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世界电讯,哪家比较有优势啊?
香港新世界电讯机房是香港超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之一,也是目前香港到大陆速度最快、最稳定线路之一。新世界机房线路是唯一华南华北一样快速的线路,是100%的“双线”,不存在其他香港线路网通访问比电信慢的问题,国内访问速度还是非常快的,香港主机评测网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下香港新世界服务器的核心优势。
1、国内访问速度快:香港新世界电讯机房是全香港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网络环境最优的顶级机房,也是香港唯一一家获得双ISO认证的机房,并且100%的“双线”。例如,HostEase的香港新世界服务器(至强Xen E3 1230V3/至强Xen E3 1230V3)均采用5M独享带宽/无限流量,大陆地区访问香港服务器的速度ping值一般在50ms左右,访问速度非常快。
2、服务器性价比高:这点也是很多站长比较喜欢租用香港服务器的重要原因,香港服务器的价格相对于国内来说更加便宜,稳定性也更高,香港新世界服务器也不例外。
3、顶级数据中心:香港新世界机房内部环境配有意大利HIROSS机房专用水冷空调,制冷量大于600大卡/M2,并网络商级别之严密保安环境及完善的管理设施。同时,新世界电讯机房提供顶级硬件环境存放客户的服务器并全天候不间断运营,两路电源保证电力供应,承诺99.9% 持续供电保证。
4、管理服务完善:香港新世界机房拥有世界级的服务器托管水平,数据中心严格按照国际水准提供安全的托管环境,拥有完善的管理措施,给客户稳定安全可靠的保证。同时,在售后服务方面,新世界机房提供7*24小时专线服务,专业技术人员为客户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新世界集团物业的互联网数据中心,目前面积约 50,000平方呎,设有WiFi无线上网覆盖。提供网络商级别之严密保安环境及完善的管理设施,为客户储存重要的互联网及电讯设备,大大减低客户在设施与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投资,有助提升成本效益。
香港新世界机房拥有世界级的服务器托管水平,数据中心严格按照国际水准提供安全的托管环境,拥有完善的管理措施,给客户稳定安全可靠的保证。优与云科技与新世界机房有着长期的合作,拥有自己的机柜与服务器,为用户提供香港服务器租用与托管的方便,在售后服务方面,新世界机房提供7*24小时专线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在线为客户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两伊战争到底谁胜了?
1980年9月10日,美国中情局通过卫星侦察,发现伊拉克大批军队开始向伊朗边境集结,而另据可靠情报得知:伊拉克外交人员同其他一些海湾国家来往频繁,并可能达成一项旨在针对伊朗的秘密协议。而几乎同时,苏联情报部门也将类似情况汇报了国防部。这两个超级大国毫不怀疑,两伊之间从以往小范围的边境冲突将会在近期升级为全面战争。
美苏两国果然没有预料错,就在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效仿二战时期的德国,对伊朗发动了“闪电战”,就这样这场噩梦般的战争使两国人民陷入了持续八年的苦难中,难么这场战争最终是谁胜利了呢?
用当时德国媒体的一句话来评价当时的“两伊战争”:“一场战争,两个输家,八年战争的结局可不就是如此?”以此可见,国际社会公认“两伊战争”中的作战双方皆不是赢家,赢家是谁呢?无非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而已。
“两伊战争”为什么爆发?毫无疑问,“两伊战争”爆发的诱因是领土争端。
伊拉克和伊朗本来就长期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在边境发生冲突,这已经是阿拉伯世界见怪不怪的事情了,对于边界问题而言,两国围绕阿拉伯河界的争端尤为突出。
从1914年双方划界委员会会谈纪要和1937年签订的“边界条约”来看,双方同意霍拉姆沙赫尔和阿巴丹两段阿拉伯河深水线为界。可在后来,该地区发现了储藏巨量的石油,双方都依靠该水路通往波斯湾才能源源不断出口石油,以换取巨额外汇,该河对伊拉克尤为重要,是其通往海湾的唯一水路,所以伊拉克长期清淤维护,使得该河道可行驶大型船只。
开始的伊朗对这段阿拉伯河河道并不重视,反而对双方陆地一些边界纠纷更强势一些,但是后来看到伊拉克运送石油出河道发了大财,于是便推翻之前的“边界条约”,认为“河流主航道中心的塔尔维格线才是真正的边界线,理应与伊拉克对阿拉伯河实行共管”。言下之意,也要从伊拉克石油买卖中分一杯羹。伊拉克自然坚决反对,为此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军事、外交的斗争。
直到1975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的斡旋下,伊拉克和伊朗才重新坐在谈判桌前,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伊拉克被迫同意两国共管阿拉伯河,伊朗也答应归还原属于伊拉克的扎因高斯等四个地区3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这才算平息了这两个国家即将爆发的大规模战争。
然而,对于当时的伊拉克来看,当时由于国内革命胜利没有多久,正值政局动荡之际,无可奈何之下才与伊朗签署了这样一个看似“屈辱”的协议,这本来已经让伊拉克当局颇为不满,而事后伊朗迟迟不交割土地更让伊拉克当局更为愤怒,他们认为“伊朗人违反了《阿尔及尔协议》”,于是多次要求伊朗归还土地,但都被伊朗拒绝。
1979年对于两伊来说是颇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伊朗什叶派领袖霍梅尼通过“黑色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宣布推翻帝制并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这位伊朗领袖虽年逾八旬,但斗志却极为昂扬,环顾中东海湾各国,他开始大力支持一些国家反政府势力,输出其所谓的“革命理念”,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邻居伊拉克。
伊拉克也是毫不示弱,复兴党政府上台了一位猛人,那就是我们熟知的萨达姆.侯赛因,他一上台便表示“以战斗收复领土”的决心,并在重建的巴比伦古城城墙上刻下这样的字句:这些围墙是伊拉克共和国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执政时重建的,巴比伦城不会湮没无闻的,千秋万代均可作证。这表明其谋求阿拉伯世界主导权的决心。
当这两位强人均想谋求地区主导权时,战争就很难避免了,而最终引发这场战争的是一次刺杀活动。
1980年1月1日,一名伊朗籍战士将一枚手榴弹掷向在巴格达集会中演讲的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后,“两伊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
萨达姆自恃伊拉克有军事优势,且有海湾其他国家的支持,所以企图趁霍梅尼政府立足未稳之时将其一举推翻,于是开始悄悄谋划对伊朗的全面军事行动。
萨达姆先下手为强,伊拉克“闪击”伊朗伊拉克与伊朗相比,其实伊朗总体经济军事占有优势,但由于刚推翻“巴列维王朝”不久,国内尚不安定,内外交困,在动员能力和战备上远不如政治稳定的伊拉克,所以在萨达姆看来,伊朗此时不堪一击,甚至有可能不战自乱,因而决定扬长避短,以速战速决一举击垮伊朗。为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伊拉克在战前采取了几个措施。
第一、制造“和平”气氛,麻痹伊朗。在大战一触即发的9月17日,萨达姆在伊拉克国民议会中宣布“阿尔及尔协议”无效时,同时声称“伊拉克不希望战争”,次日萨达姆再次对媒体强调说“伊拉克要与所有邻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并预言“不会同伊朗发生大规模战争”。
第二、突击开展外交攻势,争取世界各国的支持。8月到9月之间,伊拉克与海湾国家首脑来往频繁,并达成了“海湾国家反伊朗秘密协议”,北也门、约旦、科威特、沙特等国家分别支援其苏制武器弹药以及军事基地等,而在进攻伊朗的前一天阿齐兹作为伊拉克特使前往莫斯科进行“紧急磋商”,目的在争取苏联的支持。
第三、利用边境小规模冲突掩护地面部队及武器装备的调动。“两伊战争”爆发前,伊拉克在边境发起了一系列小规模军事冲突,用以掩饰伊运输机往巴林、约旦境内转移。并以此贼掩护频繁调动地面部队,完成了三个师、1000余辆坦克的调动。
一切准备就绪后,9月22日拂晓萨达姆下达了“对伊朗军事目标发动毁灭性打击”的命令,他效仿希特勒当年的“巴巴罗萨计划”,以最具优势的空中力量突袭伊朗的十五个城市和七个空军基地及雷达站,“两伊战争”就此全面爆发。
伊朗虽然在仓促之下应战,但其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国内居然出现了空前的团结,及时地动员了多达五个师的兵力,在第一时间顶住了伊拉克的进攻,从而为之后的防御、反击提供了最坚实的条件。
战争的过程不必赘述,两国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战场从伊朗打到伊拉克,又从伊拉克打到伊朗,你来我往的袭击并未有任何显著有利于一方的进展,两国无数的平民百姓却倒在战火之中,无论是萨达姆还是霍梅尼,他们甚至都忘却了生命的意义,人命在这两个国家的土地上是异常的廉价。
“两伊战争”影响多个海湾国家不说,就连其他地区国家的贸易和航行也受到严重影响。1986年到1987年7月,共有一百五十多艘非两伊国家的船只被伊朗或者伊拉克击沉,共有一百多名无辜海员丧生,就连悬挂美国、苏联国旗的船只也没例外。为此,美国军舰开始对海湾的船只进行护航并警告伊朗:如果美国的护航编队遭到袭击,将不惜一切代价实施报复。然而就在1987年10月8日,伊朗三艘快艇袭击了美军武装直升机,美国于10月19日对石油的钻井平台进行了远程轰炸,伊朗停止了对美军的袭扰。
八年的拉锯战,已经使得两国完全陷入困境,孤立而疲惫不堪的伊朗再也没有能力对伊拉克进行所谓的“最后攻势”。但是伊拉克却由于超级大国的明显偏袒,于1988年4月起对法奥半岛发动了攻势最猛的“斋月行动”,先后歼灭伊朗三个师五个旅,夺回全部失地并攻取了伊朗部分领土。而伊朗则是更加地在国际社会上孤立,国内经济衰退严重,人民厌战情绪加剧,更重要的是,美国“文森号”巡洋舰击落了伊朗客机,导致机上298人全部罹难,这件事对伊朗高层震动极大。
所以,“斋月行动”后,伊拉克再也无力向前推进一步,而伊朗也没有进行大规模反击,至此,两伊都停止了军事行动,似乎在等国际调停,进入了既不战也不和的状态。
国际社会敏感地抓住了这一时机,频繁的外交活动围绕着两伊展开,终于在1988年7月20日,联合国通过的要求两伊实现停火的598号决议发布一周年之际,霍梅尼发表文告:无条件接受联合国598号决议。至此,持续了八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两伊战争”,谁是胜者?“两伊战争”是二战后最为持久和最为残酷的地区战争。这场持续了八年的战争造成多达155万人的伤亡,伤亡总数相当于四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总和的12倍。由战争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900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经济损失的五倍,而这也仅仅是两国的官方通报的数字而已。
由于这两个国家处于盛产石油的海湾地区,虽然这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但实际上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整个世界。显而易见的是各个国家几乎每天一变得油价,让那些严重依赖石油的国家的石油企业纷纷倒闭,其经济增长也随之放缓并带来了大量的工人失业,就连美国人都在哀嚎:“如果战争再继续下去,纽约夜晚的灯火将不会再明亮,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也会变得黯淡无光!”
在八年的战争中,双方虽然各自发动了数十次较大规模的战役,但极少有集中优势兵力给对方以决定性打击的歼灭战,而是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满足于将敌人击溃的表面胜利,而在防御中也是处处设防、步步退却,这也是造成双方军民伤亡严重的主要原因。
另外交战双方虽然拥有大批现代化武器,但由于其军队人员的军事素质、指挥能力等并不能满足现代化战争的要求,战争中先进的武器装备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两伊战争”也被普遍称为“用现代化武器打的低水平战争”。
如伊拉克发动“闪击”的前三天,伊拉克空军袭击了伊朗十个空军基地,然而伊拉克的飞行员们执着于袭击飞机跑道,而对停机坪上毫无防护的伊朗战斗力却视而不见,打击效果几乎为零;伊朗也是如此,其空军的出动往往用于报复行动,命中精度非常差,比之伊拉克还尚且不如。再如在导弹的使用上,伊拉克用9枚“蛙—7”和“飞毛腿”战术导弹袭击伊朗的提斯福尔市,除了炸死700名伊朗平民外,居然一处军事设施也没有摧毁,实战意义非常有限。可见对这场战争的评价并非无的放矢。
从经济上来看,为了支撑这场战争,交战双方都维持着庞大的军事开支,伊朗每年的军费开支约有130亿美元,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60%,伊拉克也保持着每年120亿美元的开支,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56%,其他经济损失更无法估量。以伊拉克为例,战前伊拉克的外汇储备多达370多亿美元,人均年收入3000多美元,而当时我国的外汇储备仅有两亿美元,可见人家是妥妥的经济强国。但是经过八年的残酷战争后,伊拉克不仅消耗完战前的外汇储备,而且债台高筑,多达1000—1200亿美元,其中600亿美元是欠沙特和科威特的,伊拉克也因此成为二战后发达国家返贫最快的国家之一,受苦的当然是两伊人民。
那么,“两伊战争”,谁笑到了最后?
毋庸置疑,美国和苏联是获利最多的两个国家。
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不仅在第一时间各自推销其武器,以至于在两国战争这八年中,美苏两国一共卖出1079亿美元的军事物资,其中大部分成为苏联的订单,其中包括70架苏—7、苏—20、苏—22,12架图—22、8架图—16、30架伊尔—28、50架米格—24等,另外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系列防空导弹也大量成交,T62、T72坦克也被伊拉克军队大量装备,可以说苏联在“两伊战争”期间赚的是盆满钵满。
当然,美国也毫不示弱,美制m47、m48、m60坦克源源不断卖向中东地区,成为该地区装备最多的坦克,另外美制“麻雀”、“不死鸟”、“响尾蛇”防空导弹以及“霍克”地空导弹、“鱼叉”舰舰导弹也成为海湾国家装备最多的导弹。尤其在“伊朗门事件”爆发后,国际社会一度怀疑,美国一直向伊朗秘密提供武器,以平衡两伊之间的战力,所以具体军火交易的数目迄今为止都是一个谜。
据美国的《每日电讯报》1984年3月3日的报道,向伊拉克提供武器的国家多达28个,对伊朗出售武器的国家少一些,但仍然多达22个,遍布欧亚非美四大洲,各国的军工企业都在此次战争中获利匪浅,但绝大多数订单还是被美苏两国拿走。
另外,美苏两国以“护航”为由,组建了庞大的舰队在波斯湾游弋,主要目的是在海湾地区谋取更多的利益。其中美国在海湾地区的战略企图是:维持美国在海湾地区的主导地位,竭力阻止他国势力介入该地区,同时削弱革命后的伊朗势力,防止其向海湾南岸扩张。而苏联的战略企图是:采取灵活政策,最大限度利用美国在海湾政策上的失误寻求介入海湾地区的时机,以打破美国在该地区的垄断。所以,透过“护航”再看,不难看出这两个超级大国在海湾角逐的影子。
两个超级大国角逐,主要表现在对待伊朗的态度上。美国表面看来是对伊朗采取了强硬措施,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但在1985—1986年间向伊朗出售军火的“伊朗门事件”败露,使得其在海湾地区威信一落千丈。苏联趁虚而入,发动外交攻势,一举切入了向来是美国独霸的海湾地区。
但总体而言,美苏两国在“两伊战争”期间,各有所需也各有所获。然而正是这两个国家源源不断为两伊输送军火,这才使得“两伊战争”持续了八年,这八年的战争使原本比较发达两个国家经济至少倒退二十年,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死于战火,在这百业凋零的两伊,只有烈士公墓与日俱增!然而更为讽刺的是,打了八年的战争,伊朗没有达到输出“革命理念”的目的,伊拉克也没有实现“用武力收回领土”的战略目标,一切回到了战争之前,比之其他国家大发战争财,两伊一切都输了个精光!
结语以此来看,无论战后的伊拉克军事力量加强,还是伊朗霍梅尼政权得到了稳固,两伊之间都没有胜者,因为这就是战争的本质,以鲜血和痛苦作为代价的行动!唯有美苏两国笑到了最后,苏联在军售上大发横财,美国则加强了对海湾地区的控制,所以说“两伊战争”交战双方,没有赢家,长达八年的战争不过是为美苏两国做了嫁衣而已!
参考资料:《震撼全人类的重大事件——血沃西亚》、《世界战争通鉴》等
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华为?
畅想未来,“立言”为证。
深陷美帝贸易战阴霾的民族企业,近日终于在香港得逢甘霖!
5月3日,李嘉诚旗下企业长和集团,携手雷军的小米公司,在香港召开发布会,宣布开展全球战略合作。同一天,小米向香港证券交易所正式递交了IPO申请。
李嘉诚亲自确认:长和集团将在全球17700家门店销售小米产品。小米智能手机、智能硬件及智能家居产品,都将被引入其电讯或零售部门。
第一批参与合作的店铺,主要分布在奥地利、丹麦、香港、爱尔兰、意大利、瑞典和英国。这对即将在香港上市的小米公司来说,不啻是场及时雨!
在此之前,根据实时数据统计,小米公司运营性净利润54亿、年复合增长60%、60倍市盈率,上市IPO定价在700亿至800亿美元之间。
而李嘉诚长和集团此次强力而及时的助攻,或将令小米的估值突破千亿美金大关!甚至有乐观的投资界人士预测,超1500亿美金也是极有可能的。
李嘉诚旗下的“长和”,是业务遍布全球的大型跨国公司,核心业务包含连锁零售集团、房地产等。
年营业额超400亿美元,分公司远布全球52个国家,雇员24万余人。著名的屈臣氏全球连锁店,就是李嘉诚长和控股的产业。
财雄势大的李嘉诚长和集团,携全球近两万门店全面开售小米产品,完美补充了之前以互联网商务起家的小米零售阵线,必将给小米带来全球营业额的剧增及品牌知名度的飞升。
这无疑是一根定海神针,不仅利于小米上市前的估值,对小米未来上市后的股价稳定性和增值潜力都大有裨益。
另外,长和旗下的电信运营商“Three电讯”,提供世界领先的多元化电信业务。
年营收超过15亿港元且增长迅猛,其业务范围不仅包含香港、澳门、印度尼西亚,还覆盖了丹麦、澳大利亚、奥地利、意大利、瑞典、英国、爱尔兰等欧洲国家。
它与小米的业务一拍即合,必将带来双赢——小米的红米系列平价机型,利于“Three电讯”在欧洲市场扩大份额;藉力“Three”的境外平台,小米可轻松加速国际化进程,从而有底气在欧洲与苹果、三星等厂商一较高下。
而这些对于小米来说,都是其估值的极大利好因素。
预祝贵人相助的雷军和他心爱的小米,在资本市场及商战赛场上,所向披靡、旗开得胜!
香港买鞋便宜的地方?
香港有许多买鞋便宜的地方,以下列举几个:1. 新世纪广场 - 位于旺角,是一个集合了多个鞋类品牌的购物商场,价格比较实惠。
2. 电讯盈科中心 - 位于铜锣湾,有很多鞋店和小贩贩卖廉价的运动鞋和休闲鞋。
3. 荷里活商业中心 - 位于尖沙咀,有大型的运动鞋商店和品牌特卖店,赛马会的员工和会员可以享受额外的折扣和优惠。
4. 旺角步行街 - 这是一个知名的购物区,在这里你可以轻松找到各种风格的鞋子,从廉价的到名牌的都有。
5. 深水埗 - 这是一个比较特色的购物区,有许多鞋类批发商,价格便宜而实惠。
。
k11是什么集团旗下的?
香港新世界集团。
k11属于香港新世界集团,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于1970年创立,业务包括房地产、酒店投资、基础设施、服务、建筑工程、电讯及交通运输等领域,其新世界基建在国内的投资策略:配合国家经济发展,以长线投资为主;从集中投资于沿海地区逐步向西南、西北推进;透过与各地人民政府的全面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