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第一部,坛经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坛经》:启开人无尽妙德智慧方法
《坛经》,禅的教授,不同于一般的禅定,这是圆顿法。依据中华圆顿一乘判教的理法,最初一会下手用功,就知道你最后的结果:因赅果海故。
《坛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法华经》云:”一切世间的资生事业皆与实不相违背”。 汉传佛法的特性,入世出世不二,这在现前一念中就能观行,不是成就了才去度众生,而是要悟一念中一切法本自具足,在一念中观一切法本自具足,就能在现前之事中,生发显现无尽的智慧,这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启开本性的觉法,《坛经》《起信论》《椤严经》天台宗禅宗贤首宗,都是这种修法。在现前的凡夫一念心上观无尽的利生、自我解脱、法身之理,这叫因赅果海,不了这圆、顿妙旨,把悟道成佛利生放到遥远的未来、来生、无量劫,这不是汉传的智慧之法。 胡来胡现,汉来汉显,今天还要说,西来西显。佛法在中国,他过去所显现的,是依据照真过俗的智慧,因中国的固有文化而显现相应的智慧方法,佛法里还有大量的内容,他无法在过去的中华,现代西方科学的传来,他会显发相对应的西方科学与宗教、哲学内容,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佛法中有无穷的智慧,能够帮助现代的西方科学解决各种问题而提供有效的智慧方法,佛法的现代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现代的中国,他会对这个现代的西方文明产生根本的作用。作为现代中国人,能够打开中华智慧来应用于时代。
见性为禅。这是历代祖师对禅的一个确定。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都如此确定,《坛经》明确直指:见性顿悟成佛。什么是见性?《椤严经》中示眼能见之性来发明心地,此在十番显见中第一番叫:显见是心,而后九番层层递进,皆围绕由性而悟心展开,这个方法一旦掌握了,就会进入顿悟之门,这个门的施设就是顿悟,你掌握着顿悟方法,就能物物上显,头头上明。这会让你开大智慧,比如:佛说的三藏十二部,你会以悟性的方法,于佛所说的法,善于不分别而契入而了真实义,这个时候,佛所说的一起法,能以一心而大总持,古人名此:解行相应。这里面包含着禅定的方法吗?显然的禅定方法他会应用,这是在智慧的运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禅与禅定的同异。禅宗的奥秘很多,不入祖门那知宗门之事?
禅,有什么作用?
让心处于平衡的等持的状态,这才是福乐轻安安祥的佳源。一个如猴子一样跳动的心,这种心称为妄心,这能够极大地消耗我们的身心的能量。让心平衡地等持,就能在我们的真心中,等引出微妙的真空之妙德妙能,这种用法,不是说悟道的人才有。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只是功力深浅而已。比如工作在流水线上的工人,看起来是机械的劳动,事实上这种单调的工作让他的心处在专注的状态,相对而言他的身心会处在和谐的状态。再比如有的人工作退休了,他就会一下子显得衰老,这就是因为他的心,住在了散落的状态。有一句话说,劳动是人的一种需要,在某种层面上,的确如此。很多心身疾病,只要他学会劳动,他都会痊愈 ,这内在的机制就是这种等持的作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己的心没有经过训练,是不会用自己的心的。
定心所,在在每个人的心中都具备。
定,有许多胜名:等引,等持,三摩地,更为,高级的叫法:圆通,圆觉,妙三摩地。定,有规律可循,有训练的体系存在。常用的定:安那般那,这是修习呼吸的方法。
汉传佛法中顶级的方法:《摩诃止观》,这是一种陀罗尼大定,能总持一切法的胜妙之定。
禅宗的《坛经》,教授自性般若自性大定。
修学国学有门径,而最高的门径无门之门。这种智慧的方法,禅宗的《坛经》,最为微妙。比如,经中教授: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这是在讲述开启自性之门的妙秘之法。在中华的历史上,禅宗为什么能出现那么多大祖师,这不是偶然的,他是与这种智慧的方法有关。如果我们,能够参究这种方法,修学国学,乃至了知身心世界,天地宇宙万物,一切的一切就是现前的一念觉照,这种方法至简至易,但也至圆至顿。
对于这个奥妙,我们现在还可以来仔细分析一下:智慧的方法完全不同于西方逻辑的思维方法。逻辑的思维方法没法打开,人本性的无尽宝藏。打开我们人人本具的妙德,奥妙就在现前的一念之中,能够离开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所以《坛经》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五,五识也。八,八识阿赖耶识也。此五、八皆现量境,能离念转六、七识,能把握六、七识不妄动,就能打开无量的本性妙德。到现在为止,西方的所有文化,他们还死死的顶着第六意识,以为大脑是产生意识的根源。他们搞不清本心与意识的关系。他们不知道人人有个本性真空,可以圆照法界。在中华的智慧中,最微妙的就是有无数的训练圆照法界的这种方法。能够获得这种方法,才能够了解人与天地,宇宙万物的实相。西方人哪里知道中华智慧的这种妙法呢?西方人从启蒙时代就在学中华文化,但是都是基于他们的经验、方法,右手取舍来学学中华文化,所以到他们无法全盘接受中华智慧的奥妙。到今天,西方人还无法正视中华智慧的微妙作用。
我们人感官对世界的映像反应,这所有的聚合叫色蕴。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叫受蕴。后面还有想蕴、行蕴、识蕴,观察这五蕴皆空,就能在当下显现本性,这种功夫用多了,就会显现感觉到:性净明体这种状态,在这个地方是悟道的关键。一旦悟道妙净明体这个体,就会了解五蕴就是本体的妙明显现。能够进行这样的观照,就能开启悟道之门,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天地万物,就能用这种悟的方法来照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无法了解自己的意识。这要通过训练,训练的方法,佛教中也止观、般若、离念、定慧等等。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意识的人,就能够开启自己内在的妙德。我们本性中还有无量无边的妙德妙智。对于人的这种认识,西方人无法想象。从久远的过去,西方人就学中华,这种古老的智慧,但是到今天他们还没有完全学到,西方人要是完合了解中华的智慧,今天流行文化就不是这种现在的情景。让中华的智慧流布全世界,这还要靠中国人自己。
什么是道德经?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该书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后改为上篇《道经》,下篇《德经》。
它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学说.
在修身养性方面,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要求人尽其所能地放宽心胸。同时,老子又提醒人们不要沉溺于感官享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老子的理论不只能养一己之身,还能养一国之民。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以及“民不足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民本思想。
为人处世方面,《道德经》予人的启发就更多了。“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
此外,《道德经》还是一部闪烁着“美”的智慧的古代经典。在文艺美学上,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把自然大美当作艺术的极致。他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则让人意识到,欣赏一部作品除了要有它有声有色的部分,也要看它无形无声的部分,聆听他的“言外之意”。
《道德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深入中国文化的血液之中,甚至成为东方智慧的代表。
德国哲学家尼采将《道德经》形容成一个“永不枯竭且满载宝藏的井泉。认为只要“放下水桶,便唾手可得”。
道看似高深莫测,实际无处不在。认真体悟《道德经》,便会拥有发现道之精妙的眼睛。
你对天道观后的感觉是怎样的?
阿呆是看过《天道》这部电视剧的。
总体来说,感觉不错。是阿呆少有的喜欢的电视剧之一。
这部电视剧吧,能有这么多观众喜欢,阿呆认为,主要是取决于两点:
1、原著作品非常棒。有深度,有境界。
2、两位主演选得非常正确。王志文和左小丹出色的表演,是本剧的亮点。
其他吗,从一部电视剧的角度看,阿呆还是有很多看法的。
第一,阿呆为什么说原著水平高,而不是说剧本好呢?虽然说原著阿呆没读过,但改编成原著的作品,能吸引人,足以说明原来基础很好。
第二,这部电视剧拍摄水平真的很一般。不知是缺钱的原因,还是别的。无论是画面、道具、场景都非常粗糙,像一部民间的网络剧。
第三、整个节奏安排得很差劲,该快的地方拖拉,该慢的地方却一闪就过。对高潮的铺垫不够,对精彩部分的细节处理不够。
第四,没有真正拍出原著的精髓和原著要表达的意思。
说了这么多,有人也许认为阿呆是在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咱们来深入了解一下。
《天道》这部电视剧是改编自豆豆的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遥远的救世主是一部可以傲然独尊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可遇不可求的完美佳作。豆豆以她的才华,探问一个有机的、无定形的、陌生的、暧昧的和未曾臻达的世界。男女主人公那浓墨重彩的经历以及令人欷歔的爱情故事创造出了一种超然背叛的意志、而这意志是那样的静谧、清明。一个作家的品质,在豆豆身上达到了极至,作品主题的睿智和简约,出色地表现出佛学的光耀和不蓄意的使人震惊。
不知道这位豆豆是谁,但是他的立意很高,有种高处不胜寒的孤傲。
丁元英和芮小丹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分别代表着作者对男人和女人的看法和要求。
丁元英,你可以不帅,可以不年轻,但必须有深度,有品位。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一分痞气,这是借五台山老和尚的口,对丁元英的评价。这也是作者豆豆所定位的男主人公。
芮小丹,青春靓丽,随性洒脱,品性高洁,深具慧根,又敢爱敢为,独立自主,不攀权附势,是个性情中人,无疑是作者心中的上上人物,寄托了作者的价值理想。阿呆没猜错的话,这是作者的化身和理想。
整个故事的主线很简单,芮小丹请丁元英帮助王庙村扶贫,丁元英设计了一套巧妙的手段,玩了个杀富济贫的招数,最终成功。
豆豆为什么原著叫《遥远的救世主》呢?有两点深刻的含义:
一是,遥远的救世主毕竟是遥远的,甚至是虚无的缥缈的。
二是,真正的救世主是自己本身。
就像国际歌里唱的一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劳动者自己。
整个作品体现了“三高”:境界高、品味高、手段高。
作者整篇要体现的就是这三高。
境界高,是通过丁元英逆境中的孤独,那是一种“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思想深度高到没有朋友和知音。
品味高,通过丁元英对音响设备和音乐的极致最求和理解,Never again all the life(此生不再),Another Realm《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拉赫玛尼诺夫,以及天国的女儿等,与世俗的流行乐曲截然不同的高雅和高贵。
手段高。这是故事的主线,通过一系列精心的设计,最终用一群农民打败了业界巨头,获得杀富济贫的成功。手段之高,设计之精妙,让人惊叹。
然而,这种成功和胜利,给主人公带来的并不是愉悦,而是更深层的孤独和负罪感。这也体现了作者豆豆内心的孤独。但就在王庙村事件即将尘埃落定,芮小丹即将与丁元英双宿双飞之时,出人意料的悲惨死去。被炸掉双腿,被毁容,在对丁元英的深深眷恋中,在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中自杀而死(按原著),悲惨无过于此!
这也是作者对完美的理想追求。现实是世俗而又充满铜臭味的利益争夺,只有理想是高洁的。超凡脱俗,这是她的追求。
作品很成功,很震撼人。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经典的台词吧。
1、“生存法则很简单,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是一条线,两者的间距就是生存机会。如果我们真能做到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那我们的生存空间就比别人大。”
2、“这就是圆融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可品性这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道缝,也就离塌陷不远了。”
3、“ 《圣经》的教义如果不能经受逻辑学的检验,可能在实践上就会存在障碍。如果经受了逻辑学的检验,那表明神的思维即是人的思维,就会否定神性。换一种说法,神性如果附加上人性的期望值,神性就打了折扣。然而神性如果失去了人性的期望值,那么人还需要神吗?”
4、“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男人是不是一杯好酒,自古又有几个男人能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的名贵?这不适为之而可为的事情。”
5、“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你要求的,是一种雄性文化的魂,我不能因为你没说出来而装不知道。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有这个自信。”
6、“我把一个女人所能及的事都做了,包括我的廉耻和可能被你认为的淫荡,以后我就不遗憾了。”
太多了,阿呆就不一一列举了。
建议大家去看豆豆的原著《遥远的救世主》,肯定比电视剧《天道》有味道。
感谢大家支持阿呆的胡言乱语。谢谢。
早一点晚一点有差别吗?
活着就要利于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地特长,把有限地生命用于创出更多更好的价值来,使自己一生中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这样下去,有着冲满地朝气,活着一生,不去做一些违背他人的恶因,使他人了与自己也有着向前脚步,共同给自己他人做一些有价值观因,这样会使大家都有着快乐。
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不论长短,也不用长短评判自己,学会放下,有人给自己有一个评价,自心坦然,早一点晚一点没有差别,都要靠自己的良之而行活着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