔父)的遗孀邹夫人,于是就收下了。
好家伙,老子放你进来,你还要占我便宜?
从此张绣就开始怀恨曹操。
曹操听说了张绣不高兴,士为知己者死,你不为我死,那我就找机会宰了你。
结果计划泄漏,张绣知道了。
后来张绣偷袭曹操,曹操没打赢,战败。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纷纷被杀,“一吕二赵三典韦”中的猛将典韦也战死了。
曹操痛失左膀右臂。
你以为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枭雄?
有仇不报非君子?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建安四年(199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并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曹操的儿子。
战术联姻?
把张绣骗进来杀?
不不不,事实证明人家张绣最后赚大发了。
背靠大树好乘凉,张绣这家伙食邑一共2000户,而曹军将领中封邑没有达到1000户的,唯独张绣是个例外。
虽然人不怎么厉害(相对而言),但是活得好。
您又觉得谁最厉害呢笔者一家之言
各位看官切莫追随
亦可关注、点赞、转发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