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总统宣布与俄罗斯断交,如何看待乌克兰停止用俄罗斯的天然气?
天然气问题不只是如今,在克里米亚危机之前就有了,甚至更早,比如10年前美女总理季莫申科当政的时候,也有这个问题。季莫申科甚至还因为和俄罗斯签署的天然气合同而被捕入狱。
木叔来谈几个关键点:
不只是乌克兰,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也是为什么欧洲人在刻赤海峡危机乃至克里米亚问题上不敢对俄罗斯军事冲突的深层原因之一。
之前俄罗斯和德国之间有一条北溪1号管道,目前正在铺设北溪2号管道,这个不经过乌克兰等东欧地区,强化了欧洲和俄罗斯的能源联系。
美国一直反对,认为欧洲太过受制于人,要求欧洲购买大量美国天然气,但成本高,欧洲人意愿不大。
所以,只要与欧洲关系出问题,能源就是俄罗斯的武器,对付乌克兰也一样。
乌克兰不买俄罗斯天然气,是因为俄罗斯故意把价格提高,因为不是友好国家了嘛!所以乌克兰也赌气不买。
第二,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恶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天然气问题。在10几年前双方就因为天然气争端,当时虽然也有什么乌克兰亲西方问题,但本质还是价格问题。
毕竟俄罗斯连对西方都可以卖天然气,对乌克兰当然可以卖,因此两国天然气问题的纷争本质不在于什么亲西方或者亲俄。
还是商业利益更大。因为俄罗斯天然气如果不卖给欧洲,他们生产那么多也难以完全消化,这对双方是双赢。
就如同美国对俄罗斯制裁,但也一样要买俄罗斯的一款航空发动机类似的道理。
季莫申科时代和普京签署了天然气协议,价格据说高了,后来成为季莫申科贪腐的罪证。看到了吧,还是价格引发的血案啊!这么多年双方因为关系时好时坏,天然气价格也总是变动,使得互相交织,越来越复杂。
第三,欧洲会帮着乌克兰解决能源问题。乌克兰虽然如今不买俄罗斯天然气,但未来可能还会买。因为这更便宜啊!
另外欧洲人一直在帮助乌克兰和俄罗斯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默克尔就说得很明白,当然支持北溪2号管道建设,但同时莫斯科要承诺,依然要从陆地上给欧洲运输天然气,也就是这个天然气一定要过境乌克兰。否则不用北溪2号。
普京是同意的。
换句话说,乌克兰可以从陆地输气管获取很多“过境费”,这对于乌克兰财政收入而言,很重要。他们可以用这笔钱再去买天然气,等于是天然气的补贴了吧!
另外乌克兰大选后,季莫申科可能回归。她之前和俄罗斯就签署过天然气合同,未来可能也会有类似的合作。毕竟生意是生意,关系是关系,这是两个概念。
你怎么看待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天然气争端?
欢迎关注木叔,多交流!
俄罗斯占领扎波罗热核电站是不是抓到了一块烫手山芋?
俄罗斯占领扎波罗热核电站这个欧洲最大的核电站,这绝不是烫手山芋,而是抓到了一张王牌。因为这个核电站发电价值千金。而且更重要的是乌克兰有很多的产业都是需要这个电厂所发的电的。如果没有这个核电站的供电,很多的工业农业生产都要停工。
乌克兰显然承受不了失去扎波罗热核电站的沉痛代价。况且以乌克兰人目前的技术也还没有办法维护这样一个大规模核电站的运行。恰恰是俄罗斯有这样的能力。
当然俄罗斯占领了这个核电站未必就真的完全是要吞并,如果说可以跟乌克兰方面进行停战谈判的话。双方如果能够在各方面有足够的利益交换,或许这样一个大规模的核电站也还会归还给乌克兰方面的。
作者为#心理##策划##会计师# 。#俄罗斯印象##怎么生活才能开心快乐##在头条看世界##写作##杭州头条##分享你的今日感悟##我在头条搞创作##每天都值得被记录##8月财经新势力##夏日大作战#
美国军援租借法案会给俄乌冲突带来什么变化?
截止4月底,据不完全统计,向乌克兰提供或明确承诺提供军援的国家计有35个(阿尔巴尼亚、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冰岛、爱尔兰、意大利、日本、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黑山、荷兰、新西兰、北马其顿、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韩国、西班牙、瑞典、土耳其、英国和美国)。
这其中最大宗、也最关键的,是美英两国的军援。
美国早在奥巴马(Barack Obama)时代就开始军援乌克兰,即便美俄关系相对较好的特朗普(Donald Trump)时代也未曾中断,最初限于资金、非致命装备和训练,2017年12月13日美国政府批准向乌克兰出售致命性轻武器,2018年3月1日披露出售首批价值4700万美元致命武器(清单未公布,仅知包括210枚“标枪”反坦克导弹),2019年9月12日宣布完成总价值2.5亿美元“安全援助”,其中5000万美元用于致命武器,2020年6月11日提供价值2.5亿美元致命武器(明细未披露),同年6月17日提供16艘VI型巡逻艇,价值6亿美元。
拜登(Joe Biden)上台后加大对乌克兰军援力度,2021年1月、3月、6月和9月分四笔提供总价值3.35亿美元军援(明细未公布,但“全部为致命性武器”)。
乌克兰战争爆发翌日,美国就向乌克兰提供了3.5亿美元致命性武器,3月12日提供第二笔2亿美元,3月15日批准将总价值8亿美元的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纳入总额136亿美元的对乌克兰援助大清单中,4月13日再单独追加8亿美元军援,4月21日宣布从“大清单”中再拨付8亿美元军援费用,4月28日,拜登要求国会批准将“大清单”总额大幅提升至330亿美元,其中近2/3将用于军援。
根据4月21日和22日美国国防部后勤局提供的两份情况说明书,自2月25日至3月16日,美国提供给乌克兰的军事装备包括2600枚“标枪”反坦克导弹,600枚“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3艘巡逻艇,5架二手俄制米17运输直升机,4套炮位侦察雷达,4套反迫击炮侦察雷达,200具榴弹发射器,200支霰弹枪,200挺机枪,近4000万发轻武器弹药,100万发炮弹、迫击炮弹和手榴弹、70辆越野车、通讯器材、电子战设备、防弹衣、头盔、军用医疗设备、爆炸物处理及排雷设备、人员培训和卫星图像/卫星情报分析。
3月16日8亿美元援助清单中包括2000枚“标枪”、6000具AT-4“古斯塔夫”反坦克火箭筒、1000具其它旧型号反坦克火箭筒、800枚“毒刺”、100架“弹簧刀”无人机、100具榴弹发射器、5000支步枪、1000支手枪、400挺机枪、2000万发各型弹药、25000套防弹衣、25000顶头盔,以及数量不详的激光制导火箭。
4月13日8亿美元援助清单中包括18门M777型155毫米轻型牵引式榴弹炮及40000发炮弹,11架二手米-17运输直升机,200辆装甲运兵车,以及数目不详的反炮位雷达。
4月21日8亿美元援助清单中包括72门M777外加14.4万发炮弹,72辆配属M777的火炮牵引车,121架“凤凰幽灵”战术无人机。
英国同样早在战前就开始对乌军事援助,2015年至2021年通过“轨道行动”(Operation Orbital .),帮助乌克兰培训多达2.2万军人,重点是操纵西方制式的防空、反装甲便携式武器,反炮位雷达和电子通信设备。在2022年3月16日以前,英国总计向乌克兰提供4000枚以上“标枪”及NLAW反坦克导弹,两艘“桑当”级港湾扫雷艇。3月24日开战当天,英国宣布援助乌克兰6000枚各型“防御导弹”,包括反坦克导弹和“星空”便携式防空导弹。3月31日,英国宣布援助“一批”装甲车和远射程火炮“(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提供这类装备的),4月8日追加1亿英镑军援,4月9日,提供120辆各型装甲车及数目不详的岸对舰导弹,4月23日宣布将再“大幅”增加军援,提供更多“防御性军事援助”,英国还通过RC-135W电子侦察机帮助乌克兰搜集电子情报(在乌克兰境外飞行)。此外,英国也是非致命性装备的援助大户,品种包括头盔、夜视器材、防弹衣和军用医疗设备等,仅英国陆军就一次性提供给乌克兰60000顶头盔。
其它参与对乌军援的国家情况差异很大,大抵可包括以下几类。
东欧及前苏联国家。
这些国家大多和乌克兰“同病相怜”,军援较为积极,大有“倾囊而赠”之慨,但它们国力参差不齐,因此援助力度也大小不一,其中波兰(开战当天就提供军援,包括便携式防空导弹、无人机、反坦克导弹/火箭筒、迫击炮等,由于是前华约国家且已改用北约制式,波兰库存有大量苏联制式武器装备,向乌克兰提供了其所急需的各型弹药,包括轻武器、火炮,甚至战斗机用的R73空对空导弹,在试图提供二手苏制战斗机被美国叫停后,波兰成为北约国家中首个给乌克兰提供二手前苏联主战坦克的国家,已提供了200辆T72系列)、斯洛伐克(486具便携式防空导弹,100具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射器、数目不详的反坦克导弹,总价值450万欧元,提供了一套苏制S-300远程地空导弹系统,是第一个向乌克兰提供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的国家)、拉脱维亚(截止4月6日总金额逾2亿欧元,包括90架无人机和若干“毒刺”)、立陶宛(截止4月26日总金额1亿欧元,包括各型便携式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爱沙尼亚(截止4月8日总金额2.22亿欧元,包括“标枪”、反坦克地雷,以及9门库存的原苏联D-30型122毫米牵引式榴弹炮)、捷克(30150支手枪,5000支自动步枪,2085支轻型冲锋枪,3200挺机枪,31支狙击步枪,160枚便携式防空导弹,40辆T72主战坦克,56辆BMP-1型苏式步战车,以及数目不详的苏式火炮)等最为积极。
部分欧洲(尤其西北欧)国家和加拿大。
这些国家普遍对军援乌克兰较为热心,如加拿大(2000具“古斯塔夫”、4500具美式M72反坦克单兵火箭筒、4门M777,加拿大的特色是提供了一些独有的高价值装备,如其卫星分析系统是迄今各国对乌同类援助中分辨率最高的,又如“神剑”155毫米制导炮弹是号称“金弹”、连美国陆军都艳羡不已的高价值弹药)、比利时(2000支自动步枪、3000挺机枪、200具反坦克导弹,并承诺支援“多余库存”的火炮)、丹麦(2700具M72、25架无人机,300套便携式防空导弹发射装置)、芬兰(2500支自动步枪,1500具反坦克火箭筒)、意大利(“毒刺”、迫击炮、“米兰”和“古斯塔夫”反坦克导弹/火箭筒、在西欧国家中,意大利是4月中旬第一个承诺向乌克兰提供重型装甲战斗车辆的,包括数目不详的M109和Panzerhaubitze2000履带式自行火炮、M113A1装甲车、25毫米自行高射炮、“依维柯”VM90轮式装甲车、VCC-1装甲运兵车,以及用于运载“毒刺”发射组的“菲亚特”皮卡等)、荷兰(7套反炮位雷达、200枚“毒刺”、400枚各型反坦克火箭筒、并在4月20日承诺向乌克兰提供Panzerhaubitze2000履带式自行火炮)、挪威(4000具M72,、100枚法制“西北风”便携式防空导弹)、瑞典(10000具“古斯塔夫”)等援助较多。
法国和德国。
法国在2014-2020年期间曾是乌克兰最大军援国(16亿欧元),但此后顾忌法俄关系一度不愿援助“高级武器”。战争爆发后,法国直到2月26日才宣布援助1.2亿欧元军援,且多为非致命性装备,加上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和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频繁接触,引发国内外强大压力,此后援助逐步加强,4月22日更宣布将提供法制“凯撒”车载155毫米榴弹炮及弹药;德国战前一直拒绝向乌克兰提供军援,并与俄保持密切关系,开战后引发乌克兰方面强烈不满和国内外巨大压力,被迫“逐步加码”军援,其首批武器(1000具“铁拳3”反坦克火箭筒、500枚“毒刺”)是2月26日才宣布的,此后陆续提供了14辆装甲车,90辆全地形轮式车辆,4套无人机防御系统,100挺MG3机枪,5100具德国/新加坡/以色列联合开发的“斗牛士”反坦克火箭筒、2000枚“铁拳3”,和2700枚原属东德人民军的苏制9K32便携式防空导弹。总体上法德两国政府对军援态度犹豫,但迫于国内外压力不得不“一拨一动”,但这两个国家都是大国、富国,不出手则已,出手则分量不轻。
其它西方国家。
或力不从心(如卢森堡、新西兰等)、或热情不高(如爱尔兰)、或有自己小算盘(如土耳其),这些国家的对乌军援,基本上属于锦上添花的性质,其中一些能发挥不小作用但无法倚靠(如土耳其的军用无人机),另一些则仅具备宣传、打气之类辅助作用。
乌克兰原有的、苏联遗留下的军工体系本就老旧不堪,战争第一阶段俄军兵分六路全面进攻,乌克兰大部分国土或成为战场、或面临战火威胁,军工生产捉襟见肘,迅速到位的外国军援起到及时“补血输血”功能,帮助乌克兰方面克服开战之初的恐慌和不适应,很快稳住阵脚。战事胶着后,乌克兰方面军工生产、仓储遭受不断袭击,也正是依靠源源外援,才不至于让自己手中的枪炮和反坦克、防空武器成为中看不中用的“烧火棍”。
由于地利之便,最先到位的军援大多来自东欧、前苏联邻国,交付的则多是冷战时大量库存的苏式武器弹药,这些武器弹药和乌克兰现有主要装备属于同一体系,可以“即插即用”,虽然并不先进却足以救急;最早到位的西方军援,则是杀伤效果良好、体系依赖型不强的单兵/班组用便携式防空、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筒,由于乌克兰士兵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且又有不少战前培训的“种子”,这类武器也不难快速形成战斗力。
俄罗斯军队继承了前苏联“大陆军”传统,重视在战斗中大量使用坦克装甲车辆进行突击,并用战斗机、战斗轰炸机、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实施对地支援,且牢牢掌握制空权,如果乌克兰方面无法反制,很可能“脆败”。关键时刻外来军事援助的“针对性”堪称雪中送炭,从前章数据可知,迄今军援中最大宗武器是反坦克导弹/火箭筒,其次则是便携式防空导弹,正是这些仿佛“打也打不完”且性能成熟的轻型反坦克、防空外援武器,帮助乌克兰顶住了俄军引以为傲的“装甲洪流”,令其遭受了战前所无法想象的惨痛损失。
由于种种原因,电子、通讯、图文分析、战场情报等成为俄式军事机器的短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这些领域给予乌克兰的支持看似“不致命”,实际上却提供了更大的“战力倍增”,正是凭借外援提供的卫星战场图像分析和截获的战场通讯信息,乌克兰方面才能屡屡对俄战场火力支援阵地、重要指挥体系和战场节点实施“斩首”和有针对性的精确打击,令俄的军事行动屡屡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一些本应高度保密的信息不仅被对方捕获并趁虚而入,有时竟被对手公诸于众。
但军援的局限性也很多。
开战前和开战之初,包括美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军援国都惟恐自己或北约被直接“拉下水”,从而卷入一场核大战,因此一度试图“控制节奏”,如开战之初美国惟恐“事态升级”,不仅始终拒绝提供“进攻性武器”,还出面强行阻拦了波兰转交本国24架二手米格29战斗机给乌克兰的计划,当时美国欧洲司令部暨北约欧洲盟军最高指挥官沃尔特斯(Tod D. Wolters)曾明确表示,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如今情况虽然有变,但实际提供的军援仍然主要是库存、二线或积压装备,如德国提供的2700具前东德库存9K32,竟然有700具是废品,美国始终不肯提供乌克兰一再恳求提供的战斗机、主战坦克、步兵战车和自行榴弹炮等一线主力重型装备,最新承诺提供的M777轻型牵引榴弹炮虽然是新式装备,但实际上是专为阿富汗高原战场量身定制、因阿富汗战争结束而积压的“库存品”,并不太适合平原为主、需要高机动性的乌克兰战场,“凤凰幽灵”无人机则是“弹簧刀”太贵、自己舍不得给太多而提供的“低值易耗品”。这种“逐步升级”和“只给二流货”的做法,极大制约了乌克兰军队的战斗力、尤其主动反击和进攻的能力,由于缺乏可靠的防空(包括不给战斗机、不给区域性防空武器)和装甲突击力量,乌克兰即便在战场形势有利或危急情况下也不敢放手发动大规模会战,令其不得不处于长期被消耗、被围攻的处境中。
随着前华约体系中各国库存的原苏联体系武器弹药消耗增多,对乌军援将面临两难选择:如果继续以原苏联体系武器弹药为主,则需要在援助国间进行复杂的协调(有这类武器弹药生产能力的主要是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但其自身装备体系已经北约化,且国力有限,如果需要恢复华约体系武器弹药大规模生产,需要富有盟国“埋单”);如果让乌克兰在战争期间强行变换装备体系,则势必冒“水土不服”导致出现致命性“战斗力空窗”的危险。
如何看待乌克兰宣布要断绝对克里米亚供水?
目前乌克兰的这个要挟,顶多就是一两个月内奏效。七师弟觉得,再过一两个月基本也就没什么问题了。但是问题是,乌克兰的这个行为,是政治道义的缺失,丢的是自己的民心。
断水是乌克兰的失德:政权与人权的基本伦理虽然在现实主义的政治观之中,政治伦理和人权伦理有时需要分开,二者不该时刻重合,但是不时刻重合不等于政权始终要高于人权,而是有此有彼。在这种基本人类生存的情况下,不可为政权而弃人权,倘若乌克兰真的因此导致克里米亚人民生活艰辛,那么乌克兰政府难逃失德之心。
一个地区,公投加入另一个国家,这在世界史上不是什么稀奇怪事,美国现在的多个州,当年也是这么做的。这是顺应民心的事情,俄罗斯并无什么过责。
乌克兰政府有乌克兰政府自己的问题,失去民心,不足为奇,一个政权政府,本身就是人民给予的公权力而建立的,人民不再拥护这个政府,虽然没有推翻它,而是自主决定加入另一个联邦,乌克兰政府如若心有间隙,开始收费涨价不就行了,如果乌克兰政府因此就断了水源,那么只能说,离开的好。
克里米亚大桥已经建成目前克里米亚大桥已经建成,俄罗斯本土已经与克里米亚形成了路上的直接联系,不仅如此,俄罗斯与克里米亚的海上联系也非常便利,七师弟相信,每周拉几车皮淡水,开几轮油轮送水,或者着手开建淡水管道,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且所谓成本也不一定非常高昂,从普京的风格来看,这个人情和人心,大概是捞定了。
乌克兰政府还是应该多选择独立自主的道路自从中西部民粹主义政党鼓动民众将亚努科维奇赶下台之后,乌克兰政坛便陷入了四处抱大腿的节奏,一方面为了美国的支票果断了出卖和出让了诸多主权,另一方面为了其他各种市场利益和便利,一直要求加入欧盟。没有民族国家独立自主的精神,一味地以为加入了阵营和抱住大腿就有希望的施政理念,是严重错误的,也是寡头商人波罗申科或者未来的季莫申科为了自己利益拿乌克兰主权进行交换的丑恶嘴脸。
从一个世界第三核武器储量的国家,到当前乌克兰前线半年逃兵五万多的境地,乌克兰是否应该好好思索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像土耳其一样玩着朝秦暮楚合纵连横的把戏。
如何看待乌克兰寡头科洛莫伊斯基呼吁制裁俄罗斯?
寡头科洛莫伊斯基呼吁乌克兰对俄罗斯进行制裁毫无意义,他所说的“普京很脆弱”只不过是为了给乌克兰人打气而已。
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国力差距非常悬殊,俄罗斯对乌克兰的需求并不多。而乌克兰却在不少领域需要与俄罗斯加强合作,离开俄罗斯,乌克兰连自己的天然气,煤炭,石油需求都无法满足。
让我们来看看,科洛莫伊斯基说了什么。(科洛莫伊斯基)
科洛莫伊斯基唱衰俄罗斯,呼吁对实施对俄制裁
据乌克兰独立新闻社28日报道,寡头科洛莫伊斯基表示:俄罗斯已经在西方国家的长期制裁中损失惨重,俄罗斯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下滑并陷入逆增长。他说乌克兰已经快要赢得与俄罗斯之间的战争,因为俄罗斯在顿巴斯战争中消耗了太多财政开支,不仅如此,普京还在叙利亚打仗,已经深陷泥潭。他还说,普京已经快要养不活他的国民,普京政府非常脆弱,而美国已经将俄罗斯赶出了委内瑞拉。
他呼吁俄罗斯交出顿巴斯,让乌克兰重新控制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如果俄罗斯能满足需求,那么乌克兰就会与俄罗斯达成和解。而如果俄罗斯拒绝,他建议乌克兰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让俄罗斯无法把自己的工业产品卖到欧盟国家。
总而言之,科洛莫伊斯基的发言无非以下几个内容:第一,俄罗斯已经被西方经济制裁打垮了,乌克兰只要上去补刀,俄罗斯就会崩溃。
第二,俄罗斯在顿巴斯和乌克兰陷入泥潭,普京不交出顿巴斯下场很悲惨。
那么,俄罗斯真的像科洛莫伊斯基说的那样脆弱吗?(驻叙俄军)
俄罗斯并未崩溃,乌克兰实力太弱
首先,俄罗斯是一个大国,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并非乌克兰可以比肩。在2014年克里米亚入俄和顿巴斯战争爆发后,俄罗斯敢于退出八国集团,欧委会等组织,毫不退让。科洛莫伊斯基说俄罗斯经济已经被西方制裁击垮,但事实上俄罗斯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俄联邦的外汇储备和经济增长率都出现了回升,这表明俄罗斯没有被西方制裁打败。倒是有不少西方国家受不了制裁令,希望解禁。
其次,在顿巴斯战争和叙利亚战争中,俄罗斯并没有深陷泥潭。在叙利亚,驻叙俄军与叙利亚政府军取得了巨大的收获,他们保证了巴沙尔.阿萨德总统立于不败之地,让叙利亚政府军夺取了战争主动权,形势一片大好,怎么会是“深陷泥潭”?
而在顿巴斯,尽管乌克兰人一直宣称俄军参加了顿巴斯战争,并将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武装称为“俄军”。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乌克兰为了让顿巴斯问题国际化,掩盖失败和无能的措辞而已。俄罗斯政府并没有向顿巴斯派出任何现役部队。俄罗斯只是远远的影响着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当局,并没有深度介入,根本不会在顿巴斯陷入泥潭。倒是乌克兰在这里部署重兵,耗费巨资。(顿巴斯前线)
乌克兰没有能力制裁俄罗斯
俄罗斯的GDP是乌克兰十倍,乌克兰离开俄罗斯,很多事情都干不了。离开俄罗斯,乌克兰连基本的能源需求都无法满足,要从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煤炭,要从德国和罗马尼亚买二手天然气,要从挪威买高价石油。而乌克兰的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债务额度不断提升,这已经让乌克兰的主权信用评级降到了Ca1(2018年12月穆迪)。离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乌克兰就会成为下一个希腊。
尽管乌克兰在波罗申科政府上台后不断扩大与欧盟国家的贸易,但实际上乌克兰输出的主要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乌克兰已经变成了一个农业国,乌克兰对俄罗斯施加制裁不会妨碍到俄罗斯。而科洛莫伊斯基指望通过制裁让俄罗斯交出顿巴斯根本就行不通。(科洛莫伊斯基和他的私人保镖)
伊戈尔.科洛莫伊斯基是乌克兰五大寡头之一,他是一位来自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犹太人。他曾担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长,与前总统波罗申科存在矛盾。此人行事高调,飞扬跋扈,有传言说现任总统泽连斯基是他的代理人。