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变换器,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关键技术是什么?
本文将概要介绍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并讨论4G系统中可能采用的有关关键技术。
2、4G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
与3G相比,4G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有许多超越之处,其特点主要有:
(1)高速率。对于大范围高速移动用户(250km/h),数据速率为2Mb/s;对于中速移动用户(60km/h),数据速率为20Mb/s;对于低速移动用户(室内或步行者),数据速率为100Mb/s。
(2)以数字宽带技术为主。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信号以毫米波为主要传输波段,蜂窝小区也会相应小很多,很大程度上提高用户容量,但同时也会引起系列技术上的难题。
(3)良好的兼容性。4G移动通信系统实现全球统一的标准,让所有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用户享受共同的4G服务,真正实现一部手机在全球的任何地点都能进行通信。
(4)较强的灵活性。4G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智能技术使其能自适应地进行资源分配,能对通信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业务流大小进行相应处理而满足通信要求,采用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对信道条件不同的各种复杂环境进行信号的正常发送与接收,有很强的智能性、适应性和灵活性。
(5)多类型用户共存。4G移动通信系统能根据动态的网络和变化的信道条件进行自适应处理,使低速与高速的用户以及各种各样的用户设备能够共存与互通,从而满足系统多类型用户的需求。
(6)多种业务的融合。4G移动通信系统支持更丰富的移动业务,包括高清晰度图像业务、会议电视、虚拟现实业务等,使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任何所需的信息服务。将个人通信、信息系统、广播和娱乐等行业结合成一个整体,更加安全、方便地向用户提供更广泛的服务与应用。
(7)先进的技术应用。4G移动通信系统以几项突破性技术为基础,如:OFDM多址接入方式、智能天线和空时编码技术、无线链路增强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高效的调制解调技术、高性能的收发信机和多用户检测技术等。
(8)高度自组织、自适应的网络。4G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个完全自治、自适应的网络,拥有对结构的自我管理能力,以满足用户在业务和容量方面不断变化的需求。
3、4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为了适应移动通信用户日益增长的高速多媒体数据业务需求,具体实现4G系统较3G的优越之处,4G移动通信系统将主要采用以下关键技术:
(1)接入方式和多址方案
OFDM(正交频分复用)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传输技术,其主要思想就是在频域内将给定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在每个子信道上使用一个子载波进行调制,各子载波并行传输。尽管总的信道是非平坦的,即具有频率选择性,但是每个子信道是相对平坦的,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的是窄带传输,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应带宽。OFDM技术的优点是可以消除或减小信号波形间的干扰,对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不敏感,提高了频谱利用率,可实现低成本的单波段接收机。OFDM的主要缺点是功率效率不高。
(2)调制与编码技术
4G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新的调制技术,如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以及单载波自适应均衡技术等调制方式,以保证频谱利用率和延长用户终端电池的寿命。4G移动通信系统采用更高级的信道编码方案(如Turbo码、级连码和LDPC等)、自动重发请求(ARQ)技术和分集接收技术等,从而在低Eb/N0条件下保证系统足够的性能。
(3)高性能的接收机
4G移动通信系统对接收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Shannon定理给出了在带宽为BW的信道中实现容量为C的可靠传输所需要的最小SNR。按照Shannon定理,可以计算出,对于3G系统如果信道带宽为5MHz,数据速率为2Mb/s,所需的SNR为l.2dB;而对于4G系统,要在5MHz的带宽上传输20Mb/s的数据,则所需要的SNR为12dB。可见对于4G系统,由于速率很高,对接收机的性能要求也要高得多。
(4)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具有抑制信号干扰、自动跟踪以及数字波束调节等智能功能,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智能天线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产生空间定向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消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这种技术既能改善信号质量又能增加传输容量。
(5)MIMO技术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是指利用多发射、多接收天线进行空间分集的技术,它采用的是分立式多天线,能够有效的将通信链路分解成为许多并行的子信道,从而大大提高容量。信息论已经证明,当不同的接收天线和不同的发射天线之间互不相关时,MIMO系统能够很好地提高系统的抗衰落和噪声性能,从而获得巨大的容量。例如:当接收天线和发送天线数目都为8根,且平均信噪比为20dB时,链路容量可以高达42bps/Hz,这是单天线系统所能达到容量的40多倍。因此,在功率带宽受限的无线信道中,MIMO技术是实现高数据速率、提高系统容量、提高传输质量的空间分集技术。在无线频谱资源相对匮乏的今天,MIMO系统已经体现出其优越性,也会在4G移动通信系统中继续应用。
(6)软件无线电技术
软件无线电是将标准化、模块化的硬件功能单元经过一个通用硬件平台,利用软件加载方式来实现各种类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一种具有开放式结构的新技术。软件无线电的核心思想是在尽可能靠近天线的地方使用宽带A/D和D/A变换器,并尽可能多地用软件来定义无线功能,各种功能和信号处理都尽可能用软件实现。其软件系统包括各类无线信令规则与处理软件、信号流变换软件、信源编码软件、信道纠错编码软件、调制解调算法软件等。软件无线电使得系统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和空中接口。软件无线电技术能支持采用不同空中接口的多模式手机和基站
,能实现各种应用的可变QoS。
二极管分大小吗?
朋友们好,我是电子及工控技术,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二极管作为电子电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器件,在电路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有的电路中它要通过大电流或者高电压,这就要求它内部的半导体PN结要制作的非常大,因此它的外观体形就大;也有的二极管作为检波或者稳压作用,它所通过的电流就小或加在两端的电压就低,因此它内部的PN结就可以制作的非常小,因此它的外观体积也就很小了,因此我们所说的这个二极管从个头体积上说是分大小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二极管大小其实是指二极管的封装尺寸大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二极管的一些事情。
二极管的封装二极管的封装形式有多种多样的,我们通常给它分为两大类的封装形式,一类是轴状形式的,还有一种是贴片形式的封装,我们叫它SMD(表面贴装器件)二极管。我们先说轴状的二极管,轴状二极管一般要经过通孔的焊盘进行焊接,由于这种二极管正负极上都有引脚,这种类型的二极管的尺寸是有一系列规定的,我们在用AD电子绘图软件制作PCB板的时候就要用到,比如常见的IN4007整流二极管它的封装型号是DO-41,前面的DO代表是二极管英文字母的缩写,而41则代表了它的尺寸范围,一般对于41型号的二极管本体直径在2.0毫米到2.7毫米的范围之间,这种二极管本体的长度在4毫米到5.2毫米之间,两端接脚的直径在0.7毫米到0.86毫米之间,其整体长度为25.4毫米。
又比如DO-35型号的二极管它的本体直径在1.85毫米,本体长度为4.25毫米。这种二极管像IN4148型玻璃封装的开关管或者稳压管都用这种封装。我们再说一个DO-15封装型号的二极管,它的本体直径在 4.8毫米到5.3毫米左右,本体长度在7.2毫米到9.5毫米之间,两端引脚直径在1.2毫米到1.32毫米之间,它的整体长度也是25.4毫米。
通过列举的以上三个二极管的封装尺寸的例子可以看出,“DO”后面的数字不但代表二极管的粗细还代表了二极管本体的长度,从标定的数值来看,后面的数字越小代表二极管的个头就越大,因此我们在绘制PCB电路板时一定要注意二极管的封装型号,要不然的话我们制作出的PCB板真的有点“大脚穿小鞋”或者“小脚穿大鞋”的状况了,这给后续电子元器件的安装带来很大的麻烦。
我们常见的二极管封装有玻璃封装的,金封装的还有塑料封装三种。它们常见的型号有
DO-15、DO-41、DO-27等,这些都是轴状形的封装形式,而对于SOD-323、SOD-523、SOD-723、SOT-23、SOT-323、SOT-523等封装型号,它们都是贴片(SMD)的封装形式。
还有一种二极管,它就是发光二极管,这种二极管通常用它本体的直径作为封装的大小,一般它的封装外型尺寸有φ3毫米和φ5毫米直径的两种封装。
我们通过对二极管封装尺寸的介绍可以看到,二极管的大小是与它的封装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封装尺寸。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如果遇到问题可以下面留言互相讨论,敬请关注电子及工控技术,感谢点赞。
494芯片工作原理详解?
TL494是一种固定频率脉宽调制电路,它包含了开关电源控制所需的全部功能,广泛应用于单端正激双管式、半桥式、全桥式开关电源。TL494有SO-16和PDIP-16两种封装形式,以适应不同场合的要求。其主要特性如下:
TL494主要特征:
1.具有两个完整的脉宽调制控制电路,是PWM芯片。
2.两个误差放大器。一个用于反馈控制,一个可以定义为过流保护等保护控制。
3.带5VDC基准电源。
4.死区时间可以调节。
5.输出级电流500mA。
6.输出控制可以用于推挽、半桥或单端控制。
7.具备欠压封锁功能
主要特征具体分析:
1.振荡器:
提供开关电源必须的振荡控制信号,频率由外部RT、CT决定。这两个元件接在对应端与地之间。取值范围:RT:5-100k,CT:0.001-0.1uF。
形成的信号为锯齿波。最大频率可以达到500kHz。
2.死区时间比较器:
这一部分用于通过0-4VDC电压来调整占空比。当4脚预加电压抬高时,与振荡锯齿波比较的结果,将使得D触发器CK端保持高电平的时间加宽。该电平同时经过反相,使输出晶体管基极为低,锁死输出。4脚电位越高,死区时间越宽,占空比越小。
由于预加了0.12VDC,所以,限制了死区时间最小不能小于4%,即单管工作时最大占空比96%,推挽输出时最大占空比为48%。
3.PWM比较器及其调节过程:
由两个误差放大器输出及3脚(PWM比较输入)控制。
当3端电压加到3.5VDC时,基本可以使占空比达到0,作用和4脚类似。但此脚真正的作用是外接RC网络,用做误差放大器的相位补偿。
常规情况下,在误差放大器输出抬高时,增加死区时间,缩小占空比;反之,占空比增加。作用过程和4脚的死区控制相同,从而实现反馈的PWM调节。0.7VDC的电压垫高了锯齿波,使得PWM调节后的死区时间相对变窄。
如果把3脚比做4脚,则PWM比较器的作用波形和图4-9类似。然而,该比较器的占空比调节,要在死区时间比较器的限制范围内起作用。
单管工作方式时,VCK直接控制输出,输出开关频率与振荡器相同。当13脚电位为高时,封锁被取消,触发器的Q、Q非端分别控制两个输出管轮流导通,频率是单管方式的一半。
4.5VDC基准电源:
这个5VDC基准电源用于提供芯片需要的偏置电流。如13脚接高电平时,及误差放大器等可以使用它。基准电源精度5%,电流能力10mA,温度范围0-70度。
5.误差放大器:
两个误差放大器用于电源电压反馈和过流保护。
这两个放大器以或的关系,同时接到PWM比较器同相输入端。反馈信号比较后的输出,送PWM比较器,以和锯齿波比较,进行PWM调节。
由于放大器是开环的,增益达到95dB。加之输出点3被引出,使用时,设计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使用。
6.UC封锁电路:
用于欠压封锁,当Vcc低于4.9VDC,或者内部电源低于3.5VDC时,CK端被钳位为高电平,从而使输出封锁,达到保护作用。
7.输出电路:
输出电路有两个输出晶体管,单管电流500mA。其工作状态由13脚(输出控制)来决定。
当13脚接低电平时,通过与门封锁了D触发器翻转信号输出,此时两个晶体管状态由PWM比较器及死区时间比较器直接控制,二者完全同步,用于控制单管开关电源。当然,此时两个输出也允许并联使用,以获得较大的驱动电流。
当13脚接高电平时,D触发器起作用,两个晶体管轮流导通,用于驱动推挽或桥式变换器。
二、TL494管脚配置及其功能
TL494的内部电路由基准电压产生电路、振荡电路、间歇期调整电路、两个误差放大器、脉宽调制比较器以及输出电路等组成。
以下按引脚的顺序介绍各脚的功能及有关参数
1脚:误差放大器I的同相输入端,耐压值41V。
2脚:误差放大器I的反相输入端,耐压值41V。
3脚:反馈端,用于误差放大器输出信号的反馈补偿,最高电压4.5V。常用于提供形成PG信号的一个输入信号。
4脚:死区时间控制端,通过给该端施加0~3.5V电压,可使占空比在49%~0之间变化,从而控制输出端的输出。
5脚:振荡器的定时电容端。
6脚:振荡器的定时电阻端。

7脚:接地端。
8脚:为第一路脉宽调制方波输出晶体管的集电极(耐压值41V、最大电流250mA)。
9脚:为第一路脉宽调制方波输出晶体管的发射极(耐压值41V、最大电流250mA)。
10脚:为第二路脉宽调制方波输出晶体管的发射极(耐压值41V、最大电流250mA)。
11脚:为第二路脉宽调制方波输出晶体管的集电极(耐压值41V、最大电流250mA)。
12脚:电源输入端,极限电压41V,低于7V电路不启动。
13脚:输出方式控制端,当13脚与14脚相连时两管为推挽方式输出,当13脚与地相连时两管为并联方式输出。并联输出时两管的发射极与发射极可相连,集电极与集电极可相连,并联后输出电流可达400mA。
14脚:基准5V电压输出,用于为各比较电路提供基准电压值,最大电流10mA。
15脚:误差放大器Ⅱ的反相输入端,耐压值41V。
16脚:误差放大器Ⅱ的同相输入端,耐压值41V。

三、TL494工作原理
TL494是一个固定频率的脉冲宽度调制电路,内置了线性锯齿波振荡器,振荡频率可通过外部的一个电阻和一个电容进行调节,其振荡频率如下:

输出脉冲的宽度是通过电容CT上的正极性锯齿波电压与另外两个控制信号进行比较来实现。功率输出管Q1和Q2受控于或非门。当双稳触发器的时钟信号为低电平时才会被选通,即只有在锯齿波电压大于控制信号期间才会被选通。当控制信号增大,输出脉冲的宽度将减小。

CONVERTER是什么?
I/P CONVERTER=INPUT CONVERTER就是输入变换器,我们通常在电气仪表测量时,对采集到的各种物理量,往往需要进行变换(转换)器变成仪表可以读取的模拟或数字信号,才能提供给电气仪表进行运算或处理,显示和输出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所以输入变换器电气仪表方面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