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怎么玩,吕氏春秋是如何集合百家的?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吕氏春秋》是如何集合诸子百家学说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做?”《吕氏春秋》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产生的一部重要的思想学术著作。虽然这部著作是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而准备的,但是,这个起跑线划的有点超前了,不但秦始皇没有从这个起跑线上跑起来,还彻底把这条起跑线给拆了。
值得庆幸的是,秦朝灭亡以后,汉朝的起跑线却完全是从《吕氏春秋》开始的。也跑出了一个世界历史上强大繁荣的汉帝国。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合自己散落在六国的3000门客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39年左右,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非常复杂多变,秦国以进攻性大国,对六国构成很大的威胁之势。
这时,吕不韦被秦襄王封为文信侯,在丞相位置已经整整10年,他辅佐秦王政6年,秦王亲政也是两年了。
所以,吕不韦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也雄心勃勃,好像他的政治生命才刚刚开始,所以,加快推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打算让秦帝国像周朝那样长久,像传说的尧舜那样理想。
吕不韦上任丞相以来,就模仿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礼贤下士,结交宾客,著书立说,决心要超过他们的美名。
于是招徕四方名士到他的门下,各显神通。
这些宾客来自不同的学术流派,他们各有各的学说推荐,于是,形成了集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和阴阳家等各派学问,内容兼蓄并收的一部著作。
但是《吕氏春秋》的核心思想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和儒家仁政大同的思想。
全书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
在此思想准则和价值尺度的基础上,再对其他各派学问进行有选择性地吸纳柔和,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体系。
这套学说其内容与商鞅变法以来的秦国政治准则几乎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秦始皇并没有按照他的学说去做,而是选择了有法家思想倾向的李斯、魏缭这些政治家的思想主张。
吕不韦在10年的丞相位置上,为秦国的强大确实做了一些事情,但是,他还是没有弄懂亲政只有两年,年龄才22岁的秦始皇究竟有怎样的雄才大略。
我们看看吕不韦完成《吕氏春秋》以后的这一年,秦国发生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情是,秦王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在屯留叛秦降赵,这明显就是一次有预谋的政治叛乱。
第二件事情是,嫪毐被封为长信侯。
第三件事情就是,《吕氏春秋》正式编撰完成。
从史料记载看,成蟜的叛乱内有秦军将领和士兵支持,外有赵国策应,应该是蓄谋策划已久的一个政变计划。但是,被秦始皇给剿灭了这次政变。
剿灭这次叛乱的是首领的嫪毐,所以嫪毐因功被秦王政封侯。
但是,自我膨胀至极的嫪毐发动的叛乱,同样被秦始皇给粉碎了。
而这一年吕不韦以道家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吕氏春秋》问世了。似乎是对吕不韦最大的讽刺。
秦国是一个崇尚法家的国家。从秦孝公商鞅到一直秦始皇亲政,在秦国开创的以法家思想为主,墨家思想为辅的“君主集权制”占据着绝对的上风。
秦国也因为以军功论赏,所以,在七国中说最厉害最强大的一个国。在七雄争霸还在进行中,显然道家和儒家的治国方略是不符合秦国发展道路的发展阶段要求的。
吕不韦却想把秦国的治国方略带到以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为主的道路上去。这注定是一个脱离实际幻想。
所以,你看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向秦始皇歌颂了孝公时期的商鞅,赞美了惠王时期的张仪,褒扬了昭襄王时期的范雎,唯独不提庄襄王时期和秦王政亲政前吕不韦有什么贡献。
不过,吕不韦确实是个人才,他眼光不错,以一个商人之力,投资于政治,居然也没有投错人。从一个富商,居然成为一个政治明星。
所以,他自入秦从政以来,就对秦国的政治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他发现了秦国的一些制度之9弊端。
出于改造秦国政治理念的伟大抱负,吕不韦决心在秦王亲政之初,利用好自己手中的相权,对秦国的政治体制进行纠偏和调整。
既然要纠正和调整,现有的治国方略和国家体制,就必须大刀阔斧地去修正,思想舆论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于是,精心策划的一部20万字的巨著《吕氏春秋》应运而生。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
吕不韦作《吕氏春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在大秦统一后,走什么道路,执行什么思想的意识形态制造出符合自己理想的社会舆论。
吕不韦为了宣传《吕氏春秋》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但是,也许人人惧怕吕不韦的权势,也许《吕氏春秋》真的无可挑剔,最后没有一个人能够得到一千金。
两年之后,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秦始皇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
吕不韦的3000食客分别好几个国家,听说吕不韦被秦始皇解职,有人出来劝说秦始皇,给吕不韦说情。齐人茅焦劝就是其中之一。
秦王这才到雍地迎接赵太后,使她又回归咸阳,但把吕不韦遣出京城,迁往河南的封地。
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到吕不韦的封地洛阳问候。秦王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洛阳,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即使到了蜀地也会被杀,就喝下酖酒自杀而死,结束了从巨贾商人,到出相入将政治家的传奇的一生。
吕不韦主持的《吕氏春秋》也叫《吕揽》,虽然在秦朝没有发挥任何政治作用 ,就连吕不韦的命也搭进去了。
但是,秦朝灭亡以后,在汉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思想基础。司马迁的《史记》、刘安的《淮南子》都对《吕氏春秋》评价很高,而且是西汉立国之初的主要政治思想理论。
可以说《吕氏春秋》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高的重视。除了汉代,唐代对《吕氏春秋》也是非常重视的,把它作为是治国安邦良书。
谏逐客书常考句?
1.《谏逐客书》一文开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
2.《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的句子是“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3.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强公室,杜私门”。
4.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5.《谏逐客书》中用“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四句话列举秦穆公求贤若渴的事实。6.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铺陈同类和类似事物时,要注意角度的挪移、侧重点的选择,以突出其特征。《谏逐客书》连写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就各取一个主要角度:孝公用客卿,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面论述,重在变法治国的句子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7.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
8.《谏逐客书》中,用“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的道理。
9.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10.《谏逐客书》中,作者竭力陈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欢异国的奇珍异宝、器乐玩好、美色音乐,与下文其“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用人排外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1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主要原因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12.在《谏逐客书》中,写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直接影响的句子是: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13.以玩好为喻进行推论,从反面说明非秦国的宝物不可或缺的句子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
1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击瓮叩缶,弹筝搏髀”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可是对方有商鞅和小乔?
你好,小乔是克制李煜的,首先你和你的队友要想办法先杀小乔,小乔挂了 以后,你就可以发动超群技能了,再就是商鞅和你的技能差不多的,没有小乔了,你就不怕商鞅了,留闪和黑桃,等你的队友来杀你,闪了以后让商鞅掉,商鞅肯定先变,变玩后你在换,这样对方就不堪一击了,注意的是,那两个联手的时候,你要保护好自己,留牌留闪不要主动攻击。
等待时机的到来。怎么在课件出做出直观详细的举例?
商鞅变法,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初中的历史课文中,商鞅变法,做过一些介绍,现在我们做个简单分析,看下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和他的历史意义,商鞅变法是典型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就是一切以国家为重,所有的政策都是以国家富强为前提,其它任何人或组织重国家面前都是可以忽略的,个人的幸福甚至自由都是被抛弃的,甚至认为个人都必须依靠国家强盛,个人的幸福和自由是国家强盛的累赘;
1.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从小就爱好法律、司法等著作,并经常拜访此类专业人员,讨教司法学说,经常观察当地的刑审判案等活动;深受法家的思想影响,重视国家权利和暴政,不讲道德不讲人性,表现出来野蛮的社会价值观。很多时候讲究的是实力和拳头,甚至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你的拳头大就可以横行霸道。
2. 秦国当时位置偏僻,国力软小,当时的国君秦孝公通告全国:"其他国君都看不起秦国,我们被欺负,被鄙视……作为国君,我心里很不舒服,无言面对父老乡亲,所以,世上的有识之士,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百姓,无论秦国人还是外地人,都可以给我出谋划策,我当给于高官厚禄,给于分封土地共享荣华富贵!"
3. 商鞅前去秦国应聘,共与秦王多次见面,双方相互试探,相互了解,最终双方都认为对方是自己所需要寻找的人;商鞅为推销自己,在秦王的宫廷里面进行了卓越的演讲,真实的推销自己的思想和做人做事的风格,主要意思是,他是这个世界最聪明的人,能博古论今,博览群书,能了解历史的发展,掌握最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所有反对他的人都不如他,是愚昧和无知的,而且自己的思想不是一般的人能沟通和理解的,自己对国家大事的考虑不用跟普通人说明,因为他们没有智慧、没有胆识、没有责任!自己就是先知,自己就是圣人,所有赞成我的人都跟我一样有才能、有才干,是典型的优生种族。自己面对世俗的嘲讽和众人的非议从来不当做一回事,强国是他的唯一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所有个人甚至组织的利益都不值一提,所以为力国家利益,其它任何人的利益都可以损害;
4. 同时也进行了煽动性的格言举例说明自己的行为准则:1.做人做事不要犹豫不决,否则后果拖拉严重耽误很多机会;2.真理掌握最少数人手里,很多事情不是有般人能思考和理解的;
3.越是有才能的人,越是多被人嘲讽和议论,很多花边新闻在所难免;4.大多数人的思想平平,我们的一些思想不能被他们理解,所以是我们需要反对和抵制的;5.国家大事必须采取专制,必须采取独裁的方式,所以做大事必须自己决断,而不能受制于人;
从以上几点,有一个东西贯穿始终,对普通民众智力、德行的藐视、对他们意见的藐视、对他们权利的漠视、对他们力量的轻视!他们漠视普通人对幸福的追求,轻视普通民众的力量。凡是政府要做的事,第一,不容置疑,第二,不得抗议,第三,不许议论。
5. 商鞅开始推行变法担心老百姓不认可自己的政策,就做了一个很好的事例,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立木为信",就是在南城门立了一个木头,如果有人把它搬到北门,奖励1万元,结果没有人搬,然后他把这个奖励提高到10万元,终于有人试一试的态度,把木头从南门搬到北方,果然得到了10万元奖励,这个事情一出,大家都相信,商阳的政策是真的,言而有信,当然也有可能这个,搬木头的人,是他找的一个托,不管怎么样,这个事情以后,所有人都相信,商鞅变法是真的,商鞅推出来的所有政策,只要是政府颁布的,老百姓只需要执行,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要怀疑,不可以讨论,不可以私下讨论朝政,只需要执行即可,你听话就行,
6. 变法不讲究普世的价值观,只讲究权利,讲究法律和制度,没有一点儿道理,没有一点儿道德人情,只讲究玩术弄权,只讲究国家机器,只有政府利益,这就是大秦改革的策略。
新政推行了一段时间以后,有老百姓认为,变法不好,于是有抵触心理,商鞅就要做到,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有一次他发现太子犯法了,他把太子的师傅的鼻子给挖了,老百姓不敢再违抗了,认为他的改革是真的,法令于是被推行了下去,凡是混乱这个社会的人,都被进行了流放。在这样一个军事化管理的社会里,表面看起来,这个社会的秩序非常好,安定祥和,但是隐藏着,人们牺牲了权利的不平等,幸福和自由。
7. 最关键的是商鞅的变法,市民变成一种工具,所有人都变成生产和战争的机器;商鞅认为平常的老百姓,就是生产的粮食的工具,战争时期就是士兵,走到战场,冲锋陷阵。商鞅的改革,一共有五种方法,
一种,坏人管理好人;
二种,百姓顺从听取官员的话;
三种,没有个人,只有国家,包括财产、自由、平等等;
四种,就是严刑,就是制服老百姓,不服就蹲大狱;
五种,发动战争,外杀强敌,内杀强民。
8. 商鞅变法,丢弃做人做事的道理,魅族流行,盛行严酷刑法,用残暴的政治手段,无利于百姓,不利于贵族,人与人之间相互提防,家之间相互仇恨,最后商鞅在秦国无立脚之地,更是没有人来收留他,最终被车裂;暴力和猜忌变成一种政治风气,甚至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人民之间相互告发,妻子告发丈夫,儿子告发父亲,乡人相互告发,人与人之间是不说话,连见面都不打招呼,并且一人之罪全家遭殃,一姓之罪全村遭殃,人人自危。
9. 商鞅变法确实让秦国的强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因为秦国的衰败埋下了祸根,秦国,在当时称为虎狼之国,对其他小国进行欺凌,与其他大国的战争也非常残酷,当时一人上战场,全家作为人质,打胜利了有非常丰厚的奖励,失败者全家人坐牢,当时军队打仗时,按人头数目记功,
10. 秦国的强大,虽然战胜六国,统一了中原,有数百万军队,最终失败,大秦灭亡后,商鞅变法,以及后期的各种类似变法,都彻底失败,商鞅变法百姓没有幸福,贵族没有延续权利,虽然有强大的军队,最终被暴政压迫的百姓推翻。
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出现骑兵的?
一个新兵种,需要三个条件。
1、必要的工具。比如:要水军,就要有船;要骑兵,就要有马;要空军,要有飞机
2、掌握该工具的人才。比如:能驾船的水手;能驾驭战马并用于作战的骑手。
3、能否发挥其他兵种替代不了的作用。否则,何必多此一举?
骑兵出现的历史很早,但发挥较大作用,至少要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骑兵出现的历史非常早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关于骑射的记载。因此,最迟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少许骑兵;
我以为,实际出现骑兵的历史应该更早。
对于狩猎者来说,骑射是效率更高的生产方式。只要有马并能驾驭马,骑射就一定会产生。
能骑马打猎,就也可以骑马打仗!
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严肃的事情,还是要考古证据。
春秋时期,骑兵规模小,作用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的记载。“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至六国之时,始有单骑”。
如果据此认为战国前就没有“单骑”,那恐怕是望文生义了。
但这个说法,也告诉我们,战国之前,骑兵数量非常少!
骑兵规模小,主要由于两个方面:
1、掌握好骑射难度大。
华夏人上衣下裳,不穿裤子,马蹬发明前,要骑马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即便出现了少许人掌握骑马技能,也是不多的。
当然,对于农耕为主的中原人来说,有机会接触马都是很难的事情,何况要掌握骑马技术呢?2、兵役制度的问题。
战国之前的兵役,是由贵族负责招募、训练的。
每到农闲时,就带人狩猎操练,贵族坐车,国人为步,奴隶担任苦力后勤。
这种情况下,部队从源头上就是以车兵为主,以步兵为辅助的结构,没有骑兵的空间!作用小,主要是因为作战效率的问题。
首先,春秋晚期之前,主要的战争多发生在中原地区,地形条件相对单一;
其次,铁制兵器尚未普及,弩的技术还很不成熟,远射武器主要是弓箭,杀伤力有限。在平坦地形,远射威胁不大的情况下,动能更大、冲击力更强的战车无疑能发挥比早期骑兵更大的作用。
赵武灵王之前,中国已经出现较大规模的骑兵队伍前面说的“战马少、骑手少”的限制条件,对秦国无效。
秦人原本就以善养马著称,而且“戎狄杂居”,境内不乏马,也不发善骑者。
同时,自西周时期起,秦人就常年与戎狄作战。与在中原作战时“择日定地”的不同,戎狄来犯突然性强,只有组建反应速度更快的骑兵,才更有利!
因此,秦出现成建制骑兵的历史非常早。
《韩非子》中就记载,秦穆公用“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送晋文公回国即位。
因此,仅以秦而言,他出现大规模骑兵的历史,应该远远早于赵武灵王时代!
除了秦以外,战国初期,骑兵似乎也开始成建制存在!
在战国早期的《吴子》中,详细阐述了骑兵组建与训练、使用的方法。战国中期的《孙膑兵法》中,也写到,与车骑作战时,平坦处交给车兵,险阻处用骑。
显然,在战国早期,成建制的骑兵已经存在。
赵武灵王的里程碑意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骑兵发展史上的意义仍不可低估。
他不但大胆胡服,更重要的是,他从国家层面摸索出了骑兵建设方法。他从人员招募、教练系统,到买马、养马、制革、兽医、草料多方面完善了骑兵建设方法!
今天,“中国骑兵何时出现”依然有争议。但我认为,这个争论意义不大,作为一个农耕民族,中国骑兵的出现,本就是漫长摸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