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持以色列自卫,犹太人的普洱节是什么时间?
以斯贴随求王同意她的族人在以后面对威胁时都有权利自卫,在就下令犹太历的12月(亚达日)13日,犹太人击杀了自己的敌人,14日全国的犹太人大面积庆祝,王后以斯贴就将13定位普洱节,纪念这一事件。
世界战史上打的最漂亮的一场歼灭战是哪一场?
抗美援朝横城反击战中,志愿军一一八师三五二团歼灭美二师一个营的战斗最为精彩!
发生在激烈的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的这次战斗,是敌人损失最惨重的一次!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给我们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激烈的第四次战役。
由于我们的补给问题,第三次战役结束后,
我军前进至北纬三十七度线,还没完成休整任务,
即遭到了李奇微发动的“霹雳行动”的进攻。
应该说,此次“联合国军”的进攻,是谋定而后动的一次积极的进攻。
从前三次战役的失败中。
“临危受命”接替阵亡的沃克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
不甘心跑到朝鲜来只是为了领导一次从朝鲜溃退到日本的行动。
平心静气地说,李奇微确实是个厉害的对手。
因为美军甚至已经制定好了全套的逃跑计划,甚至已经考虑到了给李承晚的“伪政府”找个小岛安置下来,毕竟有人打过样子的嘛。
在不必为前三次战役造成的“联合国军”的溃退背锅的情况下,
李奇微仍旧不甘心,仔细研究我志愿军的作战规律,
说服了前来视察的柯林斯,提出了两步行动计划,竟然还得到了向来傲慢的麦克阿瑟的同意。
《跨过鸭绿江》中我志司指挥官们发现的,敌军的“奇怪”的行动。
其实就是李奇微的第一步行动计划:“猎犬计划”。
他是在不断地扩大对我方的试探规模。
妄图试探出我方的兵力部署,和下一步的作战意图。
当然,幸运的是,《跨过鸭绿江》中所没有完整展现的。
尽管美方多次试探。
但他们终归向第二次战役的长津湖战役那次一样,
虽然试探部队,有装甲车,坦克,舰载机,高密度的侦察机等等先进武器的支援,
但在美方的地图上,始终只是一片如皑皑白雪一样的空白。
甚至,李奇微也和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一样,开战前,请第五航空队司令官帕特里奇亲自驾驶一架老式教练机,低空慢速飞行,深入我方阵地三十多公里。都没有发现我军的兵力配属情况!
李奇微在他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中这样写到:
没有篝火的烟雾,没有轮痕,甚至没有被践踏过的雪地---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有大部队的存在。
可见我志愿军官兵是如何在忍饥挨饿的环境下,依然坚持战场纪律,良好地隐蔽了自己的战场位置,为第四次战役的到来,做了能做到的最好的准备。
虽然,从我志司指挥官,到我们的普通官兵,谁都不愿意打这一场我们被迫应战的入朝第四次战役。
虽然如此,笃定我军的后勤能力只够支撑一星期攻势的李奇微,仍然毫不犹豫地发动了“霹雳行动”。
并且规避了前三次战役美军兵力分散,没有充分运用炮火准备的缺点。
严令美军在攻击之前,执行“火海战术”。
即对我方阵地实施榴弹炮,无后坐力炮,坦克炮,攻击机先进行至少半小时以上的“火力准备”,才进行地面攻击。
应该说,这种战法,确实给我们没有制空权,没有重武器的阻击部队,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负责阻击西线敌人进攻的我三十八军,五十军仍然按时间完成了志司下达的阻击命令。
我军顽强的阻击,甚至让美军出现了指挥官一声进攻令下,美军官兵全体起立,然后扭头就脱离战场的情况!
我们把美军,打怕了!
李奇微的兵力部署,导致敌人的推进队形出现了有利于我方攻击的破绽。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志愿军在西线,也就是汉城,汉江一线对美军顽强的阻击,
才导致东线的敌人,推进速度,慢慢地快于东线的敌人。
要知道,前两次的战役,我方之所以取得胜利。
是和朝鲜北部的特殊地形,天然地把北部分成了东西两线战场,导致美军兵力分散,有一定的关系。
而朝鲜南方的地形,导致相对于北方来说,战略展开面相对狭窄。
而且李奇微的“霹雳行动”还规定,从西向东,所有部队必须保证齐头并进,兵力部署紧紧贴合在一起。
生怕被我军打穿插,实施分割包围,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但,毕竟李奇微指挥的是一支“联合国军”,而东线,又大量存在实力相对较弱的南朝鲜军队。
而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和第四十军在汉城汉江南岸的有力阻击,
终于使东线的敌人在整个战线上,呈突出态势。
这也和彭德怀司令员作战之初的目的相符合。
就是想吃掉一部南朝鲜军队。
然后形成对西线的包抄态势,
以缓解西线面对强敌的危险。
砥平里以北的美军第二师和法国的一个营,
横城以北的南朝鲜军第五,第八师,就这样摆在了志愿军的餐桌上。
先吃那个?
应该说,此时的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压力是非常大的。
本来“联合国军”就是把西线当做了主攻方向。
敌人的优势兵力大多集中在这个方向。
而我军根据既定的战略目标,把大兵团都放到了东线。
西线的三十八军,四十军,在突然结束休整,只准备了一个星期的战略储备的基础上,
抵挡着西线敌军人数相当,但是武器装备大大优于我军的强力攻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身打阵地防御战,对我军来说就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如果东线不能再砥平里或横城之敌在短时间内予以歼灭。
拖在原州的美第二师师部及其一个团的兵力,
还有在南边的美第七师及空降一八七团,会快速地机动到砥平里横城一线。
那么会导致的结果,就可能是敌军对我军形成反包抄,导致我军防线整体崩溃。
所以,地图上看起来小小的砥平里和横城,就如天平上两个重重的砝码,在彭德怀司令员的心中都重于千钧。
以至于被毛主席亲口赞誉为“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以果断著称的彭德怀总司令关于先打哪个地方,先后发出了三封意图完全不同的电报。
最终,彭总还是决定“让听得见炮声”的前线指挥员,志愿军副总司令员邓华根据战场态势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四十军的顺口溜:一一八打,一一九看,一二0师团团转!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早就提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大胆的敢于迂回包抄,穿插作战,分割敌人,以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而不是击溃战。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
承认战役的速决战和战略的持久战。
横城反击战尤其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点。
而负责正面进攻南朝鲜第八师的我志愿军第四十军一一八师。
一一八师的师长是邓岳。
邓岳,是1930年就参加了工农红军的老兵了。参加了长征,曾经三过雪山,两过草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立下过赫赫战功。
他随四十军在解放海南岛战役结束后,直接被调至东北首批入朝参战。
历经了前三次抗美援朝的战役,经验丰富,对美军和南朝鲜军队都有着深刻的了解。
这次四十军首长温玉成,不仅把正面进攻的任务分配给一一八师,还把一一九师的主力团355团配属给了一一八师。
可说是对一一八师给予厚望。
事实证明,连西方的军事专家们都对邓岳在本次战斗中的神来之笔,反复研究,称赞不已。
邓岳师长敏锐地发现,在他进攻的正面,也就是南朝鲜第八师的背后,有一个“丫”形的路口,是南朝鲜第八师逃跑的必经之路。
而为了更多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把歼灭战打成击溃战那样的烂仗。
迂回或穿插至敌后方,提前封锁那个路口,就是上佳的选择。
但是如果采取迂回战术,就有可能导致时间上来不及。
毕竟,连李奇微在他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中,都抱怨南朝鲜军队,一听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薄底胶鞋踩在雪上的脚步声,南朝鲜军队就吓得溃逃了。
所以,必须采用寻找敌人薄弱部位,从正面穿插,才能达到出敌不意,从时间上确保能对敌人形成包抄堵截的目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兵力。
对方毕竟是一个师,而自己只有三个团的兵力。
虽然从全局上讲,已经对南朝鲜和美军用四倍以上的军力包围。
并且即使是对南朝鲜的第八师,也基本可以形成内外两条线的包抄。
但是,毕竟友军的距离略远,就怕百密一疏,让南朝鲜第八师溃逃。
所以,这位年轻的师长,大胆的命令整整一个团,一一八师第三五二团从正面也就是南朝鲜第八师第二十一团的阵地穿插到敌后去!
当然,这单靠第三五二团自己,肯定是办不到,或者说困难很大。
所以,由三五三团和三五四团充当整个进攻队形的一左一右两个拳头,而三五二团则在中间一头就撞了过去。
这其实就等于我们三个团一起对南朝鲜一个团发动进攻。
再次体现了在局部形成优势兵力的战术要求。
也体现了狮子搏兔的精神,那就是绝对不轻视任何一个对手!哪怕是弱敌,也要尽全力歼灭之!
战斗英雄于水林,一人炸毁两辆坦克,独臂抓获八名美国士兵!战斗一开始,一一八师三个团就猛扑了过去。
很快左翼突破了敌军两个连的阵地,右翼占领了敌一个连的阵地。
三五二团则趁两翼打得热闹,顺利从中间突破了过去。
这一突破不要紧,打出了美军认为的损失在惨重的一次战斗。
事情凑巧了,三五二团在向“Y”形路口行进过程中,
正好遭遇了美军的支援部队。
路上还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
因为三五二团深入敌后好几十公里,
溃退下来的南朝鲜逃兵,在黑暗中,根本就没意识到这是志愿军的队伍。
甚至有加入这只队伍一起前进的南朝鲜士兵。
因为方向是一致的,只不过,南朝鲜士兵是逃跑,而我们的三五二团的战士们,是进攻!
后来是通过对口令才发现了这个南朝鲜士兵,时间紧急,我们的战士把他推了出去。
之后,最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
美军支援前线的由一百多辆车的车队亮着明晃晃的车灯“组团”开了过来。
占有空中绝对优势的美军真的是胆子大的可以,夜间行军,也不怕暴露目标。
这可是有着二十多门榴弹炮,数十挺机枪,好几辆坦克,一百四十多辆军车的一块“大肥肉”!
事后才知道,这是美军第二师的一个炮兵连,加上护卫队,有一个营的兵力,被三五二团毫不客气一口就吞了下去!
幸存的美军是这么回忆的:先是不知道从哪里飞出来的手榴弹“弹雨”劈头盖脸地落到了行进的车队中。
第一辆车立刻被炸毁,这导致了后面的车队一下被堵得死死的。
接着就是数不清的中国人仿佛一下子就出现在敌人的面前,如潮水一般冲向敌人。
敌人立刻慌乱成一锅粥。
等稍稍回过神来,让坦克开到队伍前面打算开路的时候。
我们的战斗英雄于水林兴奋地冲了上去。
他早就给坦克准备好了“大餐”。
两枚专门对付坦克的大号手榴弹!
两辆坦克,一枚一辆,往坦克的履带里一塞,两辆坦克立刻先后起火,瘫痪了!
就这,于水林也没打算放过从坦克里爬出的美军坦克手。
即使在一只胳膊被子弹击中,失去行动能力的情况下,仍然靠单臂俘虏了八个美军。
这就是我志愿军第40军,一一八师三五二团。打的一场漂亮的歼灭战。美军指挥官李奇微,在他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中,把这次失败的责任完全推到了南朝鲜第八师的溃退上。他认为正是南朝鲜士兵每次都把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做天兵天将,见到志愿军就吓得掉头就跑。从而把美第二师的侧翼完全暴露给志愿军。
但他显然没有认真仔细读过美军的军史。美军的军史清晰地记录了美军士兵在我志愿军阵地前集体逃脱战场的“光辉纪录”。
当然,没有志司的全局调动,没有兄弟部队的精准配合,352团也打不了这么好。
而精准的协同作战才是保证穿插包抄,分割包围能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
但是这次战斗确实精彩的体现了我军迂回穿插,分割包抄的优良战术。是我个人认为的精彩的一次歼灭战!
空对空导弹拦截困难吗?
哨兵小虎第826条回答。
何止是难,简直是太难了!!!那些可以拦截的导弹都具备哪些特点?目前我们可知的具备拦截可能性的导弹主要有巡航导弹、弹道导弹。
①而弹道导弹通常是地对地导弹,要拦截他,也只能在发射阶段和下滑攻击阶段,想在其飞行阶段对其进行拦截,无异于痴人说梦。
②巡航导弹呢,通常是地对地、空对地导弹,而拦截呢则主要是在其平飞阶段。
为什么呢?1.在飞行阶段能被拦截的导弹,通常具备速度低,通常为亚音速巡航导弹!
2.可用非精确的饱和战法进行攻击!
3.关键是能发现,能发现!能发现!
4.可拦截航段较长,通常也得在100公里以上!
那么空空导弹为什么难以拦截呢?1.可拦截航段短!
无论是雷达弹还是红外弹,射程鲜有超过100公里的,即使其具备100公里以上的射程,但为了提高命中精度,也不会在100公里外发射!
而100公里预留给拦截的时间段只有3分钟不到,试问谁能做到从发现→发射→拦截→摧毁,用时3分钟呢?
(作战指挥过程↑↑↑)
2.飞行速度快,过载大!
空空导弹的飞行速度肯定要高于飞机速度,通常在2.5~4马赫左右!而且其过载又大(机动性能高),虽然其机动是被动机动,但其他的导弹想拦截空空导弹,就比如速度比他还快,机动性能比他还高!
3.能够发现!
虽然空空导弹锁定目标发射后,目标会告警,而告警器反应也相对灵敏,但其仅仅只能被动的告知目标的方位,并不具备测距功能!
但你拦截空空导弹,靠的是雷达,哪个雷达能发现发射后的空空导弹呢(RCS<0.1㎡)?更别提锁定空空导弹了!
当然,空空导弹也不是不能拦截,要拦截只能在发现后用激光武器。那么问题又来了,我既然能发现被发射的空空导弹,那我干嘛不在其被发射前,消灭其载机呢?而要费劲的去消灭空空导弹呢?
所以,说到底,拦截空空导弹最终还是个伪命题!1979发生了哪些大事?
1.
中美建交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外交关系的正常化,为东西方全面交流奠定了基础,国际大企业们蜂拥而至,争抢着来开拓中国这块庞大的市场,而中国也在这场世界经济浪潮中日趋成熟。
2.
对越自卫反击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指于1979年2到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对在中越边境挑衅和入侵的越南军队进行的自卫还击作战。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对中国采取敌对行为。中国采取自卫措施,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宣布撤出越南。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正式施行 1979年7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正式施行。
762毫米子弹有几种?
7.62这个口径的弹种相当多,步枪、手枪弹都有,遍布全世界和各国军队。
最常见的7.62mm口径是北约的NATO标准弹和苏式的7.62mm弹。具体型号太多就不多说了,美式主要有M59、M61、M80等型号;苏式主要是M43弹。
NATO标准弹有三型,分别为12.7X99mm的大口径子弹(.50BMG),5.56X45mm的小口径枪弹,再就是7.62X51的全威力步枪弹。
这种7.62NATO弹应用广泛,装备时间比较长,从小部分加兰德M1到后来的FAL步枪、M14步枪,以及一些狙击枪、机关枪都有使用,是整个北约的标准弹药,比如M134加特林机枪就是这种弹药。民用型的7.62NATO称为温彻斯特.308in,有细微差别。
在NATO标准树立之前,美国使用的是7.62X63mm的.30-06弹,也被称为“春田步枪弹”。这种弹是二战时美军主要的通用子弹,无论是春田步枪还是M1加兰德还是各种机枪皆采用了.30-06。现在这种弹药被部分狙击枪采用,在美国的民用市场上也是比较普及的猎枪弹,可用于猎熊。
苏式的7.62mm全威力弹大体有两种,一种是7.62X54R,一种是7.62X39mm,前者目前主要应用在俄罗斯的狙击枪和机关枪上,后者是AK-47、AKM等武器的弹药,以M43弹出名,是一款中间威力弹药。
上图.从左到右:M43弹、7.62NATO、54R弹
7.62X54R源于1891年沙俄陆军上校莫辛和比利时枪械设计师纳甘共同推出的“莫辛纳甘式步枪”,后缀有个“R”是因为这是款凸缘弹。
上图.7.62X53R一般都是芬兰对纳甘子弹的生产标准
这种弹药从沙俄时代一直用到现代,最主要的使用武器是莫辛纳甘,此外俄国的马克沁M1910、DP28等机枪,SVD狙击枪都采用了这款全威力子弹。比较出名的弹型有7N1、57N323S,以及中国53式步机枪弹。
此外7.62步枪弹中还有许多异形,比如增径的弹药、大药瓶的马格努姆等等,实在太多就不一一举例了,我们仅探讨常规的。
手枪弹中也有不少7.62mm,其中最出名的是托卡列夫手枪弹,即7.62X25mm弹药。这种枪弹后来跟随54手枪一起被中国仿制,称为51式手枪弹,装备了51式、54式、80式等手枪,也是中国曾经比较主要的手枪弹,在国内影响力大于满世界都是的9mm帕拉贝鲁姆。相信许多收藏子弹壳的小伙伴,手里都有不少这种弹壳。
战争年代7.62X25mm托卡列夫弹应用最多的其实是冲锋枪,比如我们熟悉的PPSh41“波波沙”冲锋枪,它的71发大弹鼓中塞的就是这款子弹,其它的如PPS43冲锋枪也采用了这种子弹。
托卡列夫手枪弹其实是德国毛瑟7.63X25mm的山寨品,这0.01的差异基本无人当真,按英寸标的话毛瑟手枪弹也被称为.30in毛瑟手枪弹,基本上就是一种产品(但并不好通用)。这种子弹是“盒子炮”的御用子弹,但毛瑟在当年输给了9mm鲁格弹,这导致7.63X25mm弹影响没有9mm帕拉贝鲁姆大。
以上就是一些比较大路货的军用7.62mm子弹,它们有些还在继续发光发热,如7.62NATO和7.62X54R等,有些却基本被淘汰了,如托卡列夫和毛瑟弹。如有谬误,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